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段子变成小说
——读赵志明短篇小说《风和马和牛的故事》
2022-09-28○张敦
○ 张 敦
什么是段子?当下这时代,想必人人都知道。短视频出现之前,段子是一段段简洁的文字。有了短视频后,段子就被影像化了,缺失了语言的魅力。现在好像拍短视频的人总说自己在“拍段子”。段子应该有这几个特点:首先是幽默搞笑,不搞笑的难以流行;其二是短,段子之所以被称为段子,原意即指相声作品中的一节或一段,长不起来。我们的视听被段子包围,打开手机或电脑,简直铺天盖地。有多少人在写段子,我说不准,数量上想必会超过写小说的人。和小说一样,段子也有好有坏。好的让人会心一笑,坏的呢,只会让你感觉无聊。读到好段子的时候,我想过这个东西能否用到小说中的问题。但我从来没尝试过把段子变成小说,因为我接受不了段子骨子里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俗,必须承认,这种俗是客观存在,而非我个人的主观判断。如果能接受其“俗”,把段子化入小说中,或者直接把小说写成段子,也未尝不可。这一点,严肃小说做得少,电影倒是做得多,比如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还有韩寒的电影,比如我今天想到的《乘风破浪》。读完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非要单提一下这部电影了。
怎样把段子变成小说,而且还不那么“俗气”呢?这个问题,在小说家赵志明这里得到了解决。下面聊一聊赵志明发表于《十月》2022 年第5期的短篇小说《风和马和牛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篇将几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巧妙加工而完成的作品,既保留了段子本身的幽默感,又映射出世界的荒诞和人心的孤独。
这篇小说的开头,出现了第一个段子:小偷入室盗窃,人家餐桌上留有信封,装着三百元现金,还附有纸条,说你上门一次也不容易,这一点钱请收下,不要乱翻东西,云云。
赵志明将这个段子当作故事的引子。故事的主人公张三是个小偷,他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于是就去那户人家盗窃,果真拿到了三百元现金,过段时间再去,又拿到了三百元现金。这后面的情节,是赵志明原创的情节,是他对段子精心加工的部分。
小偷遇到如此诡异的事,于是开始思考,接下来赵志明写了几点“推论”:失主与窃贼的关系,是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如果小偷只来这一家,定期拿走自己的供养费,还算不算偷呢?能不能要求失主一次性把几十年的供养交清?可以说,每一点都是荒诞而可笑的,比段子本身更为高级。读到这里,我不再担心小说是否会流俗。我想,能否做出如此“推论”,应该是赵志明选段子的标准。这是充满了有逻辑的想象力,让人佩服。
因为有了思考,小偷决定结束自己的盗窃生涯,金盆洗手前要干票大的,去偷BP 机。那个年代,BP 机是好东西,人人都想要。于是第二个段子出现了,同样脍炙人口——小偷盗窃了几百台BP 机后,埋藏于某地,被警察擒获后,死活不说出藏匿地点,于是被判处六年的有期徒刑。写到这,赵志明打住了,没继续抖出那个曾让我们笑出声的包袱,转到另一个故事中。这是对的,因为经过大众传播后的包袱不可能再次抖出笑声,如果一股脑地写出来,就会滑到“俗”的那一面。赵志明想要的,不是幽默和搞笑,而是类似于加缪等作家不断书写的主题,那就是人之存在的荒诞性。我相信,从一开始,赵志明就很明确,他要的是荒诞,而不是搞笑,这是方向,不能跑偏。
下面的故事,是写一个最后使用BP机的人。这人是个诗人,叫李肆。别人都用手机,他偏坚持用BP 机,因此被媒体大肆报道,人们只关注他与BP 机的关系,而毫不关心他的诗。这一部分,赵志明写得相对较长,所用方法也是由段子本身延伸开来,推导出其他事件,展示奇思妙想——因为诗人的坚持,最后一座信号塔得以保留;诗人经常站在塔下仰望星空,思考存在的意义;总有好事之人给诗人的BP 机留言,甚至邀他参加饭局;诗人爱上郊区的信号塔,经常独自带着啤酒去塔下独酌……
可见,赵志明并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荒诞,他一步步探寻,摸到了荒诞中的诗意。这也是段子难以企及的一重境界。接下来,赵志明让来自两个段子中的主人公会面了。出狱后的张三,带着几百台BP机,来到最后一座信号塔下,而恰好碰见在此喝酒的李肆。这是精彩的一笔,打通了段子的宇宙。张三是为信号塔而来,因为他想让这些毫无用处的BP 机连一次信号。李肆羡慕张三的自由,因为他本人被信号塔拘禁了。
这部分,主要由对话进行叙事。在抖出那个陈旧得不值一提的包袱之前,赵志明写的是张三在狱中的幻想,他天天做梦梦见那些被埋藏的BP 机,这些玩意儿成了他生命的希望,他日夜担心会被人发现,因此而寝食难安。赵志明没有忘记前面的情节,他让出狱后的张三再次前往那户留钱给小偷的人家,却发现全都变了。可见,段子变成小说,重要的一步是,一定要从容掠过那些无聊的笑料,编织出丰富的细节,指向那个荒诞的主题。
临近结尾,赵志明为诗人李肆安排了“前史”,为李肆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再一次拓宽了小说叙事的时空。本来单薄的段子,如此延展出去,终于成为一个圆满的故事。
读到此,回看小说的题目《风和马和牛的故事》,别有匠心之意。风马牛,应该是象征三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段子,赵志明将题目纳入生命存在的主题中,再用无尽的想象让它们“相及”,关键是,他提升了原有段子的内涵,终于让段子成为小说,还是很不错的小说。最后说一句,反观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也用到了BP 机过时的情节,只是单纯搞笑,让我觉得很俗气,也很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