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融课堂,盐溶于汤”大思政视域下“无机化学”课程改革实践

2022-09-28尹国杰王万慧王璐高亚辉张少文赵晓洁

安徽化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尹国杰,王万慧,王璐,高亚辉,张少文,赵晓洁

(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2016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都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必须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重申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4]。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坚持“四个相统一”推进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明确了资源共享、深入研究、名师表率等方面要求[5]。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并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好它的内涵与意义。

“无机化学”课程作为高校化学类、材料类、医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主要介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原理,帮助学生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解决相关化工工艺设计、材料制备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同时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课程受众广泛,利用该课程开展课程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研究现状

自2017年12月“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出现在中央文件之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截至2021年12月,与“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文献共2.82万篇,与“化学类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文献共988篇,与“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文献有60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6-12]。同时,在思政元素挖掘梳理的基础上,2007年Tang Aimin强调[13]课程德育要落实到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真实的生活才能体现真正的道德事件,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应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选择和运用真实的道德事件;生动地表现学生的价值冲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情感。陈沛[14]提出在教学大纲修订和教案编写中确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朱国贤[15]提出通过典型案例以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田振芬[16]提出从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实验课程出发,构建“无机化学”课程育人机制。陆道坤[17]提出“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改革路线。2021年,张树永[18]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在体系建设、资源来源、实施模式和效果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重点在明确思政建设内涵、强化整体设计、强化效果考核、注重示范引领等方面开展工作。

图1 课程思政论文年度发表情况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论研究局限于思政元素的简单发掘和机械融入,未能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体现原子经济理论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缺乏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未能充分落实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

因此,“无机化学”课程思政要立足化学反应原理,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融入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依托基层党支部,开展课程育人工作。教学过程要摆脱“教师讲思政,学生听故事”的单一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贯通“四大平衡反应”原理和原子结构理论与思政目标的联系,实现“知行合一”,潜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同时要依据课程思政目标来设计考核评价,围绕学习“成果导向”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落实OBE教育理念。

2 改革措施

依托基层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功能,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开展课程育人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的“再挖掘”“再梳理”和“再融入”作为每个教学周期中常态化的工作;拓展平台载体,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完善教学资源。

2.1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育人层次

依托基层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让党建工作为课程育人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提升育人水平。

2.2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育人实效

以“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设置、知识模块整合、课程思政案例库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中全面融入课程育人目标。

第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针对思政目标,对教学内容“再科研”,优化、重构课程内部的知识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第二,教学过程在契合“四大平衡反应”和“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内在逻辑表达的前提下,潜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并内化为自身素养,做到水到渠成。建立“点、线、面、体”立体化课程育人方式[19](图2所示),从包含“无机化学”知识(点)的典型案例出发,将思政教育融入故事(线)中,通过列案例和引故事,让学生从情(家国情怀)和理(伦理道德)两个层面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充满关切,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形成立体化育人效应。

图2 “点、线、面、体”立体化课程育人方式

例如,通过学习酸碱质子理论,扩大学生对酸碱理论的认知范围,让学生经历观察、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探索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传递作用。通过课前测试、课中习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以共轭酸碱强弱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是相互依存的,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以最终完成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3 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在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中为学生提供包含思政育人内容的学科动态、学者生平、视频资料和自测练习等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同时,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采用自编教材,科、教、创融合发展,创新理论和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竞赛,为课程育人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和资源支撑。

2.4 践行“成果导向”,实施全过程考核

考核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实验、报告、论文、作业和学习习惯,占40%)和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占60%),将德育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纳入评价体系,建立详细成绩分布报告与重点帮扶对象统计表,对目标达成较低的学生,联合学工部门和工会部门,在后期学习生活中实施重点帮扶。

2.5 常态化教学“问诊”,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校内同行评价工作,同时,团队针对课程育人的实施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具体包括在校生、学生家长、校内外同行教师和用人单位四部分。问卷调查活动不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是常态化的教学“问诊”,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过程中,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社会参与度,开启全员育人的模式。

2.6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拓展课程育人功能

以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为出发点,践行“学生中心”和“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将课程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闭环”。“以点带线”,分阶段、分层次稳步进行课程育人建设工作,将“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教师纳入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带动所有成员将“立德树人”育人内涵逐步内化为育人能力,并逐步对其他课程和其他专业开展课程育人建设工作。首先,对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进行辐射推广;其次,对项目团队成员所承担的“四大”基础化学开展课程育人建设;最后,对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相关专业进行转化辐射,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专业课育人推广格局。

3 结束语

以践行“学生中心”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建立“点、线、面、体”立体化课程育人方式,以知识点为载体,帮助学生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解决相关化工工艺设计、材料制备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同时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优化、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契合“四大平衡反应”和“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内在逻辑表达的前提下,潜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并内化为自身素养,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同时,完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坚持“成果导向”理念,实施全过程考核,开展常态化教学“问诊”,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拓展课程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