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2-09-29李袁园
李 袁 园
(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 言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离不开人口规模和结构优势的贡献。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会转化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相反,当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人口红利则会消失(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6页。。国内外很多研究成果也证实了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多数是从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年龄人口数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理论与实证的探讨,观点结论各异。
首先,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从需求方面,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2)蔡昉:《中国老龄化挑战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1期,第27页。,通过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3)茅锐、徐建炜:《人口转型、消费结构差异和产业发展》,《人口研究》2014年第3期,第89页。、家庭社会的抚养负担加重(4)张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6期,第89页。、对企业产生挤出作用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5)汪伟、姜振茂:《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3期,第117页。等方面,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从供给方面,年龄偏大的从业者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难度高(6)汪伟、刘玉飞、彭冬冬:《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1期,第49页。、劳动生产率降低(7)Muriel Roger,Malgorzata Wasmer,“Heterogeneity Matters:Labor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ted by Age and Skills”,Working Paper of INSEE,No.4,2011,pp.27-29.,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结论,人口结构的老化并不一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力老化影响劳动生产率时,会促进企业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倒逼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从而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口消费需求的转变会促使消费类型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世界银行(1997)对二者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估计,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有17%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贡献的(8)世界银行:《2020 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该课题的实证分析,得到了劳动力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由于方法和数据变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有研究认为,1982—2000年人口红利贡献大约为15%(9)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第8页。。也有学者分别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负担比角度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1—2011年,劳动生产率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高达92.20%(10)齐明珠:《中国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量化研究》,《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6期,第16页。;1978—2007年间,劳动负担比降低,其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7.23%(11)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人口学刊》2010年第5期,第15页。。
现阶段,东北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艰难时期,人口转型先于经济转型,人口衰退的形势将更严峻、问题更突出。从长远来看,会对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及地区安全构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如何面对并解决当前东北地区严峻的人口问题,是东北经济发展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前述学者研究可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全面考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或影响机制,目的是研究东北的经济失陷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从而为东北人口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重振提供有针对性、可提前预警、提前干预的政策措施。
二、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概况
(一)人口规模已经开始大幅缩减
通过观察1999—2018年20年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如表1,可以看出前10年东北的人口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但人口规模总量仅增长了254万人;然而,后10年人口增长之势发生了逆转,人口规模缩减了48万人。其中,人口数量减少主要发生在2014—2018年,这5年期间人口规模减少了140万人。从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发生频率来看,1999—2008年10年期间出现人口负增长(12)人口负增长:人口学界对人口负增长的概念界定为当不考虑人口迁移因素的前提下,当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总量减少。现象的城市极少,人口负增长仅为偶然发生;然而,2009年之后,人口负增长出现爆发式增长,表现为连续负增长,人口自然负增长出现频率在5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说明2009年之后,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现象越来越普遍,人口规模开始缩减。
表1 东北地区人口规模总量的变化情况
(二)人口低生育持续
东北地区长期、持续的低生育水平积累了大量的人口负增长惯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人口负增长之势。从1971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良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20世纪60年代人口出生率还在30‰以上,70年代中后期人口出生率下降了近一半,80年代进一步稳定在10‰左右,之后持续缓慢下降,到2018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出生率水平已经分别下降到6.39‰、6.62‰和5.98‰,远低于同年全国的10.94‰水平。另外,从总和生育率水平来看,2010年东北地区城市的总和生育率低于0.7,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也在1.0以下,说明在第六次人口普查阶段,东北地区就已经进入超低生育水平。
(三)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
劳动力是决定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将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而目前东北地区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且劳动人口负增长出现早于人口负增长。2008年,辽宁省和吉林省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同比减少,2010年黑龙江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开始下降。现阶段,有三方面力量作用于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主导着劳动力人口发展趋势:首先,20世纪60年代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老年阶段,成为劳动力规模的减项;其次,进入21世纪,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并持续保持在10‰以下,在人口年龄结构推移的作用下,到2018年,该阶段出生的人口开始陆续进入劳动年龄,不利于劳动力规模的扩大;最后,东北地区近几年人口迁出趋势明显,劳动力流失加速,给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发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总的来说,未来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缩小,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四)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发展形势异常严峻。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辽宁省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3年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也开始了人口老龄化进程。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辽、吉、黑三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位列全国第一、第四和第三,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25.7%、23.1%和23.2%,可见东北地区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3)胡曦元、郭超:《东北三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应对》,《中国人口报》2021年8月2日,第3版。。综合来看,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的诱因并非单纯的“少子老龄化”,而是人口低生育持续、劳动人口外流和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会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的速度和老龄化的程度,未来东北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养老问题。
三、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的理论依据
在分析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时,本文参考了Maddaloni(2006)(14)Angela Maddaloni,Alberto Musso,Philipp Rother,et al.,“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demographic developments in the Euro Area”,European Central Bank Occasional Paper Series,No.51,2006,pp.50-53.的方法,将实际GDP解析为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和人口因素,如下式所示:
这里,GDP表示社会总产出,LBR表示劳动人口数,EMP表示实际就业人口数,POP表示总人口。LP为劳动生产率,LU为劳动参与率,DF为人口因素。
将人口因素DF进一步分解,令:
从而有:
gLBR代表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gPOP代表总人口增长率。实际GDP就可以被分解为:
gGDP≈gLP+gLU+gPOP-Δdr=gLP+gLU+gLBR
gGDP代表GDP的增长率,gLP代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gLU代表劳动参与率的增长率。
根据该公式,可以清晰地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长核算近似地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这三种贡献要素之和,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人口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过程。该公式从人口学角度证明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并通过数量分析了解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此外,参考杨玲(2016)(15)杨玲、张新平:《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与东北经济增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第29页。的做法,依据索洛模型的理论框架,得到如下方程:
gdpit=α0+α1ln(nit+δit)+α2ln(1-agingit-chiit)+α3lnREMPit+α4lnLPit+α5lnIit+uit+it
(二)混合模型介绍
混合模型是模型里既包含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的一个综合分析模型。中介效应是指自变量x通过第三个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m即为中介变量,代表的是一种机制。然而,如果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关系受到u的作用,u可以影响x与y关系的方向和大小,u即为调节变量。把同时包含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模型称为混合模型,借鉴Baron等(1986)及叶宝娟、温忠麟(2013)的检验过程,检验模型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利用结构方程法对方程进行检验,通过观测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得到置信区间,若置信区间不包含0值,则中介效应成立(16)Reuben M.Baron and David A.Kenny,“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1,No.6,pp.1173-1182.(17)叶宝娟、温忠麟:《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心理学报》2013第9期,第1053页。。具体调节路径如图1所示,①②③分别为调节变量可能存在的调节路径。根据计量结果,可以分析中介效应是否受到调节变量的影响,也可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大小和方向是否受到调节变量的作用。
图1 混合模型变量逻辑关系
(三)模型的设定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证实了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人口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或者是非线性的;其次,多数学者在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中,仅考虑人口结构相关变量的影响,传统的回归方法仅讨论自变量、控制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作用机制或作用路径进行详细解析,得出的结论相对较为笼统。因此,需要找到一种能够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作用路径或作用机制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此外,根据近些年东北人口现象分析可知,东北的人口问题不仅包括人口流失及其所带来的劳动人口数的减少,还包括人口负增长这一新的人口现象。从长期来看,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形成累积作用,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对人口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却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减少劳动力,成为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潜在的风险。因此,将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调节变量置于模型的分析中,分析调节作用的强度和调节方向。
本文根据Andrew F.Hayes(2013)(18)Andrew F.Hayes,“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3,pp.325-356.的《条件过程分析基础》一文,建立一个混合模型来综合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定量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生产机制、消费机制和劳动资源禀赋机制影响经济,并理清人口结构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
Yit=γ0+γ1Xit+γ2Uit+γ3UitXit+γ4Wit+e1it
(1)
Mit=α0+α1Xit+α2Uit+α3UitXit+α4Wit+e2it
(2)
(3)
模型中,Xit为自变量,即人口因素变量,包括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变量;Yit为因变量,代表各地区每年经济总量;Uit为调节变量,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Mit是中介变量,包括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实际就业人数、消费需求能力、劳动力资源禀赋;Wit为相关控制变量;UitXit和UitMit为不同调节路径的调节效应项,eit为误差项。变量下角标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
(四)几个假设
劳动力人口机制。前文所述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均证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王德文等(19)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第2页。最早证实了适龄劳动的大幅增长使中国收获了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动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根据理论逻辑,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东北地区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机制。Maddaloni(2006)将实际GDP与工作小时数的商代表劳动生产率(20)Angela Maddaloni,Alberto Musso et al.,“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demographic developments in the Euro Area”,pp.50-53.。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无法获得统计口径一致且连续的工作小时数据,因此国内学者采用实际就业人口数来替代工作小时数(21)冯剑峰、陈卫民:《我国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中介效应视角的探讨》,《人口学刊》2017年第4期,第96页。。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其认知力、记忆力、创新能力和身体各项机能均存在不同,单位时间的劳动产出也会有所不同。当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时,会加速劳动人口的老化,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又会引起劳动人口的老化,降低劳动生产率(22)何冬梅、刘鹏:《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1期,第5页。,并通过劳动生产率机制,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多数研究结论证实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不利的影响(23)逯进、刘璐、郭志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基于协同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3期,第15页。;也有个别学者研究结果证实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24)冯剑峰、陈卫民等:《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研究》,《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2期,第122页。;但Bloom(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不确定,短期为不利影响,但长期作用不显著(25)David E. Bloom,David Canning,Jocelyn E.Finlay,“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ug.2010,pp.61.。因此,根据前述研究,在劳动生产率机制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鉴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以及东北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据此提出如下假定加以证实:
假设2: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存在显著的不利影响,并且该影响是通过劳动参与率机制发挥作用的。
劳动参与率机制。国外研究通常用工作总时长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商作为劳动参与率的衡量标准。同样由于工作小时数数据的不可得,仍采用就业人口数进行替代。由于劳动力供给数量对经济的有效影响不在于劳动力规模的大小,而体现在劳动参与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劳动力供给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做深入研究。有学者证实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作用(26)马兰:《人口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3期,第118页。,也有个别学者得到的结论与之相反。冯剑峰(2021)还进一步证实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参与率机制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27)冯剑峰、陈卫民等:《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及劳动参与率的不断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28)马兰:《人口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第120—121页。。为了验证在劳动参与率的作用下,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及人口外流的共同作用下,东北地区劳动力供给减少,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并且,在劳动参与率的作用下发挥显著的作用。
此外,在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时,仅从劳动生产角度考虑其对经济的贡献还不够全面。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消费水平呈现“驼峰”形状。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29)何冬梅、刘鹏:《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第5—6页。。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会产生工资上涨的压力,从而会对投资产生挤出,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劣势也有助于倒逼企业通过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的途径,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30)逯进、刘璐,郭志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基于协同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第21页。。而东北地区虽然工资水平相对落后,但可以说存在有利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综上所述,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人口因素对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加入消费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禀赋两个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并提出如下逻辑假设:
假设4:受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流失的影响,东北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在要素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利润,不利于经济增长。
假设5:当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时,会从消费需求能力下降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五)数据介绍、处理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东北地区23个地级市322个面板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存在个别缺失数据,采取插值法补全。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且对非比值型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最后,在进行计量分析之前,检测方程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10,即方程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文章中涉及变量的基本描述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四、模型定量分析
(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根据上述混合效应的检验流程,直接剔除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如下几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
1.劳动生产率机制
表3 劳动生产率效应模型拟合结果
2.劳动参与率作为中介变量
在劳动参与率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中,调节效应显著,系数γ3为-0.036;且系数α3和β1显著,说明是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的影响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此外,调节变量对经济影响系数显著,说明调节效应被部分中介。直接调节效应-0.015,间接调节效应为-0.021,总效应为-0.036。调节效应成立,为有竞争的调节。劳动参与率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2,直接效应0.615,总效应为0.533,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符号相反,表现为遮掩效应。劳动参与率在劳动力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中为有竞争中介,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0.133,如表4所示。
表4 劳动参与率混合模型拟合结果
3.消费需求作为中介变量
表5 消费需求混合模型拟合结果
续表5
4.劳动力成本作为中介变量
表6 劳动资源禀赋模型拟合结果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路径分析
根据图1,人口自然增长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两种调节路径:一种是调节自变量,结合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或者直接调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该路径能够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另一种是调节中介变量,调节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从而间接调节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该路径表现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作用为何会存在。
1.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调节路径
当中介变量为劳动生产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调节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
当中介变量为消费需求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路径有两条:这里消费需求为人口老龄化的不完全中介,即人口老龄化既可以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经济,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经济。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调节变量,一方面通过调节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作用过程调节经济,大小为0.001Uit-0.004;另一方面,还通过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直接关联关系路径发挥作用,大小为0.006Uit+0.370。因此,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07Uit+0.366。当不考虑调节效应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总效应为0.331。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值为-5%时,总调节效应与总效应持平;若小于-5%,则调节效应小于总效应,即调节作用弱化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上,处于低水平负增长的时候,有助于减轻抚养负担,加强老年人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但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以下,处于较高负增长的水平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节作用将弱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严重的人口负增长将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2.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调节路径
当中介变量为劳动力成本变量时,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调节劳动力成本对经济的影响间接调节劳动供给对经济的作用。此时,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取值。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还直接作用于劳动力供给与经济的直接关系路径。直接调节效应大小为-0.034Uit+0.803,间接调节效应大小为0.033Uit-0.043,总的调节效应为-0.001Uit+0.760。调节前,劳动力供给对经济的总效应为0.760,当调节变量取值等于0时,调节效应与总效应相等;当小于0时,调节效应将弱化劳动力供给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表7 人口负增长的调节路径和调节效果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了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结合索洛模型和Maddaloni的分析框架建立回归方程,利用混合模型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在人口消费需求的中介作用下,却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但并没有对东北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与假设2的理论逻辑假设存在异议。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负担重、生产效率低下。在重化工业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下,企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侯力等,2015)(31)侯力、于潇:《东北地区突出性人口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5期,第122页。。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力度,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32)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重点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活力的提升。。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东北正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需求也将随之改变,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人口在结构转型中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人口的老龄化虽然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是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转变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需求相一致。因此,短期来看,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从消费需求作用来看,由于人口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消费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作用,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一致(33)蔡昉:《中国老龄化挑战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第27页。(34)王晓峰、张正云:《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第60页。。因此,假设5成立。
2.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参与率的作用下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国外经典的理论模型已经充分证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体现了劳动力数量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索洛模型也进一步证实经济达到稳态时,劳动力增长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与前述理论一致,劳动力供给与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结论与假设1一致。然而,加入了劳动参与率这一中介变量之后,发现劳动参与率的间接效应为负。由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符号相反,结论虽然表现为遮掩效应,但并不影响劳动参与率作为中介变量作用的判断。从结果分析可知,劳动力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劳动力供给通过直接效应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劳动参与率水平下降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和超少子化阶段,这种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导致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较高,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的劳动力人口比重均在70%以上,同时由于东北地区的非国有企业仍缺乏活力,无法在促进就业、提升工资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北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因此,假设3成立。但从估计系数来看,这种负面效应带来的影响作用不大。
3.东北地区存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但不利于经济增长
如前文所述,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贡献。但通过计量结果分析发现,劳动力要素在通过劳动力成本变量作用于经济时,间接效应为负,对经济产生了消极作用,结果表现为遮掩效应。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劳动力工资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工资水平虽然可以成为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资本的集聚。但是,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开放程度等方面还不具备比较优势吸引新企业入驻。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下,企业会进行跨区域资本重新配置(35)张晶、陈志龙:《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转移》,《统计研究》2021年第6期,第70页。,从而不利于吸引并留住企业。而且,工资率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36)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pp.29-30.(37)邓图宏、周凤:《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基于理论与实证统一框架下的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73页。(38)陶树果、高向东、余运江:《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和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CGSS2010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5期,第48页。。因此,这种遮掩效应得到了有效的解释,假设4成立。
(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基础和东北地区人口结构问题的特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劳动力工资和社会福利水平,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抓住有利机遇,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人才政策,缩小区位比较劣势,吸引有实力的大公司落户东北,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提升东北地区的要素集聚能力。
第二,构建育儿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会。鉴于东北地区人口转变的特殊时期,人口低生育持续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未来人口负增长和养老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将成为可以预见的“灰犀牛”进程。因此,如何适应并最大程度上减轻人口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应从长远规划,并提前预警。首无,积极建设灵活化、人性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保障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伴随的社会问题;同时,加快贯彻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从增强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老年人延长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其次,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已经固化了的生育模式下,生育水平的逆转十分困难,因此,需要找到制约生育行为的根本原因,构筑有利的婚姻、家庭和生育模式,降低现代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逐渐改变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最后,在人口红利消减、劳动力供给规模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人口机会形态发生了改变,应重视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产出率,延续人口红利,抵消劳动力人口减少对经济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