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隧道出口段洞顶滑坡体整治技术研究
2022-09-30王传宗
王传宗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1 工程概况
柳城隧道全长3 596 m,出口洞门为23 m帽檐斜切式,明暗分界里程为DK101+587,线隧分界里程为DK101+610,原设计边仰坡采用拱形截水骨架护坡防护。隧道出口处于低山陡坡区段,第四系覆盖层厚且松散,硬塑粉质黏土覆盖于饱和角砾土之上,长约300 m,宽约150 m,厚约13 m,埋深较小,地下水发育。
2 现场滑坡情况描述
南龙铁路柳城隧道遭遇特大强降雨,洪水过后,排查地表时发现:柳道城隧出口发生大体积溜塌,经测算溜塌体积达11万m3,原设计仰坡拱形骨架全部被毁,如图 1所示;洞内 DK101+580~DK101+610段衬砌出现通长裂缝,裂缝宽度最大达2.1 mm,如图2所示。
图1 地表滑坡情况
图2 衬砌裂缝情况
洞顶地表变形观测发现多处裂缝,大致七组,最长贯通性张拉裂缝达125 m,表面呈阶梯状,主要分布于隧道右侧高山侧,滑坡后缘抵近低山山脊。
3 滑坡体不良地质分析
3.1 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隧道出口段滑坡形态呈牵引式,地质为全风化岩。结合深层变形观测情况,可初步判定,属中层滑坡,滑动土体层厚度最大约15 m,体量约11万m3。坡体滑动方向朝向隧道明挖段,主轴方向为北东7.1°,走向与隧道线路交角约15°。
3.2 滑坡体推力分析
选取该滑动面上的50个部位取样,进行土体剪切强度试验[1-3]。滑动土体有效剪切强度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滑动土体剪切强度数据
通过试验结果结合该段滑动土体特征数据,滑动体土质离散性低,地层黏聚力C=6.8 kPa、内摩擦角φ=21.8°。
根据滑动体整体变形特征,选取滑坡下段滑出(K=0.98)、滑坡整体现状(K=1.0)、滑坡沿隧道越顶滑出(K=1.05)三个工况进行内摩擦角反算[4-6]。选定滑动体主轴前后 1-1′断面和 3-3′断面,其反算结果见表2。
表2 滑动体内摩擦角参数
对比滑坡体土质抗剪强度参数以及综合内摩擦角反算结果,发现反算出的内摩擦角与天然情况下的土体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基于安全考虑,同时考虑土质滑坡特性,并参考类似工程滑坡条件,故选定c=7 kPa、φ=20.1°为滑坡体计算指标。
按照安全系数K=1.05及c=7 kPa、φ=20.1°计算分析出隧道洞身段在滑坡体下滑时所要承受的推力大小为4 129 kPa。
4 滑坡整治方案研究
通过滑坡体不良地质分析,表明该处滑坡下滑推力较大,滑坡体下部受载较长,且锚固段处于全风化地层。基于现场情况,初步拟定三种施工方案。
4.1 双排抗滑桩+局部减载方案
针对该处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部滑面埋深较大、下推力较大等情况,为降低施工对滑坡体的扰动,在滑坡中部设椅式抗滑桩、洞顶水沟外侧5 m外设门式抗滑桩[7-9],该方案设置抗滑桩25根,桩间距5 m,桩截面4×3.5 m,桩长45 m。
4.2 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方案
针对滑坡体所在坡度较陡,且坡面较长等滑坡体形态特征,对DK101+430~DK101+587段既有溜塌及滑坡范围坡面进行清载加固处理,通过延长明洞重新刷坡的方式,减缓滑动体坡度,降低下滑推力,共设四级边坡,采用框架锚杆+栽种灌木方式,坡脚均设挡土墙[10-11]。该方案共设置挡墙242 m,挡墙高度6 m;框架锚杆一级、二级边坡防护长度均为75 m,三级、四级边坡防护长度均为86 m。
4.3 小减载+抗滑桩+钢架桩方案
考虑到该段滑体中部滑面埋深过大、地质条件差等特点,对滑坡坡面采取逐级减载的方式,以便沿滑体中部设置钢架桩,对滑坡体下部采用抗滑桩[12]、框架支挡。该方案共设置挡墙72 m,挡墙高度6 m;抗滑桩12根,桩截面(4×3.5)m;框架锚杆边坡防护75 m。
4.4 滑坡整治方案优化
(1)双排抗滑桩+局部减载方案:抗滑桩长度较长,施工难度大;下排桩距地方军用光缆较近,存在较高安全风险;该方案所需施工工期较长,且工程费用过高(工程费用估算为1 210万元);征地面积小,土石方量低,生态环境影响小。
(2)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方案:该方案施工安全风险较小、工期短、总体工程费用相对较低(工程费用估算为844万元),但征地面积、土石方量较大。
(3)小减载+抗滑桩+钢架桩方案:该方案工程费用估算为1 028万元,但在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土体扰动较大,同样存在较大安全风险(见表3)。
表3 滑坡整治方案对比分析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最终确定选用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作为本次工程的整治方案。
5 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方案实施
根据已确定的滑坡段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处理方案组织施工,具体流程见图3。
图3 施工流程
(1)DK101+587~DK101+580暗洞段衬砌加固处理:对暗洞段裂缝衬砌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同时做好变形监测;注浆孔按梅花形布置,孔口环向间距为1.0 m,纵向间距1.0 m。注浆管采用钢花管,钢花管制作采用ϕ42 mm、壁厚3.5 mm的热轧无缝钢管,长3.0 m。注浆管应埋设牢固,并有良好的止浆措施。注浆采用水泥浆,注浆压力1.0~2.0 MPa,浆液水灰比1∶1(重量比)。
(2)DK101+430~DK101+587段清载加固处理:对既有溜塌及滑坡范围坡面进行清载加固处理,清载过程应自上而下顺坡开挖,避免雨季施工,并沿坡体四周设C25砼矩形截水天沟。清载后的坡面均采用长12 m框架锚杆内栽灌木防护,锚杆孔径110 mm,单孔锚杆采用2ϕ25 mm的HRB400钢筋,间距3.0 m,锚孔采用M35水泥砂浆灌注。框架锚杆顶镶边下侧设C25混凝土截水槽,高20 cm(嵌入边坡10 cm)、宽10 cm,与框架梁上截水槽顺接。坡脚均设挡土墙,高6 m,墙身沿线路方向每隔10~20 m结合墙高或地基条件的变化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于地面以上部分,每隔2 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PVC管泄水孔。最低排泄水孔下部及墙顶以下0.5 m高度(墙顶设平台地段0.3 m)范围内设袋装砂夹砾石反滤层,反滤层最低处设隔水层。做到分段开挖、分段防护。沿坡面设置位移监测桩,设置于坡面变坡点及挡土墙背部。
(3)DK101+587~DK101+580暗洞段衬砌拆换、重筑:考虑该段衬砌裂缝已贯通,变形较大,衬砌结构已不满足设计要求,影响运营安全,故对该处衬砌进行拆换处理。为确保施工安全,每次凿除、切割纵向宽度为1~2 m,切口表面应粗糙(凿毛标准为凹凸差不小于6 mm的粗糙面),结构应致密,不得留有松散、气泡、裂隙,采用钢丝刷清理后冲洗干净。拆除过程加强前后监控观测,凿除到位后重新按设计要求对侵限初期支护凿除处理,施作防水层、植筋、浇筑二次衬砌、养护。为防止衬砌渗漏水,在衬砌表面涂抹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两层进行防水处理。
(4)DK101+610~DK101+634明洞及洞门施工:考虑后期运营安全,洞口增设24 m长明洞,明洞采用偏压明洞衬砌;洞门型式不变,仍采用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洞门。DK101+593~DK101+610段隧道基底位于粉质黏土层,采用C20片石混凝土进行换填,换填深度至粗角砾土以下不小于0.5 m,宽度至隧道轮廓线外1 m。洞口其余地段基础采用直径1 m的钻孔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桩长27 m,桩间距3.9×3.9 m。衬砌采用0.9 m厚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5)洞口回填、边仰坡防护:明洞衬砌背后设置3 c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防水板、土工布、6 cm厚砖砌保护层。砼浇筑后对两侧拱腰以下采用浆砌片石码砌,明洞回填土顶面设置50 cm厚黏土隔水层。坡脚设C20片石混凝土护墙,护墙顶面厚1 m,基础埋深不小于1.5 m,护墙基础处于软塑黏土中。基础采用3排CFG桩进行加固处理,桩深至全风化层以下1 m,桩间距1.2×1.2 m。洞口回填部分的边仰坡采用拱形截水骨架护坡内栽种灌木防护(见图4)。
图4 滑坡整治及洞口衬砌效果
6 结束语
柳城隧道出口段滑坡变形主要位于滑坡体中后部,在发生滑坡后,施工单位通过现场地质勘探、地表监测、洞内断面量测以及滑坡体力学分析,对现场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经参建各方商讨并进行方案比选后,确定采用延长明洞+清载加固+多级挡墙方案。坡体通过整治后安全可靠,社会及经济效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