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的网络舆情特征、公众关注与政府回应
——基于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研究

2022-09-30宋海生张万朋张胜博

基础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舆情议题双减

宋海生,张万朋,杨 创,张胜博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部,上海 200062)

一、问题提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政策聚焦减轻中小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涉及校内与校外双重治理,既强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发挥其主阵地作用,也注重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可见,“双减”政策是涉及多层级、多主体、多内容的复杂政策系统,在执行和推进的过程中需深度沟通协商和有效整合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冲突并形成共识,以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促进相关执行层面的“双减”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从而真正有效的实施。

梳理“双减”政策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可以发现,各级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相关举措来推进“双减”工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教育部设立“双减”曝光台专栏、将继续深化“双减”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并定期公布工作进展,还打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支撑“双减”工作等,各省市政府也陆续出台地方政策进行创新与探索;专家学者层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来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后现状与效果,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2],学者们还围绕“双减”政策意义和影响[3]、政策实施重点与难点[1,4,5]、校外培训机构治理[6,7]、课后服务优化路径与策略[8,9]、作业优化设计[10,11]等内容展开研究;各大新闻媒体则聚焦和追踪“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或倒闭[12]、卷款跑路[13,14]等现象并进行系列报道。然而,对与政策息息相关的家长、学生、教师和培训机构等核心主体的诉求关注和相关研究较少。

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双减”政策关乎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需要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充分且严肃的讨论,才能促使“双减”工作系统有序、科学合理、健康可持续地开展与实施。大数据时代,“双减”政策实施后迅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并引起社会重大网络舆情。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网络政治诉求表达越来越普遍,社交平台、论坛、媒体客户端、政府问政平台等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聚集地,极大缩短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距离、拓宽了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扩大了政策沟通范围,成为公共舆论与政府回应间的重要桥梁[15]。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强化网络舆情的回应和治理能力建设,其中地方领导留言板和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问政客户端和网上视频信访系统是政府网络回应的主要载体[16]。公众网络诉求表达时,不同利益主体会结合自身特点与政府进行信息互动[17],表现出多元的留言特征,如存在着“依法抗争”“依政策抗争”和“以法抗争”的话语特征[18,19],不同情感倾向或泛集体主义倾向的诉求表达等,且不同留言特征又会影响政府回应的选择性,如政府对教育和就业等民生问题回应更少且更愿意回应泛集体主义话语表达的诉求[20],留言字数和情感表达等会显著影响政府的回应性[21]。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改革及教育政策常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舆情分析有利于推动教育政策的实施与完善[22],其中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强调对不同地域、各主体诉求、时空演变、内容形式、信息互动等舆情内容分析[23]。部分研究关注了具体教育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网络诉求[24]、课外补习网络舆情与政府回应分析[16],但对于“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研究仍较少[25],尤其是“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公众关注与政府回应的关系研究有待补充。“双减”政策作为当前教育政策的热点话题,其网络舆情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与其他教育议题网络舆情存在共性特征,已有相关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框架和方法选取提供了有益参考。值得聚焦的问题是:“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有何特征?公众关心的议题有哪些?政府回应受哪些因素影响,存在哪些回应模式?本文将基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公众留言及政府回应内容的大数据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根据“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现实特征、公众关注和政府回应的关系及存在问题,为科学、有效、精准的实施、执行与推进“双减”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微信、媒体客户端、微博、资讯是舆情的主要渠道[25]。本研究选取全国网络问政平台——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作为数据来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数据针对性强,该平台为网络问政平台,主要是公众对关心的各类民生问题(如城建、交通、教育和就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诉求表达;其次,客观性较强,相比而言,媒体客户端和资讯多为事实报道,仅能反映舆情关注热度,微信、微博的大量留言也多是与利益诉求无关的个人情绪表达或从众表达,内容随意性较大,“僵尸帖”或无意义帖较多[26],部分学者的“双减”政策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倾向性较明显,以上情况均容易掩盖真实客观的问题与利益诉求,再加之该平台隶属于人民日报社,地方政府无权对留言擅自删除或修改,使数据客观性有所保证[16,27];最后,覆盖面很广,数据规模较大,该平台是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可反映全国各地区省市县议题留言诉求、地方政策执行实际,截止到2021年12月30日平台公众留言量累计为370万条,政府回应量为300万条。

近年来,该平台教育类留言量也快速增长,2020年教育类留言量占总留言量比例的7.8%,2021年该占比为9%,位于当年最受关注议题的前三名,分别为城建(50.3%)、交通(9.1%)、教育(9%),表明公众对于教育议题的关注度较高。其中2021年7月教育留言数占当月总留言比例为8.97%,“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该占比明显快速上升至8月的10.07%,到9月到达顶峰,占比为11.19%,之后10月和11月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7.9%和6.18%),到12月又上升至9.93%。2022年1月处于学校寒假及春节期间,教育类留言占比明显减少,仅为5.7%,2-3月假期结束加之又处于两会期间,教育类留言占比又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分别达到9.25%和9.4%。

本文利用Python软件获取了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62.9万条群众留言并进行自动文本分类分析,通过对标题和留言内容进行关键词(如“双减”、“双减”政策等)筛选,从中抽取出与“双减”政策相关留言1601条。借鉴现阶段大数据文本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21,26,27],本研究综合运用有监督机器学习法开展自动文本分析,如词频分析、主题分析和情感分析等,运用空间分析描述文本数据的空间分布与聚类情况,并运用Logit统计分析方法估计公众关注特征变量与政府回应变量间的关系。

三、“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特征与公众关注

(一)整体特征分析

1.公众留言的时空分布

总体来看,2021年7月24日到2022年3月31日期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关于“双减”政策的公众留言数为1601条,政府回应数为1423条。该部分呈现“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时空特征。由图1可知,时间维度上,公众留言量于2021年7月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且主要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爆发(9月达到顶峰,为795条),10月以来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在2022年1月之后又呈现略微上升趋势。该舆情特征与政策颁布时间节点关联较大,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实施后,7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8月1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要求建立“双减”情况半月通报制度、8月18日北京和8月26日上海等地相继出台地方“双减”文件,且8月为学生参与校外培训活动的集中时间,培训机构及家长学生等相关利益群体最先受到“双减”政策的冲击,由此这些群体的网络舆情快速上涨。而在9月1日-16日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密集发布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现有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改为审批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9月也是“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新学期首月,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培训机构等主体都需要适应“双减”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让网络舆情达到顶峰。

图1 “双减”政策网络舆情中公众留言与政府回应时间分布

空间维度上,如图2所示,分省市看,全国留言量排名前四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379条)、广东(149条)、浙江(128条)、河南(125条),留言较为集中,其中北京留言量远远高于其他省市;四川、陕西、安徽、天津、江苏、上海六省市的留言量处于中等水平,大约为50-100条;辽宁、甘肃、重庆等13省市的留言量为15-40条,留言分布处于中间地带;新疆、江西等8省的留言量均低于15条,留言量很少且较为分散,位于全国后8位。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公众留言量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留言量基本相当,东北地区留言量最少。北京、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教育发展水平高,校外培训市场发达,“双减”政策对这些省市的校内外教育尤其是校外培训影响明显,且其作为“双减”政策试点城市,较早出台了地方政策,再加之互联网普及率更高,媒体业发达,新闻传播速度快,公众获得信息更多,因而关注度讨论度更高。河南、四川、陕西、辽宁等中西部和东北部教育人口大省,人口密集,学龄人口规模较大,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考试竞争压力较大,家长对教育期望更高,培训机构较多,其中郑州、成都和沈阳是“双减”政策试点城市,因此公众政策关注度也比较高。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人口稀疏分散,学龄人口规模较小且多为寄宿制学校,校外培训需求小,培训机构很少,政策影响较小,加之其地方“双减”政策出台时间较为晚,导致公众关注度很低。

图2 “双减”政策网络舆情中公众留言与政府回应空间分布

2.公众留言的关键词分析

图3为公众“双减”政策留言的词云分析结果,词云根据留言文本词语及相应的词频绘制,词语规模越大反映该词在留言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越高[21]。公众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主要是留言人身份词汇,如家长、孩子、学校、机构、学生、老师等;其次是反映公众关注议题的相关词汇,呈现多元化特征,如政策、退费、教育、时间、培训、课程、退款、上课、作业、学科、放学、服务、托管、延时、负担、违规、减负等;再次是涉及公众留言对象选择的词汇,如领导、国家、政府、书记、教育局、教育部、市长等;还有公众留言表达取向和情感的词汇,包括希望、解决、恳请、建议、咨询、投诉、求助、感谢等;也有涉及公众关注议题所在学段的词汇,如小学等。

图3 公众对“双减”政策诉求表达的词云分析

3.公众留言对象

公众可以选择向省级或地市级的党政负责人表达诉求[27]。从党政部门来看,向书记的留言量为1269条,占比为79.3%,而向行政首长的留言量为332条,占比为20.7%,反映公众更愿意向党委部门表达诉求。分政府层级看,向省级政府的留言量为699条,占比为43.7%,向地市级政府的留言量为902条,占比为56.3%,表明公众更愿意向地市级政府表达“双减”政策诉求。

4.公众利益表达方式

在“双减”政策诉求利益表达方式上,代表个人利益的留言量为846条,占比52.8%,高于代表集体利益的留言量(755条)与占比(47.2%)。总体来看,二者相差不大,表明公众倾向于采用“个人+集体”,即综合运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话语特征来表达个体层面的“双减”政策诉求[16]。

5.公众留言主体

从留言主体来看,家长留言所占比重最高,为88.9%,远远高于其他留言主体;其次是教师留言和培训机构的留言,二者占比相当,为4.5%;学生留言占比最低,为2.1%,表明家长尤为关注“双减”政策,且诉求很多。

6.公众留言涉及学段

从学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留言约占80%,远远高于基础教育中非义务教育阶段比重。其中小学教育阶段留言占比最高,为62.6%,其次是初中教育,占比为17%,学前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占比相当,分别为10.4%和10%。因“双减”政策聚焦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因此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影响较大,其留言量也占据主要地位。而对于学前和高中阶段并无明确细致的条例,强调参照“双减”政策有关规定执行,政策关注度较低,因此公众关注度和留言量相对较少。

(二)公众关注的议题

1.议题内容分析

公众对“双减”政策的关注议题分布情况值得关注。表1呈现了公众关注的12个议题留言量及占比情况。其中机构退费议题的公众留言最多,留言量为786条,占比为49.09%,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远远高于其他11个议题。其次是“双减”政策咨询议题,其留言量为404条,占比达25.23%;再次是机构违规行为、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行为和课后服务四个议题,留言量介于140-300条,比例范围为9%-17.5%;孩子身心健康、学生睡眠、作业量和其他议题等四个议题留言量低于100条,占比区间为5%-6%,关注度较低;机构教师失业和教师负担议题公众关注度最低,留言量均低于50条,占比低于3%。

表1 公众对“双减”政策的关注议题分布情况

其中机构退费议题主要聚焦“机构倒闭退费难、退款慢、卷款跑路、退费无门”等问题;“双减”政策咨询多集中在城市和农村、幼儿园和高中、公办与民办学校、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学科类与兴趣班培训的“双减”政策实施范围与标准统一性等方面;机构违规行为主要是指“双减”政策实施后,迅速出现的大量学科培训机构违反合同,未经家长学生允许私自或强行更改授课内容、教师、方式和时长等,设置分期退款霸王条款,变更公司名称或经营业务来转移学费等,并进行私下补课、隐形补课、变相培训以及私人家教、无证办补习班等违法违规行为;学校作息时间主要涉及学校上学、放学时间安排与家长上下班接送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双减”政策实施后,放学后托管问题(即“三点半”问题)在很大程度得到缓解,但也随之带来了新问题,即政策规定学校上课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以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但与多数双职工家庭上班时间存在冲突,大部分家长送完孩子上学再去上班面临迟到问题,若提前送孩子到学校,而部分学校禁止提前入校,孩子在入校前的这段时间面临无人监管困境,以及多子女家庭接送时间矛盾、学校中午放学和上课时间安排等问题;学校违规主要是指部分学校因升学率指标和老师因绩效考核需要,出现选择性执行或变相执行“双减”政策行为,如变相考试,设置两套课表应对检查,以“假自愿”和“假自主”名义组织初高三学生节假日校内补课,采取“一刀切”措施强制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提供“减配”、“简配”或“低配”等课后服务或将其异化为“集体教学或补课”等违规行为;课后服务议题主要包括对服务类型、师资、质量及相关配套措施等诉求,如课后服务内容、种类和形式多样化并增强可选择性,增加体育、美术和音乐类等课程或社团活动,强化课后辅导教师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孩子身心健康议题主要指课后服务实施后,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而出现厌学情绪,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但饮食营养无法保障,且缺乏体育运动时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强烈要求学校在课后服务期间提供配套餐饮供应;学生睡眠议题主要指初高中生晚自习延时服务导致放学时间太晚,学生睡眠时间难以保证;作业量议题主要是指少部分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作业量明显减少,而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量,尤其是高中生的作业量没有变化,甚至存在大量隐性和变相作业,两种诉求并存;机构教师失业是指“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量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倒闭或缩减规模,以机构教师为主的从业人员被解雇或遭遇暴力裁员、拖欠工资,且短时间难以找到新工作等困境;教师负担主要是部分学校强制要求所有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休息等[1];其他议题则涉及学校乱收费或重复收费、家长被要求购买指定教辅资料、异地高考治理等问题。

2.议题的时空分布

进一步分析机构退费、“双减”政策咨询、机构违规、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课后服务六大主要议题的时空分布差异。时间维度上,与公众留言总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六大议题的留言量主要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10月以后留言规模逐渐呈下降趋势,2022年1月-3月出现略微上升趋势,其中除机构违规留言在8月达到顶峰外,其余五个议题留言均在9月达到顶峰。

空间维度上,各省市公众对“双减”政策关注的议题有较大差别,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图4依次呈现了机构退费、政策咨询、机构违规、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课后服务六大议题留言比例的地区分布。其中机构退费议题在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关注比例较高,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天津等,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对于优质、个性化教育资源需求强烈,教育培训市场十分发达,如在北京的新东方、好未来、巨人教育、51talk青少儿英语等,杭州旦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兰迪少儿英语、大枣、abc360等,上海的精锐教育集团,深圳市阿卡索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少儿英语等培训机构,受“双减”政策影响很大,出现校外培训高参与率导致的高退费需求。其次是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西等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校外培训参与率也较高,政策实施后退费需求较大。对于“双减”政策咨询议题,北京、河南关注比例最高,其次是广东、安徽、辽宁、天津、浙江、四川和陕西等,集中于沿海和部分中西部、东北部省份,这些省份大多属于“双减”政策试点城市,较早探索地方政策,因此政策关注度更高。与机构退费议题的省市分布类似,北京、浙江和广东对机构违规议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辽宁、天津、河南、陕西等省份。

图4 公众关注六大议题留言比例的空间分布(单位:%)

对于学校作息时间,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北京、广东和天津)和大多数中部省市(河南、安徽、陕西、湖北、山西)关注比例较高,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上学时间与家长上班时间的矛盾在这些省市比较突出,受到广大家长群体的广泛关注。同样,部分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广西)和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甘肃)对学校违规关注度较高,表明学校违反“双减”政策规定的行为,在以上省市表现较为突出。关于课后服务,北京、广东关注比例最高,其次是天津、河南和安徽等省,此外,辽宁、江苏、四川、陕西和甘肃关注也较高。“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提供延时服务、暑期托管等课后服务,大部分教育需求转移到学校,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来缓冲和过渡,且各省市区县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存在许多复杂情况,课后服务关注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如北京、广东等发达省市更关注课后服务的类型、形式和质量等,而河南、安徽和陕西等省市则倾向关注课后服务的师资来源、收费标准等。

分地区看,东部对机构退费关注度很高,对“双减”政策咨询和机构违规等议题也有一定关注度;“双减”政策咨询在中西部占比很高,此外,中西部对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和课后服务等议题关注度也较高,东北地区则主要关注机构违规和课后服务议题。

3.议题的文本长度与情感态度分析

留言议题文本长度、情感倾向是公众网络留言表达的重要考虑因素。公众“双减”政策留言文本字符长度差别较大,字符范围在24-997个之间,平均字符为202个,中位数为164个,标准差为131。不同议题的文本长度也存在差异,孩子身心健康议题平均文本长度最长,为287个字符,其次是教师负担,平均文本长度为273个字符;机构教师失业、课后服务、作业量、政策咨询和学生睡眠等议题平均文本长度超过230个字符;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和机构违规等议题平均文本长度超过200个字符;机构退费议题的平均文本长度最短,为187个字符。

情感态度方面,大部分公众留言表达为中立情感,占比为43.2%,强正向和弱正向情感表达分别为0.1%和15%,而负向情感表达为41.7% ,其中有10.4%为强负向情感表达,31.2%为弱负向情感表达。其中,机构退费、机构违规、学校违规和作业量议题的情感表达最负面,多为投诉或举报话语表达;教师负担、课后服务、政策咨询和机构教师失业议题表达很积极,大都依据政策规定以咨询或求助口吻来表达诉求,印证了“双减”政策舆情与传统舆情在“依政策抗争”话语特征上的一致性,并提供大量具体问题细节,希望得到政府回应与帮助。此外,学校作息时间、孩子身心健康和学生睡眠议题表达也较积极,多为建言类话语表达。

四、“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性分析

(一)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现状

本部分考察“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政府回应性的现状。图1呈现了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月度分布情况,受政治周期和回应制度安排等影响,政府回应月份总体上迟于公众留言月份,回应集中在2021年9月(576条)和10月(367条),而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略微呈上升趋势。

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将政府回应划分为回应积极性与回应有效性[16],并对其进行界定,回应积极性是指政府对公众“双减”政策网络留言进行回应;回应有效性是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反馈和答复公众的留言诉求,如回应内容中明确表达对问题实际调查或具体解决的过程、或提供政策答疑、问题解决方案等。截止到2022年3月底,各省市党政机构共回应1423条公众“双减”政策留言,政府积极回应率占比为88.9%,表明政府对公众诉求回应积极性较高,其中政府有效回应量为1337条,有效率占比为83.5%。

政府回应性的省市差异值得关注,由图2和图5可知,分回应量看,总体呈现留言多的省市回应量也多的特征,但各省市积极回应率和有效回应率存在差异,且存在极端值情况需考虑,如福建、新疆、海南、宁夏、西藏和青海等省份公众留言量和政府回应量均少于12条。政府积极回应率上,除去极端值外,西部地区的重庆积极回应率最高达100%,浙江、四川、安徽、天津、辽宁积极回应率均超过95%。吉林、北京、河南、甘肃、广西、黑龙江、上海、陕西积极回应率在85%以上,江苏、贵州、山东、河北、广东、山西、湖南积极回应率均在70%以上,湖北积极回应率最低,为62.5%。有效回应率上,除去极端值外,部分沿海省份(如山东)和大部分中西部省市(如重庆、陕西、山西、湖南、湖北、甘肃、云南)政府有效回应率最高,均达到100%;其次,部分中西部省市(如四川、安徽、广西、河南、内蒙古等)、大多数东部沿海省市(如浙江、江苏、北京、广东、天津、上海等)以及东北三省有效回应率均在88%以上;河北有效回应率最低,为73.7%。

图5 政府积极回应与有效回应公众“双减”政策留言的省份差异

总的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市积极回应率和有效回应率整体上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因东部省市留言量(914条)远远多于中部(280条)、西部(326条)和东北(81条)地区,因此东部省市面临的公众诉求众多且复杂多样,从调查到提供解决方案再到回复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回复的时效性不够强,且问题的复杂程度也对政府的有效回应带来很大挑战,导致东部省市政府积极和有效回应率比中西部及东北部低。

(二)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已有数据,该部分采用二元Logit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议题和公众留言行为特征(如留言对象、留言主体等)对政府回应的影响。表2呈现了政府回应性统计分析结果,从模型(1)与模型(2)、模型(3)与模型(4)的结果比较可看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值相差较小,表明4个模型的稳健性较好,且各模型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表2 政府回应性的解释模型:基于二元Logit回归

1.政府回应的议题选择

政府回应公众留言议题的差异,反映了政府在回复不同群体议题诉求时的倾向性和行为选择[21]。模型(1)和模型(3)分别为政府对不同议题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回归结果。与其他议题相比而言,机构退费、政策咨询和机构违规议题能显著性地提高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的概率;学校作息时间和课后服务议题提升回应积极性概率并不显著,但能显著性提升回应有效性的概率;学校违规和教师负担议题能显著性降低回应积极性的概率,但对提升回应有效性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学生睡眠和作业量等议题对降低回应积极性和提升回应有效性均无显著性;机构教师失业议题对降低回应积极性没有显著性,但对降低回应有效性概率有显著性影响。

2.公众留言行为特征与政府回应

公众诉求行为特征差异也会对政府回应产生影响。模型(2)和模型(4)分别呈现了公众诉求对象、诉求主体、利益表达方式、诉求涉及学段、情感倾向和留言文本长度对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与省级政府相比,向地级市政府留言能显著提升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概率;与省市/市长相比,向书记留言获得积极和有效回应的概率性明显更高;与培训机构相比,家长留言获得积极和有效回应的概率显著更高,而教师留言获得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的概率明显更低,学生留言对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没有显著性;与代表集体利益表达相比,代表个人利益诉求表达获得积极回应的概率明显更大,而获得有效性回应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学前教育相比,小学教育留言获得积极和有效回应的概率明显更高,而高中教育留言获得积极和有效回应的概率明显更低,初中教育留言显著性降低了回应积极性的概率,但对降低回应有效性概率没有显著性影响;公众越采取正面的情感表达,对获得积极回应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对降低回应有效性的概率有显著性影响;公众留言文本长度越长,越能获得积极回应,但会显著性降低有效回应的概率。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模式选择

基于上述回归结果,发现政府在面对不同议题和公众留言行为特征时,其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两维度在各议题和公众留言行为特征上的差异,将地方政府回应“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模式,划分别为“善治型”回应、“选择型”回应 、“表演型”回应和“逃避型”回应[16]四种(具体见图6)。

图6 “双减”政策网络舆情中地方政府的回应模式

“善治型”[28]回应模式是指政府在回应“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时,既积极且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双减”政策诉求,表现出负责任、有作为、高效率且治理能力强的政府形象。其中,机构退费、“双减”政策咨询、机构违规等议题、家长留言、小学教育、向地市级和书记留言得到政府积极且有效的回应。

“选择型”[29]回应模式指政府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回应的积极性较低,甚至采取刻意回避的策略,但会对部分公众诉求进行有效回复,呈现出有所选择、有所倾向性的差异化回应特征。其中,课后服务和学校作息时间安排议题得到政府虽不积极但有效的回应与解决。

“表演型”[30]回应模式指政府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进行了积极地回应,但回应内容缺乏有效性,既无对公众诉求问题的实际调查求证过程、也无实质有效解决处理问题的建议,呈现出回应虽积极但低效的“敷衍式、表演式、作秀式”特征。其中留言字数越长、代表个人或集体利益留言越可能得到政府虽积极但低效的回应。

“逃避型”[31]回应模式指政府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既不积极又低效回应,呈现被动无作为、逃避问题和治理能力弱的政府形象,其中教师留言、高中教育、情感倾向、初中教育、学生留言等公众留言主体和学段,以及学校违规、教师负担、机构教师失业、学生睡眠、孩子身心健康和作业量等问题得到政府即不积极同时也无效的回应。

五、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1.“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在2021年8月-9月大规模爆发并主要集中在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其中家长留言和义务教育阶段诉求占比很高

我国“双减”政策网络舆情集中于2021年8月、9月爆发,之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双减”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颁布时间基本重合;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如北京、广东、浙江)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如河南、四川、陕西)“双减”政策网络留言明显更多,公众对政策关注度很高;公众更愿意向党委部门和地市级政府,并倾向综合运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话语特征来表达个体的层面“双减”政策诉求;留言主体绝大多数为家长,学生和教师占比很小;义务教育阶段留言占比很高,其中小学留言最多,远远高于学前和高中阶段。

2.机构退费难、“双减”政策咨询、机构违规、课后服务等是公众关注的重点议题,且在时空分布、情感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机构退费难、“双减”政策咨询、机构违规、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和课后服务等是公众关注的主要议题,其中“机构退费难”的公众关注度最高。公众诉求议题分布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时间维度上,机构退费留言量在各月均较高,是公众(尤其是家长)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政策咨询留言集中在2021年8月和9月,主要围绕“城市和农村、幼儿园和高中、公办与民办学校、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等政策实施范围和执行标准是否统一的问题展开;机构违规议题留言在2021年8月份达到峰值,主要表现“双减”政策实施后,机构违反合同,违规转移机构学费、拖欠工资,隐形补课、变相培训等违法违规行为;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和课后服务等议题均在2021年9月份达到峰值,学校在9月开学后需具体落实“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引起公众重点关注。空间分布上,东部对机构退费关注度很高,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广泛关注政策咨询议题,此外,中西部对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和课后服务关注度也较高,东北地区则对机构违规和课后服务关注度较高。公众对机构退费、机构违规、学校违规等议题的情感表达最负面,多为投诉或举报话语,课后服务、政策咨询、学校作息时间等则多为积极情感表达。

3.中西部及部分沿海发达省份政府网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较高,以“善治型”和“逃避型”政府回应模式为主

地方政府回应集中在2021年9月和10月,而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整体较高,多数中西部省市及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回应积极性与有效性较高,但总体来看,东部省市积极、有效回应率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在不同议题和公众留言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机构退费、政策咨询和机构违规议题得到政府积极且有效回应的概率更大,学校作息时间和课后服务议题得到有效回应的概率更高,学校违规和教师负担议题得到积极回应的概率更低,而机构教师失业议题得到有效回应的概率更低;向书记和地级市政府留言、家长留言、小学阶段留言得到积极且有效回应概率更高,基于此,可归纳出“善治型”回应、“选择型”回应 、“表演型”回应和“逃避型”回应四种政府回应模式,且地方政府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回应以“善治型”和“逃避型”回应为主,反映了各省市政府在网络舆情回应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上的差异性。

(二)政策建议

国家层面发布“双减”政策后,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省市也相继制订地方细则来贯彻落实,表明“双减”工作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回应机制和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首先,地方政府应继续强化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力度,提高对部分重要议题、各类留言主体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关注度,增强回应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公众实际诉求。地方政府对公众“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回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且“善治型”和“逃避型”回应模式并存。因此,建议政府在关注机构退费难、政策咨询和机构违规等议题的同时,增强对课后服务、学校作息时间、学校违规、教师负担、作业量等重要议题的关注度并采用切实有效的策略来解决,既要关注家长诉求、小学阶段问题,也要重视教师需求、学前和中学阶段问题,并统一和明确城乡、公办与民办学校、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的政策执行范围和标准,扫除政策盲点,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打造积极、负责、有为的善治型政府。

其次,综合利用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双减”政策舆情规律分析及形势变化预判,以适时调整和优化政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政治生活参与逐步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问政平台、微博、微信、知乎、媒体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成为社会公众政治诉求表达重要载体,且回应网络诉求、治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工作内容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要综合利用各类网络平台或网络问政平台,如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已成为多数省市政府制度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与处理平台,再结合社会公众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来构建“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机制,实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精准识别公众诉求的真实性,并进行分类和汇总,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督导和治理。尊重“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客观规律,基于大数据方法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增强舆情形势变化预判,适时调整政策或推进策略,降低改革风险与成本,促进政策科学、精准地推进。

最后,将统一治理政策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各省市政府在推进“双减”政策过程中要注重其本土化、地方化,兼顾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公众需求,以有效推进并落实“双减”政策。国家层面的“双减”政策,属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起引领方向作用,而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省市级政府推进政策的本土化、地方化。“双减”政策网络公众关注议题和政府回应省市差异明显,然而已出台的部分省市政策内容同质化明显,对政策的本土化探索不够,缺乏因地制宜的政策细则[32]。“双减”政策聚焦减轻校内外教育负担,强调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而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教育需求、学生负担差异较大,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培训市场教发达,在治理校内负担的同时,应重点关注校外培训机构的预收费资金监管、变相培训、高端家政、众筹家教等现象治理,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校外培训市场不发达,公众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应重点关注校内教学质量、师资保障、课后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能力提升,兼顾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公众需求,制定适合本地省情、市情、学情的政策细则[32],避免盲目一刀切地实施政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并落实“双减”政策。

猜你喜欢

舆情议题双减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