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笔谈)

2022-10-02张二震,徐康宁,蔡跃洲

阅江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要素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 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张二震

一般认为,人类自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这就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机械化,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电气化以及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每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带动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对经济全球化演变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没能抓住前两次科技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经济增长,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兴起,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就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第一,数字经济提升了不同国家以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便利性和可能性。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对国际分工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资本等实物要素相比,数据主要依赖于网络通信等渠道进行传输,突破了时空限制,表现出更强的流动性;二是要素使用突破了数量限制。除隐私保护、国家安全等少数领域之外,大部分数据搜集和利用不存在排他性,同样的数据可能会被不同的经济主体进行反复搜集和利用。很明显,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使得可以跨国流动的生产要素种类大大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实现“优势组合”有了更多的路径选择,进一步提升了不同国家以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第二,数字经济助推国际分工向服务业领域拓展。数字技术的崛起推动了产业深度融合,并在引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石,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向服务业领域拓展和深化。大部分服务业具有本地化特征和较低的可贸易性,这一局面正在被崛起中的数字技术改变。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是WTO界定的四种服务贸易方式,它们的可贸易性都将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得到大大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诸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的广泛开展,不仅体现了数字革命和数字技术进步在抗疫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显现出其对推动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在创造新的服务行业的同时,还使传统服务业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呈现可贸易的新形态,这进一步丰富了全球服务业的种类和服务贸易的内容。比如,当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至传统的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和文体娱服务领域后,会大幅度提高这些传统服务部门的效率水平,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WTO发布的《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明确指出,在影响服务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的几大因素中,数字技术的影响将超过收入增加、人口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成为推动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和成长最核心的动力。

第三,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经济推动下的国际分工演进新趋势,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的优势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网络通信层面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4G网络、5G网络、光纤宽带、IPv6网络、卫星互联网等;二是存储计算层面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三是融合应用层面的基础设施,包括通用软硬件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等。总体来看,中国在这三个层面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本土市场规模优势。经过40多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型开放型经济体。从经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巨大,超过美国的总人口,未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会继续扩大。这决定了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以及最有可能形成本土市场优势的市场。2025年中国5G用户数量将突破4.54亿,而同期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的5G用户数量依次为2.03亿、1.89亿、0.95亿和0.37亿,中国的5G用户数量接近其他几大发达经济体的5G用户数量之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必然形成强大的需求,引致创新效应,驱动数字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为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带来战略机遇。

第三,产业规模优势。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仅能够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效应、效率提升效应以及品质提高效应等,还会创造出许多新的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中国产业高端化发展层次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世界产业格局中,中国还算不上制造业强国,但是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不仅如此,伴随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中国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也呈迅速扩张之势。庞大的产业规模不仅意味着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也暗含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多样化、规模化的产业应用支撑。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短板和不足。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中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自给率不足。在中国进口贸易结构中,高端芯片以及核心元器件等涉及核心技术的产品进口比重一直较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比如操作系统等方面对国外的依赖程度也相对较高。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容易遭遇“卡脖子”问题。

三、对策思路

第一,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连接”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在产业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的同时,更要在技术层面实现开源式进步,逐步实现开放式、无边界的全产业链合作生态圈模式。

第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要加快建设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等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我们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以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向集成感知、计算和处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第三,前瞻布局数字经济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目前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不足。针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及其开源开放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形成数字经济项目群。通过重大项目以及项目群的立项和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包括对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测和研判,带动、引领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

第四,培育高端高效的数字经济。只有具有了高端和高效的优势,才能真正抓住“弯道超车”的机遇,夯实中国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开放融合创新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加快数字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组织模式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各种新业态,布局数字化产业和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的中高端产业链,构筑具有先动优势和较高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

中国数字经济的优势与短板

徐康宁

数字经济可以说是当前最大的经济热点。从世界范围看,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国家决策层已经把数字经济当作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所以我们怎么评估数字经济的影响都不算过。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过去二三十年来,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像数字技术那样,发展得如此之快,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影响面如此巨大。当下,数字经济已经无处不在,不仅对生产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有广泛的影响。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过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以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得到实现。

这里举一个例子。前些天,一个微信视频号在线转播了后街男孩的一场演唱会,而且做到了使后街男孩与西城男孩同框演出。从本质来看,这是数字经济的一种新形式,也就是数字贸易。比如,这个演唱会是通过微信举办的,微信是腾讯旗下的一个产品,腾讯是一家中国公司,但是这个数据传输的过程其实就是数据的跨境流通。跨境贸易一定会有人来买单,只是微信没有收费,可以免费收看,但是一定有人为此买单,通常是与腾讯有合作关系的一些赞助商,所以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数字贸易行为。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值得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值得从理论高度去加强认识。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决策层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战略规划,这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发展动力。各地方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几乎每个省市都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数字经济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背景下,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这种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可以把它归结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先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过去30年,中国在数字技术、互联网和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江苏省13个地级市都进入了千兆时代,也就是光纤的接入带宽已经可以达到1000Mbps,这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事实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中国的5G网络普及率比美国高。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一步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第三,数据丰富,应用场景广阔,公众参与程度高。中国人口多,市场巨大,所以数据特别丰富。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有了数据就可以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中国市场广阔,所以数据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当今中国,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在手机上购物,都可以通过手机打车,公众的参与程度非常高,这也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四,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会创造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类,后者需要有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中国的实体经济非常发达,这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定会带动中国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奇迹。

第五,中国已经涌现一批著名的全球性数字企业,并且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阿里巴巴、腾讯、抖音等。抖音海外版的英文名是“TikTok”,它现在在美国的风头超过了Facebook(已改名为Meta)和Twitter,美国有大量年轻人在使用TikTok,所以中国的数字企业非常了不起,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华为。华为凭借自己研发的技术,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逐步走向全球市场。这些优秀的本土数字企业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板

与此同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短板,而且有些短板亟待解决,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字经济离不开芯片,而中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方面仍然受制于人。事实上,不仅仅芯片,中国在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原创性技术很少,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第二,中国当前数字经济的热点层次较低。数字经济的热点很突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数字经济的热点所聚焦的层次相对较低,基本上集中在购物、娱乐、社交等大众化领域,而在高端的核心底层技术领域则涉及较少,或者热度不如前者。

第三,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还不深入。一方面,数字经济很热,但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距离又比较远。调研表明,中国制造业运用数字技术的层次比较低,大量制造业企业还不会用工业互联网。显然,这是目前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的地方,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短板。

第四,虽然中国已经涌现了一批全球性的数字企业,也活跃着一批很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但总体来说,具有原创性数字技术的企业仍然凤毛麟角。中国大部分知名数字企业都或多或少模仿了国外技术,只不过正好嫁接了中国广大的市场,所以发展得风生水起。真正具有原创性技术的企业数量很少,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第五,中国民众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目前中国普通老百姓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很高,但是数字素养不高,出现了明显的数字分化现象。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不高,这不利于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提高民众的数字素养,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数字经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总 结

继续坚持和发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高速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方面一直都是先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因此,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应该保持。还有一些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利用和挖掘。比如,数据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于面临的一些短板,特别是有些绕不过去的短板,我们必须下决心去突破。比如,一些被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很难绕过去的,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去突破。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研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要让那些愿意啃硬骨头的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避免让那些投机取巧的、绕开关键技术的企业得到额外利益。这就需要加强机制设计,对市场结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作者为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经济特征与社会福利效应

蔡跃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后文简称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给人们生活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是诸如“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此,包括市场监管、行业主管等在内的多个部门相继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然而,各部门相关政策措施相互叠加,对平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指示精神,需要在科学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规制行动,避免合成谬误。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强研究,把握平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从实证上对平台经济和平台行为所带来的福利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能核算产业链前端的一部分“核心产业”,也就是数字产业化这部分的福利,尚无法核算平台产生的社会福利。我们希望能够从货币价值度量的角度测算不同平台福利的变化,印证平台阶段性发展规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平台的福利影响机制

平台为双边或多边主体提供了交易活动的虚拟空间,而平台经济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互联网平台以及平台经济呈现鲜明的技术-经济特征,即低成本性、高开放度、高共享度和网络外部性。任何场景下平台所引发的各主体社会福利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上述四项技术-经济特征发挥作用、相互叠加而最终实现的。从平台经济实践来看,平台企业的发展通常可以分为高速发展和稳定成熟两个阶段,而各主体社会福利的变化状况在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

在高速发展阶段,平台的核心目标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户,借助用户规模优势摊薄平台建设和运营成本,实现盈利。平台的低进入成本和高开放度特征使其能够以网状结构连接各种类型的用户。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数据信息处理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数据信息的高共享度促进了用户间数据信息的产生和流动,为用户低成本利用数据信息创造了条件,促使数据要素不断释放,带动了用户福利的提升。

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加上竞争对手的争夺,平台企业的规模和网络外部性不可能无限扩大。从电商、网约车、外卖等不同领域平台的发展实践来看,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少数头部平台最终胜出,共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形成垄断竞争乃至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胜出的少数优势平台,其发展也难以再现初期高速增长的势头,平台以及整个业态发展逐步进入稳定成熟阶段。

在平台的稳定成熟阶段,市场上绝大多数用户都被纳入少数优势平台中并受益于前述福利提升机制,社会总福利提升空间也变得非常有限。无论平台经济的市场格局还是平台的社会福利提升效应都趋于稳定。胜出的少数优势平台凭借积累的大量用户和数据信息,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和数据垄断能力,成为市场寡头。头部平台面对用户数量已经基本饱和的局面,一方面开始为争夺彼此用户、巩固并扩大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控制力而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会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特定的规则或制度安排,改变福利在平台上各主体间的分配格局,可以称之为“福利分配效应”。优势平台往往会实施一些“滥用优势的行为”,使福利分配格局向自身倾斜,比如价格歧视、独家交易(二选一)等。这些既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监管的重点。(1)蔡跃洲、顾雨辰:《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经济特征与福利提升及分配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10期。

三、基于外卖平台在线问卷的福利测算

我们利用9000多份有效问卷,对外卖平台的福利影响做了一个实证层面的测算分析。目前得出以下初步结果和判断:第一,相较于堂食,互联网外卖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剩余,提升幅度接近30%,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第二,线上外卖给商户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收益增长。第三,平台留下来的净收益中超过80%支付给了骑手,平台自身也从中获利。这个测算结果可能与大家已有的观念有所不同,因为近两年来,媒体一直渲染“骑手被困在系统里”“商户受盘剥”等观点。

其实,上述结果与我们自己的预期还是比较吻合的。根据前面提到的平台的两阶段发展理论,在高速成长阶段,平台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会加大补贴力度,因此平台自身的获利比较少。我们认为,我国外卖平台模式兴起于2015年前后,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前后大致处于从高速成长阶段向稳定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

四、评价和展望

平台经济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通常可以分为高速发展和稳定成熟两个发展阶段。在高速发展阶段,平台能够提升社会福利,而当发展空间受限以后,平台才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怎么利用垄断、信息和数据等优势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就需要尊重平台的发展规律,根据平台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平台的高速成长阶段,监管的重点应该是怎样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让平台更好地发挥福利提升作用。而到了平台高速发展后期,监管的重点就需要进行转换,更多地关注平台的行为有没有使福利分配发生扭曲,有没有给其他主体带来过度损害等问题。对平台的规制,应该以其福利影响作为标准。

另外,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福利的替代效应和转移效应。从全社会角度来讲,有一部分福利其实是从外部转移过来的,这里也被看成是平台带来的福利,后续研究还会继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

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

刘 军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通过编程和算法的处理,实现对人类能力的模仿。它具有独立学习、推理、感知和决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替代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可以极大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2)Jun Liu, Huihong Chang, Jeffrey Yi-Lin Forrest, et al,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158(2020).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起步发展期: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二是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三是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四是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五是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10年;六是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3)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求是》,2019年第4期。

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德国在2018年发布《德国人工智能战略》,日本在2019年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2019》,英国在2021年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在2021年出台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战略计划》更是将目标直指技术的落地。中国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2017年又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也对中国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阐述。在世界各国的不断努力下,全球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领域也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共同研究发布《2020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韩国。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基础支撑、创新资源与环境、科技研发、产业与应用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四个一级指标均排名前十。《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主要国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的依次是美国和中国。在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前20强机构排名方面,排名前两位的依次是谷歌和Meta,中国清华大学和阿里巴巴跻身前20。在国家获得人工智能专利的数量方面,中国排名第一,共获得196万项专利,超过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从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来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产销国,2019年全球全行业工业机器人安装总量为37.30万台,中国全行业工业机器人安装总量为14.05万台,约占全球安装总量的37.67%。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规模非常可观,但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通用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运营和创新方式,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有怎样的影响呢?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一)加快知识创造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揭示和运用现有知识、整合不同知识、发现新知识提供了全新方式和方法,能够加速新知识的创造。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中便利的数据收集和挖掘技术,能够快速提供大量信息来源,这有助于人们更快地创造新知识、设计新方案,从而加速知识重组过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组织之间的知识界限,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有助于人们通过知识交流与整合创造出新知识。反过来,这一过程又大大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加速知识创造来促进技术创新。

(二)加速知识和技术溢出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加快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传播和溢出,进而通过加速知识和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企业间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知识、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形成使企业交流信息和分享技术更加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消除距离、环境、资源分配不均等限制,有力地支持了远程制造、计算机集成业务系统、平台经济等新经营理念,这些都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人工智能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累积性循环增长效应。“人工智能技术→部门间交流增长→部门间技术创新出现→利润增长→对更多智能技术的需求→新智能技术产生”这一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累积性循环增长效应。

(三)提高学习和吸收能力

学习和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企业学习和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能力进行创新活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吸收知识能力。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推理、学习、联想和基于已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可靠和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人们对相关设备和技术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员工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可以在深度学习、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支持下形成独立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由机器人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并采取后续行动的能力,将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增加研发和人才的投入

文献表明研发投入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腾出预算空间。人工智能发展会带来额外的智能机器以及一系列智能生产过程。这些设备和生产过程的升级可以逐渐取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造和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利润水平的提高,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将进一步增强。这会促进新一轮技术创新,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

三、实证检验结果

这里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被解释变量是技术创新,选择各行业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核心解释变量是人工智能水平,将各行业工业机器人数量作为人工智能水平的替代变量。总体回归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将样本企业按照所在行业的技术水平划分为高技术行业与低技术行业两类,从分行业的回归结果来看,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将样本企业按照人工智能水平划分为人工智能水平较高的行业和人工智能水平较低的行业两类,从回归结果来看,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水平较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人工智能水平较低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特征。相比于高技术水平行业,人工智能对低技术水平行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人工智能水平越高的行业,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三条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一,应通过提升人工智能水平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应当根据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划,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三,对于人工智能水平较高的行业,应当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先进人工智能技术,早日实现技术引领。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无锡学院商学院院长)

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

万晓琼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及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国家级城市群。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第一,相对于杭州湾、渤海湾和北部湾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发展最成熟的地区,它兼具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主要功能,是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地区。第二,粤港澳之间的产业优势互补比较明显,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则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后者产业基础雄厚,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驱动、科技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居世界四大湾区之首。湾区内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云集,不仅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而且国际高端人才的储备也比较丰富。

它也存在不足。第一,三地社会制度的差异加大了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的成本。第二,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在科技实力、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存在产能过剩、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招商引资无序竞争、城市间产业精细化分工有待形成等问题。此外,整个区域内部存在巨大的内外圈层差距和东西两岸差距。第三,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数量多,但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较少,与纽约湾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数字经济是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扩展了传统的产业边界,突破了固有的时空限制,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融合创新等优势,已经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优势?第一,与我国的其他经济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基础条件方面占有优势,其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比如,2020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的规模约为5.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近47%,其规模排全国第一。大湾区内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沿“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覆盖珠三角这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辐射广东其他地区的“双核一廊两区”的数字产业集群。另外,大湾区的数字产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第二,在数字人才储备、基础数据和产业基础方面占有优势。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香港的数字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澳门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比较快,上线了全国首个跨境服务的创新平台“琴澳通”。

二、数字经济、粤港澳大湾区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就是考虑“创新+内需”。一是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国内的经济循环,二是要以国内的高水平自主创新来促进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其本质就是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一)数字经济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第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数字经济将促使我国产业链发生深度创新与变革,提升我国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从技术优势和应用效能来看,数字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二,数字经济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连接与协作,助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和内需潜力的释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弱化了地区、城乡之间的时空限制,推动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有序有效集聚和精准对接,实现了区域协同联动和产业融合,提升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整体效应。其次,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消费者纳入消费创新的体系之中,促进了商品和服务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循环,激发了我国的消费潜力。再次,数字经济使产业的布局更加分散,数字技术能够及时反馈客户的需求,使价值链的布局更加区域化和碎片化。可能会出现基于社区的生产中心。最后,数字经济还可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分割,有助于打破传统企业和资本形成的垄断,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准入机会,并且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居民创业致富的机会。

第三,数字经济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紧密嵌套,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随着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不断应用,数字经济将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将使得贸易活动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国际贸易,为其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提供了机会。

第四,基于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大国优势、政策优势和先发优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加速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使产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数字经济将持续提高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企业在研发端和服务端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同时依托数字贸易,畅通内外循环,逐步助推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契合了我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而国内大循环的构建需要有强大的内需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也将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可以催生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这将成为下一阶段促进我国形成有效投资和扩大内需的动力源泉,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解放经济增长潜力,加快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将不断发展,促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汇聚全球资源和协同创新的国际循环,将高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升级,推动我国实现新发展格局。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将树立共同富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大,辐射地域广,与其他区域相比,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面临区域内部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人均收入和财产差距过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以缩小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和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主要目的和出发点。

三、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

第一,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因素,优化了产业布局,降低了产业同质化。数字经济借助网络技术显著缩小了空间距离,弱化了地理资源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地理距离对于区域内行业分工和贸易的影响程度减小,因此传统经济的产业集聚态势可能会有所减弱。随着物联网和分布式生产等数字技术的升级,湾区内价值链的布局将愈加区域化和碎片化,并且随着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地理因素在企业选址中的重要性将下降,产业布局也将更为分散。然而,线上集聚和线上协同不仅可以解决由于生产过度集聚引致的城市规模过大等“大城市病”问题,也可以使中小城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将人口和产业留在本市,可以减小大城市对小城市的资源虹吸效应,缩小区域内部不同城市的产业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空间布局。此外,数字技术也可以降低企业的供应成本,使消费者深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者更好地配置资源,进而减少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使湾区内部城市之间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产业协同。

第二,数字经济破除了地区间的壁垒,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粤港澳三地在货物通关、个人所得税率适用性和货币兑换等方面协调合作,降低了三地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破除了地区间的流通壁垒,弱化了行政区域的界限,提高了创新要素的流通效率。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创新人才的线上汇聚,这种湾区内人才的“云流动”,不仅可以打破时空束缚,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区的创新人才,特别是香港高校的科技人才,进而促进深度的创新融合。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湾区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通过重构全球产业链、贸易链使全球的创新资源向湾区汇聚,推动湾区形成“虹吸全球资源+汇聚全球智慧+协同创新”的创新格局,成为国际科创中心。

第三,数字经济有助于实现湾区的共同富裕,树立良好典范。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湾区宏观经济增长,做大经济蛋糕。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进入原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这将产生竞争效应,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分散化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湾区内部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消除,数字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服务更加均等化,减小了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政府公共管理也可以通过不断数字化,扩大服务范围,弥补不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四、总 结

数字经济、粤港澳大湾区都与我国新发展格局存在密切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契合了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随着数字技术在生产活动中应用程度的提高以及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逐步形成。数字经济对于化解湾区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数字经济弱化地理因素的影响,使湾区内价值链的布局呈现区域化和碎片化,优化了产业的空间布局,同时,数字技术会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减轻甚至化解湾区产业的同质化问题,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第二,数字经济破除了地区间的壁垒,提高了创新要素的流动效率,促使湾区形成新的创新格局。第三,数字经济有利于三地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协同发展,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带来竞争效应,实现产业分散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提高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应用经济学科执行主编)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4)2022年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科技创新支撑江苏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BR2022075)

战炤磊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成为重组生产生活要素资源、重塑社会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面对席卷而来的数字经济大潮,拥抱数字革命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设数字乡村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方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此后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因此,必须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瞄准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系统探索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数字经济何以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技术—要素—产品—制度的交互视角

党的十九大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主要凭借技术创新、要素升级、产品供给、制度集成,促进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文明程度的稳步提高、治理效能的显著改进、富裕程度的不断提升(图1)。

图1 从技术—要素—产品—制度交互的视角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从技术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扩散效应快、溢出效应大、普惠效应强的特点,能够快速适用于多种产业领域,突破传统产业的技术瓶颈,并催生新的业态。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助力农业的全面升级,促进以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繁荣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乡村制造业和乡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形成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从要素维度来看,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生产函数中最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这种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能耗污染几乎为零的投入要素,不仅会导致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还会影响其他要素的质量和配置结构。乡村数据要素的有效配置,不仅会带动乡村数字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且会促进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还会以数字化方式促进乡村自然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产品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凭借更加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快速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数字经济向乡村渗透延伸,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禀赋,将乡村的特色产品销往四面八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从制度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集成设计更加明晰的产权制度、更加高效的交易制度、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既保证数字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又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数字经济的制度集成优势,叠加数字技术的效率优势,将汇聚成显著的治理效能优势,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带动乡村组织振兴。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问题与短板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开启了向乡村进军的步伐,一批批“淘宝村”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的耀眼明星。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

一是城乡“数字鸿沟”制约赋能。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虽然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数字技术能力差距依然显著,这种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数字经济的赋能效果。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1.3%和57.6%,二者的差距比上一年度缩小0.2个百分点,但是,在3.82亿非网民中,54.9%来自农村地区,比全国农村人口比例高19.9个百分点。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大批数字经济项目无法进入乡村,与之相应,农村居民也无法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并获取报酬。

二是缺乏“内生动力”影响吸能。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是,要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走自立自强的内生发展道路,主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步入良性累积的发展轨道。然而,不少村庄遭遇“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危机,不仅难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甚至难以留住本地的普通劳动力,仅剩下一堆空置房屋和大量老人孩子,缺乏吸纳数字经济溢出效应的能力。

三是偏爱“农村电商”隐忧重重。农村电商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最普遍的渠道,农村居民可以借助电商平台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交易产品,从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那些主攻电子商务的村庄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淘宝村”,其核心特征包括,经营场所在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农村地区,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100个及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占家庭户数的10%及以上。2009年我国淘宝村仅有3个,2020年达到5425个,2021年已达到7023个(表1),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充分彰显了其强大韧性和良好前景。不过,淘宝村的发展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隐忧。首先,淘宝村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省份。特别是浙江,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淘宝村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30%,浙江和广东的合计占比超过50%,2019年和2021年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福建6省合计占比分别为95.43%和89.42%。其次,淘宝村的覆盖面仍然偏低,辐射带动的人口数量有限。2019年淘宝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仅为0.84%,每十万农村人口仅拥有0.82个淘宝村。最后,淘宝村的增收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以2018年十大淘宝村集群为例,除了浙江之外,山东曹县、江苏睢宁和宿迁宿城区以及广东普宁当年农民人均收入都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1 2019—2021年全国及部分省份淘宝村数量

四是资本“野蛮生长”释放负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是数字平台企业的快速崛起,这些具有强大市场控制力的巨无霸企业,很容易获取垄断地位。由于反垄断法律不健全,加上对新生行业的市场监管不到位,数字经济领域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正当竞争现象频发,成为资本野蛮生长的重灾区。部分数字资本利用国家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契机,大肆炒作乡村建设项目,不仅没有为乡村振兴赋能,反而释放了负能量,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制约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是发挥数字经济的复合优势,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的产业范围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个大类,其中前4个大类属于数字产业化的范畴,第五个大类属于产业数字化的范畴,强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涵盖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数字经济主要涉及产业数字化的范畴,即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提高乡村产业的产出和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村的数字产业就局限于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应充分发挥数字产业的复合型优势,依托乡村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地理空间,全面推动乡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全面升级和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

二是高质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夯实乡村拥抱数字革命的基础。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高标准规划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快速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区分不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公益属性、建设周期等方面的差异,明确政府、企业、民众、集体的权责关系,构建投资建设与管理维护一体化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项目运行机制。实施乡村数字服务提升行动,瞄准乡村振兴对数字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构建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乡村数字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数字服务差距。针对乡村老年人口偏多、空间布局分散等特点,注重开发老年友好型公共服务和远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适用性和便捷性。

三是强化数字经济的创新优势,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完善乡村数字产业体系,拓展乡村数字产业链条,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化乡村数字产业集群,借助特色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创新效应,增强乡村数字产业对本土资源条件的嵌入性和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借鉴全产业链的理念,以县域为空间范围规划实施乡村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纵向上推动乡村数字产业向价值分工链条高端攀升,不断提升乡村数字产业的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在横向上推动农业与加工制造业、休闲旅游业、体育康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乡村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创新,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性技术成果,完善面向农村的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畅通数字科技入乡的渠道,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数字产业内生发展。

四是依托制度集成创新,集聚高端要素,筑牢乡村振兴的要素基础。以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着力完善乡村产品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乡村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高端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良性格局,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注重发掘乡村的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充分释放乡村消费市场潜力,吸引城镇工商资本合理布局乡村,强化监管力度,促进各类资本健康规范发展。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扶持体系,从返乡落户、集体成员资格取得等方面打破人才入乡的制度壁垒,探索优秀人才的功能性使用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劳动力回流乡村创业,突破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副主编)

让数字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高 莉

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题中之义,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冲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等系统性风险的应对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法治协同,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近年来,尽管我国数字经济法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譬如,法律规则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或空白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价值与数据安全兼顾的法治协同机制尚未构建;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施体系不够高效,特别是数字经济治理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等。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呼唤法治保障,数字经济法治短板亟待补齐。

一、强化激励保障,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

“把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是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全球数字经济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渗透、变革速度指数化等新特征。在数字经济竞争中,尽管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但在底层技术、产业完善度、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仍然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产业之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凸显。因而,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司法保障成为当务之急,唯有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从规则到秩序的全方位变革,才能掌握未来发展新优势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第一,推进数字领域法律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强基础性综合性立法。目前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已探索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上海、山东、深圳等地专门对数据领域综合立法,地方立法先行是为下一步国家立法探路。总体来看,当前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分散性与趋同性并存,数字经济治理与数据治理分化等特点,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立法统筹,加速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步伐,注重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制度衔接,突出数字领域综合立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完善科技领域法律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等的激励保障作用,加大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市场已有激励机制基础上进行制度性补强,修订完善科技领域法律制度体系。同时为适应数据驱动型科研新范式,要加快研究数据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进路,激励和保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第二,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数字经济协同治理要体现数据分享与数据控制的内在张力,确保公共利益与数据主体利益的有效平衡,突出动态监管和多元共治,推进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统筹协调,创新柔性监管方式,确保在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支持数字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利用市场、技术、数据等优势,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立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协调机制,增强自律监管成本意识,让合法合规利用数据信息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第三,提高司法护航数字经济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司法保障和服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问题,建立健全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等领域的裁判规则与标准体系。加强涉及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研究,理清数字技术知识产权案件类型,构建分层递进、耦合配套的多元解纷机制,以审慎包容思维在规制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规范竞争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数字经济市场环境

数字市场并不具有区别于传统市场的独立特征,而是将不同市场的特征聚集在一起,当网络平台流量与用户黏性累积到一定程度,范围经济、数据要素、网络效应等因素迅速扩张,数字市场产生“倾斜效应”,快速向单一且具有超强优势的服务提供者集中,“强者越强、弱者恒弱”现象愈发突出。因此,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数字经济市场环境。

首先,监管理念创新,强化包容审慎与依法严管融合。欧盟为遏制大型网络平台企业的非竞争行为,专门制定了《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该法案旨在对“守门人”企业加强监管,确保数字市场的开放与公平。《数字市场法案》是欧盟实行强监管的制度体现。从长远来看,强监管有利于规范数字市场秩序,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阻碍网络平台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枷锁”。因此,我国应坚持包容审慎与依法严管相融合的监管理念,一方面保护和激发平台企业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防止“赢家通吃”局面的形成,确保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享有公平竞争权益和良性竞争环境。

其次,立法模式创新,实行硬法与软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为主体的互联网平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充分发挥软法作用。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市场准入、数据共享、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针对超强网络平台的数据垄断问题,加快数据流通性、兼容性、可携性和安全性研究,确保在市场准入基本原则下网络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共用;探索数字领域反垄断规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界限,既要防止过度规制带来的抑制创新问题,又要预防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利用专利数据聚合形成市场支配地位、变相延长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等潜在风险。

最后,监管方式创新,加强间接监管与直接监管协调。数字市场监管应当从以政府为主导向政府、平台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着力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间接监管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政府管平台,平台管经营者”的二级管理体系;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推动数字经济治理的制度型开放,以制度促开放,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

三、筑牢安全屏障,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既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及价值创造全过程,又直接触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迫切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数据权属,规范数据交易,确保数据合法合规使用,实现不同数据主体之间、信息控制者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

第一,明确数据权属。加强数据类型化研究,探索数据保护多元模式,界分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完善数据交易规则,形成更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

第二,强化数据治理。健全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重点围绕数据确权、采集共享、分析处理、个人信息分级保护、数据安全多层级保障、跨境数据自由流通等问题,确立制度规范及其裁判规则;积极融入全球数据治理格局,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制定数据共享共用、数据流通、数据传输、数据反馈等国际标准,倡导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三,加强风险预警。建立数字经济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制度,构建数字经济重要领域产业安全态势监测预警机制,将事前引导企业自律、主动守法与事后严格依法执法相结合,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第四,增强守法意识。加大对侵犯个人信息和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压实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的主体责任;加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既要着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又要切实增强全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意识。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数字经济加速全球价值链非平衡发展的形成机理

何 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而欠发达国家仍然没有搭上数字经济快车。数字经济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且很可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超过三分之二的贸易是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进行的,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变革的影响必然会引发国际分工格局变化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探索数字经济如何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全球价值链非平衡发展,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变革

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变革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推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二,数据要素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生产要素;第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组合方式。如果将上述三个方面反映在生产函数上,那么数字经济的第一个作用就类似于传统生产函数Y=AF(Ω)中技术水平A的提升。如果将要素组合Ω按照资本要素K、劳动要素L和数据要素D展开,那么数字经济的前两个作用就可以用生产函数Y=AF(K,L,D)反映。如果进一步考虑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组合方式,比如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对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组合方式,企业会减少昂贵劳动力的使用量,更多地使用智能机器进行生产,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降低总的生产成本,这样就形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通过把技术进步A内生化到要素组合Ω中,得到第三个生产函数Y=AF(Ω(A),D)。

三、要素禀赋结构的作用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仅有一个经济体,不存在要素禀赋结构、技术前沿水平、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因此经济系统在面临数字化技术的外生冲击时,不会因国别异质性而产生影响。然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别异质性问题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要素禀赋结构异质性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利用状态,进而影响要素的利用结构。比如,在欠发达国家,因为劳动要素价格低廉,而资本要素的价格相对昂贵,所以欠发达国家会尽量使用廉价劳动要素替代相对昂贵的资本要素,而不愿意使用昂贵资本要素来替代相对廉价的劳动要素。但在发达国家,资本要素相对劳动要素更加廉价,所以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廉价的资本要素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要素。这表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于新技术持不同态度,这种态度差异最终会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利用状态,进而影响要素利用结构。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加大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别差异。由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对于新技术的利用态度存在差异并改变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利用结构,因此可以得到生产函数Y=AF(Ω(A)),其中,技术水平A受到要素禀赋结构S的影响,即A=A(S),S=S(K,L,D)。现在考虑两类国家:一类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资本要素和数据要素上具有相对优势;另一类为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具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而在资本要素和数据要素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在发达国家,如果企业认为新技术的使用能够使其生产成本降低,那么企业就会使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采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而在欠发达国家,劳动要素比资本要素廉价,面对数字技术冲击,欠发达国家的企业仍然不愿意使用昂贵的资本要素替代价格低廉的劳动要素。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发展不匹配,所以会选择拒绝使用数字化技术或智能化技术进行生产。

现实中,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面临数字经济的“阻滞效应”。即使中国和美国同样采用数字化生产方式,也会因为要素禀赋结构差异而导致中国和美国进入不同程度的数字化生产阶段。由于中国没有达到技术前沿水平,所以中国可能会进入中度的数字化生产阶段,而美国则可能会进入高度的数字化生产阶段。这最终导致发达国家有可能大规模地利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而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可能会中等规模地利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而欠发达国家则可能不发生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最终结果是数字经济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非平衡发展。

四、数字经济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构

数字经济对产业变革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效应。一是筛选效应,由于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发展不匹配,所以欠发达国家会选择拒绝使用数字化技术或智能化技术进行生产;二是阻滞效应,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所处的技术前沿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导致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在技术前沿水平上进行数字化生产。

根据前面论述可知,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数字化生产的技术水平,而要素利用结构决定数字化生产下实际的生产成本。因为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差异,所以当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时,它们的技术利用状态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对于技术可能持更加欢迎的态度,而欠发达国家可能会拒绝采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这种技术利用状态会导致实际的要素利用结构产生差异。具体地讲,发达国家对于数据要素、资本要素的利用程度更高,而欠发达国家对于劳动要素的利用程度更高。

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技术水平、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前文分析表明,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要素的必要支出,取决于要素利用结构,要素利用结构受到技术利用状态的影响,而技术利用状态又受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考虑到短期内贸易成本不会发生变化,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虽然技术水平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但生产过程中是否采用新技术仍然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素禀赋结构成为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因素。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技术利用状态和要素使用成本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终会引起全球价值链重构:发达国家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上游形成的分工优势得到加强,而且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比如纺织、加工等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抢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进而导致产业回流;数字经济冲击不仅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难度,甚至对其原来占有比较优势的全球价值链下游产业带来了冲击。

五、中国的政策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不小的挑战,只有积极应对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一,以强化数据要素禀赋为突破口,实现数字经济弯道超车。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的优势是拥有十四亿人口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会产生庞大规模的数据要素,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在数据要素禀赋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和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建设。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网络的中心枢纽。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来推进和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推进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数字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数字化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因而需要强化数字经济冲击背景下的就业保障机制。

(作者为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元宇宙数字经济与发展路径探究

王陈慧子

元宇宙(Metaverse)这个词诞生于美国作家尼尔·史蒂芬森(Neal Stephehson)所著的科幻小说《雪崩》。为什么元宇宙突然就成了热门话题呢?我们知道元宇宙和区块链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正是Web3.0社区首先将元宇宙当作技术词汇而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2017年2月13日,美国最大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的联合创始人Fred Ehrsam提出,虚拟现实一旦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将与现实世界同等重要,不应当由一家公司完全控制元宇宙,否则,这家公司就可以轻易拿走用户在数字世界中的一切。该观点与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观点一致。实际上,Web3.0社区认为时下国际上流行的以太坊等区块链非常接近实现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架构。

但是,Web3.0社区并不是元宇宙的一切,还包括群体创作社区、全真互联网社区等。群体创作社区强调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形成正向促进的创作者生态,让大量的用户参与创作数字内容,从而营造丰富的虚拟世界。这个社区的代表性公司是罗布乐思(Roblox),该公司被股票市场标记为元宇宙概念第一股,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容易上手的游戏引擎,让每个人都能在云平台上创建自己的游戏世界吸引他人游玩。而全真互联网社区则强调采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人机交互技术,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目标,融合实体和虚拟方式,致力于帮助用户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它主要包括各大互联网和芯片巨头,如英伟达、已经改名为Meta的Facebook和国内的腾讯等。不同社区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它们互相交织,层层递进,形成了当下元宇宙的复杂生态。

元宇宙的概念与数字货币密不可分。比特币公司(Coinbase)上市之后,一些西方国家先后接受数字货币作为国家货币,如萨尔瓦多和古巴等。中国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与国外截然不同,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与此同时,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le token,简称NFT)作为数字货币的独特形式,受到了加密社区的追捧。美国艺术家Beeple的一件数字艺术作品在佳士得拍卖行卖出了5000万美元的高价,该价格位列目前仍健在的艺术家售出艺术品价格的前三名。Justin Bieber、周杰伦等明星都相继发行了自己的NFT。2022年1月,我也买了一个Phanta Bear(幻象熊)NFT,还收到了作为数字藏品福利的一件周杰伦潮牌同款IPT恤衫。NFT的流行使人们看到,加密货币找到了合适的现实使用场景,摆脱了空炒现象。可以说,元宇宙概念的爆火与NFT的流行存在紧密联系。

然而,国内外NFT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炒作、强制绑定等问题。如何使元宇宙也成为价值沉淀的载体?如何使在虚拟世界中服务于元宇宙的金融活动产生有价值的产业?这是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命门所在。考虑到中国拥抱区块链技术、抵制代币集资和虚拟货币交易的现状,公链和加密货币驱动的元宇宙显然失去了在国内发展的法理依据和资金入口。因此,要在中国发展元宇宙产业,就必须吸收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并适应国内的实际情况。简而言之,我们认为可以使用联盟链等区块链技术确权数字经济,以构建元宇宙中繁荣的自由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区块链技术,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考虑与外网公链对接。在近期的元宇宙热潮中,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联盟链为主的元宇宙平台,其中包括蚂蚁链数字藏品、腾讯幻核、百度希壤、趣链红洞、众享链网等。具备文化产权交易职能的国家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与新华网、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护办公室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由众享比特提供技术支持。在不久的将来,数字人民币以及可能与之相关联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有望成为国内元宇宙用户的共识。

为顺应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新业态、新技术应用领域构筑竞争优势,中国应该在以下几个层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软硬件技术层面。

应当发展支持跨链流转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使用不同底层技术开发的元宇宙社区拥有适配其技术的规则和用户属性,这导致不同的元宇宙社区互联遭遇诸多困难。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对现有技术进行适配,使用户产生的数字资产得到方便的跨链应用。链视界(OpenSea)里的艺术品在未来也应当能够方便地在个人电脑、智能手表等个人界面中使用,从而发挥其作为私有化收藏品的展示效用。

应当大力发展可视化元宇宙基础设施行业。获得沉浸式体验必须依托于AR、VR、XR等技术,既包括可穿戴设备,也包括裸眼3D、柔性屏幕、液态屏幕等技术的发展。因为人类与元宇宙的一切交互都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发展低成本、可推广的可视化工具将是元宇宙普及的重中之重。

第二,产业经济层面。

将虚拟产品定价与现实产品定价相结合。元宇宙中的数据要素不仅仅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种复合型的权益,既包括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享用权、社区治理的投票权,又包括对图片等数据要素的占有权。这些权益并不仅仅限于在元宇宙内部进行经济循环,而是极有可能与现实世界发生交互。因此,当数据要素难以定价时,可以充分利用组合定价策略,将虚拟产品与现实世界产品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稳定的价格支撑。

发展元宇宙虚拟场景。数字艺术品的应用场景会随着展示平台的增加而不断丰富。我们可以运用3D建模技术,搭建具有空间感受能力的元宇宙虚拟场景,比如现有城市的数字孪生或是人工设计的新场景。由于元宇宙场景脱离了重力和材质等物理特性的限制,所以可以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数字奇观。

促进元宇宙与现有的电影、游戏、艺术、电商、博物馆等对展示效果要求较高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比如,对于电商行业而言,元宇宙增添了新的展示销售渠道,成为产品的广告牌。

充分调动国有资产参与元宇宙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中国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生产,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参与进来,将有助于中国元宇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社会管理层面。

元宇宙发展应当继承反垄断精神内核,促进生态多元化发展。设立投资者门槛机制,保持金融稳定性,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数字要素的知识产权保护。区块链不仅能对数字产品进行确权,还能对数字知识产权进行确权、发现、警告、诉讼等一系列程序化操作,从技术上保护了创作者的创作意愿。

第四,文化层面。

当元宇宙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时,它将如同抖音、B站等平台一样,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因此,应该设置良好的文化社区管理机制以鼓励大众自由创作。此外,还要让我们的主体意识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延伸,要从世界观设计、建筑观念、服饰审美观念等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中国文化精髓,推出具有国潮特色的潮牌、潮玩、潮IP,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潮。具有中国特色的元宇宙将成为世界沉浸式认识中华文明的窗口,是一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文化名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众享比特未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要素数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数字看G20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