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宁化生活圈视角下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策略研究
2022-09-30鲍琼华宁雪
鲍琼华,宁雪
1.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相关概念梳理
(一)生活圈概念
生活圈概念最早产生于“家域”,后者由Burt在1943年提出,其含义是居民生活空间。最早将生活圈的概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国家是日本,之后在韩国等地区扩展。生活圈包括了从社区到城市、再到区域等各个层次的地理因素。这一概念在含义上与生活空间、生活地区等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性。但在定义的细节上,生活圈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生活圈最为重要的三个元素是居民、空间与生活活动。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圈形的居住环境,其处于发展成熟的城市或者地区之中,可以进行丰富的活动如社交、消费、健身、教育等。以这一定义出发,可以进行概念的衍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日常生活圈,即人们以自己的住处为核心,从事消费、社交、健身、教育等活动时形成的空间。(见表1)
表1 不同生活圈比较表
(二)生活圈特征
特征一:以人的生活作为基础。生活圈的存在并非是商业利益导致的,它是一种公益性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给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生活圈的发展体现为居民获得了生活品质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进步,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特征二:整合了时间与空间两大要素。生活圈本质上是一种活动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居民与一空间内的设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互动而形成的。在设计生活圈时,要从不同的时间层次与不同的区域划分来安排人们活动路径的可能性,并将生活需求与社区功能结合起来。
特征三:资源的合理与平衡的配置。在生活圈内要进行公共资源的整合,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建设生活圈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性,实现空间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居民的平等享用。另外,在生活圈中进行资源的配置,并不是追求各类设施的全面覆盖,或者达到一定的比例,而是要根据生活圈中居民的参与程度来确定,要让居民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满足所需。
(三)交通安宁化
交通安宁化理念有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坚持交通设施的人车共享,从而实现道路结构的改善。二是在设计交通设施时倾向于行人、自行车及社区景观营造等。要对社区内的行车速度进行约束,以达到流量控制的目的,降低车辆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改进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道路条件,实现交通设施使用时各方权利平衡。
(四)路权
路权是指交通主体享有的权利,这一权利是由我国交通法规进行确定的。具体来说,路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在道路上完成交通行为的权利。交通安宁化要求各方享有的路权是平等的。各类交通主体,无论是行人、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在路权上是平等的。所以,交通安宁化要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出行权利,实现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二、生活圈模型与支撑系统
(一)生活圈模型
十五分钟生活圈是指居民可以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通过步行到达的范围,或者骑自行车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到达。这样的范围半径长约五百到六百米,面积达到一百公顷,通常拥有一到两万人的居民数量。 这一生活圈中要提供居民日常所需的设施,如可以进行衣食住行等的活动,或者从事教、体、文、卫等的活动。在生活圈开发时,要将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类设施进行综合配置,并建立大小适当的社区服务中心,从而让居民在十五分钟时间里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服务与活动空间。(见图1)
图1 生活圈模型图
(二)支撑系统
为生活圈提供支撑服务的有五大部分,即设施、道路、居住、就业及公共空间。在设施建设上,要构建完整的体系,对类型的选择与规模予以限定;对于道路的设计则要构建起网络化结构,方便通行,并对道路的大小与通行速度进行设置;居住方面的设计要重点做到布局与尺度;在就业方面进行设计则要实现灵活性,实现功能的配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三、生活圈交通安宁化规划策略
城市交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包括了多种出行方式。根据统计,小汽车出行只占全部出行方式的20%到30%,这一比例明显低于人们通过步行或者非机动车而实现的出行。然而在城市规划中,通常会把机动车的交通需求放在首位,甚至成为唯一考虑的要点。事实上,在城市管理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的拥堵现象,行人或者非机动车导致拥堵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然而因为道路系统的规划倾向于机动车,导致行人与非机动车面临日益严峻的出行难题,这一点还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交通安宁化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对社区交通系统的重新设置而降低机动车对居民出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升人与非机动车的路权,从而实现各类道路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
在道路交通规划上将多种交通主体考虑在内,把交通主体分为两个大类,即行人与机动车。在社区层面上,道路设计要以慢行作为基本的原则,安排出可以进行慢行的道路,再进行特殊的铺装,提升行人的路权。同时,要在再高一级的层面上,如城市与社区连接区域,对慢行道路与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连接,设定安全岛、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等,以提升居民的出行体验,实现慢行交通体系的便利性。在社区层面上管理机动车通行时,要建立起全封闭式道路,设置单向通行标志,设置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类阻碍物,以缓解社区机动车通行问题,并对居民出行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对机动车路径的合理管理,降低社区内噪声污染,实现安宁化管理。另外,要加强安宁化理念的推广,在社区内大力宣传,完善各类交通标识的设置,运用智能技术对交通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一)采用小街区尺度,提高道路网密度
提升支路网的密度,做到合理布局,社区内部密度要增加。对于新建小区,要提高内部道路的数量,这将有利于居民出行,提高各类设施的易达性,增强社区的活力。街区设置要小型化,地块大小在150×250m尺寸之内。
(二)划分街道功能,打造合理的街道体系
在原有的道路分类基础上,根据各个街道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将不同的街道分为交通型、景观型、公共型以及生活型等,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实现改造。按照街道的活动特点,实施断面设置。生活型街道的设计要有利于居民步行,其大小要加以控制,提升慢行空间所占比例。在道路铺设上要采用特殊颜色,以突出生活功能,并安装休闲、文化及观景所用的设施,以提升居民慢行生活的乐趣。公共型街道在设计时要注意周边建筑的高度与路面的宽度,使两者的比例在一比一的范围内,利于行人休闲放松。另外底层建筑要实现开放,从而形成完整性高、开放度强的道路景观。
(三)公共交通优先,连贯慢行网络,打造舒适便捷的绿道系统
提升公交交通站点的服务范围。在布局公共交通站点时,要将其与周边的建设与公共空间融合起来,形成迅捷的换乘体系。公共交通站点在设计时,要与公共设施与公共区域密切相连,布站位置可以选择在学校、医院、公园与广场旁边,从而方便居民出行,实现与城市道路的有效配备。另外,要建立绿色交通系统,即在城市干道与地铁站点之间有多层次的公交系统进行驳运与连接,实现完整的便捷公共体系,完善各个站点的功能,从而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出行的效率,减少私家车在整体出行中的占比。
在生活圈中建立慢行交通体系,从而提高行人的路权,实现各个道路主体的权利平等。慢行交通有着与车行交通不一样的特点,它不需要太大的空间范围,但对于生活设施与公共区域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可以借助建筑之间的绿地,修建更多的道路,从而形成网络化交通。在生活圈内的道路与绿地的设计有所不同,一方面要与周边景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与各类生活设施与活动场所保持连通,从而拥有很强的活力感与安全性。
(四)道路机动车车行减速设施保障生活圈交通安宁化
小区与城市道路连接的区域是容易产生人车冲突的地方,对此要进行严格的安宁化设置,可以采用的措施包括有:在出入小区的道路上安放减速装置,使进出车辆降低车速,提高小区行人的安全性;在次干道上划分出一定区域用以车辆停放,使过往车辆的速度下降,一方面可以保护小区的安宁,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停车难问题。在小区道路连接与城市道路的区域要设立安全岛,为行人提供安全保护并建立转盘,以疏导车流。在城市主干道中,适当安排减速装置,增加人行横道线,使车速减小,并提高行人通行的便利性。
生活圈安宁化的关键在于各个道路的交叉点。对此,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措施,一是在道路交叉点的中心放置减速装置;二是减少交叉区域;三是将交叉路面进行抬高或者有不同颜色进行铺装。由此可以实现车辆减速的目的,从而提高行人的安全保障,并增加了道路景观。
(五)智慧化交通管理
首先是对街道空间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智能技术运行到交通设施之中,实现街道景观智能化、临街装饰智能化,从而使各类设施为居民提供快捷的智能服务。其次是出行智能化。公交系统智能化要加以推广,应用多种智慧系统使出行更加快捷,设置更多的共享型智能出行设备,普及停车智能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系统的全覆盖。第三是管理智慧化。通过智能设备对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添加智能灯光系统等实现节能效果。
(六)加强生活圈内交通安宁化教育
生活圈内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要主动推广安宁化理念,提倡区内车辆慢行,宣传行车礼仪,使车辆遇到行人会主动降速并加以礼让。另外,要在区内的公共场所张贴交通安全方位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居民出行安全意识。
(七)进行分时段交通管控
对于小区与城市相连接的道路,要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公共交通的工作时间安排交通管理措施。区内慢行系统可以根据居民的上下班高峰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在社区道路的管控上,要照顾到人们的生活作息规律,部分道路可以在夜晚封闭;为了顾及群众娱乐健康需要如进行广场舞,部分道路可以改变用途,禁止车辆通行。这些措施将为居民的生活带来安宁而舒适的环境。
(八)完善社区交通标识系统
交通标识包括有限速标识、引导标识、禁停标识、禁鸣标识等。这些标识的设置有助于规范交通行为,使机动车得到正确的引导或者受到警示。通常来说,在小区的出入位置上要有限速牌,狭窄道路入口处要有引导标识。另外,要按照实际情况,在小区的各类道路上设置标识,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
四、结语
粤港澳地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国内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人口数量日益增长,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还存在着发展水平不一致的问题,而且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较大,且在城市空间中分布不均衡。对这些问题,要以新的技术进步与新的产业发展来加以解决。而产业新城的建立正是最佳的选择,它把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体现了现代化与智慧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也可以使城市空间分布实现均衡化。立足于产业新城的布局与选址,研究城市建设的规律,将为粤港澳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