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2022-09-27于丽娜

甘肃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多普勒硬化斑块

于丽娜

(天水市秦州区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在糖尿病患者中,下肢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这可能与下肢血管腔内压增高、血管内皮组织损伤、血循环异常有关[1]。周围神经血管病理性改变,也会导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影响下肢血液流动,阻碍血液循环,使得动脉血管腔越来越窄,甚至堵塞,十分不利于患者安全健康[2]。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可逆的。因此,尽早确诊、尽早治疗干预,显得很有必要。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供临床参考。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组为51例糖尿病患者,均与WHO提出的诊断标准相符,纳入于2020年02月—2021年02月入住天水市秦州区人民医院,其中包括29例男性和22例女性,年龄55~79岁,均龄(70.9±11.2)岁;病程2~14年,平均(8.4±3.9)年;其中26例单纯糖尿病、13例伴血压异常、12例伴血脂异常。另外在同一时间段抽选5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常规组,其中包括30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龄53~80岁,均龄(70.7±11.5)岁。两组基本信息经过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本研究与《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相符。

1.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入院之后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使用仪器为IE3飞利浦彩色多普勒扫描仪器,超声探头参数5~12MHz,以患者血管宽度,合理设置取样容积,通常为30%~50%血管宽度。促使患者下肢充分显露,仰卧,于横切腹股沟韧带之下,由近及远观察患者下肢血管径、内部回声、发病位置以及IMT厚度,与此同时,使用彩超血流显像技术观察患者下肢RI动脉阻力指数、Vmax动脉血流峰值流速。结束检查后,保存超声图像。

1.3 观察指标

(1)根据IMT厚度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率,即:IMT>1.0 mm视为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有可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IMT>1.5 mm视为动脉粥样硬化。(2)记录患者腘动脉、股总动静脉、胫后动脉的管径大小、IMT厚度、RI以及Vmax变化;(3)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血管腔狭窄范围<25%为Ⅰ级、血管腔狭窄范围25%~50%为Ⅱ级、血管腔狭窄范围51%~75%为Ⅲ级、血管腔狭窄范围>75%视为Ⅳ级。

1.4 数据统计处理

将本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导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下肢动静脉管径、IMT、RI与Vmax,均以形式描述,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包括彩超诊断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率与严重程度,均以%(率)形式表述,组间χ2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判定结果以P值描述,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研究组与常规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

与常规组相较而言,研究组管腔内膜光滑、不光滑无斑块占比更少,而不光滑有斑块占比更多 (P<0.05)。详情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比

2.2 观察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静脉管径、IMT、RI与Vmax

研究组下肢动静脉管径、RI更高,而IMT以及Vmax更低,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静脉管径、IMT、RI与Vmax对比(x±s)

2.3 观察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率

研究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率70.59%显著高于常规组3.92%(P<0.05)。详情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率对比

2.4 观察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与常规组相比而言,研究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加严重(P<0.05)。详情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常规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对比

3 讨论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诸多,在现代临床中普遍可见,是一种发病风险极高的动脉疾病。由于平滑肌细胞越来越多,加之人体下肢内脂质大量生成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可能会形成血栓,最终诱发病变[3]。临床深入研究,认为下肢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闭塞,通常分布于足背动脉、胫前后动脉、腘动脉等部位,主要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静息状态下,疼痛难忍,溃疡治愈困难,无脉搏[4]。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指导临床及时有效干预,减轻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显得很有必要。

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5]。由于动脉内膜发生病变,会导致血管发生相应的改变,一旦斑块堆积在内膜中,便可以为临床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主要依据[6]。针对下肢动脉为粥样硬化而言,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准确显示出患者发病部位,而且还可以精确显示出狭窄闭塞程度,便于临床定量定性分析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实际进展情况。另外,根据下肢粥样斑块回声,还可以有效区别斑块类型,目前比较常见混合型斑块、软斑块、硬斑块等不同类型的斑块,其中硬斑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混合型斑块以及软斑块脱落风险较高[7]。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也因此而得到了不断发展,由于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血流显像清晰、高频等特点而备受临床青睐,超声观察扫描获得的血管图像质量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准确检出率,而且无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高效[8]。本研究对照观察,研究组不光滑无斑块9.80%、管腔内膜光滑检出率1.96%低于常规组21.57%、58.82%,而不光滑有斑块检出率88.24%高于常规组21.57%(P<0.05)。提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多表现为不光滑有斑块。观察患者下肢动静脉变化,结果研究组腘动脉、股总动静脉、胫后动脉的管径、Vmax明显低于常规组,而IMT、RI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患者血管管径缩小、血流减缓、血管内膜厚度增加、血流阻力指数增大。一旦下肢动脉硬化,血管腔便会越来越窄,甚至闭塞,这样便会影响血液正常循环,减缓血液流速,此时超声观察,可见血流频谱表现为单相波型[9]。RI指数是现代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评估指标,不仅有助于临床了解掌握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实际舒缩情况,而且还可以帮助临床较好的反映出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10]。除此之外,研究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0.59%高于常规组3.92%,而且狭窄程度Ⅱ级-Ⅳ级所占比例均高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筛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血管狭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临床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周璠娅[11]研究报道中对照观察分析了100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100例健康体检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发现研究组动脉IMT厚度、斑块发生率更高,动脉管腔光滑率更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故而该报道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准确判定血管病变程度、所处部位,这对于临床早期诊疗而言,意义重大。

总之,对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无创、操作简单、高效安全等优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并大范围普及。

猜你喜欢

多普勒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