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02黄珍
黄 珍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分娩作为人类繁衍的正常过程,是女性特殊时期。临床经验表明,初产妇由于无分娩经验,在分娩时极易出现会阴撕裂的情况,严重影响分娩后的日常生活[1]。在常规分娩中,产妇主要保持平卧位,该体位可导致盆骨活动幅度降低,增加胎头下降阻力,进而导致第二产程延长,不仅增加了阴道分娩难度,还增加了新生儿窒息概率[2]。随着护理模式及医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在产妇分娩时可指导产妇采用侧卧位包腿用力法,以缩短第二产程[3]。同时,可通过控制胎头娩出速度有效控制分娩过程,降低会阴水肿、裂伤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概率,对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旨在探究控制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126例初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126例初产妇,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7.46±3.1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49±1.02)周;分娩前体质量指数(BMI)21.2~34.5 kg/m2,平均(28.46±3.15)kg/m2;新生儿体质量2700~3800 g,平均(3542.16±107.82)g。将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63例。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基础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表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基础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基础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产妇为初次分娩,且为单胎足月妊娠;经检查,胎儿为头先露;产妇外测量及产检结果均正常;产妇状态良好,能够主动配合相关干预措施;胎儿预估体质量<3800 g;产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产妇伴有妊娠合并症或相关并发症;产妇伴有会阴部位手术史或严重损伤史;产妇伴有剖宫产指征;产妇伴有胎位异常或胎盘功能异常等情况。
1.3 护理方法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均呈自由体位,即产妇根据自身舒适度自行选择体位,并保持有效宫缩。常规组产妇行常规体位干预,即于产妇宫口全开后,指导产妇平卧于产床上,保持膀胱截石位,将床头抬高30°,助产士站在产妇右侧,对产妇进行屏气及用力指导,根据产妇会阴弹性程度,于胎头拨露耻骨联合紧张时对产妇会阴采取保护措施,必要时采取会阴侧切处理,助产士使用右手轻托产妇会阴体,待胎儿头部着冠后,使用左手轻压胎头,帮助胎儿娩出。研究组产妇行控制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于产妇宫口全开后,指导产妇平卧于产床上,将床头抬高30°,指导产妇在宫缩时保持左侧位,将左腿屈曲蹬在床榻处,同时使用双手抱起右侧大腿或右膝关节,并将右腿紧贴腹部,宫缩时期屏气向下用力,宫缩间歇期采取放松体位。②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士站在产妇面前,于胎儿头部拨露2~3 cm时,用双手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保证产妇每次宫缩时胎头直径增大程度≤1 cm,且保证干预期间不影响胎头娩出方向及角度,同时不可协助胎头产生俯屈动作。在产妇宫缩屏气用力时,不再进行会阴保护措施,专注于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在胎头完全娩出后,不给予立即娩出胎儿肩部,指导产妇调整呼吸,待再次宫缩后临时屏气用力,并协助胎儿娩出。
1.4 观察指标
1.4.1 第二产程及产后出血量 记录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并采用聚血盆及计血量巾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
1.4.2 会阴裂伤 根据会阴裂伤相关标准[5]将裂伤程度分为:①会阴完整:分娩后,产妇会阴处皮肤及阴道黏膜均无裂伤。②Ⅰ度裂伤:分娩后,产妇会阴部位皮肤及阴道入口黏膜处撕裂,深度达到肌层,且仅伴有少量出血。③Ⅱ度裂伤:分娩后,产妇裂伤深度达到肌层,同时伴有肛提肌及筋膜裂伤。④Ⅲ度裂伤:分娩后,产妇会阴皮肤、黏膜、盆底肌及肛门括约肌等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裂伤,深度达到肌层。
1.4.3 新生儿Aparg评分[6]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 min后Aparg评分,该项评分包括心率、呼吸力、肌张力、发射应激性及肤色共5项条目,各条目评分为0~2分,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明新生儿状态越理想。新生儿生长发育标准包括:低水平,Aparg评分<3分;中水平,Aparg评分为3~7分;高水平,Aparg评分为8~10分。
1.4.4 并发症情况 比较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新生儿窒息概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二产程及产后出血量 研究组产妇第二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为(1.17±0.65)h及(146.15±29.73)mL,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表2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2.2 会阴裂伤程度 研究组产妇分娩后会阴裂伤概率为31.7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2.38%(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比较[n(%)]
2.3 新生儿Aparg评分 研究组新生儿Aparg评分高水平比例为96.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8.89%(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Aparg评分[n(%)]
2.4 并发症发生概率 研究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概率为4.7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9.05%(P<0.05)。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n(%)]
3 讨论
在传统理论中,产妇在分娩时主要采用平卧位,该体位是医护人员能够准确的计算产程并有助于进行胎心监测。但临床研究表明,产妇处于平卧位时,骶尾关节难以彻底张开,导致骨盆容积相对较窄,增加了胎儿下降的阻力,导致第二产程延长,进而出现难产及会阴撕裂等并发症[7-10]。第二产程作为胎儿娩出体外的阶段,是产妇出现会阴损伤的主要时期,以往对产妇会阴的保护主要目的即为了避免会阴裂伤的发生,且会阴裂伤程度与助产士操作及产妇配合程度存在密切关联[11-13]。
本研究对研究组产妇实施控制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即要求产妇在第二产程时采取侧卧位,双手抱腿用力,通过配合宫缩,有效提高了分娩质量。该姿势能够使骶骨与腰椎相对伸直,使耻骨联合倾角由26°降低至10°左右,并使耻骨联合上旋约8 cm,骶骨位置的相对后移,有助于增加骶尾关节的宽度,进而增加骨盆前后径,减少胎儿娩出时受到的压力;同时,骶骨及腰椎相对伸直,使胎轴与产轴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使胎儿娩出的方向与产力的方向一致,进而有效降低了产妇在分娩时所需的力量;此外,侧卧位抱腿充分的利用了后三角部肌肉,有效降低了力在沿骨盆轴转弯时的消耗程度,直肠前臂贴近先露,增强了产妇便意的敏感性,有助于产妇用力[14-16]。当产妇保持侧卧位抱腿姿势时,对屏气的控制能力显著提高,进而能够在宫缩时持续用力,进一步加快了胎儿娩出体外的速度。在传统分娩护理过程中,助产士主要采用托肛法对产妇会阴部位进行保护,通过用右手向上托住会阴部,以达到对娩出力度适当控制的目的。但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导致产妇在分娩时发生出口增大、会阴裂伤等情况,且在进行干预期间,如果助产士托举力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会阴面缩小、胎头降低速度过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而对会阴部位长时间的按压,极易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缺血等损伤,严重影响分娩质量[17-2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第二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表明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能够有效缩短第二产程,而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显著降低,主要与该干预措施有效缩短了第二产程时间,进而避免了因产妇过度疲劳导致宫缩乏力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对降低产后疲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产妇分娩后会阴裂伤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会阴裂伤作为分娩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胎儿娩出时会阴及阴道肌肉弹性不足等原因导致,而通过实施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能够有效扩张骨盆内径,并通过加速第二产程的发展,降低胎儿娩出体外的顺畅性,使产后会阴撕裂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另外,在常规干预中,因助产士需在大鱼际位置使用右手手掌对胎儿进行适当托压。而大面积的压迫也可导致会阴部位难以伸直,影响了会阴肌肉的弹性。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作为近年来临床的新主张,能够通过控制胎儿娩出速度,使胎儿及附属物顺利娩出体外,同时提高使胎儿沿产轴娩出,使会阴部位软组织充分扩张,避免裂伤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新生儿Aparg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研究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主要原因包括:首先,第二产程的缩短,降低了产妇换气及用力导致的体力消耗,进而降低了产妇体内儿茶酚胺的浓度,对避免新生儿发生窒息及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屏气时间通常为10 s,而采用侧卧位抱腿姿势,产妇屏气时间仅需5 s,产妇血氧水平的提高,能够避免胎儿血氧分压的升高,进而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产妇术后感染概率的降低主要与发生会阴撕裂概率较低存在密切关联,产妇分娩后出现会阴撕裂,不仅延长了产后恢复速度,还可因疼痛及难以保持有效坐位,影响对新生儿的早期哺乳,进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分娩时进行控制胎头娩出速度结合侧卧位抱腿用力干预,能够有效缩短第二产程,并降低产后出血量、会阴裂伤概率及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提高新生儿Aparg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