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优化思路分析

2022-09-30缪国平

运输经理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路基稳定性路面

缪国平

(江西赣北公路勘察设计院,江西 九江332000)

0 引言

道路结构主要包含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下部结构是承载结构,所以在设计时,应加强下部结构设计,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性能,避免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同时,在设计阶段,路面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加强防排水设计,才能保障交通通行的质量、道路使用寿命等,保证符合工程要求。

1 道路沉降段常见位置及产生原因

1.1 不良地质路段

在道路工程建设施工中,经常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地质条件,常见的是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如果没有合理处理这些不良地质条件,会给道路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软土一般是指淤泥或者淤泥质土,其特点是含水量高、孔隙多、渗透性低,同时具备较高的压缩性、一定的蠕变性、触变性。在湿陷性黄土遇水后,路面表层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下沉反应,甚至局部出现坍塌,很多道路都是因为湿陷性黄土所造成的塌陷。膨胀土也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吸水后体积膨胀变大,而失水则会收缩减小。如果不能合理处理上述不良地质条件,道路工程无法达到正常使用的标准,地基基础会存在变形、沉降等问题,将威胁交通通行安全,诱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1.2 高填方路基

通常来说,道路工程项目建设里程较长,跨越多个不同的地区,部分路段会存在高填方施工的情况。高填方路基一般是指土方填筑高度超过20m、石方填筑高度超过30m 的路基形式。经过分析发现,高填方路基的特点是自重大、稳定性不足,在投入运营较长时间后,比较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填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素填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般工程可以满足要求。而杂填土必须经过处理合格后才能使用。冲填土强度低、压缩性高,如果在路基填土中使用,会发生沉降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山坡路段填方施工,一旦加固不当,极易出现滑坡,局部结构发生沉降,对整个道路交通安全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1.3 半挖半填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路基施工方法,一般用到比较陡峭的斜坡上,所以建设施工难度相对较高,难点就是路基和斜坡连接部位的处理,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控。为了提升路基结构稳定性,一般会选择在基底开挖台阶的施工方式,使路基和山坡咬合面积增大,预防在运营后出现下滑的情况。但如果台阶开挖后,回填压实的质量无法满足要求,会造成沉降错动的情况,也会导致滑塌事故。

1.4 路桥结合处

道路与桥梁结合部位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点。因为道路与桥梁属于不同工程结构形式,刚度、强度、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该位置是整个工程最为薄弱的部位,应力集中、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交通通行压力较大,所以在该部位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和错位的问题。在车辆通行时,跳车的问题较为常见,甚至出现车辆爆胎事故。而且随着桥梁受力作用,逐步发生偏移的情况,支座损坏严重,桥梁结构性能失效,最终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影响桥梁总体使用效果。

1.5 多水路段

在道路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地下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土体与岩体结构发生软化、损坏等问题,结构抗剪强度下降,岩体承载性能、稳定性都会明显地降低。如果现场降水设计不到位,在地下水的持续作用下,周围土层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流动的水会将部分小颗粒带走,土体结构性能受到影响,路基强度下降,压缩性增加。此外,如果过水设计缺乏合理性,或者道路排水设施性能不足,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慢慢地侵入路基,会造成损坏,也会引发沉降病害。

2 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基本原则

2.1 路基设计基本原则

以岩土勘察报告为基础的同时,应深入了解现场的具体情况,这样不会因为资料有偏差而导致设计方案出现问题。选择道路走向时,应满足经济性、合理性的要求,还要考虑到生态性,避免过多开挖土方。对于高度较高的区域,可以设计桥梁形式过渡,对于开挖边坡深度较大的区域,可以设计隧道形式解决,预防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在路基设计中,应综合分析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小占地面积,确定最佳的边坡坡率、防护形式等,还要有足够的绿化、排水设施作为支撑,从而提高路基结构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综合效益提升。

2.2 路面设计基本原则

在路面设计环节,必须综合分析各个结构部分的特点,尤其是连接部位、薄弱部位,加强这些部分的设计,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避免道路运营时发生结构破坏,还能预防发生路面沉降的问题。在设计方案前,需要综合分析现场地质条件、工程结构、交通通行量、气象条件、水文状态等信息,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寻求技术、工艺、材料方面的突破。调研材料市场,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提高结构设计水平,保障道路通行的舒适性、顺畅度,减小局部冲击力作用,为提升交通通行质量和效果奠定基础。

3 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要点分析

3.1 完善软土路基处理方案

在道路设计前,进行选线设计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经过不良地质条件路段,防止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消除沉降的问题。对于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的路段,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加固处理措施,进行表面处理时,通过砂垫层、反压护道、土工聚合物处理等形式,使路基结构承载性能合格。也可以换填软土,达到结构性能标准。对于高填方路基来说,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性标准,所以一般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调整不良地质条件,降低压缩性,提升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3.2 选择合适的路基填方材料

高填方路基是比较容易发生沉降问题的部分,这与填方材料的压缩性较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高填方施工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填方施工材料,比如填土路基应采用级配性能良好的粗粒土,确保填方土体性质是相同的,且应采用分层填筑的施工方式。为了保证填石路基的稳定性良好,沉降发生率较低,必须选择坚硬、不易风化的石料。砌石路基在设计时,应确定合适的宽度、高度与倾角,如果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应选择分段设计的方式,并预留部分沉降缝。山坡路段填方施工,应加强加固处理,如设置护脚结构,可以避免出现填方路基沿着斜坡下滑的情况。填方施工中,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水稳定性,不会由于水量增多、减少而导致发生变化,达到结构整体性的标准要求。

3.3 做好半挖半填路基设计

半挖半填路基一般在陡坡上设计使用,上部结构进行挖方施工,下部是填方施工。如果道路施工路段内的斜坡超过1∶5,进行路堤建设施工时,基底部位应设置台阶的形式,且台阶宽度控制在1m 以上,底部应设置有2~4的内倾坡度。如果岩石硬度较高,在陡坡进行半填半挖路基施工时,填方量不大,边坡伸出较远,建设施工难度较高,通常要布置护肩的结构,达到阻挡的效果。护肩施工中,应选择使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砌筑,高度在2m 以内,基底面应布置1∶5 的内向倾角形式,提高护肩的使用效果。

3.4 注重路桥结合部连接处理

路桥结合位置上应力比较集中,沉降问题比较常见,所以必须加强处理和控制。一方面选择合适的道路结构形式,采取必要的地基处理措施,提升结构承载性能。另一方面,在道桥连接部位设置桥台搭板结构,避免发生沉降的问题,还要随着填土沉降而转动,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即使台背出现填土沉降,也不会出现凹凸不平等严重的问题。

3.5 选择合适的路面施工材料

在路面结构中,包含面层、基层、垫层三个部分,这是整个道路的主要组成基础结构。垫层是在路基上部设置的,稳定性、强度性能必须达标,且地下水作用下不容易发生沉降变形。基层是主要承载结构,需要达到强度、抗冻性、水稳定性的要求,且可以扩散荷载,提高结构工作效果。为了使荷载可以稳定传输、扩散,下层结构的宽度应稍微超出上层结构。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合理进行路面等级划分,根据工程的需要,确定不同等级的使用材料,满足工程的施工标准需要。比如,在基层材料选择时,水泥稳定细粒土、石灰稳定性、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等不能在高级路面中使用。在方案设计环节,尤其是路面材料选择,必须慎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提高结构性能,保证路面质量。

3.6 完善道路防水排水设计

分析道路工程案例发现,水对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路基长期处于积水的条件下,结构沉降的问题会非常常见。因此,在道路设计与建设施工中,加强防水、排水设计尤为重要。在填料选择环节,应选择使用水稳定性高、渗透性能好的路基填料,保证可以及时排出积水。对某些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应在道路工程现场布置截水与排水沟设施,避免雨水进入结构内,还能将内部积水排出。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设置合理的横坡结构,如果施工现场为严寒积雪地带,可铺装透水路面形式,横坡一般会设计得比较小,在1%~1.5%之间即可,对于快速路项目,或者降雨量较高的地区,应适当地增加横坡度,设计为1.5%~2%之间即可。同时,也要合理地设计路肩横坡度,一般要超过路面横坡度1%,使积水可以快速排出,保持道路通行顺畅与安全。桥面铺装施工也要加强管理和控制,通常将其控制在1.5%~3%之间,为桥面设置排水通道,一般采取安装管道形式,直径、数量应达到排出的要求。防水层应布置在桥面铺装层的上部,透过铺装层将雨水收集起来,防止产生严重的影响。

4 沉降处理措施

4.1 严格按照质量规范开展

目前我国针对路桥过渡段有明确的要求,对于工程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中,应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过渡段处理,通常沉降量不能超过10cm。在现场施工环节,路桥过渡段的路基路面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分析,确保其沉降量在6mm 以内,才能继续进行后续环节的施工。经过工程经验总结分析,造成路基发生沉降问题的原因较多,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加强监督与管控,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严格落实国家标准与设计方案,降低沉降发生概率,达到桥梁通行性能标准要求。

4.2 路桥过渡段的变形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必须加强路桥过渡段变形问题的控制,将沉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路桥过渡段的沉降量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应严格落实现场管控措施,消除一切质量问题,才能提高工程水平。如果过渡段施工中,工程参数超出规定标准,不仅容易造成结构变形更加严重,甚至还会出现车辆行驶时发生跳车,危害行人生命安全。基于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发生桥头跳车的问题,减少沉降量,工作人员应在过渡段施工中,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与影响,降低沉降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道路桥梁的质量,不会给车辆行驶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

4.3 桥台位置和桥头类型的控制

桥台、桥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质量影响的关键,质量不达标将对整个桥梁产生不利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进行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前,需要进入现场全面进行地质条件、地形环境勘察,使设计方案达到科学合理的要求,不会对工程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桥台位置确定时,应尽量地避开高填方或者软土地基的形式,从而防止产生负面的影响,促进道路桥梁性能的提高。对于桥台、台后填土施工来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现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挖方段施工,为项目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也能够加强沉降控制,预防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4.4 对缓和过渡段进行合理的设置

不同的工程项目路桥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结合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结构形式。道路施工单位在分析路桥过渡段沉降问题时,考虑到具体的结构强度、刚性等方面带来的差异,确保强度过渡段有效的设计,性能质量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消除过渡段沉降问题的影响,提高道路的总体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是人们出行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旦发生沉降问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对国家的发展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沉降段发生的位置以及原因,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出合理地处理措施,选择合适的路基结构形式。因此,道路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分析研究,对现场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优化沉降段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了解结构设计重点,提升设计质量水平,达到使用效率的要求,才能真正地提升道路安全性,为交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路基稳定性路面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改扩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公路工程项目中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技术探讨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路面上的新科技
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