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突矿井自燃煤层分级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22-09-29叶春辉周言安陈玉良董振波

采矿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煤体煤样预警

叶春辉 ,周言安 ,陈玉良,董振波

(1.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淮南市 232052;2.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淮南市 232001;3.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4.陕西华彬雅店煤业有限公司, 陕西 咸阳市 713500)

0 引言

煤矿井下自然发火是矿井的主要灾害之一[1],煤炭自燃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还容易引发煤尘与瓦斯爆炸等二次事故,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2-4]。随着采煤工艺的改进,煤层开采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导致自然发火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火灾预警与超前治理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来说具有重大意义[5-6]。

近几年,煤自燃分级预警预测技术研究较多,并在诸多矿井得到了应用。很多学者大多以 CO、C2H4、O2、ΔCO/ΔO2、C2H4/C2H6等作为煤自燃的主要与辅助气体指标,建立煤自燃多级预警体系,为矿井煤自燃监测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撑[7-11]。

为研究能够预测潘二矿1煤自然发火发展程度的煤自燃预警体系,通过对潘二矿1煤煤样开展煤自然发火实验及程序升温实验,根据煤自燃气体产物选取各个阶段的指标气体数据,划分煤自燃预警等级,确定相应阈值,用以指导矿井煤自燃火灾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效率,减少损失。

1 煤自然发火实验

1.1 实验装置

使用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模拟真实的自然发火条件和环境。以松散煤体为研究对象,提供良好的供风和蓄热环境,使煤体氧化升温至自燃,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验系统中的温度和气体检测装置,采集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的温度和气体相关参数,确定煤自然发火特性参数,掌握煤自然发火规律,指导煤自燃防治工作。

1.2 实验条件

实验前,对煤样进行了破碎处理,处理后对煤样进行了粒度以及频度的分析,结果见表1,实验条件见表2。

表1 潘二矿煤样煤粒度筛分析结果

表2 实验条件

1.3 实验结果分析

1.3.1 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

实验从2021年3月4日开始至2021年5月18日结束,期间炉内最高煤温从 25.62℃升至192.38℃,共历时76 d。因此,在实验条件下,潘二矿煤样在自然氧化条件充分时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为76 d。

自然升温过程中,煤样最高温度点温度随时间而变化、各种气体浓度随煤温而变化。统计记录炉内温度与各项气体数值并进行分析。

1.3.2 气体数据分析

自然升温过程中,实验炉顶层取气点各气体浓度随煤温变化关系见图1,各种指标气体比值随煤温变化关系见图2。

由图1、图2可得出分析如下。

图1 气体浓度随煤温变化曲线

图2 气体比值随煤温变化曲线

(1)气体浓度随煤温变化规律。潘二矿煤样CO气体在煤自燃整个过程都能检出,先有少量CO气体出现,随着实验的进行,气体浓度呈指数规律增加。煤样在升温过程中,CH4一直存在;在升温初始阶段含有少量C2H6,煤温到72.17℃以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趋势;C2H4在 94.19℃开始出现,之后迅速增加,但浓度不大。

(2)CO2/CO随煤温变化规律。CO2/CO值在实验开始阶段较大,在 28.26℃时值达到较大,随后温度逐渐上升,CO2/CO值逐渐减少。

(3)C2H4/C2H6随煤温变化规律。潘二矿煤样烷烯比(C2H4/C2H6)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此比值仅在C2H4出现后方可使用。

1.3.3 温度分析

根据图3可得出:实验初期,煤体升温速度较慢,煤样属于缓慢氧化阶段,当实验进行至 69天之后,升温速度明显加快,此时对应的特征温度为临界温度,对应煤温为72.17℃;当实验进行至72天后,升温速度再次加快,此时对应的特征温度为干裂温度,对应煤温为94.19℃;从第74天开始,升温速度又一次加快,此时对应的特征温度为裂变温度,对应煤温为 131.81℃。实验停止时温度为193.38℃。

图3 最高温度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1.3.4 特征温度及其气体表征

在煤的自燃过程中,各种气体指标在特定温度段出现突变,其变化温度范围和特点见表3。

表3 煤自燃过程中特征温度及其气体表征

煤样在潘二矿1煤层采取。实验前将煤样进行破碎处理并区分粒度,分析结果见表4。实验条件见表5。

表4 潘二矿煤样煤粒度筛分析结果

表5 实验条件

2.2 实验结果分析

2.2.1 气体浓度与煤温关系分析

通过程序升温实验,气体浓度与煤温关系如图4所示。

(1)从图4(a)中可以看出,实验初期 CO的产生量降低,随着煤温的升高产生速率增加,产生量曲线图基本符合指数状;由此得出煤样的氧化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加快。

(2)从图4(b)中可以看出,在煤体升温氧化过程中,CH4一直存在且量值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CH4气体浓度迅速上升,说明温度的增高导致CH4与煤体脱附速度加快。

图4 气体浓度与煤温关系曲线

(3)从图4(c)中可以看出,C2H4自 120℃左右检出,随后其浓度伴随着煤温的增长迅速增加。在实验初期升温阶段就含有少量 C2H6气体,说明煤样中本身就含有C2H6气体。

2.2.2 CO/O2与煤温关系分析

根据图5可以看出,从30℃开始至110℃,期间CO/ΔO2随煤温升高而不断变大,并近乎呈现指数性增大趋势。在 110℃~140℃之间增大趋势变缓,这是由此阶段CO气体浓度突增导致。

图5 CO/ΔO2与煤温关系曲线

2.2.3 临界温度与干裂温度分析

根据潘二矿1煤层煤样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初期煤样缓慢氧化,煤体升温速度较慢,随着实验的进程,CO产生率发生第一次突变,其起点温度为临界温度,对应温度为80℃~90℃。CO产生率发生第二次突变,其起点温度即为干裂温度,对应温度为110℃~120℃。

3 煤自燃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气体分析

气体检测设备采用的是气相色谱仪,主要检测O2、N2、CO、CO2、CH4、C2H2、C2H4、C2H6、C3H8等9种气体。

在煤体自燃过程中,根据各种气体的产生原因,可根据气体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煤体氧化产生的气体,主要为CO和CO2;一类为煤体热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有CH4、C2H6、C3H8、C2H4、C2H2。

通过两组实验的相互验证对比,选取CO、O2、C2H4、CO/CH4、CO/ΔO2、CO2/CO、CH4/C2H6作为煤自燃指标气体。

3.2 煤自燃指标气体选取

3.2.1 CO气体

煤的自然发火过程一直有CO的生成和释放。因此CO作为煤自燃指标气体表征煤的氧化反应,并表现出一定特征。但检测CO浓度时,对应温度区间较大,导致以此为预报指标时预报范围过大,很难准确判段煤自燃过程中与温度的关系;实验中CO随煤温的变化曲线呈指数状,但在井下真实环境中,受各种环境、设备因素的影响,从气体浓度值分析找出其对应的温度值难度很大。因此可以将CO作为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的预测预报指标气体,结合煤矿井下实际情况来说,还需考虑井下环境和条件造成的影响。

3.2.2 C2H4气体

煤样在实验初始阶段无 C2H4气体,随着实验的进程,温度在120℃左右出现少量C2H4气体,随后浓度缓慢增加。C2H4出现以后,煤样氧化进入加速氧化阶段。

3.2.3 C2H4/C2H6

由实验数据分析可得,C2H4/C2H6比率曲线图呈抛物线状,该指标仅用于 C2H4气体出现阶段。C2H4/C2H6比率可作为C2H4气体出现后、C2H2气体出现前判断煤体自燃的预测预报指标。

3.2.4 CO/ΔO2

以往运用指标气体分析法预测预报煤自燃仅采用CO一种气体指标,但结合现场应用实践表明,单一的CO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国内外除主要的CO、CH4、C2H4等气体外,还采用CO/ΔO2作为煤自燃指标气体,多种指标联合判断有助于消除单一气体判断不准确的影响。

综上分析,结合潘三矿 13煤样程序升温实验结果,选取 CO、O2、CO/ΔO2、C2H4、C2H4/C2H6作为主要的指标气体。

3.3 分级预警体系构建

依据煤自燃七阶段精细划分理论与方法,结合煤自然发火实验与程序升温实验结果与指标气体选取理论分析,提出了以 CO、O2、CO/ΔO2、C2H4、C2H4/C2H6作为煤自燃气体指标。分级预警指标体系见表6。

表6 潘二矿1煤分级预警指标体系

4 结论

(1)在煤自然发火实验条件下,潘二矿 1煤自然氧化条件充分时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为76 d。

(2)根据煤自然发火实验以及程序升温实验结果,结合指标气体选取分析,得到潘二矿1煤自燃主要气体指标为:CO、O2、CO/ΔO2、C2H4、C2H4/C2H6。

(3)结合煤自燃七阶段精细划分理论与方法,依据实验测试结果与指标气体分析结果,构建出拥有“灰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6个预警级别的潘二矿1煤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对不同煤自燃阶段进行准确预警,以指导现场煤自燃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煤体煤样预警
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及不同能量作用下的脱除机理探究
注热井周围煤体蠕变过程的渗透率变化规律模拟研究
水分对某矿突出煤层坚固性系数影响研究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正交试验下煤体渗透性影响因素评价
突出煤样孔径分布研究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以“中央厨房”为突破口探索时政报道的融煤体之路——以浙江之声为例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动载荷作用下构造煤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