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活动模式分类研究

2022-09-30陈何毅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陈列博物馆活动

陈何毅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000)

博物馆社教活动通常围绕着馆藏中所包含的艺术、社会、科技等信息,多方位地分类、提取,再进行延伸、发散,进而设计出适应于某一观众群体的相应配套社教活动。本文阐述了基本属性、陈列展览属性、馆藏文物、空间和举办方式的划分方式对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进行分类,针对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分层进行论述,提出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启示与建议,丰富相关研究理论内容的同时提供了操作层面的建议。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分类

(一)以基本属性划分

从博物馆的基本属性上进行分类,社会教育活动可分为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红色教育活动、历史教育活动等。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追寻红四师足迹”“红色传人我来当”等活动属于红色教育活动。

(二)以陈列展览的立场进行划分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属性上,还可以区分为陈列的配套社教活动和非陈列的配套社教活动。一般来说,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就是陈列展览,即博物馆利用文物、标本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作用于观众,并以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吸引观者,给人以深远的印象。在字面上应该很好理解,就是在展览馆实行的社会教育活动。它通过选取某一种展品或几种具有特定内在关联性的藏品,确定一种题材,并充分地发掘其中的科学技术内容,宣传科普知识、传达科学技术精髓、激活科学技术趣味。而陈列教育通常在博物馆的陈列室中开展,可能是对单个藏品的专题式介绍或指导,也可能是通过设计教学单探索藏品的深刻事迹等,通过技术辅助员的创造性开发,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而非陈列教育,也就是在展馆之外的区域开展教育,而不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限制在博物馆内的教学活动。教育尽管可能不在陈列室中或着通过展览会完成,但它又是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于不受展品陈列的影响,故可供选择的内容更加广泛、多样化。由于博物馆中的陈列展品大都是静态的,而且馆内的文物标本留取情况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差别,参观者也很难参观并认识到藏品的丰富内容,所以,展览的配套社教活动也就成为对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和人文宣传工作的必要补充。由于馆内社会教育工作是一个讯息传递的过程,为了达到文化宣传的效果,馆内宣教工作人员就需要立足于馆内的藏品,并利用陈列和教学对馆内的主题加以说明,参观者可以通过参观和活动得到相应的讯息和感受。

(三)以馆藏文物的立场进行划分

从馆藏文物的角度而言,社会教育活动可分为单一文物的社教活动和系列文物的社教活动。以馆藏文物的立场进行划分顾名思义两者社教活动都是以文物为主题,通过探索文物背后的考古故事,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历史背景等,吸引参观者参加社教活动。例如,博物馆为了提高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水平,通过开展文物主题的手工活动,不仅可以让青少年认识历史、记住历史、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以空间划分

从博物馆的空间上对社教活动进行解构,可分为馆内举办的社教活动和馆外社教活动。

(五)以举办方式划分

在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上再加以解构,就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的教育活动。线上教育活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和推广文物保护,比如,运用哔哩哔哩平台举办社教项目,引导宅在家里的博物院粉丝线上参加社教项目,并开创了新媒体的社教传播。线上教育活动包括博物馆直播,这也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效的一个体现,VR、5G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博物馆运用线上教育活动,实现社教功能。比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进一步完善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公共历史文明的教育功能,以适应中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配合中小学生课堂教育、乡土人文历史熏陶、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

线下的教育活动是该馆走向广大民众、服务于公众最直观、高效的方式,以典藏、研讨、陈列等线下社会教育活动中实现了对社会不同层面公民的共同参与性,以满足当下社会不同层面人员的需要,让社会公民通过参观博物馆、亲身参加各式各样的社教活动,以实现学习文化的目的,同时进行对精神文明的教育与提高。

表1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分类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分层研究

(一)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的教育活动

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的教育活动是指为了扩大博物馆对社教活动的公民参与性,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力量和社会影响力,将在当前基础上逐步完善社会教育服务范畴,开展使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进而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同时也是对博物馆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目标理念的进一步探讨。

(二)针对不同需求的专业性教育活动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机构,其观众人群呈多元化,年龄段分布也相当大,同时观众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观众的不同,就决定了其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博物馆针对不同需求的专业性教育活动。如建筑博物馆既具有科普功能,同时也是古建筑专业院校的教学基地,针对有古建筑需求的观众,可以开展古建测绘调查等活动。比如,云锦博物馆可以针对有云锦需求的观众开展云锦织造工艺品展览活动。

同时还可通过相应的宣传手段,使博物馆社教活动面向特殊人群开展,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群众。

(三)针对不同年龄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教育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中青年和老年人群分层开展。如针对学龄前儿童,在母亲节、父亲节可以开展相应的亲子系列活动,由家长带领幼儿体验;针对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开展手工化石探索活动等,也可以利用重要节日让中小学生铭记历史。针对中青年可以在节假日举行主题远足和青年探险;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展“重阳节走进敬老院”“老年干部笔会”等活动,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关注。广东革命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开展了“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的系列活动,针对大学生开展“激扬青春 红色传承”,带领大学生随着“红色轻骑兵”追寻红四师的革命足迹,将红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诵读红色经典”活动,针对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打造图文并茂呈现红四师转战过程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的图书《走红广东——红色轻骑兵之追寻红四师革命足迹》;面向全年龄观众举办“广州起义”主题图片展、文艺展演、话剧主题曲演唱、木偶剧等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三、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模式的共同点

(一)大众性

由于博物馆是面对公民开放的非营利机构和永久性的社会公益组织。所以,其教育大众化特点非常突出,每一位人民群众都拥有自主入馆参观或教学的权力,而没有由于个人性格、学历、职务的差异而产生任何影响。这也就充分展示了博物馆的个性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优质的公共服务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和人文知识。同时广泛性,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也不受个人身份、性格、职位、年纪、国籍、民族、文教水平等的因素影响,人们只要喜欢,就随时都可以到博物馆参观或受教。来到博物馆参观的有幼儿、青年、中年,也有老人,有职工、村民、政府机关干部、军官,也有文人和中小学生,乃至有国内外游客、海外侨胞、政府部门干部,他们的身份不同,目的不同,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来开阔视野的,有的是抱着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来的,有的则是纯休闲玩乐的,都显示出了大众性。

(二)生动性

博物馆的生动性特点主要是指博物馆人员在进行社教活动过程中,以多媒体为基础,面向公众全方位展览展示内文物收藏情况。当陈列富有时代性的文物收藏情况时,博物馆社教人员也会运用多媒体向公众展示一些有关的影像资料及照片,以更良好的方式动员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可以透过欣赏影片,对文物发展史和背景知识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切实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及培养自己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尊荣感等。由于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丰富,不少藏品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陈列,并借助一些录像资源和动漫作品,还可以对场景进行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复原。这些生动性内容对教育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引起参观者的注意,给参观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教育感受,并促进参观者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此外,在地理地质领域,博物馆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利用地理地质的微缩模式,能够在一个相对较小空间里同时对地理地质宏观和微观过程加以介绍与揭示,并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说明。

(三)全面性

全面性则是指博物馆内的馆藏覆盖面较广,通常根据不同的历史题材而区分为几个展览单元,并通过对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以及有关社会内容等进行分类,从而给全体参与者提供非常全面的历史认识内容,并培养参与者的综合素养。博物馆不但要保证博物馆收藏储量的丰富性,使之具备相应的跨时代特征和时代性特点,同时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针对公众的参观需要,形成较为完备的参观系统。所以,必须把各种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展馆布局加以充分融合,突破了时间、区域和文化等因素对陈列展品空间的束缚,从而做到了对展览内涵和展馆空间的合理延伸,以便于给参观者带来更为丰富多样、更加新颖有趣味的展览信息和人文氛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综合能力,使之达到了最佳的效益。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启示与建议

(一)建设博物馆品牌

博物馆品牌文化和社教活动相辅相成,各个馆都有自己的文化陈列和馆藏的特色社教活动。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本馆的优势,培育特色,打响名牌,把品牌优势应用于城市传统艺术的推广活动。名牌是在公共中形成的,但博物馆举办的教育活动是和公共直接对话的,通过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功效,形成品牌效应。从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内容出发,把城市历史文化内容和博物馆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同当地的非遗传承机构等联合,运用有效资金,形成自己的博物馆产品。同时博物馆要适时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拓宽文化活动的视野。博物馆的教育品牌优势并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能够从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培养富有本馆特点的馆内人员和志愿者。而馆内志愿者也是一座博物馆中靓丽的风景线,为此,还可以培养教育活动中的志愿者组织,并运用好社会资源,加强宣传力量,给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新动力。形成品牌特色,也扩大了社会公众知名度。参与并组织大规模的公众交流活动,促进博物馆的推广,扩大参观者流量,进而增加文化交流活动的大众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畅通观众反馈渠道

博物馆活动畅通观众反馈渠道十分重要,它可以作为筹划新活动和适时修正现有活动的基础。根据教育活动实施的阶段不同分为开展前的观众调研和开展后的观众调研。教育活动实施前的观众调研问题,主要面向从未参与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参观者;而教育活动实施后,观众问卷调查的重点对象则为曾参加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参观者。博物馆就应该设计出比较富有针对性的观众调研问题,而研究内容中除观众的基础信息之外,还应该比较重视观众地域文化需求方面的问题设置。在开展社教活动之前先采用线上与线下的方法进行需求调查。线上调查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发送问卷,在当地电视节目贴上调查问卷的二维码吸引群众参与,在当地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调查问卷的推文收集问卷。线下调查主要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将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判断群众需要的什么类型的社教活动,博物馆应尊重群众的人文需求来开展社教活动。在开展社教活动之后需要调查参与者的满意度。收集参与者的意见为下次开展同类型的社教活动积累经验。

除了开展社教活动前后需要调查,平时也要畅通沟通渠道来保持群众的互动,同样是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内容可以是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与群众文化活动相关的内容,对观众的意见与建议应及时地做出回应来维持互动性。维持互动性的优点在于吸引群众关注的同时,尽可能地掌握群众对各类知识的认知水平,以便博物馆开展相应的课程和社教活动,从而提高当地群众人文素养。维持互动性的优点还在于有利于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对当地历史形成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另外,博物馆还应运用网络平台设计相关地理人文的线上微游或活动,并设有一定的带有当地人文特征的小礼品,借此来维持线上参观者的热情和提高馆内人气。同时,博物馆也可定时举办相关地方人文的活动。

(三)联合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

博物馆应该整合区域的学校、研究机构、其他博物馆的资源,形成合作联盟,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配合博物馆开展联合举办关于地方文化的教育活动。

首先,从前文分析得知博物馆有不同的类型,而定位不同的博物馆资源优势也不同,因此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应该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全面地展现出区域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丰富社教活动的内容,让社教活动更加专业、受众面更加广阔。博物馆之间的联合还可以共同发展,使博物馆成为地方文化的特色。

其次,在博物馆联合的基础上,与文化产业寻求合作。一是与公司进行商业化合作,设计并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IP,将经济收益最大化。有了资金支持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馆藏文物。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教活动,不仅可以为社教活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可以突破场地的约束,扩大社教活动的范围,从而加强了社教活动的教育功能。

再次,博物馆应该与高校进行联合。高校和博物馆都具备教学功能,两者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使社教活动更加专业,提高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博物馆的场地开展社教课程,从而丰富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通过设计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有关的线上与线下课程,在吸引当地群众参与的同时,还有助于通过线上渠道传播当地文化,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人们前来旅游。

最后,博物馆还应当加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对有关区域文化方面的沟通和学习,以进行有关区域文化成果的资源共享。一是博物馆间交流活动常态化。通过定期安排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上交流和工作上的交流,以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指导人员开展讲座进行培训。二是博物馆为教学人员开放博物馆教学、区域发展、项目规划等领域的图书资源,以便教学人员随时检索,减少教学和区域文化等领域的信息获取脱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应该根据自己的属性举办活动,并针对观众分层开展教育活动,尽最大可能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不仅契合博物馆的定义和社会职能更新,更有助于新形势下博物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社教活动的全面性、生动性和大众性,不断地丰富社会化扩展活动,深化博物馆的活力使公益文化惠及每一个公众。

猜你喜欢

陈列博物馆活动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出售中
博物馆
组合与构建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