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市老街调研及美学设计理念研究*

2022-09-30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仙居承德市承德

杨 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承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清代雍正元年清政府设热河厅,雍正十一年,热河厅改为承德州,承德名是自此始。承德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年轻的一个,承德的历史文化街区及老街的保护和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承德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了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滦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寿王坟历史文化街区。此外承德市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老街,如二仙居街区、南兴隆街等。

一、承德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及现状

(一)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

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承德市西大街中部,西大街原是御路的一段,历来是繁华之地。御路在承德这一段,可以按照三个牌楼分为三个区域:第一道和第二段牌楼间为行政区,这里机关林立,像文庙、监狱、书院等等;第二道和第三道牌楼间为商业区,这里云集着像义盛祥、东兴和、德记的老字号;第三道牌楼到山庄这一区域多为官邸,如刘墉大院、和珅大院、纪晓岚大院就曾在这一带。

目前在老街中保留的有有城隍庙、承德文庙、道台衙署遗存等文物古迹。城隍庙为国保单位,是道教寺庙,是除北京以外北方最大的城隍庙。不仅是当时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处,也是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道台衙署遗存为区保单位,设立于热河道署是乾隆五年。这些历史遗存在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各种文化要素也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形成了浓厚的氛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

(二)滦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滦河老街位于承德双滦区滦河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称为喀喇河屯。作为城市的历史名片,滦河老街具有丰富的历史及商业价值。顺治七年,摄政王多尔衮选中此地,拟建“避暑城”。康熙为平定北方叛乱和避暑秋狝,早于修建避暑山庄之前的1667年在滦河右岸兴建了“喀喇河屯行宫”,先后在此修建的穹览寺、琳霄观等建筑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滦河老街有很多老店,可谓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同时全国各地及宫廷御膳的烹饪技艺相继流入这里,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历经数百年,滦河老街发展至今成了承德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寿王坟历史文化街区

寿王坟位于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北山坡,遗址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在寿王坟历史文化街区中有明初将领常遇春的寿堂遗址,人称寿王坟。这里包含寿王坟铜冶炼遗址、四方洞遗址。遗址中遗物丰富,主要有铜饼,饼上刻字,如“东六十”“西五八”“东五四”“西六十”“西三五”等。此外,采集和征集了铁锤、钎子、小铁刀、铁带钩及陶罐、陶豆等汉代遗物。这是一处重要的汉代文化铜冶遗址,对研究中国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据考古者发现,早在汉代这里便有了铜矿石的开采、提取和冶炼。

寿王坟街是随着寿王坟铜矿建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山区集镇。地处老牛河北岸。现为河北省有色金属公司和寿王坟铜矿所在地。随着铜矿的开发,这里的工业、商业以及文教卫生等人民福利事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百货、五金、食品、饮食、蔬菜、粮食等,商店集中,商品齐全。现在,寿王坟街区的街道宽阔整洁,楼房林立,四面山峦苍翠,林木葱茏,景色秀丽。

二、承德市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文化典籍中已经表达出了一些初步的生态思想和相关的美学观念。如《周易》里面所论述的,实际上给了我们这样一条关于生态美学思路的启示:生命——生态——生态美。在西方,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也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对于生态的关注。华兹华斯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可谓“以童心跨越尘世、回归自然”。在他的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

“生态城市美学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提出的历史性学术命题和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发生的转型性理论。”当代著名的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提出了“景观”这一概念。他把环境史分为自然、生产方式和文化三个层次,“生产方式”后来被他修正为“景观”。景观即自然和文化相遇的中间地带或场所,所指的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和生活的方式。在城市空间中,人类的生产、文化与自然无时无刻不发生着连接、互动。所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美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与指导思想。

在承德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重修是一项重要内容。二道牌楼街区在改造和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老街内重视绿化建设,老街建设的要求包括了植物配置符合历史风貌的要求。以城隍庙片区为例,该地段改造主要结合文化特色设计,改造居住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主要以深灰、浅灰相结合,商业立面结合原有主街区西大街改造效果为主,延续整体风貌,最终建筑改造主次分明,质朴典雅,建筑细节采用传统的中国元素,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场地绿化景观节点改造结合现状与街区的传统文化,利用现有场地环境,营造街区广场与绿化空间,并与街区文化要素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二)古典环境美学思想与现代城市设计思路

1.象天法地。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环境,而且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征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上就表现为象征主义,即象天法地这一规划设计原则。”中国古代,在城垣、民居、宫殿、园林、庙宇等的构思布局中,从整体格局的设计,到一门一窗一砖一瓦上的花纹图案,都不约而同地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象征主义的意匠。

在承德市二仙居街区的设计和建设中,鲜明地体现了“象天法地”的美学思想。二仙居商业街建设的历史文化主题定位为:以承德避暑山庄所展现的皇家文化为主脉络,以民间文化为辅;通过整理收集清代各帝王,承德避暑山庄的兴起、鼎盛、衰落时期的事件及典故和传说,将清朝皇家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文化气息。承德老城区伴随避暑山庄建造,反映承德独特的山形水势,是根据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设计思想规划组织的,具备清代盛期建筑风貌的北方山水城市。在二仙居街区的建设和修复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色彩和图案符号,同时与植物空间的营造相融合,建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2.“亏蔽”。“亏蔽”作为重要的环境设计手法,其中“亏”与“蔽”是相辅相成的,可遮蔽又可亏漏。“草径滋芜没,林长山蔽方。”“相互亏蔽”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就是“藏与露”的辩证统一,与中国美学强调含蓄蕴藉的传统是一致的。“亏蔽”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一设计手法,使园林展现“旷如”与“奥如”之美,从而深化园林意境,造成景深的审美效果。

“亏蔽”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依然被广泛应用。例如在承德市街区建设中,对于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在二道牌楼小区内院南侧的绿化上,集中展现合院文化与礼教文化。中式景墙的设置将场地划分为开放、半开放及私密空间,而景墙的围和方式正是从传统合院的围和中演变,景墙立面通过浮雕和书简造型在内容上展示合院文化及礼教文化。这样的设计鲜明地体现了古典环境美学中的“亏蔽”理念。

3.借景。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环境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借景,首先扩大了审美空间,打通了人建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同时,借景还实现了审美者在艺术心境上的体悟与提升,“卷帘邀燕子,闲剪轻风”,通过人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实现了审美境界的升华。

承德的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庙片区建设,明显地体现出了城市设计中的“借景”美学理念。其中,文庙片区主要以居住为主,同时与文化展示区密切衔接。建设思想主要结合文化特色设计,改造居住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主要以深灰、浅灰相结合,建筑改造主次分明,质朴典雅,建筑细节采用街区礼教文化的祈福元素,檐口、层次、门窗、屋顶采用街区传统民居元素,侧山墙采用御路文化元素,整体建筑修缮与街区风貌相协调。场地绿化景观节点改造结合现状与街区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民居的合院元素、御路文化的拴马桩元素、礼教文化的卷轴等元素,形成重要的景观节点空间。同时内部结合地形高差,借鉴传统的造园手法,以借景和微景营造庭院环境,建设街区广场节点,并体现传统文化特色。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承德的古典园林城市特色。

4.“宜于耕读之乐”。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了浓厚的以耕读为乐的审美追求与审美体验,这为后人在园林建造和城市设计中提供了设计理念,这样的审美旨趣实际上是一种源于古老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一“集体无意识”的母题一再被文人在诗文中描绘,从陶渊明到柳宗元。至宋明清时期,私人园林建设兴起,田园景观被浓缩安置在私人园林之中。

在滦河老街的建设和保护中,十字街恢复、建设成了传统步行街,并且恢复了部分老字号店铺。在老街的恢复和建设中,现有传统建筑全部得到了保留,维修时采用了传统材料和建造工艺,以保持原真性。南侧旱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旱河两岸堤坝保持了自然状态。对滦河老街的改造充分体现了以民生为本,打造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老街的建设也保存了历史文化的宝贵遗迹,总体上复原老街古韵、传统特色。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城市设计中的这一重要美学原则——“宜于耕读之乐”。

三、承德市其他老街的调研

(一)二仙居老街

位于承德市老城区的二仙居街,地处承德市二仙居旱河南岸,西临潘塔路,东接中兴路,北起二仙居旱河南岸河坝线,南至二仙居旱河南路。二仙居旱河现沿岸已形成近5万平方米的水环境和7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带,仿古步行街建设已全部完工。二仙居街区建设的定位是:依托场地滨水自然资源,整合区域商业设施,打造以商景共融为特色,以文化、休闲为灵魂的滨水生态文化公园及特色商业街,成为外地游客及本地居民文化体验,休闲游憩,商业购物的首选之地。

二仙居是一个老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建设和恢复中充分注重了历史文化碎片的整理,如名人故居、古戏楼、古寺庙、老宅院、老字号等。在建设中,用雕塑、小品、景墙、活态展示以及场景复原的形式,布置在地上景观带和地下广场里面,体现出了承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南兴隆街

南兴隆街也是承德比较古老的街区了,在承德只有24条老街的时候,就有南兴隆街和北兴隆街。王舜、郎俊山编著的《避暑山庄大辞典》中解释:“南兴隆街,承德市区地名。清时这条街道北起避暑山庄三道栅栏,南至皮袄街,两旁多居达官贵人,市面兴隆,因称‘兴隆街’。后为与另一条兴隆街区别,称‘南兴隆街’。”从这条街道出现的那天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商铺林立、商贾云集。

尹忠在《热河记忆》中回忆南兴隆街当年的场景:过路南,先走进一条大约有100多米长宽胡同,这段地方地名叫“三道栅栏”。在这里有两家姓王、一家姓毛的大户人家居住,其中一户王家的院内有两棵大槐树,现尚存。再往前走可见一处坐西朝东,比较高雅的四合院。这里有高大的门楼、深深的门洞,门前还有上马石、拴马桩,西侧还有处跨院的花园。

四、古典美学与现代商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平衡

在承德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双桥区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注重发展文化旅游业。在承德的城市建设、包括老城区恢复和改造中,要走出一条经典与时尚交融、传统与现代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古典美学与现代商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平衡显得至为重要。

(一)承德老街项目

“承德老街”项目位于承德高新区居然之家商场负一层,共设置居仁里大街、粮市胡同、草市胡同、佟王府、都统府、王府大街、酒仙庙戏楼、戏楼大街、五条胡同及香房胡同十大区域。居仁里大街主要是餐饮区,戏楼前大街是经营轻餐、简餐等。粮市胡同主要经营糕点,草市胡同经营花鸟鱼虫。承德老街项目的主题包含了:打造清朝市井文化街巷情景体验;还原戏楼、庙会,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将传统美食、胡同文化、多重业态相组合等。承德老街项目是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全新商业文旅项目,属于本土开发品牌。老街项目采用产业式运营,资源广泛、商业氛围浓郁。这一项目集美食餐饮、文化体验、游憩休闲于一体,营造复古旅游氛围和体验。

(二)碧峰门民俗文化街

碧峰门民俗文化街以避暑山庄皇家文化与民间市井文化交流、融合和生态园林景观资源为基底,重点面向国际、国内文化体验市场。以创新精品文化体验、健康娱乐休闲、生态度假为重点,塑造“庄外桃源,休闲绿苑”的品牌形象。碧峰门民俗文化园区产业布局原则是“一心引领、三区联动”,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六大产业功能分区为:综合广场区、碧峰门民俗文化街、民俗工艺创意区、西大街现代商业区、儒家文化体验区、现代文化创意区、民俗文化体验区。

(三)金龙旅游休闲街区

2022年,河北省两个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其中就包括承德市的金龙旅游休闲街区。承德金龙旅游休闲街区原址为“热河省省府”所在地,地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周边、承德市母亲河武烈河畔。街区具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与皇家园林和山水环境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皇家文化、承德民俗文化特色,是承德城市文化、商业的新地标,具有购物、旅游接待、文化演艺、特色餐饮、时尚休闲、影院、会议、娱乐健身等主客共享的综合功能。金龙旅游休闲街区中的金龙皇家广场建设是重点,金龙皇家广场是承德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以“全新的建筑形态、全新的消费环境、全新的业态组合”理念设计,是集酒店、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现代化的商业建筑群。这里的目标是建设成京北地区超大规模的国际复合型商业旗舰。

结语

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理念,同时向古老的环境美学汲取经验,既能推动城市的现代发展,也保护了城市的文化遗产,保留了城市在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古风古貌。生态美学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起源在于人们于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或许,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留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人类与自然为邻的思想应该成为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的重要来源。

猜你喜欢

仙居承德市承德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少儿书画作品4幅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杨余龙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仙居活动作品选登
醉美仙居
河北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论承德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优势
承德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