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反思:小学特色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综述
2022-09-29钟珊
钟 珊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 四川成都 621000)
小学特色课程占比较大,对整个小学课程特别重要。随着新课程观等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很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小学特色课程研究。2009-2019年这段时间,广大的小学教育研究者和小学一线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和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段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客观面对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全面了解并促进我国小学特色课程的发展。
一、研究成果的统计和分析
本文以小学特色课程、课程开发和实践为主题词、关键词,以10年为检索时间区间,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的文章共计571篇,其中核心有55篇,非核心有516篇,以及25篇学位论文,经过细致筛选,选择了80篇有代表性的文献,即55篇核心文章和25篇学位论文,进行综述,以期获得对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1.文献数量
从2009-2019年,在CNKI平台上以“特色课程”为篇名搜索到的文献资料达到571条,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55篇,硕士论文25篇,博士论文0篇,总计80篇。相对于10年以前的文献而言,近十年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这10年中,2014年是特色课程研究量最多的一年,共计14篇。一方面,特色课程的初出雏形,经过几年实验,一线教师在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提出开发经验和改革建议;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也一边研究一边总结,各大院校展开了系列研究。
2.研究成果的分布
(1)核心期刊文章分布
55篇核心期刊文章主要分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管理》等15种期刊杂志上。其中《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与管理》刊载的最多,达到25篇;《教学理论与实践》8篇;《中国外语》和《中国教学学刊》各5篇;《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论坛》《教育导刊》《外语电化教学》各3篇。
表1 近十年以“特色课程”为篇名的文献数量
(2)硕士、博士论文的分布
一些高校在硕士、博士论文选题上也逐渐倾向于特色课程的研究,10年内大概有25篇硕士学位论文,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研究相对集中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这些研究促进我国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以及发展。
(3)内容分布
统计10年的文献,研究者对特色课程的研究内容大致关于4个方面:研究开发特色课程的价值意义、特色课程的内涵、特色课程的特点、开发特色课程的策略,以上四种文献分别占总数的18%,20%,16%和24%。其他方面也有所涉及,如探究目前特色课程存在的问题,特色课程如何持续发展的研究,下面对这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开发特色课程价值与意义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革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学校特色课程。毋庸置疑,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然而国家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因地、因校制宜,开发一些特色课程,为学生最大可能发展负责。
石悦提出,“研究小学特色建设中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和系统化的发展,能够为小学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添加力量。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发展[1]。”范俊明提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以特色课程为着力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校课程变革的重要话题[2]。”
比较两位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势在必行,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对于学生、教师、学校、区域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3]。从学生这个角度看,特色课程要保证课程丰富和多样,促使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利;特色课程的广泛性既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的获得感,又能满足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4]。从教师这个角度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不再是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或学科教学者,还要要求教师做一个课程研究者、建构者,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开设研发特色课程,这种专业自由权的获得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教师参与课程建构,获得职业成就感。从学校角度看,时代要求办学者办“特色校园”,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特色,课程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因此特色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5]。从区域文化这个角度看,能通过特色课程链接社区的方方面面,这样能让学校与社区完美融合,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的综合体。
2.特色课程的属性和特点的研究
朱志国提到,学校特色课程是鲜明的学校名片,普遍的学生参与性以及核心价值的综合性[6]。本文认为研究者朱志国的概括还不够全面,特色课程的特点除了学生的普遍参与性,还应该加入教师的普遍参与,因为特色课程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不一样的,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扩大参与的范围和频度[7]。黄俊提到,学校特色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的核心价值以及对核心价值的综合,即要达到以下三个统一。一是特色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体系总目标相统一;二是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终为学生的未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学校与学生的统一,即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传统文化,通过开发和实施特色课程实施,将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价值的凝聚起来[8]。
对比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学校特色课程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鲜明的个性、普遍的参与性、核心价值的综合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侧重课程的知识性,其实,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关注更多方面,而不是只侧重某一点,这样才能真正地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同样,课程不能只关注语数外基础课程的知识性,而应该设计学生喜欢,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特色课程。如学校的食育课程,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再如学校的插花课程,教会学生发现生活的诗意;还有班级的生日课程,教会孩子表达爱和分享幸福。因此,开发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关注核心价值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和老师都能彼此成长为更加完整和美好的人。
3.实施特色课程策略的研究
李芳等人在《小学英语课程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中提到,小学英语课程特色建设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第一,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第二,积极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第三,营造英语教学氛围;第四,凝练英语课程特色[9]。何永红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中提到,怎样构建特色课程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他提出了两点,第一是研究生成特色课程,第二是提升课程发展速度。
两位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美好蓝图。国家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师队伍,地方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师队伍,那我们特色课程更是需要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把特色课程落实为特色课程。因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课程意识,有创新意识,有敢做敢当的魄力,有不断学习进步的意识……在国家、地方、学校层面,集中力量对老师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让老师成长起来,让老师快乐起来,自然会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学生。
4.特色课程内涵的研究
在学校发展和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特色课程的概念是什么,特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特色课程如何持续发展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界定什么是特色课程。
关于“特色课程”的定义,研究者们有自己的理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更多的是基于学校课程实践而提出的概括性描述。
何永红提到,“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学校的经验和开设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朱志国提到,所谓学校特色课程,学校首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为科学依据,再充分考虑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然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位研究者都提到两个关键意思,“独特”,“区别于其他的课”,因此我认为,特色课程的核心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沿着这个思路和方向,我们对特色课程的内涵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我校毗邻锦城湖,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锦城湖特色课程,这是我们学校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构建系统的公园课程。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思考
通过分析这10年来小学特色课程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教育者目前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数量也多了,质量也提高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小学特色课程为小学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其探索还不能停止,还需要广大的研究者不断更新观念,打破陈旧的课程观,不断地去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去实践和探索具有个人特色的课程,去完善特色课程的评价和反馈。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研究的范围从单一走向多元化。这其中既有关于特色课程价值意义、特色课程内涵相对传统的研究,也有特色课程可持续发展比较新的、有特色的研究。但是关于小学特色课程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小学特色课程与社区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还显得非常缺乏。例如,对小学生日课程的研究比较少,从CNKI数据看,只有一篇文献资料,其实我们知道在集体中过生日,过有意义的生日,有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如分享、感恩、友善这些价值观可以在生日课程中培养起来。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实践层面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实施方法大框架还不够明确,一些研究还比较随意和零散。如生日课程就是唱生日歌和吃蛋糕,其实我们可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点变线,线变面,面变体,还需要从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最终形成立体、多维、规范定的小学特色课程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们突破了传统的经验总结或者只是思辨,而是多种方法并用,如分析法、个案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和融合会总结出更多的成果。当然,如果能有新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去尝试,如果实在没有,也没有必要硬要为了比较而比较,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思辨而思辨。
从研究者的组成来看,有小学教科书编写人员,有高校教师带领下的从事课程研究的研究生团队,还有致力于小学课程研究的教研员,有小学管理人员,还有小学一线教师。但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身份的研究者还不太多,如果能有研究者既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又能静下心来做研究,那我们的小学特色课程研究一定能达到新的高度和宽度。比如,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教师俞佳老师既是教学老师,又是研究者,让学校特色的书法课程落地开花。俞佳老师带领研究组营造书法环创环境,提高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多种方法鼓励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书写兴趣,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他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着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研究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一定会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