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多思喜悟”的四个端口
2022-10-01何绪铜
□何绪铜
“多思喜悟”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智慧和策略。学习需要感悟,知识是悟出来的,“多思喜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作为引领学生“多思喜悟”的教师,首先就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多思喜悟”。下面从“多思喜悟”谈谈解读数学教材的四个端口。
一、“悟”数学本质,找到核心端口
数学本质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本质和数学现象的本质。这是认识数学的核心,需要教师课前用心悟。教师只有“悟出、悟通、悟透”这些本质的东西,课堂教学才知道该“教什么”,这比“怎么教”更重要。
(一)“悟”数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很多是描述性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常常隐藏于其背后,有的还不需要给学生明示。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感悟,悟透概念的本质,把握学生认知与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精准施教。
如“面积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材是这样定义面积的: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此定义仅仅是一个大体说明,是描述性的定义。“面积”概念的本质应该从六个方面去认识:①它是一个几何计量概念[1];②它的基本属性是“数”[2];③它满足面积公理,即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3];④面积的核心(乘积)是给指定区域一个恰当的数[4];⑤面积是面积单位的累积,是测量得到的[5];⑥用“线长×运动的距离”可计量运动形成的面积[6]。
教师对“面积的本质”的认识怎样呢?2020年12月,笔者在西部某县城4所示范小学近百名数学骨干教师中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教师对“面积是一个数”认可度不高,仅占总数55.8%的教师认可,在大多数教师心中,面积依然是一个形。(2)对“面积需要测量得到”认识不到位,有71.4%的教师认可,有28.6%的教师心存疑惑,认为面积是算出来的,不是量出来的。(3)对面积的运动形成,二维度量认识不到位,有80.5%的教师认可,有19.5%的教师不认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线长×运动的距离’”计算。
教师尚且如此,也难怪学生容易造成“面积概念的理解狭隘、周长与面积计算混淆、呆板机械套用公式”等现象。这说明教师必须深度感悟,准确把握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本质。
(二)“悟”数学方法的本质
小学数学中很多解题思路和数学方法的背后,隐藏着本质的原理,从它们的外在表现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多问“为什么”,通过反复推敲、思考,悟出数学方法的本质。如“找次品”问题的教学[7]中,“找次品”的方法是3个物品分成3份,称1次找到次品;4~9个物品每次尽量均分成3份,称2次找到次品;10~27个物品每次尽量均分成3份,称3次找到次品;……这是为什么呢?按生活经验思考,平均分成2份,可以全部放到天平左右两边上称,一次就可以淘汰一半。而分成3份,一次只能在天平上称2份,为什么次数反而少了呢?通过剖析数学方法背后的本质原理,我们会发现:均分成2份,每次只能淘汰,均分成3份,天平上可以“称”2份,通过“称”的结果和“推理”一次可以判断3份,能淘汰,因为,所以次数反而少。而分成4份、5份……每一次淘汰掉的都没有多,所以分成3份是最佳方法。找到了数学方法的本质,学生就一通百通,这才是数学教学应有的追求。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数学方法,倒推其本质,你都会收获“原来如此”的惊喜。如“分油”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形如“()×大桶ɑ+()×小桶b=目标c”的混合算式。小学数学里的所有加法(整数、小数、分数、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的本质都是数量加法,即单位相同时,接着数数。教师一定要深层参悟,找到本质,实现课堂教学的“精教授妙点拔”。
二、“悟”数学本原,找到源头端口
数学知识的起点和源头就是数学的本原,它是数学的根本,它包括数学源头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和原始方法。因为数学中的很多概念背后都有其上位概念;很多方法背后都有原始方法;很多原理背后都有一般原理。我们将之统称为数学的本原。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多思喜悟,一旦把握它们的本原,就找到了教学的锦囊。
如“高”是一个生活中的概念,也是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去探讨“高”在这些图形的后继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图形面积的计算中。图形面积计算的本原是用面积单位为标准去度量的,而被定为面积标准的图形是正方形,它是邻边互相垂直的二维图形。为方便测量,需要采用割补法,将其他被测图形通过运动不变性变成邻边互相垂直的长方形,这就需要用到高。所以说“高”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参数。
教师把握了“高”的本原,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就能引导学生轻松突破“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不能用两邻边相乘”的大疑惑。
在小学数学中,这样的本原还有很多。如“分数”的本原是数的原概念,其本质是“先分后数”,先“分”一个标准,再数“标准”被分成的“总份数”,接着是“比”,用“表示的份数”与“总份数”比,整个过程与整数一样,都是先定标准,再“数”所含标准的“个数”。又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原是“两点间直线段的长度最短”;“三角形内角和”的本原是“平移和平角”,因为“平移三角形的一边正好构成一个平角”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悉心参悟,全面把握,灵活运用。
三、“悟”数学关联,找到连接端口
关联,指互相贯连。数学关联是数学知识间、数学观念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而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8],它包括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数学与生活的关联。
(一)“悟”数学知识间的关联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数量间、数量关系间、数与形间、形与形间,纵横联系,相互依赖,连贯成整体。我们应该多向思考,正逆互通,上下贯通,悟透其关联,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如计算图1中小正三角形的总数、小正方形的总数、小圆圈的总数,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得:(1+7)×4÷2=42。
图1
为什么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图形的总数呢?可能有人会反驳,那不是用的梯形面积公式,而用的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用来表征等差数列的图形就是梯形,图1中的三个图形可视为不标准的梯形。
梯形的面积就是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放到图1的三个图中,分别是指所含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圆圈的个数。此一关联,一下就打通了等差数列、梯形面积、图形个数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
(二)“悟”数学与生活的关联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生活离不开数学。如生活中水管是圆柱形的,热水瓶、油桶、水杯、水桶等是圆柱形的,自然界生长的植物茎杆(树干、玉米杆、稻谷杆、麦杆)是圆柱形的,农村的稻草树、牧草墩等也是圆柱形的,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人类与自然界都对圆柱“情有独钟”呢?原来,圆柱形可节省材料,在横截面面积一定的直柱体中,圆柱的侧面积最小,表面积也就最小;圆柱体的容积最大,在腰围(周长)一定直柱体中,圆柱的横截面最大,容积也就最大。教师把握了这个关联,学生会感叹:自然界万物也懂数学,植物居然是数学家,人们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同时,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曾有题目:小红外出旅游,连续5天,日期数之和正好是90,小红出游的日期是哪几天?学生解答,90÷5=18,分别是16、17、18、19、20日。从数学方法看,此解完美。但它忽略了生活现实,因为连续5天,除了在一个月的中间,还可能在一个月的末尾与下个月的交接处,这样一关联,你会发现:28、29、30、1、2这5天的日期和也是90。这就是关联的价值,教师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正向、逆向、横向、纵向、斜向联起来参悟,不断地叩问,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
四、“悟”数学的思想,找到应用端口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理性感悟,它是有层次的,较高层次的基本思想有三个: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由这三个基本思想演变、派生、发展出很多低层次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随机思想等。王永春教授将之归结为如图2的关系图[9]:
图2
教师要透过数学的表面,悟出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如人教版五下“打电话”问题,其所含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推理、优化、模型”等,需要利用“画图、列表格”把繁杂的信息条理化、层次化、数据化,进而感悟和建立数列“模型”(n分钟后接到电话的总人数是2n,新增人数是2n-1),这个“观察思考,发现一般规律”过程是教学核心所在。
“打电话”问题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仅仅感悟出是什么思想还不够,还需要清楚这些数学思想的价值。像“打电话”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建构数列模型并不利好。首先不容易画图,且非常容易画漏;其次线太多,线的长短不一,错综复杂;最后图画成后,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新增的人数”与“已经通知的总人数”。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规律和方法内化为活动经验,并按照“模式”重复运用这种经验。如新冠肺炎,一个传代间隔内1个人感染1个人,变成2个感染者(1×2);下一个传代间隔,就变成了4个感染者(2×2);再往后,依次是2×2×2、2×2×2×2……即2n。
对数学思想的价值感悟,除了质疑它的优劣外,还需将它们归类,找到共性与个性。如“打电话”问题、“汉诺塔”问题及“找次品”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建立的数列模型还适合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等。通过感悟,找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本原性认知。
总之,数学离不开多思喜悟,教师更是学生多思喜悟的领路人,这是深度教学的根本,更是高品质数学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