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S-Pupils评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02宁书蔚赵春刚
宁书蔚 柳 颖 赵春刚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辽宁 大连 116001)
多年来GCS评分被用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虽然其作为意识水平评估的金标准,但GCS评分并非完美无缺。2018年Paul M.Brennan等研究人员开展了1项研究,将GCS评分与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相结合,即GCS-P(用GCS总分减去PRS,就得到了GCSPupils评分,简写为GCS-P评分),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GCS-P评分提高了GCS评分的预测病死率及预后的能力[1-2]。目前,GCS-P评分在临床应用的前瞻性研究较少。遂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急性脑出血患者69例,旨在探讨GCS-P评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入大连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在研究期间共纳入急性脑出血患者6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4.96±13.85)岁。死亡患者共31例(GOS评分1分),存活患者共38例(GOS评分≥2分)。根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评分为5分的患者4例,4分的患者9例,3分的患者17例,2分的患者7例,1分的患者31例;瞳孔变化:双瞳孔反射消失36例,一侧瞳孔反射消失10例,双瞳孔反射存在23例。按照GOS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良好组(包括恢复良好和中残)13例、预后差组(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25例及死亡组31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的诊断要点,并经头部CT/MRI确诊;年龄≥18岁。排除标准:年龄<18岁的患者;既往罹患眼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瞳孔对光反射受影响的患者;既往存在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或不能的患者;既往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瞳孔变化情况)。计算入院时所有患者GCS评分及GCS-P评分。根据Brennan建立的瞳孔反射评分(pupil reactivity score,PRS),将瞳孔反射数字化: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计为2分;一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计为1分;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计为0分。用GCS总分减去PRS,就得到了GCS-P评分。由于GCS分值范围为3~15分,因此GCS-P对应分值范围为1~15分。根据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瞳孔变化计算出GCS-Pupils评分。
1.3 预后判断标准 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28 d的预后情况,应用GOS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标准。GOS评分标准:5分,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4分,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分,重度残疾,保持清醒状态,日常生活生活需要照料;2分,长期持续的植物生存状态,存在眼部的活动和睡眠周期;1分,死亡。本研究将5~4分记为恢复良好和中残,3~2分记为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1分记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GCS评分、瞳孔变化及GCS-P评分分别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GCS-P评分与GCS评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具有最大曲线下面积的评分方法对判断预后最有价值。应用Kappa检验研究GCS-P评分与GCS评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价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CS评分、瞳孔变化、GCS-P评分分别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GCS评分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753,P<0.05),GCS评分越高,患者存活率越高。根据PRS对患者瞳孔变化评分,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瞳孔变化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711,P<0.05),即患者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其存活率最差,若患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其存活率最高,患者一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其存活率居中。GCS-P评分与患者存活率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768,P<0.05),GCS-P评分越高,患者存活率越高。
2.2 预后良好组、预后差、死亡组患者GCS评分、瞳孔变化、GCS-P评分的变化及对比 预后良好组GCS评分为(12.15±2.97)分,预后差组GCS评分为(7.40±2.50)分,死亡组GCS评分为(4.10±1.40)分,3 组间GC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83,P<0.05),预后良好组GCS评分最高,死亡组GCS评分最差。预后良好组GCS-P评分为(12.08±2.93)分,预后差组GCS-P评分为(7.08±2.74)分,死亡组GCS-P评分为(2.58±1.80)分,3组间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3,P<0.05),预后良好组GCS-P评分最高,死亡组GCS-P评分最差。预后良好组瞳孔变化分值为(0.77±0.28)分,预后差组瞳孔变化分值为(0.32±0.69)分,死亡组瞳孔变化分值为(1.52±0.72)分,3组间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P<0.05)。见表1~3。
表1 预后良好组、预后差、死亡组GCS评分变化及对比
表2 预后良好组、预后差、死亡组GCS-P评分变化及对比
表3 预后良好组、预后差、死亡组瞳孔变化及对比
2.2 GCS-P评分与GCS评分的ROC曲线分析 绘制GCS评分、GCS-P评分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具有最大曲线下面积的评分对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最具有价值。GC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标准误为0.29,其95%CI为0.875~0.990,GCS-P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标准误为0.28,其95%CI为0.889~0.997,见图1。见表4。
图1 蓝线以下为GCS评分的AUC为0.933,标准误为0.29,其95%CI为0.875~0.990;绿线以下为GCS-P评分的AUC为0.943,标准误为0.28,其95%CI为0.889~0.997
表4 GCS评分、GCS-P评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3 讨论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其在脑卒中各亚型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位居第2位。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在西方国家中,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在我国脑出血的比例更高,占脑卒中的18.8%~47.6%[1-4]。脑出血发病凶险,发病30 d的病死率高达35%~52%,仅有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5]。
1974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神经科学学院的2位神经外科学教授Graham Teasdale和Bryan J.Jennett在《柳叶刀》杂志首次提出GCS评分系统[6]。最初,GCS评分仅被用来评估颅脑创伤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后来逐渐被应用到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疾病或创伤,乃至慢性危重症患者的意识水平评估中。虽然作为意识水平评估的金标准,但GCS评分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最受诟病之处在于其评定者间可信度较低,且预测效力令人不甚满意[7]。因此不断有学者尝试以GCS为基础,试图添加其他项目以期能提高其精准性。2018年Brennan开展了1项研究来探讨将GCS评分与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相结合,是否能够提高其预测病死率及预后的能力。在不确定GCS与PRS的最佳组合方式的前提下,研究团队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多种组合方式,最终发现用GCS总分减去PRS,就得到了GCS-Pupils评分(简写为GCS-P),GCS-P评分使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值范畴增大,梯度更为平滑[8]。2021年,有学者回顾了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头外伤的患儿2682例,应用GCS-P评分再次对患儿进行评分,发现GCS-P评分对于脑外伤患儿的预后判断较GCS评分更为准确[9]。2021年,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回顾神经重症4372例患者,同样发现GCS-P评分改善了神经危重症患者短期病死率的预测性能,考虑GCS-P评分可用于神经危重症的预后评估[10]。目前,关于GCS-P应用临床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缺乏相关的前瞻性研究,遂本研究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案来探讨GCS-P评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6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GCS评分及GCS-P评分,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瞳孔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与患者存活率具有相关性,GCS评分及GCS-P评分越高,存活率越高,此结果与此前多项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亦发现,入院时急性脑出血患者瞳孔变化情况与存活率亦具有相关性,此结果与Brennan等[8]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即入院时双瞳孔均具有反射的患者存活率最高,双瞳孔反射均消失的患者存活率最差。既往亦有较多研究发现瞳孔变化能够反映脑干损伤的严重程度,是评估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11-13]。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观点。本研究将患者按照GOS评分分为3组,预后良好组(5~4分)为恢复良好和中残,预后差组(3~2分)为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死亡组(1分)为死亡,本研究首次将GCS-P评分与GOS评分向结合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发现预后良好组GCS评分及GCS-P评分最高,死亡组最低,预后差组居中(P<0.05),可见GCS评分、GCS-P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综上结果考虑GCS评分、GCS-P评分越高,患者存活率越高、预后越好;入院时患者双瞳孔反射均存在,其存活率最高,双瞳孔反射均消失,其存活率最低。随后本研究通过绘制GCS评分、GCS-P评分的ROC曲线发现GSP-P评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更准确,效果更好,GCS-P评分较GCS评分对于患者预后评价更具有优势。分析原因可能是其结合了瞳孔变化评分,因为瞳孔变化评分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亦具有较好的价值。既往较多研究者尝试应用更复杂的评分系统用于临床,但是其预测能力有限且计算难度大,不适用于临床应用[14-15]。相比而言,GCS-P评分计算简单、方便,有效,更适合临床应用。综上,考虑GCS-P评分在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更准确,应用效果更高效。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数据库,日后需继续扩大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