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10-06王莹
王 莹
(济南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6月8日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本文探索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肩负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
一、创新发展要求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
加强课程思政工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根本,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一)核心点:旨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德才兼备是我国人才培养选拔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进行融合。“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不能局限在“讲好文学精品”上,应延伸到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教学目标的重合度高,但是要重视学生、教师、教材等影响因素。
(二)切入点:厘清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应是‘两张皮’,课程是课程思政生长的‘沃土’”[1]。“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观照等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等,在这一维度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内容是相通的。教师要结合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融入点:科学设计重构课程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整体设计,重构课程内容。在教学大纲修订、教学目标拟定、教案课件撰写等方面,教师要结合新形势打磨课程内容,不仅要融入“课堂的全过程”,而且要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习通、云课堂、职教云等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对课前预习、课堂作业、课后实践、课程考评等环节进行全程设计。
(四)关键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及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因此,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强化内功,提升教学质量;深化育人情怀,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课程形态变化影响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
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与其载体及实施方式的动态组合样态”[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资源的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普遍采用在线课程形式组织学生居家学习。它改变了基于学科、学问的学习方式,也不同于项目化、主题式学习。前期建设的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课程,成为新时期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课程形态的变化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必须改变。
教师自觉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方案,比如挖掘作品创作背景中的思政价值、剖析典型形象隐喻的思政元素、探寻文学主题寄托的思政意义等。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再囿于本校资源。大多数学校引进MOOC(慕课)或借助外校的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即便是学校教师自建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往往也采用分工合作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分享、传播教学资源已成为常态,教师可以利用云平台开展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例如,济南职业学院在智慧职教平台开设的“大学语文”MOOC共有5期,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济南职业学院“大学语文”MOOC开设情况
信息技术为共建共享课程提供了便利,很多高职院校把高质量的课程拿出来通过互联网让师生共享。例如,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上线“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济南职业学院(蒋雪艳为课程负责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张宁为课程负责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余荣宝为课程负责人)等,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大学语文”课程的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业勤为课程负责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覃艳艳为课程负责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本校慕课平台上线“高职语文”(袁红兰为课程负责人)。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基础形成的新的课程形态,“既保证了课程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其他学校和教师投入的负担,让优质资源被所有的学生所分享”[3]。参与分享的师生人数越多,越需要提升共享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的水平、建设引领课程。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20年3月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征集活动。2021年7月智慧职教网上线了“国家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展示平台,对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和具体操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三、课程理念创新决定课程思政的深度
“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重人文精神建树和职业素养形成。任课教师要找准切入点,从生活和现实的角度认识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例如,济南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团队在疫情期间率先制订MOOC开课方案。团队成员重视与学生互动交流,结合新形势挖掘“大学语文”的思政内涵,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中坚定“四个自信”。
四、教学流程变化影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
依托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在线教学使传统课堂中的面对面交流变为点对点交流。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不同,在线教学的流程是“先学后教”:教师先提前发布课程资源或教学指导计划,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然后在直播环节只讲解重点、难点。在线教学并非简单地将传统课堂的内容、流程、形式等“搬”到线上。实施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而应延伸到课前、课后、线上,要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
(二)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加法”
思政的“盐”要融入课程的“水”,同时又要去“水课”炼“金课”,这绝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物理反应”,而应该是“化学反应”。新时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既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又要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思政内涵遴选知识点,重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路径。
(三)课程思政绝非心灵鸡汤
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都应识变、应变、求变、善变,担起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再到价值引领的课程育人重任,必须先“守正”再“创新”,不能脱离思想性和理论性。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应通过阅读赏析、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时代责任、历史使命,培育爱国情,树立报国志。
五、考核评价改革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保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又利于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相容共通。近年来,济南职业学院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和智慧职教平台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汉语运用、审美鉴赏、思维发展”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相融合,提出了“多元化+全过程”课程考核方案,形成了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出勤、课堂讨论、随堂练习、作业完成、MOOC成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还对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课程学习期间有重大收获(如发表文章、获奖)的学生给予特别奖励。总而言之,“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环,也是整个闭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