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学典籍英译本在海外译介效果看中国农业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2-10-04王明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学英译本译介

田 萌,王明树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科技典籍和文化典籍[1]。农学典籍作为科技典籍的一部分,一般指清末以前历朝有关农业的重要文献和书籍[2]。农学典籍不仅蕴含丰厚源远流长的农业思想,也沉淀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色,起着连接中西农业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正因如此,从前几个世纪,中国农学典籍受到全世界的青睐,自发译介中国古代农学典籍的学者不尽其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得到有力保障,各国的工业化发展也不断取得进步[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农业文明,农业典籍在中国文化占据非常重要位置,其对外译介应受到关注。然而,综观该领域当前的成就,农学典籍的译介寥寥无几[4]。译介作品若到达不了译介受众为其接收并产生影响,译介行为就失去了意义[5]。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译介效果的提高,译介效果的标尺就是看销售量。而单看销售量难以确定在海外真正的接受效果。鉴于此,本文从海外图书馆馆藏情况、权异域同行专家书评以及亚马逊网站读者的评论探寻中国农学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现状,归纳总结特征,以期更好推动中国农业文化走出去,加强农业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贡献中国农业知识和智慧。

一、中国农学典籍及英译本概况

农业典籍、农家书、农事书、农学书等都是农学典籍的代名词。根据石声汉[6]、王毓瑚[7]等的定义,农学典籍指的是近代以前中国历代有关农业生产之著。通过综合考察,现将中国农业典籍分为11类,46部(本文还包括含有大量农学内容的科技典籍)。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知网、必应(Bing)等搜集整理农学典籍英译本数量。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数据,现有农学典4部,英译本数量11本,分别是《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氾胜之书》《茶经》(《续茶经》)。

中国古代农学典籍的译介起步早,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到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早的农学典籍英文全译本是1958年由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自译的Chi Min Yao Shu(《齐民要术概论》)。1959年,石声汉笔耕不息,把自己注释的《氾胜之书今释》自译为On Fan Sheng-chih shu: an agriculturist book of China。1982年3月,该译本已经被北京科学出版社再刊三次。196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了(《天工开物》)第一个全译本——T’ien-kung K’ai-wu: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由矿物学教授任以都和其先生孙守全呕心沥血几十载才得以完成(简称任译本)。第二个全译本是由中华文化学院1980出版的李乔苹翻译的Tien-kung-kai-wu。21世纪,受国家《大中华文库》号召,王义静、王海燕、刘迎春(简称王译本)重译《天工开物》,标题为Tian Gong Kai Wu,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就《茶经》而言,1974年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翻译了《茶经》第一个英译全译本——The Classic of Tea: Origins & Rituals,该译本直到1997年再版三次。2009年,The Sequal to the Classic of Tea(《续茶经》)由我国学者姜欣、姜怡翻译,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中国农学典籍英译本译介效果分析

(一)世界图书馆馆藏量

从可操作性出发,对中国农学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农学典籍英译本海外图书馆馆藏量、亚马逊网站的评论、权威期刊上的同行异域专家的书评。

一本图书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图书馆馆藏量,其很好地评估了图书出版社的知名度、认可度[8]。WorldCat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联合书目数据库,它列出了参与OCLC全球合作的107个国家的15637家图书馆的馆藏,基本反映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文献资料资源。借用这一数据库,得到以下农学典籍各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馆藏量。按照高低顺序整理如下(表1):

表1 中国古代各农学典籍英译本全球图书馆馆藏情况

续表1 中国古代各农学典籍英译本全球图书馆馆藏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天工开物》英译本馆藏量多于其他三种农学典籍的馆藏量。而其中任以都夫妇翻译的由美国纽约多佛出版社出版的T’ien-Kung K’ai-wu的全球馆藏量位居第一,高达533本,而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州立出版社出版的任译本仅有18本。美国波士顿小布朗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学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翻译的弗译本馆藏量达348本,居于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这些译本,由我国学者翻译的《天工开物》王译本和《茶经》(《续茶经》)姜译本的图书馆馆藏量极少,仅有一本。

(二)国外权威期刊海外同行异域专家书评

“翻译文本能够进入异域阅读层面、赢得异域行家的承认和异域读者的反响才有译介效果[9]。而后还必须得考虑译本在海外是否深入人心,传播的内容是否满足“深、透、懂”。依据Jstor, Elsevier, ESB-CO等国际数据平台,以各个农学典籍英文名为主题进行检索,数据更新为2021年7月12日,一共找到16篇同行异域专家书评,其中获得评论最多的农学典籍是被视为“古代科技上最有价值的书”《天工开物》,共9篇,而这9篇全部是来自任译本。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同行专家对农学典籍英译本的书评情况

续表2 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同行专家对农学典籍英译本的书评情况

被誉为“中国科技典籍的巅峰之作”[10],这本被世界视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获得英美学者的大量关注。而作为西方世界公开出版的首个全译本,任译本实属抗鼎之作。国际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席文(Nathan Sivin)就对任译本同年发表过两次评论。1996年8月,他在《科学》(Science)杂志称“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科学传统的所有长篇经典最准确的英文翻译。译文的意译足以让人自然地阅读英文,但又不至于违背原文的意思。注释回答了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让读者感到疑惑的问题[11]。”同年12月,发表在Isis上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天工开物》任译本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和技术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的权威性译本。详细地描述了中国技术的所有主要过程、程序。每一种解释都附有插图,可与中国最好的木刻媲美。”[12]而作者唯一不满的就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现的排版疏漏。席文教授指出“如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也像对待出版一样认真对待编辑工作,大多数细节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注释和正文后的排版条目略显混乱。这些注释实际上从来没有给出页面参考,也没有说明对原文要点的理解。参考书目也省略了许多重要的资料来源。

通过考察,可见海外同行专家对《天工开物》任译本的评价较好。遗憾的是,不论是《大中华文库》的《天工开物》还是《茶经》,目前都没有查到对国人英译本发表的任何书评。

(三)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

衡量译本在海外接受的重要标准之一还包括国外普通读者的评论。作为世界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网络书店,美国亚马逊“几乎提供了读者所需要的所有书评”[13]。亚马逊普通读者的评论数也直接揭示了各农学典籍英译本在海外普通大众市场受欢迎的程度。2021年7月2日,对所有农学典籍英译本的反馈情况进行搜索,共计18条读者评论。其中有11条是关于《茶经》弗译本的阅读评论,时间最近一次的评论为2018年11月4日,《天工开物》任译本评论有4条,《茶经》姜译本3条。可以看出,从馆藏量、海外读者评论来看,《天工开物》弗译本受到的关注最高。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些评论均是近十年发表出来的,反映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关注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大众也逐渐增加。

作为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茶专著,《茶经》收到的评论最多。其中弗译本4.5分,而姜译本仅有3.9分。弗译本主要采取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自称该书翻译难度较大而又古色古香,因此不想遗失原文之美。亚马逊网站读者评价同样有所体现,比如:“译文清楚易懂,留存了原文的魅力。唯一美中不足的在于是原文和译文所列举的器物大多没有插图,有插图也无标签,这给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增添困难”。然而,对姜译本的评论则可见一斑:“不幸的是,姜译本平淡无味、毫无新意。而这往往是因为让非诗人的学者来翻译情感充沛的文章。该译文缺少灵气,‘形容’枯槁,没有诗意。该译本是翻译后的翻译,读起来有些僵硬。”姜译本对普通读者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普通大众获得评论数量和等级均受限,不敌弗译本。

而《天工开物》因其附上的生动活泼的插图亦深受读者的喜爱,四位读者全都给出五星好评,列举一条如下:“我正在寻找一本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百科全书的完整英文翻译。而《天工开物》任译本正中下怀,读起来耐人寻味。”

此外,数字时代使《天工开物》任译本和《茶经》弗译本的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风靡全球网民的YouTube视频网站现存大量视频慕课,供全球网民学习。其中就包括“欧洲发现——中国”,讲述17世纪明朝的遗产天工开物记述的谷物、车轮、水井、矿产、武器等,播放量也达上万人次。

三、加强中国农业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策略建议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农学典籍国内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情况不甚理想。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只是一个翻译问题,而必须从译介学的规律审时度势进行合理的调整。现提出以下针对加强农业文化传播调整的建议:

(一)与国外知名译者合作,扩大农学典籍在海外影响力

翻译家的知名度会影响读者是否选择其翻译的文本进行阅读,从而作用于译介效果。 读者对翻译家的认同程度对译本的接受与传播尤其重要。农学典籍的翻译本质就是二次加工流程,加之需要译者更为专业的背景知识,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因此,目标语读者会以译者的知名度为准绳来决定是否购买、阅读译本。亚马逊读者在对《天工开物》任译本的评论中就表示“夫妻翻译团队的语言技巧,加上他们的科学知识——他们都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矿物学家——使他们能够做出既清晰又准确的翻译。”因此,“任译本”既保持了科学技术专用术语的严谨和准确,又兼顾了英美国家的地道的表达方式。

(二)融入多模态(视觉模态),有效推动中国农业文明走出去,加强中国农业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多模态已经成为意义表达、阐释与接受的基本特征。从视觉模态来看,应配上大量的精美插图。天工开物受欢迎的原因就和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不无关系。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天工开物》:“插图丰富,提供了一幅日常生活的画面,几乎涵盖了主要工艺”。此外,这些静态图像亦可辅以二维码形式附在译本后,以3D科技复活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过程,展示中国劳动人民勤恳质朴,传递“天人合一”的生态农业价值观,进而将中国话语的传播和建构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事业。

从听觉模态来看,发现译介效果较好的《天工开物》任译本以及《茶经》弗译本有电子书籍版本,如kindle电子浏览器就供读者下载阅读。随着数字时代的问世,像云听吧、喜马拉雅等有声读物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今后可以音频、视频甚至动画的形式喜闻乐见地将农学典籍中的科学技术和手工艺程序呈现给读者,极大提高农学典籍的可读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化传播的任务。以前,先推出符号象征,但长期以来,这样的传播方式隔着屏幕,缺少互动,缺乏温度。从触觉模态来看,劳动任务纪实体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达到主流价值观和内容高度契合。比如英国设有日本、韩国文化馆,邀请喝茶体验,体验折纸手工,从而潜移默化地传播蕴藏在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三)重视农学典籍副文本,吸引读者兴趣,构建副文本与国际传播

副文本有内文本和外文本两种形式。通过考察,发现相较于《天工开物》任译本,王译本不论是文内、文中和文末注释都乏细可陈。比如第十八章中把“宋子”(宋应星)音译“Songzi”而并未添加任何说明。这样一来,读者难以把握原文传递的丰厚语境信息。就外文本而言,农学典籍封面设计应融合手工艺和科学技术,形成视觉冲击,激发读者兴趣。这里列举《天工开物》任译本和王译本封面图,分别为图1和图2。

图1 译本《天工开物》封面

图2 王译本《天工开物》封面

可以看出,前者红黄色彩浓郁,附内置“造物”插图,真实立体,夺人眼球,而后者略显暗淡,缺乏主次,附有雄伟壮阔的黄河背景看似给人以意境,而对于不太熟悉黄河背后蕴藏的意蕴的海外读者而言略显压迫感。《天工开物》任译本的封面设计更具创意,吸引读者猎奇。因此,从副文本的角度改进中国农学典籍的对外译介,有效提高农业文明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四、结语

本文从海外图书馆馆藏、权威期刊异域同行专家书评以及亚马逊网站普通读者发表的评论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农学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认为可从三方面提高中国农业文化对外译介效果:与国外知名译者合作;融入多模态(视觉模态);重视农学典籍副文本。尽管这三方面考量无法面面俱到,加之有的作品甚至需50或60年才会看到译介效果[14],这也说明未来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完善发展。但在当前国际传播大背景下,中国亟需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以对中国农业文明、科技文化精准传播提供借鉴,更好推动中国农业文化走出去,贡献中国农业知识和智慧。

猜你喜欢

农学英译本译介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声明
声明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