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分析

2022-09-29廖明辉甘华军

科技和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区位双城经济圈

赵 智, 廖明辉, 甘华军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部, 重庆 400041; 2.贵安新区自然资源局, 贵阳 550025)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1]。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是国家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的必经之路[2]。作为国家西部的制造业重镇,重庆、成都领衔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发展要素禀赋独特[3],以白酒、电子、汽摩、装备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制造业基础优势明显,在国家现代制造业版图内占有一席之地[4]。打造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早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俨然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新目标。那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发展家底到底怎样,其行业集聚水平究竟几何?区域内部存在哪些时空差异?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研究并解答以上问题,对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区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制造重镇”向“智造重镇”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界对于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鲜见,普遍认为制造业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息息相关[5],区域制造业集聚状况对于全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战略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6-8]。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化、信息化通常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进行的[9],作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战略的核心及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制造业同样不例外,像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集聚地。从理论上来说,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一定时空尺度上的聚集,可以通过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或技术创新产生额外的外部性收益[10],提升仓储物流效率[11],降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有助于产业创新成果实现效益最大化,给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力带来比较优势[12]。现代高端制造业更是因其技术含量、创新迭代频率、社会影响深度与传统制造业的区别,呈现出空间集聚度更高、集聚动力更为依赖创新的新特征[13]。当然,产业过度集聚也隐含着“集聚租金或政策租金”下企业同质内卷的竞争风险,进而抑制企业创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14]。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较多关注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理[15],对地方特别是西部区域制造业集聚水平关注不多,有进一步做拓展研究的空间。于是,拟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出发,就全域制造业发展现状,动态评估区域制造业集聚水平,详细分析区域内部存在时空差异的成因,期望为区域制造业效率增进、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提供研究参考。

1 发展现状

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有1.92万家,营业收入达到5.85万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接近400万人(395.85万),资产总额为5.14万亿元,实现利税3 591.3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分门类的采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重庆统计年鉴(2020年)》《四川统计年鉴(2020年)》。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多存在不同幅度的收窄,但在复工复产、“六稳六保”的政策支持下,全域制造业还是显示出持续复苏的强劲势头。比如2020年重庆规模以上制造业同比增长6.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3.3%,增速远高于5.8%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与高新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近期制造业增长亮点(2)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3月18日。。当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还是有些诸如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尚未完成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提质增效,研究将结合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2.1 区位熵指数法

对于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方法较多,区位熵、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Ellison-Glaeser指数和Maurel-Sédillot指数都被学者用于研究产业集聚[16]。研究选定应用较普遍的区位熵指数法(专业化率)展开,从专业化水平的层面识别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表达公式为

(1)

式中,LQij、Zij、Zi、Zj、Z分别代表区位熵、i地区的j制造业指标规模、i地区制造业总规模、j制造业指标全国规模、全国制造业总规模。区位熵LQij即为i地区的j制造业指标规模Zij在i地区制造业总规模Zi中所占比重,与j制造业指标规模Zj全国占比的比值。通常来说,区位熵以1为比较优势临界点,由小到大正向表达专业化率或制造业集聚水平。即当LQij>1之时,i地区的j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产业比较优势;反之,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没能在集聚层面展现出专业化的比较优势。

2.2 指标与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与可获得性,选取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来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状况。为了有时间尺度上的对比参照,研究年份定位2019年度和2011年度(国务院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原始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和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根据制造业发展模式,分行业(31个细分行业)、分地区(成渝地区、重庆市、四川省)建立原始数据库,并展开测度分析。

3 测度结果与分析

将整理出的数据代入区位熵指数公式,即可获得表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区位熵(表1)。

3.1 集聚行业分析

从行业集聚来看,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的整体集聚状况不够理想。一方面,2019年全域仅有13个制造业行业的区位熵超过1.00,具备全国性的相对比较优势。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熵均高于1.50,排名全域制造业前3位,特别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区位熵达到了3.84。说明作为茶马古道故地,以五粮液、泸州老窖、重庆啤酒、竹叶青、蒙顶甘露、永川秀芽为代表的成渝地区酒茶产业集聚明显,特别是川酒、渝啤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竞争优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成渝地区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成飞、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重庆港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平台,专业化程度较深。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虽然有些许优势但并不突出,需要根据地方协同发展需求予以应对。另一方面,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区位熵小于1.00的行业高达18个,数量占据制造业行业的多数。像纺织服装、服饰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的区位熵甚至徘徊在0.30上下。说明因为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区位、历史沿革、资源禀赋等原因,成渝地区制造业的多数行业专业化处于较低水平,在全国相关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

表1 2011、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区位熵指数

3.2 集聚趋势分析

从行业集聚变动的趋势来分析,2011—2019年有15个制造业行业的专业化状况有所改善,行业集聚优势逐渐显现。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增幅最大,均超过了0.50(1.40、0.60、0.55)。同时,有一半左右的制造业行业出现了集聚状况下降的现象,降幅大于0.50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61)、汽车制造业(-1.3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89)、通用设备制造业(-0.78)和家具制造业(-0.56)等6个行业。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行业分异,隐含着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制造业培育壮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这固然与高质量发展模式调整、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有关,但也带来巨大的制造业退潮压力,值得引起关注。

3.3 集聚区域分析

就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地域而言,2019年四川省制造业行业区位熵大于1.00的行业有12个,高于重庆市的9个。其中,四川省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46)与重庆市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84)、其他制造业(2.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0)、汽车制造业(2.06)均高于2.00,整体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全国性的专业化优势明显。现实中,川酒六朵金花、重庆中车长客轨道、长安汽车、西永微电子园等区域行业铭牌蜚声海内外,体现出了相关行业的专业化底蕴。同时,2019年制造业行业区位熵小于1.00的分别为四川省19个、重庆市22个,重庆市的化学纤维制造业(0.1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0.14)、纺织业(0.1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0.03)和四川省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0.26)区位熵都低于0.30,存在较大的制造业行业集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从变动趋势看,2011—2019年,重庆市、四川省分别有13个、17个制造业行业集聚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重庆市的其他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增加值靠前,分别达到了1.53、1.48、1.21,专业化水平增加显著;四川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1.27的区位熵增加值位列首位,其余集聚水平改善行业的区位熵增加值均小于1.00。在行业集聚水平下降方面,重庆市的汽车制造业以-3.63的区位熵下降值为最;此外,重庆市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43)和四川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67)的区位熵变动值均低于-1.00。这表明地方调整资源依赖、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市场集中度低的制造业行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成本和重污染的粗放型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已见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重庆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行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新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冲击,传统燃油汽车制造行业遭遇重挫,多家重庆车企陷入发展困境,亟待在升级换代中寻求突破良方[17]。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可以得出3点结论: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的整体集聚状况不够理想,多数制造业行业并未取得全国性的比较优势,但在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明显。②2011—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化状况好转与降低行业数量大抵相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提升较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退潮显著。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制造业集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凸显,但差异化的行业比较优势体现了较为广阔的未来协作发展前景。其中,四川省制造业出现集聚优势的行业较多,但除了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外多数专业化优势不够显著;而重庆市专业化优势明显的行业稍多,但面临着更多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制造业培育壮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3点对策建议:

1)突出制造业发展的生态、产业等区域特色和集聚程度,进一步优化区域制造业行业布局。地方根据各自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精准靶定行业发展位置,差异化壮大各自主导制造业,形成成渝地区发展合力。考虑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自然禀赋特征,应根据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按照“集聚区-产业网络-集群功能”的基本逻辑,分步骤培育重庆智能产业集群。将主导产业定位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外界产业关联度相对不高、能够有效吸纳各层次就业人口的制造业门类。企业规模不宜过大,具有一定产业集群特征。在企业引进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之间的物料循环,锻造出内部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效率,尽可能降低制造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壮大实体工业经济竞争力。

2)政府部门要扮演好“慈母”和“严父”两种角色,推动新兴制造业培育壮大。把握好优惠政策和环境监管的制造业发展尺度,按照“技术有前景、市场有需求、地方有基础”的原则,完善新型制造业发展规划,对于绿色高新企业制定专项的财政补贴、税收的政策,吸引新型制造企业落地发展。严把审批和环保监管的关口,差别化收费约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关停等相关处理,注意防范高污染企业顶着“生态高精尖”的假帽子发展的风险。着力营造与新制造业集群相宜的社会生活习惯、硬件设施、创业创新文化、配套产业构成的现代制造业集群生态。

3)积极推进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二轮改革,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高精尖的新兴制造业的同时,还需要以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工业改造为另一个重点,落实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计划,通过市场和政策手段让规模小、工艺落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较差的制造企业退出市场。鼓励科技创新,推广提质增效、节能降耗技术,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组团式规划和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生态产业聚集区,来进一步完善成渝地区循环制造业的生态链条。此外,还要做好以20世纪三线建设的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国企改革二轮改革,从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投资运营平台的新功能定位,改革内部激励机制,推动股权多元化,适应市场竞争,让企业发展展现出强劲生命力。

猜你喜欢

区位双城经济圈
《经济区位论》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