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聚焦工科优势高校文管类专业
2022-09-28刘志新
刘志新, 庄 岩, 刘 洋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委,北京 100083)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部署。为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中国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的新阶段。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和文科教育的繁荣, 高等教育就只能是低层次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如何振兴文科, 推动文科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 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1]。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聚焦文科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重点领域。
由此,笔者拟关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总结新文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共通之处,研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将聚焦工科优势高校文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深入剖析文科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文科类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如何发挥工科类院校固有的科技创新和学科融通优势,赋能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中期起,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高校在商学院设立创业课程与相关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后逐渐突破商学院的范畴并覆盖各类专业学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了《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再次强调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中国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之中,发展了国外提出的“创业教育”概念,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理念[3]。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2008年,设立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创新是思维层面的创造,表现为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态度;而创业则是实践层面的创造,表现为在社会各领域中开创新事业的行动与成就,二者 存在区别却又密不可分。创业的内核在于创新,创业是创新在经济社会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表现,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共通之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才培养价值导向的转变,即培养创新精神超前、创业素质过硬、能够开创新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具有其科学性,二者相辅相成,能够使学生在创业实践锻炼中领会创新精神,在创新思维培训中探索创业要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文科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推动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实现文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密切联系,推动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学科不断交融交叉,使新文科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拥抱科学技术变革。整体来看,新文科建设追求的是在学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为基础,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核心在于面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使大学生具备包括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内的创业者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和创业的精神、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胜任力[4]。从这一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与新文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意义深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世界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创新在经济变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有助于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有助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文管类专业知识应用行业范围较广,且与创新创业联系密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文管类专业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5]。
二、新文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提出“新成就、新目标、新要求、新动力”等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在 2035 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指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主题[6]。
新文科建设是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培养时代新人、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当前,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 新知识和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需求,这就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应培养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新型人才[7]。由此,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总之,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此外,新文科建设部署还将推动高校专业教育革故鼎新,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课程方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新文科建设为文科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二)运行架构的融通性
近年来,经过高校的不懈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进一步细化,在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教育、实验平台等方面积极采取新举措,进行新探索,初步形成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具体来看,在专业结构方面,新文科建设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各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促进文科专业结构优化。在课程体系方面,新文科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夯实课程体系。在培养模式方面,新文科以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标,建设一批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开展法学、新闻、经济、艺术等系列大讲堂,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推动培养模式创新。由此可见,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促进文科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涉及顶层设计、培养模式、课程教育、实验平台等诸多方面。具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推动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开展专业化孵化服务,建设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建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新文科建设和双创教育在运行架构上都强调在顶层设计、培养模式、课程教育、实验平台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建设路径具有融通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专业建设,在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格局两方面精准发力,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和课程尚未有效融入新文科教育教学之中,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引领性的顶层设计
由于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缺乏全局观和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教育战略缺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4]。在培养目标方面,面对数字技术进步与产业融合,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然而,传统文管类专业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与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意识,文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多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仍多关注于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双创实践方面,高校对于文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平台利用不充分,尚未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在考核评价方面,双创课程对于学生的考核往往仅限于理论层面,未能真正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双创教师的教学成果奖励和岗位工作考核等相关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发挥其对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作用。因此,在全局视角下,针对文管类专业大学生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二)缺乏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完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和新文科的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有些文管类课程的设置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标准和定位,没有真正融入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未能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也没能真正体现“双创”教育的内涵、目标、要求[8]。在课程形式方面,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如将其设置为专题讲座或者简单穿插在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中,未能形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来制定,既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因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创新创业课程和新文科专业建设结合得并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分离相当严重,专业知识教学、校内创业教育与校外创业资源三者之间的对接脱节。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被统一设定为“通识型”课程,种类繁多却良莠不齐,忽略了文管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类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缺乏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少数针对文管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则往往浮于表面,仅注重实务的讲解而忽略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所用教材千篇一律,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未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新文科建设的特点进行调整。综上可知,目前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且多未能与新文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因而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三)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文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是由管理类专业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高校的教师虽然学历高、学术水平高,但大都还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创新创业的实操经验与体会较为匮乏,并不能完全胜任“双创”指导教师的角色。而且,目前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依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考评等方面仍保留着应试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不足。此外,创新创业导师需要商科、理工科等多学科的背景,而目前文管类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往往只具备单一的学科背景,在培养综合专业知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往往捉襟见肘。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管类课程融合是新文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弥补创新创业教师数字化技术知识短板应成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必修课。在师资力量方面,专职化的创业教师目前存在数量不足的短板,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小班化”“强互动”“重实践”的内在要求。面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步入新阶段,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匮乏和力量不足成为文管类双创教育改革的瓶颈,因此亟须引进和培养专职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四)缺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技能训练为主,缺乏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来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少对学生创新创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文管类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缺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现有培养模式还不能真正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标准,未能切实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大环境下,虽然诸多高校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平台等,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形式往往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流于形式,缺乏对文管类专业大学生实质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体制约束,校企合作中的愿景目标、利益分配往往受到诸多限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无法充分释放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9],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化,以实现校企创新创业资源有效、精准对接。另外,不同于工、医、农等学科的专业,文管类专业欠缺科创优势,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探索更适合新文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四、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是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效能提升的关键。针对上文提出的文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现存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保障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三个核心方面精准发力,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包括政府及高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中间环节,课程建设是否完善是决定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在长期中不断改进双创教育实效的指导工具和重要手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学生、学校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作用与促进,不断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能量[10]。同时,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笔者研究关注工科高校的学科交叉优势和科技创新基因,探讨如何利用工科学校优势赋能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助力文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拓展与更新。以北航为例,北航将“着力培养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并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在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研究出台一批相关举措,促进学校文理、文工、文医交叉合作,坚定建设北航风格新文科的信心和决心,致力于培养专业实力硬、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优的新文科领军领导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举措
1.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顶层设计:专创融合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培养专业实力过硬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与目标。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的全过程,完善专创融合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文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改革的有力举措。在培养目标方面,对于文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经济与文科专业培养的融合;体现新文科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体现理工农医等学科优势对文科生创新创业的赋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突出强调应用型文科学以致用、问题解决与行动的能力。在培养体系构建上,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引领双创全链条。坚持规范统一和特色创新相结合,根据八大学科门类专业特点,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进行双创教育体系重构和模式改革。
北航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站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起点,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广新文科的发展理念和做法,促进学校文理、文工、文医交叉合作,在课程设置、专业融合、培养模式、实验平台等方面精准施策。培养和锻炼学生掌握资源整合、团队建设、企业运营等创业技能,塑造学生成为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商业禀赋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引领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阶段成果。
(2)师资队伍:校企双师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总原则在于:坚持内培外引,多渠道聘请导师;组建导师团队,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完善师资队伍评聘条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具体来看,“内培”可以选拔相关学科背景抑或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优秀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研究及教学;“外引”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产教合作的资源,聘请著名企业家、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优秀校友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或创业导师,开设讲座、开展案例讨论和创业实务指导等。在双创教师考核评价以及培训方面,制定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计划、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优惠政策,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理论研讨、考取资格证书等途径,增强创新创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11]。北航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双向赋能形成“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双创成果指导师资团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模式:产教结合
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虽是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缺乏实践体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具有生动性,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期望不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培养模式应结合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孵化基地培育等多种形式,运用创新思维拓展课程内容的实践尝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活学活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科技竞赛方面,北航通过开展科技竞赛、课外实践活动,聚焦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痛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了解国情,增强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例如,由北航团委主办的“冯如杯”竞赛始创于199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2届,逐渐形成了以创新、求实、团队、公平为核心的竞赛精神,共有超过90 000名学生参与竞赛,作品数量超过50 000件,已经成为北航声誉最高、学生参与最广的品牌赛事,是北航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基础阵地和文化品牌。“冯如杯”竞赛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和跨专业组建团队参与科技竞赛,在竞赛准备中加强交流,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除“冯如杯”等校内竞赛外,北航还鼓励和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校外创新创业竞赛,如近年来,北航双创竞赛成绩可观,先后斩获“互联网+”竞赛冠军、“挑战杯”特等奖等荣誉。同时,依托学校大力推行的“科研课堂”计划,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均面向文科专业学生开放,文科生同样可以参与计算机、航空航天、医疗领域的创意探索,鼓励学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在 “冯如杯”竞赛中,有文科生参与的项目超过60%,有多学科背景且存在大量的跨专业团队,团队架构与分工甚为合理。
在科技社会实践方面,2019年,北航成立大学生科技服务队,组织AI少年科创团赴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开展“红色逐梦之旅”,聚焦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成立中阳县扶贫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中阳县扶贫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全国优秀基地,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成果显著。
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北航依托创新经济和智慧管理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个省部级实验室及基地,在各文科学院开设了30余门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创业创业研究方法、就业创业指导、创业企业经营模拟等实验课,覆盖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
在孵化基地层面,北航与北航科技园、北航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建设,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打造“创业辅导+政策扶持+产业对接+创业孵化”的北航特色创业生态。其中,北航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星计划”已经顺利举办三届,累计吸引百余家投资机构、4 50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其中,获奖项目总估值超20亿元,持续融资总额近5亿元;由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与北航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北航《创业基础与实务》系列课程已连续开办五年,邀请了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唐彬森、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何一兵、中科北京创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及联席CEO米磊等20余位北航优秀校友创业家、投资人对北航师生进行创业辅导,参与人数累计近1 000人,其中3家初创团队在北航全球科创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成功获得融资达千万元。上述举措体现了北航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的有益尝试,体现了工科优势对文科学生创新创业的赋能。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融入新文科建设,高校应针对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和要求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展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从纵向上来看,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需求;从横向上来看,创业教育课程需涵盖社会创业、艺术创业、技术创业、创业财政、创业管理等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类型,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志趣和专业特色,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1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13]。
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课。北航深化通识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实训》等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出版《创业行动手册》《创业基础》《创业基础教师用书》《创业基础学生用书》等十多部教材,反响良好。
其次,借助北航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契机,打造面向新文科学生的理工文融合交叉的新文科平台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企业模拟》《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实践》等,鼓励学生深入行业前沿、发现创新创业思路,重构经管文法类专业课程及实验课,极大丰富了文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其中,《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实践》课程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北航团委面向全校已有创业行动或有意参加各类双创比赛的本科生开设的重点创新创业课程。该课程与多家校友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接洽,目前课程团队与北航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国泰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伟豪元和资本投资管理中心、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企业参观调研-高端讲座-项目实战”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项目孵化平台。
此外,北航的文科学院学科专业根植于工科优势背景,开展学科专业文工融合,形成如自然国学、航空航天法、语言科学与工程等特色新文科专业,努力打造一批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在专业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基因。
3.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段、积累性的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要及时评价、修正和调整,以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效评价方面,需要建立完备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这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管理和指导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高校反思和改进创业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完善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流程,构建涵盖课程体系、师资结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覆盖目标、中介和对象等多层次的创业教育指标体系,规范评价实施流程,为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14]。
在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成果评价方面,对全身心投入双创教育一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上有研究、有思想、有观点、敢于创新的老师予以嘉奖,鼓励和引导双创教师扎根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双创教育创新发展。在抓好奖励工作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考核,强化双创教育任务目标考核、教师岗位考核以及教学绩效考核,引导创新创业导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形成任务业绩考核与绩效分配紧密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学生创新创业成绩评价方面,应注重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重点。
五、结语
笔者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需求,探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并借助理工科高校的科创优势赋能文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三大核心,即保障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并以北航为例,总结了工科优势高校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以期在理工科高校内形成文工深度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同时,还提出各高校应积极回应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全球创新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把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技能与知识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以文化人,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又具有领导力的创新创业型新文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