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评价视阈下道德与法治教考衔接分析*
——基于2021年福建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第30题评析

2022-10-08吴永传黄红武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立德浪费试题

吴永传 黄红武

(1.漳州市第二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2.福建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福建福州 35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各级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五类主体为抓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突出”——绿色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进一步突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进一步突出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进一步突出评价结果的运用。

教育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实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指挥棒”,初中道德与法治应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展现鲜明的学科特色,以考评促教与学,发挥正确的教学导向作用。本文就202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第30题进行评析,探讨“教”为“导”、“学”为“凭”、“考”为“评”,从而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一、原题呈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21年4月29日通过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为反食品浪费提供了法律规范。这意味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和号召。

(1)结合资料链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出台反食品浪费法的必要性。(6分)

(2)运用依法履行义务的知识,联系实际说明中学生应怎样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6分)

参考答案:

(1)我国餐饮浪费问题突出,出台反食品浪费法为反食品浪费提供法律依据;粮食生产需要消耗水、土地等资源,而我国水、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出台反食品浪费法是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要求;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出台反食品浪费法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

(2)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在生活中,我们要依法履行义务,做到适量点餐、光盘行动。

二、试题评析

(一)优点明显

1.情境创设与思维拓展

在试题设计上,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个主题,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综合融通,极具创新性。考试情境创设首次采用三组图文呈现形式,很好地引导了考生运用学科观点在富有生活情境的图文中甄别信息。该层级能力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掌握扎实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归纳要求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总结;演绎意味着在生活和理论之间、在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之间通过逻辑推导架起桥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着眼于评价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通过列举“粮食浪费现状”“粮食生产相关的水、土地资源制约因素”“我国粮食紧平衡”,让考生分析“光盘”行动的必要性,从选择日常生活话题为切入口,接地气,直观效果好;从“粮食、水、土地资源”等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知识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价值引领与知行合一

本题多方取材,巧妙设题,依托学科特点,紧扣时代主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美德的熏陶、思想的洗礼、法治的滋养。本题引导考生启迪智慧,深刻领会节约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发展大业,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从而自觉将个人与国家、个人利益与民族大义融汇在一起,进一步思考自身在历史机遇期的责任担当以及有何可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

(二)不足犹存

1.视角局限显单一

本题最大的不足在于第二问设置上,受限于“运用依法履行义务的知识”,从而让多样化的答案局限于一个视角,没能很好地挖掘试题材料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德育价值,以至于在答案要点设置上责任担当、独立思考、家国情怀、命运与共等富含“立德树人”韵味的思考无从拓展。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该题的教育评价价值没能突破“五唯”影响,只怕是“顾此失彼”。

2.学习能力考察有欠缺

资料链接中的数据是关键信息,通过数据对比,可以从“城市餐饮业浪费率”“聚会浪费率”“学生扔掉盒饭”等方面提炼出“浪费”“量大”等词语。试题以图文形式,引发学生对粮食、水、土地资源等问题的思考,从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该题引导考生思考节约粮食还关系到人们是否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能否做出正确选择。要求学生认识到是“光盘”还是“浪费”,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有43.36%的学生尽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意识,但未深入分析和阐述;有3.2%的学生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仅从单角度作答。资料链接中展示了两个新的概念——“紧平衡状态”和“新粮食安全观”,通过解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使践行“光盘行动”成为习惯,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不负韶华与历史使命。但这些在答案设置上都没有得到体现。

“教”为“导”,“学”为“凭”,“考”为“评”,实现“教”“学”“评”有机统一。作为新教育评价重要组成部分,中考应着眼于“指挥”教学,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供给侧帮助与服务,而不是甄别与求全责备。关注学生的独特性,以彰显评价的张力。以考评促教与学,试题设问上应该强调逻辑思维意识,丝丝入扣、缜密内隐,饱含科学的推理机制。中考作为重要的教育评价方式,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应允许有个性化、多维、合乎理性的答案,以彰显评价的张力。

三、教学建议

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而命制的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具有时代性,优点明显,不足也在所难免,从“教”“学”“评”协同创新角度,我们认为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建立差异化教育模式,以德育统领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等,直到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易经·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用在教师身上,可以要求其行为柔顺、胸怀开阔、势位适中、方法得当,善于运用“变易—圆融—包容”建立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模式,以“应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而学生则虚心接受师长适时的指教、帮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心理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具体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待社会规范的态度形成、改变,建立道德规范,最后建立相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第一个是积极的改变,即巩固正确的态度;第二个是反向的改变,即错误态度经过德育(这里指学科教育)转变为正确态度。立德树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觉意识、认知和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才能外化为道德实践。

(二)基,夯实基础知识,“教”“学”“考”协同

首先,在教学中应区分基本概念,分析认知起点,明辨发展需求,基于课程标准为教学内容设置定向,剖析核心概念,适时改造、诱思、延伸教学活动;运用试题牵引,在强化训练中提升学生知识的认知与运用能力,做到“实”“准”“适”。其次,巧引多材料,情境构建思辨课堂,整合知识体系,领悟思辨的魅力;创设生活化情境,挖掘教材留白,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紧扣教学实际,选择有情感温度、有关注热度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夯实基础知识,让教学内容溢满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教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立德树人;考的目的在于指挥教学活动围绕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成效评价;学成关键在于立德成才。一句话,“教”“学”“考”应协同于立德树人。

(三)导,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翻转教学、“云存储”、“学习分析”、“数字挖掘”等探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线上为主、线下补充拓展相互支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而教师的主导性则表现在退居“幕后”,进行课前课后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学情分析与指导。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学旅行”等活动,为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创设表达自己独特想法和创造力的平台,深层次唤起其学习探究热情,形成好学会学、参与社会、关爱自然、学以致用的内生动力。在时政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有所思考,涵养家国情怀,让有限的课堂在立德树人上彰显无限张力。

(四)正,培养综合能力,引领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读懂图文基础上体悟含义、理解内涵,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遵循学科认知逻辑,有点有线、点线成面,步步为营、丝丝入扣、渐次推进、序列铺陈。可以利用中招考试平台,引导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只盯着“学生学得怎么样”,而要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考评促教与学,“教”“学”“评”互动、共融、共生。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在于通过系统指导、教考引领,学生时刻关照自身品行,让修身养性、躬身自省、见贤思齐成为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正能量、厚植家国情怀、为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必须做到“教”“学”“评”有机统一,结合时代要求,进一步守正创新。

猜你喜欢

立德浪费试题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