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空间协同现状分析

2022-09-29李继永李秋秋孔昭君李佳洺

科技和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核工业国防科技兵器

李继永, 李秋秋, 孔昭君, 李佳洺

(1.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 100037; 3.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目前,学术界对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研究相对少且分散。丁峰峻[1]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出发,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原则作了初步探讨。王志宏[2]认为应借鉴世界强国通行做法,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同步于国家军事部署。路韬等[3]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耗散结构布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新时期国防工业布局调整面临的新情况,探讨了布局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取向。栗孟凯[4]剖析了限制国防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因素,并针对具体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大各级政府政策推导力度、支持国防工业企业和地方企业互参股、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依靠产业链拉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对策建议。杨雪[5]分析了影响军工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建立决策模型,深入论证了企业迁移的必要性。高冠新等[6]基于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布局集聚度的历史考察,提出需充分发挥地区性作用,在存量和增量调整中适当提高集聚度,并充分关注大、小三线地区。刘磊等[7]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区域布局及技术外溢区域性等因素对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阐述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外溢的条件、路径及相关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障碍瓶颈。全林远[8]分析了若干制约国防工业布局的因素。季自力[9]等认为,在国防科技工业布局调整中集聚度与安全性呈负相关关系,在提高集聚度与增强安全性之间必须确定适度的契合点,以实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韩曙[10]提出,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是国防工业布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王文华[11]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脱节,战略浅近地区不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应将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中,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调整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布局。学术界普遍认为,国防工业布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工业的布局是否合理,既关系到国防工业的自身安全与发展,又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局部发展的,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12]。樊威等[13]通过分别对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规划、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规划和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对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最终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空间布局发展建议。刘世庆[14]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不同阶段国家大政方针与国防科技工业布局与发展转型之间的关系。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虽然目前中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对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空间协同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十大军工集团重点企业数据为支撑,运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协同性,以期丰富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及优化研究的体系。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十大军工集团工商登记数据,涉及 44 880 个企业的机构名称、地址、成立时间、子公司层级、投资金额等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基本属性信息。剔除五级以下及关联企业后,研究关注的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数量为 16 408 家。

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方法,从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两个角度,衡量同一空间单元(省域或城市)中十大军工集团两两之间的线性关联性程度。线性关联程度高,表明军工集团间在同一空间单元中企业数量或投资规模高度相关,可以认为相关性越大,空间协同性越强,反之亦反。

2 国防科技工业总体分布特征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以十大军工集团为核心,即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大军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十大军工集团总部原均位于北京,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总部分别搬迁至深圳和上海,但是16 408家五级及以上企业在全国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中都有分布,涉及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7个省直辖县。仅有阿里地区等9个地级行政单元没有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因此,总体上国防科技工业在中国各类型城市中是广泛分布的。

就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在省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情况来看(表1),北京、广东、上海、江苏4个省市企业数量都超过1 000家,总计企业数量近 6 300家,占比接近40%(38.35%),加上四川、陕西和辽宁3个国防工业大省,企业数量前7的省市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超过50%(52.97%)。

表1 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在各省区市的分布

就总体格局而言,除环渤海、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主要集聚区外,中部和西部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以及近西部的四川、陕西、重庆6个省市企业数量也达到3 752家,占比超过两成(22.87%),如果加上江西、安徽、山西3个中部省份,占比也达到29.04%,接近北京、广东、上海3省市占比总和(30.53%)。

3 十大军工集团的空间协同

十大军工集团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分析,将主要采用皮尔森相关性来进行分析,衡量同一空间单元(省域或城市)中十大军工集团两两之间企业数量或投资规模的线性关联性程度。

3.1 十大军工集团间的协同布局

3.1.1 省级尺度的协同

从企业数量的角度来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省级尺度上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空间协同性相对较低(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74、0.499和0.503),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则与其他军工集团在省域尺度上布局企业数量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相关性系数平均达到0.671和0.664,中国船舶集团等其他5个军工集团与其他集团的相关性介于两者之间。

就具体军工集团而言,两两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相关性系数高达0.884,其次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相关性系数也都在0.8以上(分别为0.828、0.821和0.819),见表2。

表2 省级尺度十大军工集团企业数量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在省级尺度上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空间协同性最低(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271和0.284),事实上这两个集团与仅分别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在9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其他军工集团相关性较高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相关性系数平均达到0.675、0.631、0.630和0.619,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其他4个军工集团与其他集团的相关性介于两者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相关性也较低,平均相关性系数仅为0.417,这与该集团在企业数量上与其他军工集团很高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则刚好相反,尽管企业数量相关性很低,但是投资规模在省域的分布与其他军工集团相关性相对较高,为0.565。

就具体军工集团而言,两两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相关性系数高达0.905,其次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性系数也都在0.800以上(分别为0.894、0.878、0.862、0.836、0.836和0.822),见表3。

总体而言,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空间协同性最高,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则与其他军工集团协同性最低。分行业类型来看,航天类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整体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电子信息类集团和航空类,而兵器类和船舶等则相对较低。

同时,军工集团间在省域尺度上投资规模的相关性要明显低于企业数量,表明尽管集团间都在同一省份布局,但是其投资重心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最为典型。但是,与此同时,投资规模的相关性系数超过0.8的集团对有6个,明显高于企业数量相关性较高的集团对。换而言之,尽管投资规模的相关性整体较低,但是一些军工集团间的相关性却很高,因此军工集团在省域间投资规模的相关性存在两极分化的特征。

表3 省级尺度十大军工集团投资规模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3.1.2 城市尺度的协同

由于拥有军工集团相关企业的城市数量较多,因此各军工集团在城市间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投资规模都是显著相关的,差异主要是相关性系数的大小。

从企业数量的角度来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城市尺度上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空间协同性相对较低,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534、0.613和0.638,其他8个集团的相关性系数均值都接近或超过0.700。相关性较高的集团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相关性系数都在0.750以上(分别为0.768、0.765、0.754和0.752)。中国船舶集团等其他5个军工集团与其他集团的相关性介于两者之间。

就具体军工集团而言,两两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相关性系数高达0.927,其次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相关性系数也都在0.8以上(分别为0.887和0.874),见表4。

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在城市尺度上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空间协同性最低,其相关性系数平均值仅为0.316,中国船舶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相关性也较低(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37和0.462)。与其他军工集团相关性较高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性系数平均达到0.722和0.709,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其他4个军工集团与其他集团的相关性为0.600~0.70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舶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在投资规模方面较低的相关性,与该集团在企业数量上与其他军工集团较高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则刚好相反,尽管企业数量相关性很低,但是投资规模在省域的分布与其他军工集团相关性相对较高。

就具体军工集团而言,两两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相关性系数高达0.925和0.924,其次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相关性系数也都在0.800以上(分别为0.887、0.874、0.866、0.859、0.846和0.820),见表5。

表4 城市尺度十大军工集团企业数量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5 城市尺度十大军工集团投资规模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综合城市尺度的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结果与省级尺度基本一致。中国核工业集团依然与其他军工集团空间协同性最高,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则与其他军工集团协同性最低。分行业类型来看,航天类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整体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电子信息类集团和航空类,而兵器类和船舶等则相对较低。

总体上,省级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结果都表明,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其他军工企业的空间协同性最高,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则与其他军工企业空间协同性较低。分类行业类型来说,航天类与其他军工集团协同性最高,其次是电子信息类,兵器类协同性最低,航空类两个集团差异很大,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的协同性较低,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协同性则较高。

就同类行业而言,两个集团间的空间协同性整体上并没有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兵器类和航空类两个集团在省级尺度上甚至存在不相关的情况。总体上兵器类两个集团间的空间协同性水平要明显低于另外3类行业。

仅航天类两个集团间投资规模的空间协同性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投资规模在省级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2和0.866,在两个集团与其他军工集团的相关性系数中都位居第2位,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在省级和城市两个尺度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相关性系数都是最高的,其平均值也仅分别为0.631和0.709)。

3.2 十大军工集团与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协同分布

军工集团的企业和投资布局不仅考虑与集团自身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协同,同时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和民用产品的开发,也会与考虑与制造业及相关行业整体布局相协同。由于国防科技工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因此本小节将分析各军工集团与制造业及对应行业的协同关系,同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上一小节结果表明省、市两级尺度的结果相差不大,因此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布局分析将以省级单元为基础,以平均用工人数和资产总计为关键变量。

3.2.1 十大军工集团与各省制造业协同性分析

十大军工集团与制造业在用工人数方面的协同性要高于资产总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6个军工集团都与制造业在用人数方面有显著相关性,而资产总计方面则仅有4个军工集团显著相关。

从行业来说,电子信息类相关性整体较高,航空类次之,兵器类基本与制造业在省级空间单元的分布不相关。具体来说,十大军工集团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制造业相关性程度最高,其次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都与制造业在用工人数方面有显著相关性,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则仅与制造业在资产总计有显著相关性,见表6。

表6 十大军工集团与制造业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3.2.2 兵器及核工业类军工集团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行业分析结果来看(表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两个兵器类军工集团与相关行业依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中国核工业集团则在用工人数方面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兵器类军工企业无论与制造业还是相关行业的空间布局协同性都很低,其布局是相对独立的,同时结合两个兵器类企业自身协同性也不高,可以认为两个兵器类军工集团企业和投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成体系的。而中国核工业集团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相关产业空间布局协同。

表7 兵器及核工业类军工集团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3.2.3 电子信息类军工集团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表8显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中国各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资产投资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其相关性系数高于与制造业整体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电子类军工集团整体上与中国电子工业的布局高度相关。

表8 电子信息类军工集团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3.2.4 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表9显示,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相关性行业布局的协同性要明显高于与制造业的协同性,尤其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其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相关性水平,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相关性水平也有所提高。整体上,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表现出对于相关行业的显著依赖性和空间协同性,特别是中国船舶集团。

表9 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

4 结论

1)国防科技工业在中国城市尺度是广泛分布的,仅少数地级单元没有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从省级尺度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多,北京、广东、上海、江苏4个省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数量在1 000家以上。此外,四川、陕西和辽宁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较为发达的省份。

2)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其他军工企业的空间协同性最高,航天类与其他军工集团次之,然后是电子信息类,兵器类军工集团与其他国防科技工业的协同性最低。就同类行业而言,两个集团间的空间协同性整体上并没有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仅航天类两个集团间投资规模的空间协同性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兵器类和航空类两个集团在省级尺度上甚至存在不相关的情况。

3)航空航天及船舶类军工集团与相关行业的协同性很高,明显高于与制造业整体的协同性,而电子类军工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则对于相关行业和制造业整体协同性都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但两者差距不大,兵器类军工集团则基本自成体系,与全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产业布局基本都不相关。

猜你喜欢

核工业国防科技兵器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理论框架的构建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心系“国之大者”,谋创新、铸重器——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贺核工业60周年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