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当代金工的关系及发展

2022-10-02

天工 2022年23期
关键词:金工传统工艺手工艺

姜 炤

纵观人类金属工艺发展史,金属器皿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件物品,更承载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就中国来说,我们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礼制社会,到金属器皿艺术达到顶峰的唐代,再到各类形式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观念的冲击使金属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多元性的地方色彩,而金属器皿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意义随之不断改变,手工艺人的地位和生存空间也随之改变。

《连莲》 姜炤/作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西方爆发,机器开始代替传统手工作坊从事大规模工业生产,金属器具的造型和内容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例如,传统精美手工艺器具由繁复多变的具有各种仪式感的造型向工业化生产的几何造型转变。与此同时,产生了各类先锋艺术观念,普罗大众的审美也因此逐渐转变。工业设计思想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认为,“以往美术被贵族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因此提出现代设计要“以人为本,向自然学习”,主张以自然形式代替复古主义装饰样式,强调艺术与工艺相结合。这样的思想也适用于当代金工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中国流传的千年文化与历史以“文化符号”的形式与西方的“以人为本”的艺术与工业相融合,这将是当代艺术金工的一项新的挑战。

《继》 姜炤/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设计艺术大量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评判艺术,再加上传统工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下滑,其被划分为轻工业生产的一个门类,对传统工艺的研究也是着重于技艺的本体,并未纳入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而后工业时代的器物生产则更是反映出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困境——精神逐渐贫瘠。

传统工艺和当代艺术虽都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服务于人类,但两者又有着极大区别,其中包含的精神信仰也大有不同。

传统工艺从器物的角度来说往往局限于日用器皿或者组成大件物品的构件,基本出自人手或半机械的产物,对科技的依赖性不强,从人文角度来说却包含了深刻的内涵。而当代金工不仅仅是纯手工器物制作,更多的是使用新科技去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机器生产的精准化就代表着逐渐失去传统工艺中所包含的种种精神,尤其是历史厚度和生命意义。

解说传统工艺,首先要从与人之间的联系上剖析。传统工艺更讲究物与人的关系,活态传承的核心在“人”。从春秋时期的“百工之事,皆圣人所做”可看出,传统工艺地位之所以崇高是因为传统工艺所代表的是人文情感,是与自然、器物的精神交流,是手工艺人一生的信仰。手工艺人的理想是提供最具有个人灵魂气息和精神的产品,严守技艺、增强技法则是最基本的素养,因此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有着严格的规矩。《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功”,智慧之人创造器物,心灵手巧的人遵循其中的法则,一直坚守这样的法则世代相传。《荀子·儒效》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这样的制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手工艺人一直恪守。传承的实质就是“父兄之教”“子弟之学”,因此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如同血脉般代代相传,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它符合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精神内涵,从而成为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再从生活态度来说,传统工艺所包含的中国哲学也是十分深厚的,例如“器以利用,道从简易”,“道”是无形象的,却蕴含着宇宙的规律和准则;“器”则相反,有形象,代表着具体事物。道器关系则代表着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宋代以后,道器的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随之形成了各种哲学流派,这样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巧之小者有为,可得而窥;巧之大者无迹,不可得而知……故曰大巧若拙”,做手艺并非只是做一件器物,往小里说,传统工艺所影响的是人们学习如何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往大里说则是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传统手工艺人学习手艺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磨,《礼记·大学》中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手工艺人在学艺过程中,先得从事最为枯燥、强度最高的手工劳作,师傅也会在徒弟长期的机械性反复的工作中判断其是否有毅力、有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徒弟的耐性、心性。在金属工艺制作中,掌握塑形能力仅仅只是其中一环,还需要良好的审美能力,而后需要不断打磨雕琢才能完成整个物件,这一过程师傅无法通过口传身授,徒弟们只有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制作中获得。在长期的实践中,手的控制力、眼睛的观察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互相交融,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慢慢消融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差异的消融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强大,一波波文化潮流快速崛起或消失。工业化的生产则为这一切提供了温室,批量化生产、批量化消解进入世界各个角落,这种文化也被称为新大众文化。在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中以同质化来形容这一切的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确切的。他提出,自某一特定的点开始,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启发性的,而是扭曲变形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语言的堆积而已,这种说法放到当代金属工艺上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人》 姜炤/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大众文化不断快速复制传播,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变得单一,通过资本的运作将利益达到最大化,这种利益的追逐使人们漠视文化、漠视自然,人文的意义似乎成为一种不接地气的形容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阐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这与其中真正有人性光辉的文化的消失有紧密的因果关系。《他者的消失》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

当代金工或者说当代艺术创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思考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如何去深刻地获取知识技能。重新建立文化精神意义不只是哲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金属工艺艺术家所需要思考的事情。

中国当代金工艺术家所背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如何做一个新颖的器物,更多的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金属工艺背后的精神力量,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法,如何在传统工艺和技法上再做延伸,如何体现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再现、对历史事件的回忆等。传统工艺有其局限性,而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介入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天的金属创作除了体现历史价值之外,还需要体现当代性,表达当代文化的面貌。复制古代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是要代入当代思想。回观艺术历史,新的流派和观念往往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与时代相结合,记录当下、表达当下的状况和问题。结合种种,思考当代金工,继承传统工艺应在采用当代科技工艺之上,思考器物本身的时代面貌应在制作器物之上。当前,中国传统工艺备受重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予大力扶持,社会开始正面看待传统工艺的积极性,但仅仅是保护性的抢救,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教授唐绪祥指出,任何一项传统技艺,如果社会中没有它的功能,按照规律它自然要被逐渐淘汰,仅仅靠抢救无法改变这个规律。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传统技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审美取向时,如果不能有所提升,就很难有所发展,必然进入濒危的状态。因此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传承人思想观念的整体提升,传统手工艺人不仅仅要创作精美的物品,更需要向当代各国优秀艺术家学习,与当代设计相融合,进行现代的再调整。想让传统形制的器物、工艺更好地被传承、发扬,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下研发更多的艺术商品,以让当代年轻人看到历史悠久且优秀的中国传统金属工艺,这也是我们当代金属艺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另外,学院和民间应该有良好的互动,民间的传习一定要与学院的教学相结合。民间手工艺人要走进学院,使传统技艺更好地应用到当代设计艺术中去。知史才能思史、用史,民间手工艺人的知识的获取更多来自师父、网络和自行购买的书籍等,来源较散,不成体系和不够完整,虽可能在手工艺技法上更加突出,但对其原理、历史可能学习得不够立体和深入,而学院的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再到民间进行深度学习,将系统习得的技法更好地加以运用,唯有这样的融合,传统工艺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智能机器时代的来临,使越来越多的虚拟现实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中,也为多维感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不论未来如何变换,人类始终要立足于历史之上,进行富有时代性的创新,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金属手工艺人,透过平凡而又平常的金属,传达新一代人的思想,当然,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滋养。愿更多精美绝伦的金属工艺品装点生活、辉映时代!

猜你喜欢

金工传统工艺手工艺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金工实习改革及实践研究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疫情背景下的金工网络教学模式探析与实践
金工之划线问题探讨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贴近实战化需求的金工技能竞赛研究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