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绘画在寿山石薄意雕刻中的应用

2022-10-02范康纯

天工 2022年23期
关键词:雕刻家寿山寿山石

范康纯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不同的艺术类型,并建立了各自的美学系统。宋画与雕刻艺术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两个艺术类型是传统东方艺术的集中体现,而且二者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寿山石雕和宋画有着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而身为一名雕刻师,如果希望提高自身的雕刻水平与审美能力,提高作品的造型水准,就很有必要从宋画中学习和提取灵感,从而树立独树一帜的风格,达到更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寿山石雕刻是自然美和工艺美的融合。雕刻者首先要研究寿山石的原石形状,然后对其进行塑形、雕刻和加工。寿山石雕的历史跨越了1500多年,该工艺在元、明、清三代不断发展。寿山石雕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使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但所有作品都是技术和美学的融合。寿山石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雕刻技术和美学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探讨宋代绘画在寿山石薄意雕刻中的应用具有实用价值。

一、宋代绘画与寿山石雕刻的关系

在寿山石的创作技法中,“薄意”技法是不同材料雕刻技法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最接近诗、书、画三意的技法,或者说“薄意”是这三意互动的结果,也可以说,“薄意”是这三意融合的结果。因此,许多懂得并擅长“薄意”的人都擅长诗词、绘画和书法。

宋代艺术中的“意”与“象”既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统一的。不管画家、评论家还是观赏者,都重新审视了“意”与“象”。“象”是外在的、形象的、具体可视的;“意”是内涵的、实质的、抽象的、含蓄的。“象”为“意”提供了载体,“意”赋予了“象”灵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宋画是一种可以从视觉上看到和感受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容易被公众喜爱的题材。在寿山石雕的发展过程中,将宋画技法和色彩相融合,使寿山石雕的制作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为雕刻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雕刻艺术被更多的人了解,进一步扩大了寿山石雕刻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宋画的不同技法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显示了宋画的特殊魅力和文化特性,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好的寿山石呈晶体状,光滑圆润,色彩丰富、鲜艳,色线清晰明了。由于其硬度低,容易切割,为雕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宋画的构图、造型、气氛营造等技术都可以用在石雕中,以弥补石头的不足,营造出特殊的气氛。由于寿山石色彩丰富,所以雕刻者应注意掌握技术,以刀代笔,形成丰富的变化。

宋代绘画和寿山石雕刻都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达,在造型设计、内容、风格和形象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只有认识到寿山石雕和宋代绘画的相似之处,才能在实践层面充分发挥。

在艺术形式领域,宋画和寿山石雕都主张主次分明。一般来说,在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有一个主题,同时运用其他艺术形式起辅助作用,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使整体结构和谐,表达形式有序。在宋画和寿山石雕刻中,结构在形象和艺术设计方面都非常重要,赋予形象以形式既是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艺术的生命活动。通过对主要和次要元素的关注、合理的构图以及对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精心安排,可以达到严谨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宋画讲究疏密、远近、动静、大小的对比,好的作品更是主次分明,达到对比的和谐,这种机制也被广泛用于寿山石的雕刻中。寿山石有圆雕和薄意雕等多种形式,但所有形式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圆雕的形式是用在三维视图中,而薄意雕形式是用在平面视图中。

从古至今,雕刻师都喜欢把山水雕进石头里,雕刻家一方面创作具有灵性的作品,另一方面在山水雕刻中寻找精神支柱,把情感和“诗意”融入山水中。

在今天的石雕市场上,寿山石雕越来越受欢迎,寿山石雕已经从具有功利性功能演变为具有欣赏和收藏功能。如何提升寿山石雕的档次,是很多雕刻家面临的问题。要想创作出好的雕刻作品,雕刻学工要掌握宋画的技法,如笔墨、构图、造型等,并理解和结合宋画的表现意义。事实上,寿山石雕中的技法各有不同,但正是这些差别可以利用,从而给寿山石雕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二、寿山石的薄意雕刻

薄意是寿山石雕刻的专有名词,也是寿山石特有的雕刻技法,由于其雕塑面比较薄而且具有一定的画意,创作讲究中国画理、笔韵墨趣,所以得名。书法艺术家潘主兰先生曾讲过:“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说其薄,亦非愈薄愈佳,因不能如纸之薄也;而说其意,则自以刀笔写意为尚,既简而洗脱,又饶有神韵者为佳,亦耐人品味而有其境者。”薄意雕刻是在保留石材原始状态的前提下,将画面布局之外的部分轻微剔除,留下的画面微微隆起,既蕴含浮雕的立体感,又饱含中国画的意境和构图。

寿山石雕刻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寿山石也是大自然千万年衍生的事物。美丽的石头会唱歌,喜爱寿山石的著名歌唱家朱逢博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首凝固的歌。”珍惜这大自然的馈赠,将名贵的石材雕刻成充满韵味的作品是每一位雕刻家一直追求的事情。优秀的薄意雕刻作品能将宋画之美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既有宋画的韵味也有诗意的意境,两者缺一不可。佳石与巧工二美俱全的作品,往往令人爱不释手。“心目既荡,嗜好为移”,薄意作品不但有诗有韵,而且还有感情。石头本没有感情,但是融入人的感情,就进入物我皆忘、如诗如歌一般的美妙境界。

薄意雕刻的技法由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变化而来,由于这种方法没有特色、画面单一、手法粗糙,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明末清初时,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艺人林清卿将中国画的画理、意蕴与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相融合,以刀代笔,方寸之间,以小见大,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薄意雕刻技法。又因为薄意雕刻讲究意境美,刻层薄,雕刻的题材符合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和趣味,原石又多采用珍贵的品种,这才使得薄意雕刻技法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像田黄这样稀有珍贵的寿山石,在产生鲜艳的色彩和透明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纹、沙粒、石纹和一些污染物,这就需要进行独特的加工,为薄意雕刻技术创造了很大的应用空间。

薄意雕刻的艺术特点主要源于其特殊的雕刻手法,一般用珍贵的田黄石和冻石品种,需要雕刻家根据石材的缺陷进行雕刻,讲究刀法自然纯熟,运刀流畅,精工细雕,雕刻家本人需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有扎实的中国画和中国诗词的文学知识。高超的薄意雕刻作品往往能融诗、词、画于佳石中,雕刻的寿山石布局典雅,疏密虚实得当,刀法自然,意境高雅,极富韵味。

事实上,薄意雕刻的构图和安排强调节奏和气氛,创造了一种精致而优雅的氛围。因此,必须使用各种题材,如人物、鱼虫、花鸟、山水等,创作与绘画密切相关的雕刻作品。薄意寿山石雕成功地将宋代绘画的原理融入雕刻中,反映了一种人性化的艺术风格,并明显与传统工艺有所不同。

三、宋代绘画在寿山石薄意雕刻中的应用

寿山石的种类多样,色彩丰富。寿山石的色彩和纹路与宋画是相通的。如寿山石雕中经常出现的 “俏色”技法,其实可以与花鸟画的色彩技法融为一体。皴法也是宋代绘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用来表示山石纹路的变化。在寿山石雕中,雕刻家需要根据石头纹路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图案,为表现作品主题提供更大的空间。

《不期而遇》 范康纯/作

《浮生》 范康纯/作

首先,设计构图是创意的第一步。无论画家还是雕刻设计师,都应该学会抓住实物形态,采用艺术性的创意,将真实面貌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实现“高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在造型、结构上,寿山石借鉴吸收了国画中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式,使整体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艺术家就必须对线条有更全面的认识和运用。宋画的水墨、线可以表达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动物人物等,但对雕刻艺术来说,所有形体都要用刀法进行刻画,唯有用刀熟练,才能深入浅出地刻划出流畅、灵动的线条,在创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宋画艺术更强调对情感的注入,而在许多情形下,寿山石雕艺术更强调工艺性,但最好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充满了作者思维、意境的。所以作为寿山石雕刻者,必须向国画艺术家学习,使雕琢的过程成为情感传递的过程,刻划出有感染力、有温度的线条,表现出轻、厚、慢、急、顿、挫,从而突破玉石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并以此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寿山石雕也是对宋画的构图和表现的研究。宋画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和文化美学,强调观察和感悟,强调思想和形象的主客观完整性。寿山石雕研究应尽量避免轻浮的设计,厚积薄发,产品设计要表现出传统的思想文化之美,造型艺术作品不应过分要求相同,要找到“异中求妙”的精彩,给观者更好的审美体验。

最后,寿山石雕艺术在宋画的描绘和 “写实”与“写意”手法的运用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一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变得更加生动、自然,让观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实现了“虚”,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和审美高度。它不仅可以表现雕刻者的雕刻技巧和产品设计理念,还可以表达艺术趣味。

事实上,薄意审美就是不断地追求一种更自然或朦胧的美。就美感而言,寿山石雕刻家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与意境的探索基本一致。寿山石本身具有一种自然的美感,结合了温润的质地和生动洒脱的气息。而薄意这种艺术形式让石头尽可能地体现了缥缈之美,在雕刻中使用薄意雕刻可以充分体现石头的颜色和质地,化瑕疵为巧,使作品展现超越自然的美。

总而言之,薄意雕刻属于寿山石雕刻的高境界,一件能够很好地将宋代绘画融入寿山石雕的作品,可以体现出雕刻工匠深厚的雕刻技艺与功底。这不仅要求雕刻家要对书法、国画以及篆刻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且要求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良好的修养及超高造诣。因此,寿山石雕刻者要想了解薄意的特征,进而掌握这种雕刻技法的真谛,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与此同时,雕刻家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审美意识,将个人思维融入作品中,展示出作品的艺术性。通过这种方式真正促进寿山石雕艺术获得更大发展。

职业教育也是培养寿山石薄意石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行业内也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的联合,积极地举办有关寿山石薄意雕刻技艺的学术课程班,与寿山石薄意名家、雕刻工作室联合,通过选派优秀的学员到工作坊里去实践学习、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薄意雕刻的基本工艺技巧,最后将薄意雕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门类发扬光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寿山石雕作品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人们愿意为精美的寿山石雕作品一掷千金。优秀的雕刻家采用了许多宋代绘画的技法,使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相互借鉴,相互成就。运用宋代绘画的技巧来创作寿山石雕,并灵活运用薄意雕刻技法,使作品具有文人气息。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宋代绘画的美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石雕的文化意义。 同时,绘画的艺术魅力和笔墨精神也给原本传统的石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雕刻家寿山寿山石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雕刻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笔尖上跑火车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当个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