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老年人的骨密度分析
2022-09-30高峰邹秀芳
高峰 邹秀芳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上海 201801)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现,性别及年龄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可靠指标。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的骨密度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院就诊60岁以上老年人373名,其中男74名,女299名,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5岁。
1.2 方法
1.2.1 仪器及条件
用联影uDR-580h数字化医用X线机(DR)摄取一张左手正位片,曝光条件:45 kv,100 mA。然后用CARESTREAM骨密度软件分析仪对其进行分析,软件会自动识别铝锲,食指中节指骨,中指中节指骨及无名指中节指骨,分析得出骨密度的T值。T值是指人体骨密度最高值年龄段的骨密度平均值与被测试患者的骨密度的比较值,是反应骨密度最可靠的指标[3]。
1.2.2 评价方法
T值范围在-1.0及以上,属于骨质正常;T值范围在-1.0与-2.0之间,属于骨量减少;T值范围在-2.0及以下,属于骨质疏松[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各年龄组之间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56,P< 0.05和χ2=8.564,P<0.05,表1)。
表1 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骨密度结果的比较[n(%)]
2.2 性别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关系
同龄段的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2010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达233万例,其中髋部骨折36万例,椎体骨折111万例,其他骨质疏松性骨折86万例,为此医疗支出649亿元。据预测,至2050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人数将达到599万例,相应的医疗支出高达1 745亿元[4]。这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骨密度水平,对于临床医生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治疗,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与老年人的年龄密切相关,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提示年龄的增长与骨质疏松患病率正相关。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改变导致成骨细胞活性与破骨细胞活性之间的动态平衡逐渐向破骨细胞作用增强转化,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降低,导致骨量逐渐减少,引发骨质疏松症[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也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浓度的改变对骨代谢具有重大影响[6]。雌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和钙盐沉积,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丢失。雌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7],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目前的调查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骨量较低,而丢失的量却高于男性,这就是性别因素对钙代谢的影响[8]。因此,性别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的风险高于男性,且病情进展速度比男性更为迅速。
综上所述,性别及年龄是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骨质疏松已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社会和个体应对骨质疏松症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高危人群对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