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
2022-09-28于敏章
于敏章 黄 荔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促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大学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提高中国青年的“创业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开辟的一条转型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够有效地开展和实施,部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成都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心理学专业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相关原因,并据此提出一些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十分重要,就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看来,很多高校的教育并不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无法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调查发现,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专业创业与不创业两者所占比例差不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良好,但创新创业能力一般。其中,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展示自我价值和才能、实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有效途径,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选择创新创业是由于就业压力所迫以及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对于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否满足创新创业的要求,认为能基本满足的学生比例只有16.09%,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可见,改进学校相关教育,实现企校合作、产校结合,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很有必要。91.95%的学生认为出色的沟通和交际能力是创新创业需要的主要能力,其次强烈的挑战精神、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管理及领导艺术也占较大比例。同时,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赛”“挑战杯”或“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切实提升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有强烈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的形成是基于创新思想与愿望的,没有创新思想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甚至缺乏创新的毅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尽管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对现状不满意,但他们仍然具有创新的思想和愿望,就是感觉缺乏创新的信心和能力。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未采取行动,大多数学生专注于获得相关的文凭和证书。实践创造真正的知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实验可以得到新的启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只专注于理论学习,很少有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少有人经常从事科学技术创新。
(二)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思维
指导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柱,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习惯于用自己的专业思维来解决问题,其中一些教师缺少辩证思维和创新思想,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很少有教师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发明。一些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相对保守,课堂缺乏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无视学生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使学生逐渐失去创新的勇气和动力。
(三)应试教育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用标准答案的提问策略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将教学过程理解为现有知识的转移和积累。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不到位,只注重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的成绩,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很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也没有得到持续的支持,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密切,只是学生就业的一条途径而已。部分大学生将自己局限于研究现有理论,他们不反思、不学习,甚至不信任自己,在实践中没有创新。学校缺乏创新的学术环境,教师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不会积极思考新课题。部分大学生还停留在现有的教科书和知识系统中。许多大学生只能通过与不同学校的研究人员交流来学习知识,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学校没有为他们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此外,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尽管许多高校对教学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来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这也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今,评估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几乎等同于一次考试,这种评估方法很难评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落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尽管高校为部分的学生提供了科研条件和环境,但部分高校科研环境简单,部分实验仪器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为他们参与创新项目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这样的政策是否存在。没有资金支持,就没有实践平台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创新。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形成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社会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生评估体系。企业在招聘时,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仅仅用分数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其次,大多数学生对创新的支持仅限于口头,采取实际行动的并不多,学生只能在学校“验证”创新活动。一般而言,高校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纽带。相较于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更强,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新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更多的实践性课程来让学生体会到双创活动的魅力。地方师范院校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与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区域的办学优势,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应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心理学专业特色发展的准绳,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开设创造心理学课程,激发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研究,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优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所有教育实践指导最终都由教师完成。高校应以专业为依托,充分整合双创资源,深化“双师双导”在育人过程中的业务协同与顶层引领,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从结网建构到转化创造的价值融合。首先,大学教师必须了解创新教育的原理和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其次,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权重的增长正在加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最后,道德修养良好和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与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师团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领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教育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是确保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而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高校应深度融合心理学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利用实践教学的引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因此,教师必须迅速将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科相关问题,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每学期开展心理学专业创新论文大赛,实行导师和学生双选机制,确定创新论文选题,开展过程指导,优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撰写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参加“创青春”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和心得体会,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地方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和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借助实践育人平台独立设计、主动实践和自我求证,不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科技交流和成果展示,以便师生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以拓宽学术视野。
四、结语
地方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人为主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积极组织动员教职员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获“互联+”大赛铜奖1项、大学生“挑战杯”银奖2项;机构精心打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10 余场。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对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评估、采集心理测评数据,改善基础教育、利用心理学精密仪器技术与企业合作和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等措施,提高了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