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慢性肾脏病3~5 期非透析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体表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2022-09-28孟立锋苏佳平
赵 洁,莫 超,史 伟△,孟立锋,曹 响,苏佳平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目前,全球约有8.5 亿CKD 患者,患病知晓率[1]不足10%。在我国成年CKD 患者患病率达10.8%,全国约有1.2 亿CKD 成人患者[2]。CKD 发病率高,知晓率低,病情一旦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必需依赖肾脏替代疗法(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移植)维持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3]。因此,加强CKD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对延缓CKD 患者病情进展,提高CKD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是通过收集机体脏腑组织新陈代谢辐射出的红外热源,经计算机应用软件转换,呈现出可直观的不同温度彩色图谱,从而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影像学技术,对辅助临床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4]。研究表明,IRT 可辅助冠心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辨证,显示出IRT在中医辨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6]。然而CKD 中医辨证与红外热成像的相关研究目前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利用IRT初步探索CKD非透析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不同区域及腧穴体表平均温度的变化规律,旨在促进CKD的中医辨证客观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2018 年3 月至2019年10 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CKD 3~5 期非透析患者60 例作为CKD 组。收集同时间段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 例作为对照组。CKD 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26~65 岁,平均(53.07±8.44)岁。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2~64 岁,平均(49.67±11.1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CKD 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 年版)》[7];CKD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腧穴定位标准参照GB/T1234b-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9];区域定位参照《中医诊断学》[10]及《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11]。
1.3 纳入标准1)20~65 岁;2)符合CKD 诊断标准,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 mL/(min·1.73 m2)的非透析患者,且3个月内eGFR波动<30%;3)中医证型由肾病科两名主治中医师及以上共同辨证,且证型一致;4)自愿接受IRT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IRT 检查,伴心、脑、肝等严重疾病和精神异常者;2)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者;3)拍摄部位皮肤破损、瘢痕及重度感染者;4)光过敏体质者。
1.5 研究方法
1.5.1 红外热成像采集方法 采用DH-2010-B型非制冷医用远红外热像仪(重庆宝通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温度分辨率≤0.038 ℃,空间分辨率≤0.9 mrad,探测器像素320×240,测温范围0~50 ℃。检查室内温度(24±1)℃,相对湿度40%~60%,确保无阳光直射及强红外辐射等因素干扰。检查前受检者静坐10~15 min,充分暴露检测部位,按解剖学姿势站立于距离拍摄仪1.5 m处,充分暴露拍摄部位,采集躯干正面、背面、双下肢的红外热成像图。
1.5.2 红外热成像测温方法 由专业医生操作仪器,观察受检者被扫描屏幕彩色图像,以图像清晰、线条分明为原则。热图上所测定腧穴温度值以边长0.2 cm 的正方形投影为数据采集区,提取数据采集区温度平均值作为各穴位的温度值;以采集区域体表温度平均值作为区域红外热体表温度值。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LSD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KD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CKD组60例中脾肾气虚证34 例,占56.67%;脾肾阳虚证11例,占18.33%;气阴两虚证9例,占15.00%;肝肾阴虚证6例,占10.00%。
2.2 CKD 非透析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腧穴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的关系双侧肾俞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太溪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其中右侧太溪脾肾阳虚证低于肝肾阴虚证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命门穴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证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气虚证组低于肝肾阴虚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KD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腧穴红外热体表温度的关系()℃
表1 CKD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腧穴红外热体表温度的关系()℃
注:与脾肾阳虚证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表示P<0.05
2.3 CKD 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不同区域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的关系双肾区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脾肾气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膝区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肝肾阴虚证组,其中右膝区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督脉区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对照组、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证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KD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区域红外热体表温度的关系()℃
表2 CKD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区域红外热体表温度的关系()℃
注:与脾肾阳虚证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气阴两虚证组比较,△表示P<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CKD 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所伤、劳倦过度导致肾之阴阳亏虚,肾蒸腾气化功能失司而发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脾肾亏虚为本,实以瘀血、痰浊、湿热、毒邪等为标,其病位在肾,久则累及诸脏,迁延不愈终致痼疾沉疴[12]。《景岳全书》中曰:“肾为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为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中医认为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之阴阳,为三焦之源、水火之宅、精血之府、元气之祖,可见肾脏在人体阴阳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同医家对CKD 辨证论治各异,张琪教授强调理肾阴肾阳平衡是辨治CKD 的关键,肾阴亏虚、虚热内生,常选用左归丸、六味地黄汤加减滋补肾阴,以制阳光等[13];汤水福教授认为CKD 本虚以脾肾两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为湿热瘀毒互结引起肾络瘀滞形成肾络癥瘕,治疗秉承“泄实为先”“祛邪扶正”原则[14]。CKD 的中医药诊治疗效与中医辨证论治密切相关[15],提升中医辨证准确率有助于CKD 的防治。因此,促进CKD 中医辨证客观化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情进展。
IRT 可通过采集机体脏腑组织新陈代谢发出的能量代谢信号,辨别机体寒热属性,客观反映脏腑阴阳盛衰[16],与中医理论“有诸内者,必行于诸外”相符,表明IRT 对中医辨证客观化有促进作用。朱琦等[17]研究发现哮喘寒证患者合谷红外热温度低于对照组,而热证患者则相反,可为哮喘临床辨治提供指导意义。黄建华等[18]研究显示曲泉、中极红外热温度可反映慢性前列腺病变。王轶蓉等[6]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肝郁证患者乳中及带脉穴红外热相对温度明显升高,肾虚证患者肾俞、痰湿证患者中脘穴温度明显降低。高瑶等[19]发现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患膝关节上外区、下外区、外侧区等不同区域湿热痹阻组温度最高,肝肾两虚组温度最低。孙丹[20]研究发现,肝气郁结型人群红外热图在双侧胁肋部体表温度较亚健康组人群低,存在温度属性差异。本研究发现,脾肾阳虚证组肾俞、太溪、命门体表平均温度低于对照组、肝肾阴虚组,肝肾阴虚证组命门体表平均温度高于脾肾气虚证组。肾俞穴[21]作为足少阴肾经的背俞穴,与肾脏相应,是肾之经气输注之所,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记载:“十二腧皆通于脏气”,说明脏腑功能的盛衰可通过背俞穴表现出来。太溪作为肾经本经的输穴、原穴,是肾脏精气聚集之所,具有补先天之精,调动、激发肾脏元气的作用,“肾病,其气虚弱,腰痛,时时失精……季夏刺太溪”,提示太溪穴可补肾益气。命门为督脉上的腧穴,内寄元阴元阳,为阳气之根、水火之宅,与肾藏精、主蛰生理功能相似,可为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中医认为,脾肾阳虚证患者平素体质偏寒,气血生化乏源,阳气亏虚无法发挥温煦机体功能,易感受风寒湿邪,体内痰湿从寒而化,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晦暗等;肝肾阴虚患者平素体质偏热,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久之则化热伤阴耗气,甚至虚火偏亢,加之CKD 患者常伴瘀血、痰浊、湿热等,浊邪郁而化热,可见烦躁易怒、潮热等,所以脾肾阳虚证患者肾俞、太溪、命门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较肝肾阴虚证低。此外,本研究还发现CKD 脾肾阳虚证组非透析患者在双肾区、双膝区、督脉区红外热体表平均温度低于对照组、肝肾阴虚证组。究其原因可能与CKD 患者年龄、病程有关,年龄大、病程长,机体肾精衰退,元阳逐渐亏虚,督脉不振,累及后天之本脾阳,脾肾阳虚,温煦机体功能下降,机体失于温养。
由此可知,CKD 脾肾阳虚证非透析患者在双肾区、双膝区、督脉区、双肾俞、命门穴红外热图体表平均温度均低于肝肾阴虚证,提示双肾区、双膝区、督脉区、双肾俞、命门穴的IRT检测可辅助CKD中医辨证。但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单中心、样本小,病例收集时间、年龄跨度大,对人体体表温度有一定影响;2)研究结果受研究对象情绪等无法避免因素影响;3)腧穴、区域红外热体表温度取值测量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基于此,今后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研究,缩小收集病例时间及年龄范围,建立大数据库进行分析、总结,统一腧穴、区域体表温度测量标准方法,提高准确率,以期为CKD 中医辨证提供更准确的客观化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