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2-10-01陈其晖倪丽娥杨劲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符号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陈其晖 倪丽娥 杨劲松

(1.同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92;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吴小学,杭州,311401;3.同济大学党委办公室,上海,200092)

课堂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课堂生态,因而课堂互动研究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米德(Mead,J.H)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互动理论创立者,他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从微观层面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1],该理论把课堂看作微观社会,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对符号的理解和解释进行着互动。从符号互动论视角来看课堂互动,有助于揭示主体间互动的本质。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课堂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表明,教师自身认知风格的差异会影响其教学策略的选择[2],而教学策略的选择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3]。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个体在知觉、思维、学习、问题解决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稳定的个体差异[4]。依据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认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t)和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t)。研究发现,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有不同表现,如萨拉乔(Saracho)、奥利维亚(Olivia)提到,场依存者会与与他互动的人保持亲近,而场独立者会显得冷漠而疏远[5]。康斯塔德(Konstadt)、福尔曼(Forman)认为与场独立者相比,场依存者在互动过程中更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也特别会对周围人的细微情感作出反应[6]。互动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探寻场独立-场依存型教师在互动教学时偏向何种互动教学策略,选择的互动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有怎样的影响,对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互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交往的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围绕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展开,聚焦小学教师群体,试图探讨不同认知风格的小学教师在互动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表现、互动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而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提出教学建议。

一、研究设计

1.符号互动: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视角

符号互动论认为,互动以符号和语言为基础,有意义的符号对持续互动非常重要,有意义的符号包括演说语言、手势语言和面部表情语言[7]。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语言符号进行互动学习,如果不注意语言发展,儿童便不会发展正常人的智能,语言交流能使个体在影响他人的同时影响自己[8]。教学策略强调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9],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关系到课堂主体间交流的质量,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互动以交往为载体,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10],课堂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课堂上教师、全班学生、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11]。符号互动论将互动主体微观化,认为主体与自己产生互动,把“自我”区分为思维着的“我”(主我“I”)和被思维着的“我”(客我“me”),认为思维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种对话的继续[12],课堂上学生主我与客我进行着互动,即“学生主—客我互动”[13]。

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看,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主—客我之间借助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社会交流的过程,教学策略作为课堂交流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构建意义,考虑认知风格对互动教学策略的影响,可以从符号互动角度分析教师认知风格差异对选择互动教学策略的影响,进而研究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影响关系。

2.研究模型的构建

帕克(Packer)、贝恩(Bain)提出场依存型教师倾向于使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而场独立型教师则喜欢讲授的方法[14];吴勇毅等人[15]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活动、课堂提问、课堂管理等相关教学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表明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受其认知风格的影响。此外,良好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起正向促进作用,如学者鲍里奇(Borich)指出直接教学中的教师行为与学生成就具有高相关度,教学策略作为教师行为中的一种,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16];贺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教师通过改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17]。基于以上分析,通过教学调研和理论思考,研究构建了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及教学效果影响研究模型,如图1 所示。认知风格以场独立-场依存型为例,分析两类教师互动教学策略使用的差异。课堂互动类型借鉴吴康宁等人的研究以及符号互动论对“自我”概念的界定,划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主—客我互动三大类,并对这三类互动形式进行细分:师生互动具体分为“教师—全班学生互动”“教师—小组学生互动”和“教师—个体学生互动”;生生互动分为“全班学生互动”“小组学生互动”和“两两学生互动”,主要指同学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同学之间相互表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学生主—客我互动”包含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教学效果强调教师既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关注学生反应[18],把教学效果评价划分为“目标达成”与“学生状态”两个维度。“目标达成”是指非常好地完成课时计划,有效达成教与学双重目标;“学生状态”包括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主体地位突出、有效合作与平等交流。

图1 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影响研究模型

3.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目前正在从事小学科目教学的教师。小学生的年龄基本在7~11 岁之间,认知发展阶段均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多数孩子已脱离幼儿时期思维的自我中心与不可逆性,可依靠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思考。此外,新课改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有相同的课堂互动要求[19],因此研究未对小学教师作年级段与学科划分。

4.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标准量表测定小学教师认知风格,通过问卷法调查互动教学策略使用情况与教学效果情况。首先,小学教师认知风格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进行测量[20],该测验信度为r=0.90,考察被试者能否按照题目要求在复杂图形中找出对应的简单图形。其次,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情况由自编问卷来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任教科目、所教年级段及教龄;第二部分旨在了解被试7 个互动维度(教师—全班学生、教师—小组学生、教师—个体学生、全班学生、小组学生、两两学生和学生主—客我)教学策略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学效果评估题,包括目标达成与学生状态两个维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认知风格、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间存在的关系。

二、认知风格对互动教学策略的影响分析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共对451 位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9 份,回收率为92.9%。利用SPSS25.0 对互动教学策略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样本数据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0.838,该值在0.8 以上,表明信度很好;KMO 检验系数为0.857,说明变量间相关性大,巴特利特检验结果P<0.05,可见问卷数据具有良好效度。419 名被试中,具有场独立认知风格倾向的教师共计197 名,占总人数的47.0%;具有场依存认知风格倾向的教师共计222 名,占总人数的53.0%。

2.不同认知风格教师数据显著性差异分析

运用SPSS25.0 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有6 项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呈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明场依存型教师特别强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秩序、小组讨论前会要求每位成员有明确分工、对组内个别学生的评价多于小组团体、马上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场独立型教师经常使用课堂提问方式引出课题,提问的问题多没有标准答案,而场依存型教师较少这样做。

表1 不同认知风格教师有显著性差异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3.不同认知风格教师互动教学策略使用特点

各项均值比较发现,两类认知风格教师呈现出如下偏向:(1)场依存型教师在积极性反馈与评价上的各项数据均值高于场独立型教师;(2)场独立型教师在个人或小组竞争性质的活动组织上的数据均值高于场依存型教师,而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合作性质活动上,场依存型教师各项数据均值高于场独立型教师;(3)在学生主—客我互动方面,场依存型教师各项数据均值高于场独立型教师。

以上分析说明场依存型教师更多给出积极性评价与反馈,场独立型教师更偏向于组织个人或小组竞争性质的活动,而场依存型教师偏向于组织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合作性质的活动,且常使用学生主—客我互动教学策略。此外,学生主—客我互动教学策略中,均值最高项均为“我会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均值最低项都是“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反思”,表明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布置练习,但较少使用课堂反思这一策略。

三、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1.生生互动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显著

将生生互动教学策略与目标达成、学生状态教学效果进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见表2),结果发现,生生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显著,各项p<0.001,说明小组/个人竞争性质或小组/两两学生合作性质的课堂活动、结合活动要求安排学生座位形式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表2 生生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2.学生主—客我互动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在学生主—客我互动方面(见表3),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本或相应材料、独自完成练习题、进行反思与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练习与反思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表3 学生主—客我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3.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在6 项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上呈显著性差异,将这6 项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4)发现,“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小组讨论前要求组内每位成员有明确分工”与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项p<0.0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秩序”“学生回答后立刻纠正错误”与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相关性显著,对学生状态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提问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对组内个别学生的评价多于小组团体”与教学效果相关性不显著。

表4 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场依存型教师相对场独立型教师更常给出积极性反馈与评价,将积极/消极性反馈与评价和教学效果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5),发现积极性反馈与评价和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项r>0,p<0.001;消极性反馈与教学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项r<0,p<0.05;但“对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表5 积极/消极性反馈或评价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结论和讨论

1.合作竞争相结合,充分调动生生互动

研究表明,生生互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显著。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才能达到他的自我[21]。生生互动中,合作或竞争性质的课堂活动均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场依存型教师倾向于组织合作性质的课堂活动,而场独立型教师善于组织竞争性质的活动,与场依存型者偏爱群体活动,场独立型者喜爱竞争、偏爱独立思考的认知风格特点相符合。符号互动论认为,合作能使群体中的每位成员发挥得更好;竞争是实际处于同一水平上个体之间的竞争,合作与冲突使人类智能得以产生与发展[22]。事实上,“竞争合作”是两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课堂组织手段。两类认知风格教师可发挥所长,灵活使用不同性质的课堂活动,丰富课堂互动形式,促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成长与发展。

2.阅读、练习与反思,深化学生主—客我互动

学生主—客我互动中,学生独自阅读、练习与反思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场依存型教师使用这些策略的频率高于场独立型教师。符号互动论指出“主我”与“客我”存在于思维过程中,表明了思维所特有的交换意见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自我[23]。学生独自阅读、完成练习,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有机会考虑他自己的想法,从中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产生兴奋愉快的学习经验。两类认知风格的教师较少使用课堂反思这一策略,课堂上的反思行为是指学生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他的行动,实质是学生根据过去事件的结果,通过对未来情境的想象决定当下行动,这种思考使学生的智能得以发展[24]。反思在学生学习成就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反思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参与学习过程的,影响学生对当下任务的解读与选择、使用哪种策略来实现目标,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体验提升到更高水平[25]。

3.积极、消极性评价选择,优化师—个互动

教师—个体学生互动时,场依存型教师相对场独立型教师更常给出积极性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相一致。积极性评价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积极正向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并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眼前与未来的挑战。教师通过将一般学生与更加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借此激励一般学生,肯定一般学生的进步与成就,激发一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6]。

4.合理分组与分工,激发师—组互动热情

教师—小组学生互动方面,场依存型教师在小组讨论前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的频率显著高于场独立型教师,该项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分工的前提是合理分组,不合理分组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7],教师可以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和异质帮扶”的形式进行分组[28],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小组长、记录员、统计员、监督员、检查员、协调员和观察员等[29],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5.用好提问与管理,提升师—班互动效益

教师—全班学生互动时,场独立型教师常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该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呈显著相关。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借助有意义符号对话交流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只有通过精致的社会过程、借助表意的交流才能达到他的自我[30],因此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尤为重要。符号互动论指出,心灵通过交流产生,交流是借助于社会经验过程中的姿态的会话而进行的[31],可见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契合,脱离学生经验设计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问题开放性方面,场独立型教师相对更常提问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提问是否具有开放性与教学效果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两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开放式问题。场依存型教师特别强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秩序,该研究与威特金[32],萨拉乔、奥利维亚[33]等人的研究相一致。场依存型者倾向于服从权威,强调严格管制与强制教育,场独立者爱好管理宽松、民主独立的环境。本研究结果显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秩序有助于非常好地完成课时计划,有效达成教与学的双重目标,但对“学生状态”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符号互动论认为,秩序是必须的,但若要获得满意的发展,还必须为个体本身的表现留下余地,必须为这种表现提供手段[34]。不同风格的教师可以营造严格但富有弹性的纪律氛围,如在学生听讲、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课堂秩序;在学生讨论、独立思考环节可适当放宽要求,营造较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猜你喜欢

符号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