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范生美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28

大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美育美术

何 静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亦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增强人的审美能力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中小学、幼儿园而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是其主要的师资来源,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任务,其审美教育质量是影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美育课程是教育理念、美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教育的现实物态化和主要途径。当前一些师范院校尚未完全构建起现代化师范生美育体系,美育课程多以公共美术基础课和艺术选修课来开展,重“术”而缺乏“审美”,甚至以简单的技法训练(比如简笔画)来完成师范生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考评,同时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感兴趣也不重视,无法有效达成美育目标。这种单一被动的课程授课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美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无法有效提升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新时代师范生美育课程改革也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共同体

在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要注重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以生为本”,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制作、体验、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有学者提出群智发展是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和常态。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群智发展将成为常态,教室内的智能水平将不再取决于教师的智力,而是群体智力的叠加。这也就意味着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二维模式,而是要形成整个课程共同体,但学生是教学关注的中心。

由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共同体是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师范生美育课程同样需要相应的变革。

二、重构真实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倡导面向未来的教育不仅是将课本上相对固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研究提出,21世纪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是个体应对和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综合品质。师范生面对的真实情境既有其生活学习面对的现实世界,又有其未来从事教师职业面对的世界,这就意味着,师范生美育课程目标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美育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增进人的审美能力,还必须考虑对接学习者的真实情境,以促进学生对当前及毕业入职后真实世界审美现实意义构建,即在课程目标中纳入“面向21世纪的真实性学习”。

与之关联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倡“通过美术的教育”,即美术教育的工具论。他们倡导创造主义教育理念,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美育课程应提倡主动质疑、大胆求证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强调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索、实践、设计制作中,通过质疑求证形成批判性思维,这是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基础,也是学习活动真实有效的保证。

教学目标的重构要求教学设计随之改变,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学习。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真实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实现意义建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音录像,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等等。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通过科学的探究和实践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有效促进其审美能力生根,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重组跨学科综合美育课程内容

真实性学习所要面对的真实问题,仅靠单一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已无法应对。而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也是艺术学科发展的趋势。多学科融合是指学科之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的综合,其实施以学科课堂为主阵地,以联系现实生活的综合性主题来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根据真实性学习的美育课程目标,我们立足师范生原有的专业,以师范生美术基础课程为依托,对美育课程内容进行了跨学科重组,并在师范院校的中文、英语、数学、教育技术、音乐等专业开展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科专业经验,在设计美育课程内容上凸显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渗透的特点,既强调美术与学生自身专业的密切联系,又注重各类主题的广泛涉猎和各种专业知识的相融相通。

(一)美术与语言融合的灵动之美

常言“诗画不分家”,古诗词的美是有画面感的,将古诗词转化成有诗意的美术作品也是美育课程设计的探索和尝试。在语文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课中,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古诗词的语言美,根据古诗词意境创作有诗意的画作;体会季节的诗意美,指导学生对当季时令水果进行线描写生,并为写生画作配上自己创作的诗词;组织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赏析美术史中杰出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制作英文版课件,用英文上台演讲,把外语的专业经验和技能与美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师生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显著。

(二)视觉艺术之美与逻辑思维之美交相辉映

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美术基础课,重视让学生感受数学和逻辑的美。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和谐美、简洁美和奇异美等方面,数学和逻辑的美还在于品味一些数学概念和原理,如对称、透视、比例、黄金分割等,这些数学概念语言无疑是艺术创作中的美的源泉。由此引导学生在鉴赏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维特鲁威人》中观察透视、构图特点、人体比例等,发现和感受名画中的数学和逻辑之美。

(三)视觉造型艺术和声音艺术相融相通

艺术美存在于一切种类、样式的艺术作品中,比如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而节奏、韵律、调子、旋律、风格等音乐术语同样可以运用在美术的表达中。因此可以尝试用点、线、面的创意造型表现和声音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和转换。比如引导音乐专业师范生在美术基础课上开展“画声音”的主题活动,感知听觉和视觉的转换表达。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掉落地上的不同的声音,并尝试用变化丰富的点、线、面等美术元素把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拓展尝试用点、线造型表达其他的声音,分组进行听乐曲画图画,根据乐曲的节奏、旋律、强弱等完成画面的点线组合,效果生动有趣,节奏感分明。音乐专业和美术基础学习融通,学生兴趣浓厚,其听觉和视觉的体验表达转换敏锐度通过练习得到了提升。

(四)美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和支持日趋明显,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2020 年起与南宁市航空运动模型协会(以下简称“南宁航协”)和广西热气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把作为科技体育的航空航天模型项目引入美术基础课程。由南宁航协为学生进行航模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分组制作电动回旋飞机模型,并在制作好的飞机模型上进行创意图形的设计,之后用自己设计和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放飞。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课堂气氛热烈而欢快,让学生体验到科技和美术的完美交叉融合。

(五)探究美术中的心理学

格式塔是心理学术语,一般被用在美育课堂分析画面的构成形式美。探讨名画中的心理学,将传统的艺术鉴赏同身体、心理、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的教育结合。比如可指导学生赏析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绘画大师丟勒的名作《四使徒》,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来探究名画中人物对应的心理学中的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等典型的气质类型。在艺术名作赏析的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问题融入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与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四、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学习方式

(一)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团队合作、分工协作

现在人们生活在需要成员间高度合作的复杂社会中,要开展相互依赖的工作,因此,学会合作是现代人重要的生存技能。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学习组织而言的,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基本形式在全体学习成员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往往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有助于他们发展重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学习教学技能是师范生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笔者从2016 年起首先在英语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课中尝试让学生自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自愿组合成3~5人的小组,商定有趣的组名,选出组长,小组商议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案、设计活动方式、制作课件、组织课堂教学等等,分工协作,并推选出主讲人上讲台执教10~15分钟。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学习形式生动而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师范生从中增长了教学技能,提升了审美学习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自主开展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采用探究的方法。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1961 年的哈佛大学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报告,其中提出了与发现学习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学习方法即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美术学习兴趣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一是调查探究。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美术活动的主体,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付诸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以及观察、访谈、测量核实、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参观美术馆、社会调查、参加科技馆科普活动、录制航模视频、参加国际航联画展等实践探究活动,促进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是协同合作。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主题后,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推进实践主题。

三是学科融合。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障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将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四是成果展现。成果是有效美术实践的重要体现,学生的每次美术实践活动都形成不同层次、有形或无形的成果,比如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梳理、记录以及对研究主题最后结果的整理,线上线下的画展,设计制作课件资源等等。

通过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范生美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真实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以真实性问题和任务重构课程内容,采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锻炼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师范生应对真实世界的综合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师范生美育美术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美术篇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美育教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