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织造技艺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发展
——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中国鲁锦》
2022-09-30陈国强,李倩倩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遗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式,随着当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手段日益丰富。“鲁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山东省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民间通称“老粗布、手织布、家织布等”。受工艺制作条件的限制,其花纹以方形几何纹为主,亦称“花格子布”,因其色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鲁锦织造技艺已在齐鲁大地传承千年。鲁锦的保护与研发工作始于1985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鲁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织物,相关文字资料缺失、文物留存甚少。由王大海编著,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的《中国鲁锦》一书,将鲁锦艺术的文化内涵、技艺精髓与艺术创意和现代生活很好地融为一体,使其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特征和广阔的研发前景,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中国鲁锦》共有6个章节。第1章对鲁锦作出定义,有利于鲁锦的研究和传承;第2章系统总结鲁锦织造机具的演变和织造工艺及流程;第3章分析了记录鲁锦的织造工艺和织作技秘,解决口述传承方式导致技术难以流传继承的问题;第4章解析了鲁锦纹样的文化内涵,讲述图案寓意与民俗、婚俗、禁忌等诸多鲁西南生活元素的联系;第5章针对鲁锦的过去和现在,探讨鲁锦的未来发展之路;第6章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设计研发了一批既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鲁锦产品,丰富提升了鲁锦艺术,为鲁锦织造技艺传承和保护研究提供了借鉴资料。
鲁锦产品采用纯天然原料、运用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同时,鲁锦生产大都散落在民间,因工序复杂,大都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随意性大。手工制作生产效率比较低下,这使得鲁锦的功利价值受到挑战,造成鲁锦织造技艺人才的流失严重,鲁锦的传承存在很大的困难,甚至面临传统织造技艺失传的境地。另外,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冲击,鲁锦产品受大众消费者的重视程度日渐低下,进而直接影响到鲁锦产品的销售和产品拓展,出现产品质量低劣和品牌比较混乱的现象,可见鲁锦的织造技艺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基于以上文献资料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鲁锦织造技艺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鲁锦织造技艺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采用当代数字技术手段,包括采集与处理、存储与展示、以及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复原再现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化表现形态,并以全新的形式进行解读、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非遗的保护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保护方式的绝对性优势,非遗鲁锦数字化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内容详实全面,利于永久保存。无论怎样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难免会遭遇损坏和遗失的境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鲁锦织造技艺与文化,能够非常详实全面地通过VR摄像、运动捕捉、图片拍摄、图文扫描、鲁锦艺人的口述摄像或现场演示等方式,系统地以数字形式记录并保存鲁锦织造工序的繁琐流程,改变传统保护方式的呈现形式和保真效果,有利于安全和长久性的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
②表现形式直观,便于后人传承。鲁锦织造工艺的衍生产品图案复杂、花纹样式多样,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鲁锦织造技术和文化,可以将现存优秀的鲁锦工艺技法,通过鲁锦艺人的现场讲解与操作摄像,加之记录其口述文案,更加直观地呈现以便于后人理解、保护与传承。
③扩大受众面,利于传播推广。非遗鲁锦织造技艺文化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使得鲁锦文化遗产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就能被大众所认识,便于研究和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和培养大众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和执行力。此外,对于鲁锦文化的传播推广而言,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鲁锦文化遗产传播速度快捷方便,利于文化交流和进行深度推广,充分展示鲁锦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鲁锦织造技艺文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非遗保护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中之重。非遗鲁锦织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以非遗鲁锦织造技艺为中心,充分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数字保护与传播,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式方法,绝不仅仅是将非遗鲁锦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简单衔接。鲁西南地区传统鲁锦织造技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发展的工作量巨大,应立足传统鲁锦织造工艺的特点和现状,按照“保护—传承—创意发展”的思路,进行有步骤、有计划、逐步深入开展。
①建设并完善传统鲁锦织造技艺数据库。建设关于传统鲁锦织造技艺的大数据平台,将传统鲁锦织造技艺的图片与文本、音频与视频、实物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系统的保存与管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图像等技术,实现数据库资源的高效检索、信息发布与访问功能。例如,可以根据鲁锦织造工艺的技、人、物、艺等进行分类,模块化设置传统鲁锦织造的工艺、工匠、工具、艺术资源数据库。将传统鲁锦织造技艺建成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从而使非遗鲁锦织造技艺走出地方、走向世界,拓展人们对鲁锦文化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②建设基于VR技术的交互式鲁锦文化体验中心。实现鲁锦文化与VR技术应用的融合,利用VR技术将非遗鲁锦织造技艺的整体流程进行分步骤数据采集,打造交互式鲁锦文化体验中心,为实现线上线下交互、人机交互设计拓展发展空间。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鲁锦织造流程进行挖掘实现数据情景再现,开发关于非遗鲁锦织造工艺流程的趣味小游戏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具有良好的展陈效果和互动效果,使得传统鲁锦织造工艺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具趣味性,拉近大众与传统艺术的距离感,使大众更好地了解鲁锦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本质规律。
③搭建鲁锦产品的个性化网络定制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个性化网络定制业务逐渐走向实际生产应用。在传统鲁锦织造工艺分类储存数据库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设计素材、工艺生产等资源,搭建鲁锦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开放式平台,完善鲁锦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交互,让客户可以更多地进行自主设计开发,实现充分的个性化设计与生产,为鲁锦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进而提升鲁锦产业的数智化、网络化运营水平。
④教育结合非遗鲁锦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将非遗鲁锦文化教育引入地方院校,使得非遗鲁锦织造技艺实现代际传承成为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传承内容和传承形式,必须要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智成长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一种自身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以便扩展其传承的深度和效度,并注重培养“匠心精神”。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中国鲁锦》一书所表述的内容详实,在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潮流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巨大考验,亟需依靠现代科技、传媒、创意等手段,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已经俨然成为非遗保护与创意发展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