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
——基于CiteSpace图谱量化分析

2022-09-29张务伟

科技和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市民化发文农民工

李 昊, 张务伟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之意。因此,运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总结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研究脉络,探索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变化,以期为中国农民工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破除就业困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文献回顾

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逐渐受到学界关注。经过梳理,可将现有研究分为4类:一是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农民工就业质量与获得感、幸福感显著相关[1-2]。农民工务工距离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表现为“U”型[3]。二是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是顺应农民工群体意愿的重大转变进程[4]。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关联紧密,但二者目前存在错位现象[5]。三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中国流动劳动体制下的城乡就业二元体制建构,导致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和劳动不确定性[6]。具备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和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机会较大[7]。四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就业稳定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户籍歧视对就业稳定性差异的影响小于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8]。

基于知识图谱的理论对文献集合进行定量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可更加直观全面地探析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脉络和演进趋势。戴建兵等梳理了国内农村养老互助的研究脉络与演变趋势[9];杨朦晰等借助CiteSpace量化分析了中国情境下领导力研究前沿与演进[10]。但目前鲜有学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可视化分析。

已有研究从不同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但大多都基于某一特定视角或问题,缺乏全方位视角的分析。此外,也鲜有学者运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进行研究。因此,拟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文献系统梳理,厘清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脉络演进趋势。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献集合数据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确保文献集合兼具全面性与权威性,将文献的来源类别仅限定为CSSCI。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农民工就业”为主题,设置出版年度为2000—2021年,获得有效文献80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5日。由于研究对象为农民工群体,且该群体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产物,因此未将外文期刊中发表的相关主题文献纳入检索范围。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可通过信息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的形式并综合计量学方法分析特定领域的文献集合,借助具象可视化图形和知识网络结构图谱研究所选文献集合中的分布规律,探析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

运用CiteSpace对802条有效文献分析研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共现网络图谱,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突现性分析等工具对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核心议题、研究前沿和演进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

3 中国农民工就业文献统计分析

3.1 发文时序分析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的CSSCI发文量如图1所示。根据文献时序变化,可得年发文量呈倒“U”型,总发文量呈“S”型,且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文献发表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以2007、2011年为时间节点,可分为萌芽发展、井喷缓冲和波动减少3个阶段。

图1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发文量

萌芽发展阶段(2000—2006年)。受20世纪末“民工潮”冲击,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始受到学界关注。这一阶段学者们针对农民工就业模式、就业矛盾等开展研究。 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稳妥解决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此后学界逐渐关注农民工就业歧视与社会保障问题。第一阶段处于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萌芽探索阶段,发文量较少,年均发文量12篇。

井喷缓冲阶段(2007—201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时期学界对农民工就业领域关注度不断攀升,从2007年开始,呈现井喷增长之势,并在2009年达到了21世纪以来的发文量最高峰(103篇),之后2010、2011年发文量下降,进入缓冲阶段,年均发文量60篇。学者们结合金融危机和“民工荒”背景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问题,探讨了农民工就业流动、就业能力等话题。该阶段发文量呈现剧烈波动的特征,说明金融危机及其连锁效应对农民工就业冲击巨大,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波动减少阶段(2012—2021年)。自2009年的研究热潮后,中国农民工就业研究领域日趋成熟,研究热点从农民工就业模式、特点等转向农民工就业质量与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视角逐渐深入革新。学者们研究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机理与路径,探析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该阶段发文量呈现波动减少的特征,年均发文量45篇。

3.2 文献作者分析

作者在某一领域的发文数量可以体现出该作者的持续关注度和核心地位。依据普赖斯定律以确定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核心作者群。由检索结果可得,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发文量最多的为张世伟和陈浩,皆为9篇。经公式计算可得,满足3篇及以上的发文量要求的作者才可认为是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核心作者。除张世伟和陈浩外,程名望(8篇)、张广胜(8篇)、冯虹(8篇)发文量靠前,是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活跃核心作者。史清华、谢勇、纪韶、邓睿、汪昕宇、周闯等也是该领域的重要贡献者。结合CNKI检索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核心作者已超过40人,说明该领域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但群体发文量不足该领域总发文量的50%,说明目前的核心作者群体还不够稳定。

发文作者的合作共现可以表明该领域的合作强度。如图2所示,共形成413个网络节点,149条连线,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密度较低(0.001 8)。从节点和连线数目来看,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研究人员较多,较少形成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形成较为明显的合作网络如张广胜与孙学涛等、周宇霞与唐跃文等、韩俊与何宇鹏等。其他作者多以二或三人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合作团队较小,合作网络尚未展开,表明21世纪中国农民工就业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需要加强合作以形成更加成熟完备的合作网络体系,促进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研究。

图2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作者共现网络图

3.3 发文期刊分布

由文献分散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可知,专业期刊上刊载的某一学科研究成果数目呈不均等分布。通过布拉德福定律核心区数量计算公式以确定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核心区期刊。经公式计算可得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核心区期刊数量为7种,分别是《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世界》《贵州社会科学》《人口研究》,刊登文献量共77篇,占中国农民工就业研究领域总发文量的9.6%。由此可得,此7种期刊为21世纪以来关注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核心区期刊,见表1。

表1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核心区期刊发文量及占比

4 中国农民工就业文献关键词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及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探讨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判断关键词的核心地位与重要程度。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中圆形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频次高低。运行结果可得,可视化图谱中的节点数为500,连线877条,网络共现密度为0.007。图中“农民工”“就业”“就业质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市民化”“金融危机”“就业能力”“就业歧视”等词均为学者高度关注的关键词,且关键词之间环环相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农民工 “就业质量”。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可以提高其“就业质量”。“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专家学者更加关注农民工 “就业”形势,继而开展了较多“对策”方面研究。农民工就业时受到的“就业歧视”是农民工“市民化”困难的原因之一,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匹配,进而滞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图3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4.2 关键词聚类及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谱可通过共被引耦合分析自动提取词汇,分析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相似性,生成聚类标签,从而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采用CiteSpace中LLR聚类算法,如图4所示,运行结果可得关键词聚类的模块化Q值=0.601 2(>0.5),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值=0.936 1(>0.7),表明此次聚类显著且合理。聚类标签编号#0~#11,依次包括#0农民工、#1社会资本、#2对策、#3就业、#4流动人口、#5城市融入、#6人力资本、#7金融危机、#8就业歧视、#9最低工资、#10养老保险、#11社会融合共12个聚类。

图4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

为使主题更加明确,聚类内容更加突出,进一步整合聚类结果,总结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文献的重点研究主题,聚焦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四大主题。

1)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综合的概念,可以反映劳动者就业状况[1]。学界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多围绕其影响因素展开。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影响因素方面与城镇职工相比处于劣势,并影响工作收入等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11]。职业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稳定性和福利水平[12]。许多学者考察就业质量与农民工的心理关系,譬如分析就业质量对农民工主观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并得出就业质量对二者都具有显著直接影响的结论[1-2]。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就业质量影响农民工地位层级认同,而农民工心理的相对剥夺感在影响机制中发挥抑制性调节作用[13]。

2)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融入)的过程可看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融入,还涉及心理文化层面的融合[14]。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存在着必然的共生联系,但二者进程显现出多维与多元差距[5]。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社会保障覆盖不全、社会资源空间不足的现实困境[15],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高兴民等指出就业质量的提升可以强化农民工城市化的意愿[16];聂伟等指出为促进市民化应当培育和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6]。

3)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农民工就业不稳定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返乡回流就业,二是城镇内转换工作。农民工群体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强,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助于其进行城市融合[17]。有学者指出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工具有更高的就业稳定性[18],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人力资本越高的农民工会倾向于频繁更换工作以追求更高的收益[19]。此外,性别、年龄、地域和社会资本也会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20]。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农民工结构性失业严重,就业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经验较少、身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男性农民工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大[21]。国内较多学者建议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工本地就业等对策来破解金融危机就业困境[21-22]。

4)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学术界对农民工歧视研究主要涉及歧视原因、表现和反歧视对策。学界普遍认为,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学者指出,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带来的歧视影响正在被市场化解[23]。从供给需求原理角度分析,农民工歧视现象会增加农民工个体的就业成本,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影响社会总福利[24]。就业歧视现象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产生消极影响[25]。因此,学者们认为一方面需要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做到“同工同酬”,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就业竞争力[24-26]。

4.3 关键词突现及演进趋势分析

CiteSpace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可以探测某一时段内关键词的衰落或兴起的情况。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兴衰时段和突现强度,可以判断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综合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突现词并整理,如图5所示。

图5 2000—2021年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突现词(前12)

从突现性强度来看,位于前列的关键词有“金融危机”“就业质量”“就业”“影响因素”。其中,“金融危机”作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说明2009年学界掀起了一次研究农民工就业的学术热潮。“就业质量”“就业”“影响因素”是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长期高度聚焦的研究热点,可见基于“影响因素”角度研究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方向。

从突现演变顺序来看,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热点。21世纪初,学界基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解释农民工就业模式与特征,重点关注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与就业福利问题;2003年,学者们逐渐关注农民工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倡通过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以促进农民工城市化进程;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内掀起一股学术热潮,学者们研究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回流就业、结构性失业等热点,意在纾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困境;2011年,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入专家们的研究视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面临户籍等制度障碍,因此学者们围绕市民化的障碍、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近年来,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且持续的关注,学者们重点围绕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提升路径等展开讨论。可以预测,“十四五”时期,学界仍将以农民工就业质量为研究核心,努力探寻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如何实现农民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农民工城市化的全方位融合。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CSSCI)期刊数据库2000—2021年802篇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论如下: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热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年发文量趋势呈现倒“U”型,总发文量呈“S”形上升。根据时序特征,可划分为萌芽发展、井喷缓冲和波动减少3个阶段。着眼于发文作者与刊载期刊角度,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和7种核心区期刊。

研究热点上,“就业质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市民化”“金融危机”“就业能力”“就业歧视”与中国农民工就业联系紧密,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点话题。此外,“就业歧视”与“民工荒”尚未得到学界足够关注。总体来看,可将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内容集中为4类: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趋势由浅入深,研究视角不断深入,主要表现为由农民工就业模式、就业特征研究转移到农民工就业稳定与就业质量研究。“十四五”时期,农民工就业质量与市民化仍将是学界研究热点。

5.2 展望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启航阶段。因此,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为农民工这一重点群体就业提质加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成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结合前文梳理的中国农民工就业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为实现农民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未来中国农民工就业研究领域可从以下3方面寻求突破:

1)数字经济时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研究。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下发展趋势,而目前少有文献研究农民工就业与数字经济的互动关系。因此,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农民工数字素养,加强农民工数字技能培训,更好接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经济。此外,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创业活跃度来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可展开相关农民工创业研究。

2)构建全国统一农民工劳动力大市场。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要打造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劳动力大市场,健全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可促进农民工劳动力跨地区顺畅流动,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3)共同富裕与农民工就业互动探赜。当前中国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普遍偏低,共同富裕可视为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农民工群体受收入与歧视双重负效应影响,消费潜能巨大,通过致力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农民工群体的消费潜能将以乘数效应显现,从而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上,推动共同富裕与农民工就业良性循环,探索共同富裕与农民工就业互动关系,可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猜你喜欢

市民化发文农民工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