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与精神
——乔治·巴塞利兹艺术探究

2022-09-30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利兹表现主义巴塞

冯 倩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二战后,战争的创伤对艺术家的创作造成沉重的影响。深沉与不安交织,这是当时的时代特征。面对美国的抽象表现,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试图重新建设自身的文化身份,实现艺术的复兴与独立。大部分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大胆创作,在画面中塑造了一种怪诞、狰狞、扭曲、复杂的形象,极具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揭示出暴力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伤害。巴塞利兹更是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式,通过对画面的“倒置”处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意象或者主题,从而达到与社会进行对话的目的。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二战后德国的文化、艺术、精神危机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在文化艺术领域活跃发展,纽约逐渐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随着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受到关注,美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世界对色彩、构成、材料的探索与实验让人眼花缭乱,传统绘画则渐渐成为要打破和抛弃的对象。

二战、纳粹和大屠杀的历史,对德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一直以来坚持的精神信仰被深深的动摇了。对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保持自信的德国,在二战后丧失了其文化的荣誉地位,人们不免产生了失落心理。

二战后冷战中美苏对立,分裂的德国则成为两个阵营直接对峙的最前沿,人们生活在迷茫与恐慌之中。美国提倡抽象表现主义与苏联提倡现实主义的两种绘画风格似乎也对立了起来。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反思

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二战结束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成年。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冷战和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中。经历了纳粹统治、二战、战后从悲惨到重建和经济奇迹的快速转变,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对现实社会的危机感到恐慌,由此带来的无力感、愤怒以及无所归依的彷徨感,逐渐形成了否定一切、厌弃一切制度和权威的“反文化”。

德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德国艺术家们要想建立抗衡美国当代艺术的德国艺术、重新建设自身的文化身份,实现艺术的复兴与独立,就必须重新反思和挖掘德国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

面对德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处境,青年艺术家们在反叛思潮的影响下,站在挑战者的立场上,采用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所否定的绘画进行艺术创造。“几个年轻的画家为了纪念开始创作关于战争题材的绘画。他们把头盔、希特勒青年团的年轻人、纳粹制服、帝国总理府等内容搬上画布,以及初级社会的紧急,开始对战争进行审判,并对古老的血统与土地思想体系进行重新阐释。”。

这些绘画色彩强烈、笔触粗犷,带有显而易见的表现主义的绘画特征,但是他们创作态度的挑战性、对政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使它被冠以“新表现主义”的称号,并迅速发展为西德绘画的主流。不过“新表现主义”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突然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在这个时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巴塞利兹正是这一批艺术家中的典型代表,他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传统,同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做到了突破,为德国战后文化艺术层面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巴塞利兹经历及作品综述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是当今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第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萨克森(Saxon)地区的一个小镇“德意志-巴塞利兹”(Deutsch-Baselitz),原名乔治·科恩(Georg Kern),移居到西柏林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故乡的小镇的名字。

在东德的艺术学校里,巴塞利兹画的大多是历史人物的画像、宗教主题的绘画、静物和风景。这个时候的东德是苏联的一部分,社会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较为流行。因为“政治不成熟”的原因,巴塞利兹被东柏林艺术学校开除。1957年,他申请到西柏林的美术学校学习。宽松的艺术氛围、多样的艺术流派、自由大胆的创作手法,使巴塞利兹有了思考、探索的空间。他并未投身抽象画的潮流之中,而是带着自己的理性和思考,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根本上来说,巴塞利兹还是一个东德人,他出生和成长在东德,这是他建立自身艺术身份的根基。当他离开东德,到了与他成长环境有很大差别的西德,他并没有跟随大流,投身于美国式的抽象主义。他带着属于德国人的自我意识,反叛性的回归传统绘画,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向前突破。

童年时期的记忆,本地的传统文化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他的一个重要艺术启发是苏丁的作品《牛的尸体》。“1959年,巴塞利兹第一次离开柏林去旅行,他先去了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美术馆,那里有一幅苏丁的画,他说‘这让我很兴奋,我以前从未见过它。’这幅画致敬了伦勃朗的《被宰杀的牛》,与伦勃朗严谨细腻的笔触不同,苏丁用充满情绪化的色彩和线条描绘出一头被倒挂着、剥了皮的牛的尸体,厚重的红黑色与浓郁的蓝色,几乎能想象到它被侮辱、宰割的痛苦。这种具有侵略性的表现主义作品,正是巴塞利兹创作挑战性、挑衅性艺术作品,刺激甚至激怒观众所需要的”。

在早期的绘画中,巴塞利兹主要是表达沉重、深刻的情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60至1963年,他创作了很多“大脚”“大鼻子”“大耳朵”,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富有挑衅性的作品,如《裸体男人》《落夜长空》《和馄饨的性事》。1965年,他对德国的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兴趣,对其进行重构,如《反叛》《伟大的朋友》。1966年至1968年,他开始创作“破裂”和“切割”的画,对画面进行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如《奶牛》《樵夫》等。

在20世纪60年代末,巴塞利兹开始创作上下倒置的绘画。从对他的访谈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他进行上下倒置的原因:“观众总以为如果有人画了牛、狗或人的画,那么,在这些可见的物象背后一定有弦外之音。……一幅画若是上下倒置,它就消除了一切稳定因素,摆脱了一切传统的束缚。”他在绘画中有意识的想要避开联想,上下倒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上下倒置的人、动物、风景,使绘画的物质性和肌理感得到强调,这使得观众更加关注画面本身而不是某一个主题。颠倒的画面、独特的形象、强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这也使得他成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巴塞利兹非常活跃,他大量尝试不同的主题,诞生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吃桔者》《酒徒》《土风舞》等,此时他的风格更偏于抽象,同时他也开始创作具有自身艺术特色的木刻人物雕像。

进入2 1 世纪,巴塞利兹尝试了一种新的创造“Remix”,他直面过去,将以前的绘画作品结合现在的理念再次创作。如《Piet in kurzer Hose (Remix)》。此时他的创作更加简洁概括,色彩明亮,风格更加多变,呈现出一种欢快的格调。

三、巴塞利兹绘画艺术形式的表现

(一)强烈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

色彩能够直接地响应情感,巴塞利兹绘画的色彩并不随人们的视觉经验和思维定式那样使用,而是因表达不同观念进行不断变化。巴塞利兹注重画面的力量感,不断地“破坏画面”,增强视觉冲击力。在《无题》中,巴塞利兹用如血一般鲜艳的红色来描绘人物,犹如刚被宰杀的羊流出的鲜血一般的红色,被非常迅速的涂抹出人物的形象,而干净利落的黑色线条垂直交织在一起,蒙在人物面部和右臂,大张的嘴巴发出绝望而无声的呐喊,表情的夸张、狰狞和怪异,使人不免联想这是求救的呼喊还是对现实无奈的呐喊,是悲戚绝望还是愤怒痛苦,强大的表现力让人动容,让人深思。

(二)注重线条的情感表现力

线是一种自由、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同长短、粗细、深浅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分割空间、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画家将情感融入线条,通过线的急缓、顿挫、扭曲表达出来。巴塞利兹的绘画和版画中有着不一样的线条表现力。在绘画作品《两个俄罗斯》中,人物身上的颜色丰富,整体色彩明亮的,少有重色,神情带着不屑与厌恶。细密的黑色线条顿挫、蔓延,在人物下方的下流淌连成一片,犹如门帘,自由的表现着人物轮廓和结构。而在其版画作品中,刀刻出的线条虽然简单、直接,但情感表现没有减弱,反而增加一些坚毅、木讷的感受。版画《大头》的绝大部分是使用短小而扭曲的线条刻画出人物的头部,除了一点点背景外,仿佛是毛虫肢节般的纹路整体成直线,构成眉毛、皱纹和鼻子的阴影部分。这种方式刻画出的阴影,比直线更能呈现出人物的忧郁。颦起的眉头、深沉眼神和抿成一条直线嘴唇显示出男人的疲惫和麻木。

(三)画面形象的符号化表现

巴塞利兹作品中不少都带有巨人形象,这些巨人身体畸形,头小、身子大、四肢粗壮,身体比例失衡。如何解释这种形象的出现呢?主要原因是20世纪初期流行于北欧各国的艺术潮流。用相对夸张的客观形态,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进行否认,以这种形式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懑。可以想到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

在巴塞利兹创作的“英雄”作品中,战争后的“英雄”形象成为固定样式。作品中的英雄站在战争之后的废墟上,犹如巨人一般,鲜血流淌,身体残缺,惨不忍睹。直白地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带给人们的迷茫痛苦,这一系列的作品仿佛通过人物在质问:“为什么要战争?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展现出当时德国民众对德国未来发展的怀疑与自身的不安。

脚和鹰同样也是巴塞利兹经常表现的题材。脚在地面上连接着大地,让人站立,脚也可以移动,带人们走向不同的地方,象征着迁徙。这与巴塞利兹从东德迁徙向西德的经历一样,他对脚和腿进行反复描绘。鹰被巴塞利兹认为是力量与勇气的化身。他对鹰的创作,有版画作品《鹰》,有用手指进行的刻画的《山鹰》,有油画作品《蓝鹰》。在巴塞利兹创作早期,鹰的形象是偏向具体的,到后期,鹰的形象则更加简练和概括。

四、巴塞利兹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

(一)反叛

巴塞利兹说:“艺术家应该破坏社会的协调,应该使传统动摇,使其重新成为问题。”作为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巴塞利兹,他怀着挑衅性的态度创作具有侵略性的表现主义作品,在其创作中经常将一些难以捕捉、虚无缥缈的意志与精神通过混沌的画面表现出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他一直都带有一种反叛的精神,反抗强大、主流的事物,挑衅社会、公众,打破了人们的视觉习惯。在东德时,巴塞利兹不屈从于东德的“社会现实主义”,来到西德后,也没有盲目跟从社会主流艺术。在开始时,他回归具象绘画被误解为是一种“倒退”,但巴塞利兹专注于探讨社会、历史和个人命题,对流行于世界的抽象艺术有着强烈的不满,承担着起一个德国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他将画面颠倒,使具体形象避开人们的联想,大胆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观念。

(二)崇尚自由

巴塞利兹认为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完全不在意外界的反应。他推崇绘画创作方式的即兴与自由。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十分大胆,使用各种材质、肌理的材料,用意想不到的工具创作。他曾混合油画颜料和蛋胶水彩,得到新的肌理效果。只要是引起他的兴趣的材料,他都会去尝试。巴塞利兹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十分自由,对世俗目光毫不在意。1963年一幅《落夜长空》被当局以涉及淫秽色情而没收,2005年他再次创作《落夜长空(remix)》,对自我感受进行充分表达。

巴塞利兹创作的倒置画脱离观念和内容的束缚,也使其在绘画的表现方式上产生了新的自由。他在创作中不断尝试,对具体形象进行变形、夸张,创作“破裂”和“切割”的画,对画面进行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等等。在色彩上,巴塞利兹绘画的色彩因表达不同观念进行不断变化,这种色彩的自由使人们的视觉经验和思维定式得到挑战,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体验与感受。

(三)控制与放松的统一

“我的画都经过十分缜密的思考,没有一幅像别人说的那样,本能的表现自己的冲动。”在巴塞利兹的作品上,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貌似被随意涂抹的颜色。这种“随意”被归结于艺术家无意识的活动,但也不排除有些是被刻意安排的。正如他所说“思考”在他的创作中从未停止。在后期,巴塞利兹十分擅长运用点线面来组织画面,这种布局正是考验艺术家对于画面节奏的掌握能力。如《两个俄罗斯》《色彩》中都带有犹如门帘一般细密的黑色线条,仿佛在流淌又像在向上生长。画中没有具体的形象,看似随意、潦草无组织,整体却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这恰恰反映了巴塞利兹在创作过程中控制与放松的和谐统一。

结语

德国新表现主义注重绘画性,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冲动,强调内心情感的率直表达,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和突出个性,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从巴塞利兹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是自由、随性的,没有固定的题材。他创造新的绘画表现形式,采用直接的绘画技巧和强烈厚重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以此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画面形式之下,是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对德国历史文化、战争和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巴塞利兹的绘画在表现主义的基础上,站在民族与历史的立场上,对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观念艺术进行解构,对曾经纳粹历史的反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思,将个人的内在艺术精神转化为真实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感受艺术与现实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利兹表现主义巴塞
回去睡觉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