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困境及应对
2022-09-29罗嘉慧
罗嘉慧
广州市花都区民生促进会 广东 广州
一、大数据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机遇
1.大数据为审计转型提供新机遇
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是行政事业单位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重点。单位要外延内部审计工作,打破传统数据审计的样式与结构,音视频、文本等立体数字化审计方法逐渐衍生出来。大数据和内部审计间的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技术更新促进审计模式的转型,如数字化转型,从技术角度予以了支持,如数据挖掘、预测分析、数据质量评估、可视化数据呈现管理等。这些都以标准化形式建立模型并形成数据分析结果,内部审计信息还可以执行隐藏功能,或图表分析数据,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前瞻性判断基础,数据分析可信度较高。
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收支经济活动、风险管控、客观监督与评价等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以实现治理目标。由于内部审计增加了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两个职能,而审计权限也增加了建议权,持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内部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
行政事业单位为加大内部控制及治理能力,以大数据为依托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路径,利用数据来分析和预测风险,以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审计方法也一改以往的抽样审计方式,逐渐向全面审计、数据审计方向改变,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核实和取证工作提供了便捷。
2.为提升审计目标、拓展审计内容提供技术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与职能均在不断发生改变。已由财政收支的审计,扩展到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的审计;账项导向审计与制度审计,也逐渐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审计功能从以往的监督管理与服务,扩展了咨询服务功能等。
3.大数据为实现全覆盖审计提供解决方案
与传统抽样审计方法相比,大数据技术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全数据为审计和分析对象提供了平台,还能实现跨单位、跨部门的关联性分析,内部审计全覆盖得以实现。
4.大数据为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途径
大数据时代下,综合分析财务、业务数据,能从整体上对审计重点加以把握,利于审计资源的整合与成果分析。对此,可应用大数据对年度审计加以统筹,也就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应综合考虑单位预算、经济责任和绩效等方面,专项审计依然要有所侧重,避免审计的重复性操作。制定审计方案,可应用大数据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内部审计利用大数据技术,能提升现场审计效率,审计成本自然会降低。而根据审计模式,确定审计重点,挖掘审计问题,定位审计问题,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节约审计成本,同时增加单位效益。
二、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
1.大数据思维有待提升,数据质量较低
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对内部管理业务不熟悉,审计问题难以实现定位。再加上审计数据的获取来源较为有限,内部审计信息不系统,且数据较为分散,若部门“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则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审计数据,造成信息收集的集成化水平较低,不利于最后的审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不重视审计工作,或审计工作开展不彻底,审计制度不完善等,给内部管控工作埋下了“数据隐患”即因审计数据不完整,导致管理决策缺乏依据。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就照搬其他单位直接引进新系统,没有考虑新旧系统衔接问题,导致数据对接格式不统一,审计分析结果则缺乏准确性。
2.大数据审计制度体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因审计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准则的针对性较弱,进而会影响审计权限、审计工作职权、分析审计数据、应用的准确性。对此,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制度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促使数据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不足,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现阶段,大数据审计缺乏标准化体系的支持,没有对数据安全和质量形成统一的标准。另外,审计人才缺乏大数据管理意识,受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数据不完整、价值应用密度低、信息不全面,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工作没有实现电子化核算,审计工作停留在传统模式下,凭证查找与分析工作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处理这些冗余信息,并很有可能产生重复性工作,进而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
4.大数据内部审计理论有待深入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而大数据时代下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从属于交叉学科,涉及信息技术、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等学科。现阶段,大数据支持下的内部审计理论基本来自政府审计工作,学科研究投入不足,且内部数据审计理论尚处于完善阶段,数据化的审计模式、程序与应用等缺少统一的规划。由此可见,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理论有待加强,以为促进技术革新提供保障。
三、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改进和优化策略
1.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理念,积极做好审计转型
一方面,积极扩展内部审计的范围与内容,搭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形成审计信息库,基于原有的审计业务,深化审计系统,如:经济效益、战略发展等方面的审计,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并建立审计新模式,提升数据分析功能,发现审计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减少审计时间,现实审计全覆盖。
2.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促进大数据审计规范发展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合规合法提供保障,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大数据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加精准,有利于数据收集、存储与保密工作。进而通过法规制度整顿数据的管理过程,如: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和建立数据库等,消除了数据安全问题,同时杜绝了审计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不仅如此,数据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各单位的核心资源,单位审计部门获取审计信息,应严格履行保密责任,促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应用能有所保障,避免因信息安全问题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不良后果。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规范大数据审计工作,并不断对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同时深入分析审计风险,促进大数据审计规范发展。
3.强化行业指导,打造搜集、存储、分析一体化的数据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积极建立信息化系统,且需要架构好信息对接系统,建立数据化审计中心,统一存储审计信息,加强信息保密。审计部门应该扩展大数据获取渠道,做好审计信息收集、整理的同时,补充完善数据库。从查询、挖掘与分析三个维度完善数据分析系统,有利于准确定位审计问题,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即审计数据模型的应用,提升了风险控制的质量,促使经验判断模式转型到大数据判断模式。
4.强化信息系统整合力度,摆脱数据连接不畅的限制
第一,数据验证性分析向数据挖掘性分析转变,即内部审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数据模型与仓库,通过聚类分析以自动生成的形式提取有用信息,能加快内部审计分析效率。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数据资料库,根据审计需求定位,调取数据库可用信息。加快信息系统整合力度,有利于事前审计风险预警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风险危机,这是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独特性。除此之外,大数据分析普遍应用在经济管理等方面,通过定位敏感数据的波动,及时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于交叉数据库,保证数据分析与审计预判能力。大数据应用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往的单机审计向云审计模型转变。应坚持技术创新,建立财务、预算和执政一体化的数据平台,以达到提升审计质量的目的。
第二,建立健全系统化数据库,加强数据对接的流畅度。大数据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坚持全面化管理,从数据对接、建设、制度流程、业务配合等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如表1所示。对此,创新整合信息系统,推行大数据内部审计分析,定位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相比之下,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已不适应大数据下的审计需求,应打破部门及系统间的界限,围绕审计项目,实施扁平化的内部控制管理。
表1 大数据下内部审计模块
第三,建立健全跟踪审计系统,支持非结构化、结构化数据信息,集中整理审计数据并生成分析报表。采取集中审计的模式,形成审计数据的联动,且对资金分配、资金流向、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整体分析。由此可见,数据融合,并落实好大数据审计关联分析,能更好地定位数据间的关联功能,能及时发现异常的数据并找到审计疑点。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大数据审计人才
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审计人员应转变理念、更新知识体系,并掌握新的审计技能与方法。但部分审计人员仅掌握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知识,缺少数据技术的学习机会,进而导致大数据审计工作能力不足。针对此类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如数据库应用与认识知识等。另外,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不仅要积极纳入大数据人才,还应在原有管理基础上,改善审计队伍结构,融合数据分析、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完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大数据审计的实践能力,利于及时发现审计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模式转型是长期且较大工作量的“工程”,不仅需要人才、资源及技术支持,而且还需要单位重视与全员参与。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数据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职能的有效性,保障审计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