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托班幼儿角色区自主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

2022-09-2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病娃娃小朋友

凌 晨

(大连市沙河口区早期教育幼儿园 辽宁大连 116021)

一、游戏活动背景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本次角色区自主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幼儿以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咳嗽、感冒等生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他们基本都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有被家人照顾的经历,对医生、病人等角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幼儿虽然很喜欢玩看病的游戏,也知道要照顾、关爱病人,但是他们的游戏仅仅停留在“给病人喂吃的、给病人打针”阶段,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希望幼儿在游戏中将日常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扮演上,教师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着重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丰富幼儿角色扮演的经验。

二、游戏活动内容与过程

今天的娃娃家里热闹非凡,几个小朋友正在热火朝天地炒菜、做饭,蕾蕾(化名)和星仪(化名)坐在小床边哄娃娃,突然星仪咳嗽了几声,蕾蕾看她咳嗽的样子,马上很关心地问:“星仪,你是不是感冒了呀?”听蕾蕾这么问,星仪马上说:“我都咳嗽了,我生病了!”星仪刚说完自己生病了,就把娃娃从床上放到了沙发上,自己麻利地躺上了小床,还捂着嘴巴继续咳嗽了两声(如图1)。

图1

这时的蕾蕾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生病”了,于是开始呼喊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你们快来看呀,星仪生病了!”在娃娃家里游戏的其他小朋友听到蕾蕾的呼唤,拿着手里的玩具,都陆陆续续地过来了,围在星仪的床边。蕾蕾最先问道:“星仪,你哪不舒服呀?是不是发烧了?”一边说还一边学着大人的模样,用手摸摸星仪的头,然后赶紧跑到娃娃家接水的地方,用小水杯接了一杯水,对星仪说:“你多喝点水病就好啦!”(如图2)

图2

蕾蕾给星仪喂完水,又在区域里找着什么东西,我仔细一看,她拿了一块小手绢和一个仿真的装沙拉酱的塑料瓶,瓶口是尖尖的形状。她对星仪说:“你生病了就要打针,打完针病就好了!”只见她用手绢给星仪的胳膊下方垫上了,然后拿起尖尖的塑料瓶,准备对着星仪的脖子开始“打针”!(如图3)

图3

这时星仪赶忙双手阻止说:“不是打这里!不是打这里!我上回在儿童医院,医生阿姨是在我胳膊上打针的!”蕾蕾又拿着小毛巾在星仪胳膊上“消毒”,正准备打针的时候,星仪(化名)突然叫:“妈妈、妈妈,我不要打针!”声音都提高了几倍!这时在旁边默默观察的我看到没有人回应星仪,我赶紧走到星仪身边,蹲下来温柔地对她说:“妈妈来啦!妈妈来啦!别担心!”星仪听到我说“妈妈来啦”居然噗嗤一声笑了,说:“你是我的老师妈妈吧!”在他身边的小朋友也跟着笑了起来。(如图4)

图4

我问星仪:“你打针的时候为什么叫妈妈呀?”她小声地说:“我害怕打针,打针疼!”这时旁边的瞳瞳(化名)小朋友跟星仪说:“我也怕疼,但爸爸说我是男子汉,我打针不哭、我最勇敢了!”“这样吧,星仪,老师妈妈会在旁边陪着你,我们跟医生说请她打针的时候轻一点,星仪也是最勇敢的小朋友,好吗!”星仪听到老师这么说,点了点头,蕾蕾也开始轻轻地给星仪“打针”了!蕾蕾:“打完啦!你睡一觉就好啦!”看到“打针”这么顺利,我赶紧鼓励她:“星仪生病打针一点也不怕疼,你真勇敢!”旁边的小朋友也开始给他鼓掌:“你真棒!你真勇敢!”星仪开心地笑了,其他小朋友开始给打针后的星仪做好吃的,有的要做比萨、有的要做水果沙拉......(如图5)

图5

三、游戏活动的价值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己发起、自由结伴、自主推进、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在角色区里,幼儿最能够自由表达意愿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叙事能力的发展,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都将在这里得到实现。可以说,角色区游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为幼儿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了幼儿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四、游戏活动的分析

幼儿对娃娃家里的游戏活动都比较喜欢,但是当蕾蕾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生病”而呼喊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时,他们也都陆陆续续地围在星仪的床边。这说明托班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短暂集中注意,但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教师在开展和组织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通过自身的言语行为和精心准备的活动引起幼儿的注意。

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他们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掌握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角色区中,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的动作,比如幼儿模仿妈妈炒菜的动作、幼儿模仿妈妈哄宝宝的活动、蕾蕾去给星仪接水等,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都是来自幼儿对身边成人的模仿,正如《指南》所解读:“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蕾蕾看到星仪生病,一定是联想到了医生这个角色,当时身处娃娃家里,并没有很多关于医院的游戏玩具。但聪明的蕾蕾找到了小毛巾充当垫板、充当消毒棉球,找到了“尖尖的沙拉酱瓶”充当注射器。幼儿在游戏中因缺乏医院用品而使用了替代物,这种对物体使用的转换替代特征,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练习,是在潜移默化中小步递进的能力提升和智慧生长,游戏使幼儿聪明。

蕾蕾在给星仪打针的过程中,她以为哪个地方不舒服就要在哪里打针,在这样的场景下星仪回忆起了自己的打针经历:“我上回在儿童医院,医生阿姨是在我手上打针的!”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蕾蕾已有的经验是:“不舒服就要打针,哪个部位不舒服就在哪里打针”。通过和星仪的交流,她又获得了新的经验:“在胳膊上打针”,也许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她会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可以在胳膊上打,也可以在手、脑袋、屁股上打。”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体验,又拓展了新的经验,他们互相学习,为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积淀。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在幼儿进入小班学习生活后,我们准备在角色区增设一部分关于“小医院”的活动区域,并逐步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丰富游戏情节,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应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在蕾蕾给星仪打针的过程中,虽然是角色游戏,但是星仪对打针的恐惧感是存在的,通过我前期的观察,当星仪喊妈妈而没有小朋友回应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我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的最好方式。在不打断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及时以适当的角色身份介入游戏,给予幼儿启发,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指南》指出:“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个体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自尊、自信的形成主要来自交往过程中的体验。在角色游戏中,星仪因为生病得到了好朋友们的关心和关爱,她在游戏中能感受到别人对她是友好、关爱、尊重的,那么她的自我价值感就比较高。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也应该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猜你喜欢

生病娃娃小朋友
“生病”的一天
春转夏,你的肌肤生病了吗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三个娃娃一台戏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简易娃娃床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