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就创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规划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2-09-29张云

成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职业

张云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1)

就业创业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毕业上岗的两大主要途径,就业能力是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关键要素,创业能力是学生运用发现的眼光,创新的智慧开拓市场的能力,是现今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主流方向之一。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供给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

1 就创业力的概念与内涵

20 世纪初,英国最早出现“就业力”一词,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可就业能力”,定义为求职者的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1]。2005 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明确就业力概念,指出就业力不仅包含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2]。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的深远影响,就业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将就业力作为学生基本综合能力来培养,就业力培养主要包含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能力素质和个人求职能力素质三方面(见图1)。高校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及时适应社会环境调整自身内在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求职观;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进而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也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双创能力。

图1 就业力结构图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3]。

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合适的认知和定位才能避免择业的盲目;其次要对现学专业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本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指导学生针对性强化专业知识;最后教会学生梳理自己的实习经历或工作经验,有的放矢地锁定职业目标,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体现自身最大价值。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房子选哪个,进而选择与之吻合的职业,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时间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1 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快就业的阶段通常出现“盲从就业”和“好高骛远”的两种特点。这两种就业观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上有直观的反应,与科学的择业观背道而驰,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统一,与精准就业解决市场用工荒的目的相矛盾。因此,职业规划的引导在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3.2 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无目的的个体犹如行尸走肉,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都是虚无度日,无计划无目的的存活着,学习没有热情,生活没有热度,一切只是盲从,随从,顺从。如从学生进校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效得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看到未来,尝到成果,享受到尊重,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会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将更有目标性。

3.3 有利于学生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轨

在职业生规划教育过程中,会引导较多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学生转变为职员,从学习过渡到就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多元化参赛等途径提供学生与社会的多方位多角度接触,促使学生在就业来临之际具备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和就业能力准备。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调研

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的年度就业报表也在就业率低,就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等方面不断暴露就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旨在找出根本问题,针对性引导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思想教育,采取了对连续三届毕业生调研回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不难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4.1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毕业生回访中,45.3%的同学表示,没有印象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86.4%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的内容没有太多记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95%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4.2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程度不够

在每年的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调查中,都存在较为显目的百分比,追其根本,发现与学生就业满意度存在一定的联系。经过连续三年的毕业生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专业延展的职业方向不明确,对职业选择没有规划,在就业季来临之际,只是找了个工作,而不是找到了跟自己专业符合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专业与职业的不匹配,职业与能力的不匹配,进而对专业产生不满,对职业产生倦怠[4]。

4.3 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联系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热情不高,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规划。对所学专业的发展,专业的社会导向,专业的发展前景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部分同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专业钻研能力,在就业期间是盲目的,随意的,不负责任的。

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新举措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普遍表现为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忽略就业力的培养,但如果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主动掌握专业发展,行业发展,能客观分析行业动态、专业特长,在学习期间主动查缺补漏,自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意义将不言而喻,将为学生的学业和职业提高理论认知和规划引导,毕业生的专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必能大幅度提高。

5.1 结合专业教育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设置专业认知课程,帮助学生尽早地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与能力,提前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理念,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故在课程开设中,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专业课程中,与专业培养交叉融合,如图2,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三方为需求导向,以学个能力培养为供给,构建就业力供需链,并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行业发展为驱动,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渗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点,引领学生在学业和职业问题上科学合理规划。

图2 深度融合的职业规划教学模式

5.2 以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为基础,创新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

构建“校—院—班”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确保就业力培训的联动推进。同时,以Career EDGE 就业力模型为基础,开展职业见习、创业教育、模拟面试等活动,引入行业实践活动或行业创业创新比赛,构建学生与社会融入的平台,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实践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培养过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可在三年的学习中分阶段植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学院职业引导、班级职业教育,分层次分步实施。在大一阶段专业基础课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参加行业创新创业比赛,大二阶段开展职业见习,校企社会实践,大三阶段开展模拟面试,职业见习等环节,全程渗透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就业力。

5.3 创新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建设融合模式,完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融入必修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职业生涯氛围,启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锻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专业同时课程与核心课程阶段培养职业兴趣,在专业实践课程与定岗实习课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对专业课程教学合理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进而提升就业力。

如图3,在专业通识课程环节和专业核心课程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通识课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自我效能和人文素养,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对专业的了解和行业的认知,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能对自我有初步性格剖析和专业学习优劣势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就业力培养体系中引导精准就业,强化专业与职业的联系度,促进对口就业。

图3 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入融合的教育体系

专业实践课程和定岗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心和领导力。大三阶段通过各大平台,为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就业资助,企业支援;为具有继续深造能力的学生提供升学指导。

6 结语

在“用工难”和“就业荒”的矛盾就业环境下,提高专业与职业的融合度,提高就业精准度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难点,高职院校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精准融合,重点在于就业的引导,职业的规划教育。本文提到的对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革新,对就业力体系的创新,从学生个体而言,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也能全方位渗透专业教学过程,全程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职业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学校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程,推进了创新创业的参与力度,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满意度。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曼巴传奇 KOBE20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