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色日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2022-09-29何俊江杨顺龙段鸿昌刘云鹏熊生云
何俊江,杨顺龙,段鸿昌,刘云鹏,熊生云
(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 青海 西宁 810013)
0 引言
在色日金矿所处的沟里地区开展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区1∶50 000地质矿产调查、物化探扫面等区域性调查工作全面覆盖,部分区域开展过科研专题研究。许多学者已对沟里地区金矿化学特征、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以及对沟里地区金矿床地质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沟里地区主要以次级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为主。许多学者对色日金矿矿床成因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主要总结成矿地质特征,通过与周边中-大型金矿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可服务于找矿部署研究的前景分析结论。
1 成矿背景
1.1 地层
研究区位于青海省中部,大地构造单元位于秦祁昆造山系(I)东昆仑造山带(I-7)昆北复合岩浆弧(I-7-3)东部昆中板块对接断裂带北缘(见图1)。该岩浆弧内多期次不同类型侵入岩广泛发育,是一个多旋回的复合岩浆弧,基底主要由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结晶岩系组成,变质程度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为麻粒岩相;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与东昆北地块单元重叠。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南部板块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地质作用影响,持续抬升,区内基底地层支离破碎,侵入岩体广泛出露,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成就了区内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图1 青海省构造单元划分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分布于南东部的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中高级变质岩,北部以几十至几百平方米的残破岩片、岩块(断块)或“捕虏体”夹杂或包裹于侵入岩体内。在沿沟谷低洼地段零星分布有少量残坡积、冲洪积物。
1.2 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昆中断裂以北的次级断裂构造,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分为 4组,以东西-近东西向(6条)为主,其次为北北西-北西向(14条)、北北东(9条)、北东向(4条)。研究区周边的中-大型金矿床发现的矿体均产于与其相交的北东向、北西向的断裂构造中。区内发现的主要含矿构造蚀变带都为北北东向,该组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构造。
1.3 岩浆岩
研究区岩浆活动强烈,岩浆活动主要时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其中加里东期奥陶纪石英闪长岩出露于南西部,印支期晚三叠纪侵入岩分布于北东部,两期侵入岩规模较小,华力西期二叠纪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出露广泛,为本区主要的成矿岩石背景。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较弱可能与岩体的弱渗透性有关,蚀度仅分布于接触带两侧,极少量分布在节理裂隙两侧。地表主要表征为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深部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赤铁矿化、褪色化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为本区最重要的金属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 地球化学特征
2014年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进行了沟里地区 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本区内共圈出金、银、砷等综合异常20处,其中甲类异常1处,乙类异常10处,丙类异常9处,其中区内与成矿有关主要有 3 处异常(HS10乙1、HS11乙3、HS12乙3)。具体异常特征介绍如下。
2.1 HS10乙1综合异常
该异常是以金、砷为主的多金属异常,异常整体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1.5 km,宽约0.7 km,异常面积约1.47 km2。金、砷元素套合较好,且元素峰值高、规模大,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异常参数及特征见表1,异常剖析见图2。
图2 HS10乙1综合异常剖析
表1 HS10乙1综合异常参数特征
异常区出露岩性以斜长花岗岩为主,通过查证,异常区内圈定本区AuI矿带与异常走向相吻合,证实为矿致异常。
2.2 HS11乙3综合异常
该异常是以金、砷为主的多金属综合异常,异常整体不规则形状展布,异常面积约0.58 km2。其中Au12异常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700 m,宽约160 m,异常面积约0.18 km2。金、砷元素套合较好,异常参数及特征见表2,异常剖析见图3。
图3 HS11乙3综合异常剖析
表2 HS11乙3综合异常参数特征
异常区出露岩性以斜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该异常产出的位置为AuⅡ矿带北沿段,已圈定金矿体一条,但圈定的矿体与异常不吻合。
2.3 HS12乙3综合异常
该异常是以金、银、砷为主的多金属综合异常,整体呈近东西向不规则形状展布,综合异常长约1.6 km,宽约1.1 km,异常面积约1.21 km2。金、银、砷元素套合较好,且元素峰值高、规模大,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异常参数及特征见表3,异常剖析见图4。
图4 HS12乙3综合异常剖析
表3 HS12乙3综合异常参数特征
异常区出露岩性以斜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通过对 HS12综合异常查证工作,异常西部圈定本区AuⅡ矿带与金元素异常对应较好,证实为矿致异常。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研究区内共圈定11条含矿构造蚀变带,其中,含金构造蚀变带 4条(AuI、AuII、AuIII、AuIⅤ),含银构造蚀变带3条(AgI、AgII、AgIII),含矿化构造蚀变带2条(Pf1、Pf2),圈定矿体12条。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带控制,产于斜长花岗岩内部构造蚀变带中,蚀变带主要由构造蚀变岩及石英脉组成,主要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主要金属矿化见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黄铁矿化等。矿体上下盘围岩为蚀变花岗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围岩蚀变主要表征为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
(1)AuI-1矿体。位于AuI矿带中部0~60勘探线之间,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地表由 11个探槽控制,深部由8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为75°。AuI-1矿体目前是研究区内控制程度较高的矿体,地表控制长1300 m,真厚度0.81~3.2 m,平均真厚度1.18 m,厚度变化系数为50.04%,最大控制斜深180 m,金平均品位为7.40 g/t,最高为25.9 g/t,金品位变化系数为107.19%。该矿体具有南部矿化强、矿化连续性较好而稳定、品位较高、往北矿化逐渐减弱的特征。
(2)AuII-1矿体。位于AuII矿带中部11~8勘探线之间,地表由5个探槽控制,深部由4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为80°~85°。AuII-1矿体控制长600 m,最大控制斜深190 m,真厚度0.77~2.69 m,平均真厚度1.29 m,厚度变化系数为55.25%,金平均品位为6.44 g/t,最高为 12.6 g/t,金品位变化系数为44.24%。AuII-1矿体成矿后受到后生平移断层(F28)的破坏,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大,使原本相连矿体向西错断,水平断距约40~50 m,但依据其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判断为一条矿体。
(3)AuIII-1矿体。分布于研究区东部 11~88勘探线之间,地表由23个探槽控制,深部由16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为75°~82°。AuIII-1矿体控制长2100 m,最大控制斜深270 m,真厚度0.23~1.76 m,厚度变化系数44.39%,金平均品位为4.56 g/t,最高为40.6 g/t,金品位变化系数为142.30%。AuIII-1矿体目前控制程度较高,矿体沿地表及深部均延伸稳定,矿体成矿后而受到后生平移断层(F29、F30、F38)的破坏,使原本相连矿体向西错断,水平断距约30~50 m,但依据其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判断为一条矿体。
(4)AuIⅤ-1矿体。分布于研究区西部15~24勘探线之间,地表由4个探槽控制,深部由7个浅钻8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为 78°~85°。AuIⅤ-1矿体控制长800 m,最大控制斜深400 m,真厚度为0.45~1.13 m,厚度变化系数为25.69%,金平均品位为6.15 g/t,最高为16.1 g/t,金品位变化系数为95.03%。
4 成矿潜力分析
4.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研究区位于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铁、石墨(铜、稀有、稀土)成矿带东段,属都兰-兴海铁、铜、铅、锌、金重点规划勘查区,是沟里地区金及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子项目之一,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
该区与相邻矿区具有相似性,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研究区位于沟里整装勘查区北部,研究区南部有瓦勒尕金矿、西部有阿斯哈金矿、迈龙金矿、北部有达热尔金矿等一批较好的矿床(见图5)。研究区在地层、构造、岩浆岩、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方面与相邻矿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体处于同一金银矿矿集区,尤其本区AuⅡ矿带与瓦勒尕AuⅥ矿带同属一条矿带,本区 AuⅣ矿带与达热尔矿区AuⅥ矿带为同一矿带。由于矿权及工作区划分对矿体分段进行勘査工作,但整体来看为同一条矿带及矿体,矿体规模延伸较大,富矿段明显,在沟里地区继果洛龙洼、瓦勒尕等一批金矿床之后具有找构造蚀变岩型大型—超大型金、银矿的潜力。
图5 研究区及周边矿区部分矿带
4.2 已知矿带走向存在较大找矿空间
对AuI、AuⅣ矿带南部进行了勘查,发现了较好的矿化线索(Au品位为0.42~0.5 g/t),证明矿带沿走向均延伸稳定,矿带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研究区中部空白区段内圈出多条北北东向构造,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了较好矿化线索Au品位为0.46 g/t,显示区内在寻找北北东向平行带上存在较大找矿潜力。
对发现的富矿段和含矿带需进一步控制,在研究区内共圈出 12条含金多金属矿带,有望扩大矿体规模,取得较大的找矿突破。
4.3 矿集区纵深空间找矿较大
研究区周边成熟矿区整体为一个中酸性岩体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其中北部和西部的达热尔金矿、迈龙金矿勘査高程在4600 m以下,中间色日金矿在4200 m以下,邻近南部瓦勒尕金矿勘査高程在4100~3600 m中段之间,最南部的阿斯哈金矿勘査深部在4000 m之间(见图6),阿斯哈金矿也是矿集区勘査深度最大的矿区,逐渐向北部的各矿区在 4200~3400 m 之间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分析对比各中段矿体富集规律,加大勘查力度,在沟里地区色日、迈龙、达热尔矿区能总体提交 1处大型金矿床的可能性极大。
图6 研究区及周边矿区成矿纵向分布
5 结论
本文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对色日金矿区位成矿条件、区域内周边矿区纵深成矿特征及区内已知矿体控制程度等方面进行前景研究,研究认为该区是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分段富集,尖灭再现特征明显,今后根据此规律在研究区及周边开展工作,将大大增加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根据矿集区纵深对比,金矿体深部保存完好,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若加大勘査力度,有望在研究区周边提交1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