基于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与演奏路径
2022-10-08孙远轶陈琪蓉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孙远轶 陈琪蓉(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学科共发展的理念,旨在通过实践丰富经验,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领域的重要板块,是影响中国音乐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支,提升音乐解读和探索音乐演奏路径是保障音乐演奏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音乐领域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从新文科的角度对中国钢琴音乐解读和演奏进行研究对促进中国音乐领域研究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一、概念及特征界定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世界技术变革、中国新文化建设、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事业的新时期为历史背景,打破了传统文科的思考方式,以传承与创新、交叉与整合、协作与共享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学科交汇融合,从而促进了传统文科的创新转型,从以专业为主导转为以应用为主导,从学科割裂转为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理念。相较于传统文学,新文科体现出以下两点特征:
第一,创新性。创新性是新文科视域下的新属性特征,主要以通过新学科增长点,对旧领域进行更新、调整、发展、创新,从而使旧学术在新兴学科中进行思维革新、组织形式革新、方法革新。
第二,融合性。融合性是新文科的学科特征,要求实现多学科实现交叉、融合、渗透、齐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并不局限于文理,而可以从文科、理科、医学、工科等方向进行全面交叉融合。
二、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解读与演奏分析——以《平湖秋月》为例
为了保证中国钢琴音乐演奏效果,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尤为重要。在新文科视域下,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音乐作品解读不再局限于对音乐曲式的单一解读,而是需要融合历史等人文学科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了解,所以本文以《平湖秋月》为例从创作溯源、音乐维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随后从触键与音色、调式调性、踏板踩踏三方面对演奏路径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一)《平湖秋月》音乐作品解读
1.创作溯源
(1)作曲家及创作背景解读
20 世纪30 年代,吕文成先生在金秋时节到西湖游览赏景,流连于西湖的秀美风景,感慨万千,创作出《平湖秋月》以此赞叹大自然的美妙,同时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1975 年,陈培勋先生将此曲改编为钢琴曲,改编后乐曲使用丰富多彩的织体,把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自然景色展示得更为细致入微,使之成为一部融入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印象派音乐效果以及中国新浪漫主义创作技巧的钢琴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既继承了原曲悠然雅致的中国音乐风韵,同时将钢琴音乐演奏技巧融入其中,将钢琴乐器的音域宽、声部多、音色丰富等优势尽情发挥,实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完美交融,使得《平湖秋月》的作品特色、音乐意境进一步升华。
(2)音乐文化解读
在音乐历史上,《平湖秋月》(陈培勋)最早起源于吕文成先生所创作的古粤曲《平湖秋月》。由于《平湖秋月》(吕文成)创造时间较久,我国对该曲的演奏版本较多,大致有民乐队合奏版、高胡独奏版、笛子独奏版、琵琶独奏版、古筝独奏版、钢琴独奏版等。
通过分析多种版本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不难发现,任何版本在演奏中均体现出吕文成先生创作此曲所赋予的粤式音乐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在钢琴独奏版当中,陈培勋先生在原曲的基础之上进行二度创作,赋予古粤曲西方音乐艺术特征。
透过钢琴版的演奏,听众在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一轮明月高挂天上,皎洁的月光洒在银河之上,繁星点点,月色袅袅,湖水在星河的映衬之下闪烁着丝绒般的光泽,一叶扁舟轻轻划过,只留下丝丝涟漪的美好画面。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终极审美诉求,而西方音乐则是在“主客二分”的思想下所产生。
追根溯源,从古粤式音乐文化进行分析,古粤式音乐文化最早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形式多种多样,其结构短小,具有轻柔、清远、明亮的音色,以此表现出乐观、活泼、自然的情绪特点,是典型的岭南地区民族文化艺术。
2.音乐维度解读
(1)曲式结构解读
《平湖秋月》是陈培勋先生以吕文成先生所创作的粤曲《平湖秋月》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的多乐段组合的钢琴曲,全曲共26 小节,结构小巧精致。二度创作后的《平湖秋月》并未改变古粤曲中“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所以该曲和其他古粤曲或民间音乐曲式结构差异不大,没有与西方音乐的明显对比和反差,反而是按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模式,各个小节之间呈现出自然连贯性,展现出民族音乐艺术特征。
从曲式结构细节而言,《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采用的“起、承、转、合”对应中国文学诗句格式,体现出美学思想当中“气韵生动”的原则;从曲式构成表现而言,《平湖秋月》从“散”开始,首先进入一种缓慢上拍的段落,随后进行过渡,到曲式中部加速,在急板上到达高潮,随后又回到散板结束,整体呈现出“散—慢—快—急—散”的布局方式。
(2)调式调性解读
为了突出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传统音乐艺术韵味,陈培勋先生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并未套用西方作曲技术的调性布局框架,而是沿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调式布局,将五声音阶作为全曲的基本调式调性,而后加入降G 和C 两个偏音,构成以降D 宫的七声清平乐调式。在七声清平乐调式当中,各个乐段布局与宫、商、角、徵、羽所呼应,勾勒出明亮质朴、淡雅和谐的新粤式音乐特点,在传统古粤式音乐的基础之上增添一抹西方音乐色彩,为古粤曲增加新鲜活力,听众在倾听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创作者营造的意境当中,欣赏雨中西湖的水墨画景象。
(3)旋律节奏解读
陈培勋先生在对《平湖秋月》进行二次创造过程中虽未对原曲进行大幅度改编,但是在旋律布局、节奏细节上进行重新构思并做出巧妙的设计,例如对旋律装饰音的重新运用以及不同音区在不同段落、不同声部上的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以《平湖秋月》“起”段为例,“起”段旋律在高音区部多有跳进音程,旋律起伏较为明显,且大量使用琵琶吟和倚音,所以此段演奏效果高亢明亮;在《平湖秋月》“承”段当中,在“承”中将旋律缓缓移入低音区,与“起”段形成鲜明对比,音色饱满,右手高音区密集跑动六十四音符,整体呈现出浑厚之感。
(二)《平湖秋月》演奏技巧分析
1.触键与音色
《平湖秋月》在不同音区、不同部分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情感,所以不同部分的触键与音色有所不同。仍以《平湖秋月》“起”段、“承”段为例,在乐曲的第1~2 小节中,此部分是全曲的揭幕之句,将西湖水墨丹青画卷缓缓展开,空灵、平和、缥缈的意境沁入心灵。该小节低声部主要由宫音和徵音所组成,双音缥缈,透过氤氲的水气缓缓传来,所以为了体现出此缥缈音色,触键时应当全身心放松,缓缓将力度送入其间,让力量沿着琴键以水平方向送出,并通过逐渐加大触键力度的方式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声音;随着曲目进入“承”段,“承”段主要模仿主奏乐器高呼、低音区音色浑厚饱满,所以此段触键应当从肩膀到指尖完全放松,用手指第一关节贴键,配合绵长气息,将力量缓缓送入。
2.节奏与速度
通过对比中西方钢琴音乐艺术差异不难发现西方音乐受其哲学思想影响,节奏较为固定,自由处理、rubato 处理方式虽时有出现,但是仍未跳脱出节奏固有劳动。节奏规律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所以即兴发挥的节奏处理较多。在《平湖秋月》的“起”段当中,为了突出表现节奏随高音起伏的气息变化,第一拍的节奏可伴随气息由浅入深,节奏由慢变快,第二拍气息则反之,使整句节奏有明显的变化,第三拍、第四拍则在第一、第二拍的基础上蓄势发展,节奏稍显近处,为后续的主题引入做好铺垫。
而相较于“起” “承”两段,“转”段的节奏变化更加明显。在《平湖秋月》“转”段谱例当中,第21—22 小节作曲家在演奏上给出明确提示,全区经过“静”“动”后向“合”过度。因此,apiacere(随性处理)的琶音和弦可做延缓处理,左右手交替完成在六、七连音下渐行渐远。而在第22 小节之后则归于寂静,给听众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体会弦外之音和曲中意境。
3.踏板踩踏技巧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所以合理控制踏板是保证演奏效果的关键。在《平湖秋月》的演奏过程中,通过谱例分析不难发现整篇谱例没有明显踏板标记,但是全程不踩踏板显然会影响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本首曲目的演奏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音前踏板、切分踏板、重音踏板以及多踏板结合踩踏的方式,以此保证演奏达到理想效果。例如在引子部分,为了营造出虚无缥缈的音乐氛围,演奏者可使用音前踏板的方式,先轻踩延音踏板,扩大泛音效果。与此同时,配合左踏板的使用,削减钢琴敲击的音质,增加一抹别样的色彩。而如何控制踩踏的深度,在引子部分,可以配合手指的弹奏协调手指弹奏与踩踏的协调关系,使左手五音音程产生强烈共鸣,以将中声部的持续音笼罩住,将三个声部的音效控制得协调统一。
三、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解读方式
新文科的理念并不是要求抛弃传统文科实践的基础,而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总结文科实践理论,提炼文科实践的经验精华,并根据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现有实践理论加以补充与完善。因此,在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解读应当拓宽渠道,从题材、情感和意境方面进行解读。
(一)题材解读,明晰音乐内涵
题材是文学领域当中常用的术语,是一种文学内容所构成的基本要素。钢琴音乐作为音乐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其在题材解读方面与文学领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面对标题性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从题材入手,运用文学分析的手法,从创作背景(创作人生活经历、感情经历、社会背景)等入手,结合不同音乐部分的特点,掌握音乐形象,从而判断音乐形象在作品当中所存在的价值。以上文所说《平湖秋月》为例,该曲目便是模仿古琴、琵琶,或是以储望华先生《前奏曲六首》中首篇《筝萧吟》为例,该篇章便是利用钢琴的特殊表演技巧,模仿筝、萧的演奏手法,将两种乐器拟人化。因此,此类音乐篇章属于音色模仿式的钢琴作品,在面对此类作品的解读时则应当在钢琴音乐特色的理解基础之上对原古琴曲、琵琶曲、筝曲、萧曲进行分析。
(二)情感解读,奠定演奏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解读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以确定其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的态度体验。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对音乐主题的认识,作曲中注入自身的情感,用音符记录自己的理解,同时利用速度、节奏、力量等音乐元素表达自身对音乐形式的认识。基于此,在新文科视野下,为扩大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表现范围,可适当从情感出发,对作品进行情感解读。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过程中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以音乐学作为分析理论,从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分析情感体现。换言之,即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出发使自身情感与创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二,通过实际演奏调动自己的演奏情感。通过反复演奏能够细化旋律、节拍细节,从而运用合理的演奏技巧将蕴含的情感寄托于演奏当中。
(三)意境解读,塑造音乐意境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艺术领域当中所需研究的重要范畴。在新文科视域下,从意境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钢琴音乐进行解读主要是在反复练习和反复分析过程中诠释作品情感。以《嘉陵江幻想曲》(黄虎威)为例,该曲沿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主题大多集中在羽调式和徵调式上,是富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和汉族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该曲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考虑到嘉陵江是川江中人们较为熟悉的河流,以此表示川江蜀水,并运用非三度结构的和弦和自由转调等创作手法表达出作者在巴山蜀水中孕育成长的真切感受。因此,在意象构思上,演奏者要站在西南少数民族的角度,将演奏技法、情感生成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形象交相融合,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出川江人民的热情好客,强化音乐意境的塑造。
四、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路径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拓宽了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研究途径,而为了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在前文所说的从题材、情感和意境方面进行解读后,中国钢琴音乐演奏者应当积极从充实文化修养、丰富演奏情感、提升演奏效果三方面保障演奏效果。
(一)充实文化修养,提炼演奏技术
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篇曲目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新文科视域之下,中国钢琴音乐演奏者应当明确钢琴音乐的分析并不只是单一地从音乐的结构形式、曲式曲调、节奏旋律进行,而更需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进行诠释。换言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是建立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若演奏者缺乏相应的文化修养,那么演奏效果可见一斑。因此,演奏者应当积极充实文化修养,在演奏练习之余积极学习历史人文知识、音乐学理论知识,并且积极参与多版本曲目研习,从多个角度分析篇章曲目,从而为提炼演奏技术奠定基础。
(二)丰富演奏情感,赋予音乐生命
音乐创作中融入了作曲家的丰富情感,而演唱者作为音乐二度创作者,在演唱、练习时也必须融入丰富的情感体验、作曲家的思维和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带入其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因此,在新文科视域下,为了提升演奏效果,中国钢琴音乐演奏者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和了解音乐情感,积极对音乐曲目做背景调查,并从历史、人文、地理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适当带入自身情况,必要时前往创作地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积累演奏灵感,为演奏时赋予音乐生命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表现技术合一,提升演奏效果
音乐表现是技术运用的主要目的,技术是音乐表现的输出手段。以《平胡秋叶》为例,在互联网中不仅有钢琴演奏版,更有民乐队合奏版、高胡独奏版、笛子独奏版、琵琶独奏版、古筝独奏版等多个版本,演奏者在练习、解读和分析过程中可积极学习多个版本的演奏技巧,为钢琴演奏提炼技术精华。换言之,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当积极学习音乐学理论知识,明确不同篇章的演奏技巧,对音乐曲目勤加练习,并且积极借助互联网科学技术学习多版本演奏技巧,注重演奏技巧的指导意义,提炼技术精华和情感精华,在演奏过程中做到表现与技术合二为一,以此体现出中国钢琴演奏的艺术价值。
五、总结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中国钢琴音乐解读和演奏指引了新的研究方向。全文在新文科理念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之上,对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演奏曲《平湖秋月》进行音乐解读和演奏技巧分析,经过总结发现为了提升音乐解读质量,演奏者应当以新文科理念作为出发点,从题材、情感和意境等方面进行作品解读,并在实际演奏练习过程中积极从充实文化修养、丰富演奏情感、提升演奏效果三方面进行优化,以此保障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