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西湖

2022-10-02廖珍琴

天工 2022年23期
关键词:龙窑西施白居易

廖珍琴

从小小建盏中见西子,见西湖,见万种风情。

——题记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得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母娘娘得知后便差人来抢,争抢之间,宝珠滚落,误入凡间,化作了一汪波光粼粼的湖水,便是西湖。

西湖坐落在杭州市的西面,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争相创作大量诗文来赞美西湖,为西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让西湖得以名扬天下。文人中的佼佼者,当数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轼。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像《卖炭翁》《观刈麦》这类的现实主义题材,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写景诗里,却有一首《钱塘湖春行》广为人知,写的便是西湖。他在杭州就任期间,主持修建了西湖的白沙堤来预防旱涝,虽然如今堤已不在,但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还是重新修建并命名了“白堤”。

白居易写西湖的诗歌现存至少有8篇,对西湖的喜爱可见一斑。

《醉西湖》 廖珍琴/作

在《春题湖上》中他如此写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他是被不加修饰的恬静勾去了魂魄,以宁静和开阔的湖面抚平心中对壮志难酬的不平;

在《答客问杭州》中写道:“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他是被肆意流淌的绿所征服,极慢的生活节奏也如同心灵的解药;

在《杭州回舫》中以“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抒发对西湖的眷恋,在西湖饮酒吟诗的写意日子竟是如此难忘……

西湖的扬名,和唐时白居易自觉的推广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可若没有后来的大文豪苏轼,恐怕也令人觉得美中不足。时间转眼便到了宋代,苏轼来到杭州走马上任,他为疏浚西湖、减免赋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戴,纪念苏轼的“苏堤”便应运而生,后来“苏堤春晓”也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除却“苏堤”,他更为西湖着墨不少,其中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广为人知,如此比喻让后人无可超越,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中西湖的美也不尽相同,难怪后人只得无奈留下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作为评价。

西子之美,古人以“沉鱼”来形容,相传她在江边浣纱时,水中鱼儿看见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落江底。在苏轼的诗句中,西施与西湖的比喻,让美的具象和抽象顷刻间融为一体,实在妙不可言。

我相信西湖边浅醉的苏轼,也从未见过西施,他只是把她作为灵感的缪斯,借此来赞美他熟悉的西湖。毕竟西施的美不管是淡扫蛾眉,还是浓妆艳抹,都浓淡相宜、风情万种,一如西湖,不管是天晴时的碧波荡漾,还是雨中的山色空蒙、烟雾缭绕;不管是春日长堤春晓、夏日曲院荷花,还是秋日山林尽染、冬日断桥残雪,它都同样令人沉醉。

西湖浅醉,让人心旌荡漾,竟也撩拨了千百里外建盏手艺人的心。从波光粼粼的西湖倩影中领悟到沁人心脾的美,清雅的蓝在建盏釉面绽放,釉面之上萦绕着莹莹光泽,“醉西湖”既是灵感之源,也是盏之韵味,由此得名。

《醉西湖》是亲工拉坯、通天龙窑柴烧而成,纯手工拉坯一次成型让盏体线条质朴灵动,握感舒适,通天龙窑柴烧更是注重烧制过程中“偶发的自然之美”。窑工需通宵达旦地看火、适量添柴,多次验火标,根据实际经验把控窑内温度,也要同时把控还原的时机,可以说,一窑的成败需尽人所能,也看天意,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对龙窑柴烧的坚持,是对古人烧窑之法的沿袭和传承,也是对“自然造物”的敬畏和不断追寻。

在龙窑柴烧仅有30%~40%的低成品率下,《醉西湖》带着清雅脱俗的蓝,留下如西施般风情万种的美感,承载着自然和人工的精妙合力,借由工匠之手呈现于世人眼前。

猜你喜欢

龙窑西施白居易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龙窑的火不熄
早冬
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
龙门里的白居易
“活着”的龙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