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题材与艺术表现的实验性探索
——谈个人系列艺术创作

2022-10-08杨犇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4期
关键词:绘画笔者

杨犇(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新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改革与创新是共和国不断兴旺发达的写照。作为尝试用绘画来记载这段历史,用绘画手段再现或表达这段历史,都让人既充满兴趣又感到挑战。

一、绘画意识与艺术观念的转变

2011 年冬的北京之行,让笔者感触颇深的,还是画家陈丹青先生在中国油画院举办的归国10 年来的首次个展。

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陈丹青先生的原作。在场听到许多观众连连称赞,叹为观止。当然也有许多的质疑声音,认为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来来去去还是在画这些?好像就连陈丹青本人也在自嘲道:“为什么还在画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呢?一半出于谦卑,因笔者从未确信自己能把握绘画的法度;一半,说实话吧,其实是骄傲。如今,看见大家只怕手上的把戏不“当代”,真的当代艺术,笔者都佩服的,可是众人趋附的事,斜眼看去,笔者总不热心。如今,总算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的憨傻而专注,最是金不换。近年虽说画得少,却是了无挂碍,一笔笔退回初学时代的好心思,画画人像和静物,等于进了考前班。某天,笔者瞧见中央美院周围停着几辆考前班的面包车,车身刷着大标语“培养未来的大师”,笔者这独自开张的考前班,宗旨正相反:“回到过去,当个学习油画的初中生”(陈丹青语)。

笔者自然是没有资格,也无权去衡量评价孰对孰错或是功过得失。然而作为一个学生,笔者理所当然的是“直入正题”将更多的关注对象放在了绘画本身。从陈丹青临摹西方经典到人物人体写生,笔者看到的依然是熟练的手法。对于古典油画技法的熟练掌握,对于材料本身的了解以及无微不至的细节刻画,色彩明快,人物生动形象又无拖泥带水,一个彻头彻尾的“炫技”,却自嘲是“学习油画的初中生”。

很显然,陈丹青在继续着自己的现实主义题材绘画。整个画展,不会让人轻易地去联想什么所谓的当代艺术的概念,没有给自己披上什么当代的风格。展出作品中的每一笔都在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画家对写实绘画的理解与追求,对现实主义的解读,对自己绘画风格的坚守和对现实主义的虔诚。

二、绘画题材与艺术表现的实验性探索

架上绘画,对外界的观察方式也许是绘画艺术探索的可能性之一。在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打动人们的不只是画面本身或者它的精神内涵,更多是对作品题材背后的深入解析与探索,以及画家创作它们的观察方式,因对于题材的认同以及对于画家的观察方式从而产生共鸣。

起初的观察方式也许是比较杂乱的,里面有巨大的信息融在一起,用理性的方式渐渐地整合出来,让自己观察到的世界形成在一种秩序感内,最后将这种秩序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布面油画“树影”系列

通过对周边地域残存老厂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做了大量的手稿方案,尝试写生,做好照片资料准备。在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似乎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之前的方向,转入到新手法的寻找。于是笔者决定将上一系列整体告一段落,与前面的表现手法有一个比较大的断裂,企图寻找一种更适合体现空灵与鬼魅的变现方式。

为了更好地体验,寻找创作的灵感,笔者于2011 年深冬独自一人反复多次前往原成都国营电子管厂。走进夜幕下的厂区,一栋栋破旧的红砖房,砖墙上爬满的植物,还有一株株残喘的老树……在镁光灯的烘托下,更加显得是如此神秘孤寂与诡异。这一感觉深深吸引了笔者,这不正是新中国改革激流勇进,时代历史更迭的象征,于是笔者快速将他们用相机记录下来。

经过这段时期的探索,自己一方面在思考,另一方面也在自笔者总结创作过程的演变,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调整自己的创作。对此,笔者深有感触,通过不断尝试与不断调整,让前期模糊的思绪变得越来越清晰。

夜色中的树,在射灯的照射下,五颜六色。树枝在半空中缠绕飞舞,肆意地分割着紫红色的天空。不会觉得杂乱,却体现一种潜藏于静默中的强大力量。夜色会在潜移默化中散发自身魅力,它们使笔者感动,笔者想通过这些事物去探索画面本身的生命力。

时常会想,如果才能描述它们,如何体现夜晚的树影与星空?如何用色彩表现在常规思维中黑色的夜?如何潜移默化地转换现实中的视觉经验?即便是黑,也渴望能黑得惊心动魄。

现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家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巨大。我们每天回家面对的是方方正正的房子,桌子,电脑,去到工作的办公室也是四四方方的办公桌,电脑。出行也是作者四方的公交车、地铁、我们已经被装进了四方的盒子里面,一切都模式化、规矩化、程序化。时间久了我们都会厌恶这种能完整看到一天24小时的生活模式。我们开始怀念儿时的农村,可以在田间玩泥巴,在小溪戏水,在山上抓雀,一切的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过着每一天,不像城市的模式化。我们可以抓住人性的这一点来设计茶具,具有带领人们向往朴实生活的追求。

笔者试图描绘夜色在宁静中能够焕发出的迷人魅力,期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悬疑” “美丽而荒诞”的特殊氛围。在创作中,笔者几乎抛弃了树枝外在的统一外在形式,让画面流露出一种潜在的气氛。努力尝试让似乎躁动的树枝被某种宁静的力量所征服,所感染而充满旋律与自由。

对与“光”的探究始终围绕自己的作品。诡异的底光、缥缈的树影、暗红的建筑,给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剧场般的灯光为树创造了舞台,紫红的树枝犹如暴涨的血管,热血沸腾。想藉由这种个人化的图示来探索自然之间这看似神经网络般的交互关系。

(二)纸本油画“人物肖像”系列

这是一组小幅的纸本油画。前后共计创作100 余张。人物肖像形态各异,憨态可掬。自己很喜欢它们,尽管自己也知道它们并不成熟,甚至不成体系。

作为一名“80 后”,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对于父辈一代,尊重之余总是藏有好奇或疑问。他们或许感受过改革初期的迷茫;或许经历过工业建设各方面体制深化改革的变迁;体验过中国当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进步。今天的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变迁已经使现代人的语境和观念都发生了改变。某些方面来说,父辈的记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段特殊记忆。笔者刻画红砖房,也想刻画从红砖房里走出的他们。

其实这一系列的创作得来比较偶然。在笔者创作油画系列《树影》期间,感觉状态时起时伏,不太稳定。于是决定暂时停一停,换一种思维,放松一下脑筋。决定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画一些小画,在一些杂志、报纸上或是互联网上,偶然找到的一些人物肖像图片,喜怒哀乐,男女百态。尤其是一部分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的老照片,那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之后,喇叭裤、收音机、蛤蟆镜……青年们个个打扮的就像是从“大西洋底”来的“麦克”一样。一张张琐碎的片段却拼凑出了那一段如歌岁月。笔者是如此地被它们所吸引,这不正是笔者要搜集的素材么?于是笔者决定将他们“带到”笔者的画面之中。

作品采用模型纸板作为载体。材料表面有一层特殊涂料,可以达到一种不吸油的透亮效果。采用25cm×35cm 尺寸,画幅不大,这样在绘画过程中,让笔者的思考时间更少,更能够达到笔者所想要的一气呵成的效果。笔者总是渴望在创作中不会纠结于其他的因素,不带半点恐惧地画完最后一笔。这当然十分困难,对笔者来说,小幅油画正好可以首先用来试验。

笔者首先在纸板上用丙烯颜料打底,用褐色做色底,干燥后直接使用油画颜料。在处理过程中,笔者试图用笔者自己的方式,使他们的形象夸张变形。用松节油稀释某些部分,产生一些比较偶然的肌理效果,使用薄油罩染,层层叠加,使色层变得厚重而又透亮。尤其注意了体现画面当中的光线感,使得人物效果更加具有舞台化、戏剧化的效果。

它们就是笔者的“臣民”,在笔者所搭建的“灰色幽默”的国度。

使其孤立于单一的灰色背景之前,有意夸张出谨小慎微,刻薄不安、审慎滑稽的人物形象。渴望汲取其精神状态与心理处境的片段,借此折射出今天的人们。些许自嘲的味道,又绝无半点讽刺之意,单纯地传递出对于成长的守望。

这是一组以人物肖像为主的小尺幅纸本油彩系列。只记得系列始于2011 年,倘若深究创作动机,却又道不出个究竟,且不能自圆其说。索性统统归于一种年轻的心态,一束从心中长出的光。凭借一种本能来诠释与制定,自知远未触及“黑色幽默”的范畴,打个半折,顶多也就算个“灰色幽默”,恶作剧般的“灰色幽默”。不太会往特别沉重或晦涩的方向去引导。坦率地讲,“把玩”或许是最初的体会,可当自己逐渐沉静下来了,作品也就慢慢地会变得隐晦了一些。

享受独处工作室的乐趣,写写画画,还有这些悬挂四壁的肖像作品相伴。这使笔者又回忆起童年时期玩耍兵人玩偶那种不知疲倦又爱不释手的乐趣。友人曾戏谑地称呼笔者为“文艺内涵痞子”,不置可否。笔者并不拥有一颗大无畏的反潮流的心,也不奢望另类般的玩世不恭。

这是一幕自编自导的戏剧,自然而然会诞生多种可能性,且任何一种可能性都会有它的出处。来源于其关注的焦点,自身的偏爱喜好,即使用情怀来形容也不为过。笔者塑造了这些“演员”,可无意间,自己却率先闯入了这一出戏。

些许的题外话,可能笔者在主观上更偏向于专注叙事性或者说是情节性,状态和思维的保持或许更为看中。回到绘画作品本身,渴望赋予更多的戏剧性元素于这些人物肖像,就像童年所玩耍的兵人玩偶一样,再造与重构它们。灌输一种鲜活的喜感与倾诉感,集结后再排兵布阵,由作品形象本身倾泻于观者。这是笔者所热衷探索的一个绘画情结,笔者将它视为自己绘画的可能性之一。掌控、拿捏好把玩与现实的分寸,笔者理解为是一种戏谑的、俏皮般的表达,充满调侃的意味。这会让笔者体验到轻松感。

从前期作品逐渐过渡到目前正在进展中的肖像系列,内容、材质,尤其是画幅大小的转变,与之而来的是一种情绪的转变。与其说是架上绘画,倒不如说是“桌上绘画”,用平常写作的姿势作画,倒也十分醉心于这种近似于“书写”般的体验。小幅作品,再加上使用纸本材质进行刻画,会不由自主的高度集中专注度,想偷一下懒都难。绘画过程中的反复性与不确定性带来紧张刺激伴随兴奋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会去主观追求,也不会去刻意避免,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

沉迷于这般绘画,乐此不疲。

(三)在地艺术项目系列

本人始于2015 年的在地性艺术项目系列《揭封窥尘》,源于艺术家对于个体心理和境遇的一贯求索,关乎个体被模式化般的记忆。文化投射撮合下的时代碎片,在今天依然值得挖掘与延伸。艺术家运用个体的视角与步幅来测量时空维度,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与触及记忆。探寻一个线索,能够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与思考。

这一系列作品持续关注中国社会近30 年的发展与转型,思索人与土地之间的交互属性,并依附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与记忆纠结其中。运用艺术家敏锐的个体语言与多样的媒介、材料予以表现,其作品类型涵盖影像、绘画、摄影和行为在内。其创作始终处于不断推进和发展的状态,依附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呈现与阐释,伴随始终持续的求索欲和敏感度,怀揣敬畏感在思考与对待这块处在变革进程中的土地。

这些被时间切碎的片段消亡殆尽的过程与速度令人咋舌唏嘘。社会进化的法则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规则与观念从来都不会孤立阐述,它们的存在是切实的,其使命也许就是不断地蚕食过往的精神与文化。

笔者渴望捕捉这场变革中的掠影。但笔者知道这些“掠影”只是引起自己思维共鸣的一个界点。作为思想与作品的起点,进而从个体的解读与表达中得到某种艺术“延展性”与“衍生性”的一些重要启示。在追本溯源又或分解重构中,自己始终在为自己发掘艺术实施的可能性。

事实是,没有人或者个体可以生活在绝对的真空里。在经历工业物质的生产与精神娱乐的消费背后,这里依旧会残存着一个关于发展与变革的集体记忆,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个体的。渴望彻底地自笔者审视与定位,则需要去唤醒这段在断代中早已失忆褪色的部分。自己并非、也无力去更迭时代,只为能更好地审省自己。

“揭封窥尘”在地艺术项目系列已实施有4 年。作品更多关注与强调从记忆所介入的现场本身,引发一系列矛盾关系和不确定感。作为切入点,从特定现场体验中探究其地域性和时代性。笔者渴望捕捉到处在变革中的掠影,但笔者知道其实这些“掠影”只是引起自己思维共鸣的一个界点。作为思想与作品的起点,进而从个体的解读与表达中得到某种艺术“延展性”与“衍生性”的一些重要启示。在对项目现场反复地追本溯源又或是分解重构中,始终在为自己发掘艺术实施的可能性。

缘于自己特定的童年记忆、经历与成长环境。特别是2016 年至2018 年期间,在笔者的故乡所实施的三次现场项目,时隔二十余年后再次身临其境,对笔者个人影响尤为深远。不论是四川名山百丈湖景区,还是四川芦山苗溪社区,今天当笔者再来看待这样一群集合“熟悉”与“陌生”;“真实”和“虚幻”的矛盾体时,身体会接收到强烈的意识反馈。会不由自主去想象这里的原貌是什么样,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想象是什么样的人走进这里又离开这里,想象之后这里又会变成什么……这使笔者联想到童年用积木搭造城堡的游戏,你的假设与思绪会被一次次推翻或者重构。

可以总结为两点——即“空间”与“时间”。以芦山现场项目为例,现场的每一栋建筑,仅就外观与造型而言,并未有任何独到之处,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视觉经验。但当看见墙体上赫然出现的诸如“弃旧图新” “前途光明”此类的训诫标语时,你会突然地震惊,甚至会感到溃心的不适。这种由文字引发的强烈心理暗示无时不在提醒你这一场合的职能。会瞬间觉得这般“熟悉”的场景竟然如此“陌生”!是自己从未踏入甚至从未想象过的领域。更惊讶于曾经只属于“特定”人群的空间,如今居然变成了外迁移民的住所与牲畜饲养场。职能随时间的推移在潜移默化中转变。

不可否认,这样的题材稍显晦涩,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呈现会稍显松弛一些。运用类似“图像重组”的方式进行比较简单直接的讲述,画面带有较强的虚幻和卡通的意味,呈现出“不太真实”的感觉,像一座“玩具之城”。这里的医院、学校、场部……当身临其境,会接收到强烈的意识反馈。这很有趣,使用的色彩和图像处理方式是带有卡通意味的,是一座被重构的“积木之城”,承载着“熟悉”与“陌生” “真实”与“虚幻”的矛盾,更承载着笔者记忆中的乡愁。

三、结语

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与坎坷,要较好地完成它。一方面,需要自己了解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对它怀有一种思念、一种敬意、一种感恩;另一方面,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绘画技法,能用绘画语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画面传递给观众一种情怀:勿忘他们曾经为共和国发展壮大所做的巨大贡献。从系列油画作品“树影”到系列在地艺术项目“揭封窥尘”创作的流变过程,是笔者对国家工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似的点滴描绘,无论是技法表现还是画面呈现的视觉感,都是这些年来自己所交出的一份份答卷。作品不算成熟,甚至稍显稚嫩,但它们是笔者在绘画道路上起步的收获,也是笔者未来创作的基石。

猜你喜欢

绘画笔者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