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链优化
——基于代表性产业的考察

2022-09-27杨正勇刘晴晴

海洋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斑鱼罗非鱼水产品

杨正勇刘晴晴

1.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1306

2.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3.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障粮食安全、降低天然水域生物资源利用强度、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作出了突出贡献[1-3]。但也注意到,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4-6]、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2,7-9]、 产业链不够稳健[10]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是警醒相关各方应加强研究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优化其产业链。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中存在“三多三少”问题[11-19]。即目前农业产业链及水产养殖产业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及产业链整合等方面,而水产养殖产业链研究相对少;关于产业链各利益主体或某一特定主体绩效的研究较多,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对产业链进行绩效评价进而优化的研究较少;对单一水产品品种的产业链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水产养殖产业链的共性特征、问题及各品种之间的异同归纳总结较少。

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和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团队的调研数据及跟踪观测数据,从全产业链视角对我国代表性养殖品类的养殖产业链进行了跟踪考察,以揭示其存在的专业问题及成因,并在借鉴三文鱼等国内外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说明两点。第一,关于对水产养殖产业链的理解。水产养殖产业链是指与水产养殖产品生产具有产业关联关系的产业网链结构系统。它不仅仅是产品链,同时也是信息链、功能链和价值链。其中上游的生产资料供给者、中游的水产品养殖生产者、下游的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以物质、信息及价值的流动与反馈和知识的分工协作为基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功能网链系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第二,关于研究品种选择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的品类众多,从养殖水域看有海水、有淡水,从养殖品种看有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及其他品类。本文先在划分海水、淡水品种基础上,综合考虑品类特征、所选品种之产量贡献及养殖模式代表性等因素,鱼类中选择了以石斑鱼和大菱鲆为代表的海水鱼,以草鱼、罗非鱼及鳜鱼为代表的淡水鱼,甲壳类中选择了小龙虾(淡水)、河蟹、南美白对虾(海淡水),贝类中选择了牡蛎。其中鉴于个性特征相似性及文章篇幅,个性特征分析部分重要讨论了石斑鱼、草鱼、罗非鱼、小龙虾及牡蛎,其他所选品种主要在共性特征部分进行综合分析。

1 代表性产业链发展状况及其个性问题

基于上述对水产养殖产业链的理解,本文从产业经济视角,对代表性水产养殖产品之产业链进行了梳理和实地考察,归纳其产业链发展状况及个性问题如下。

1.1 石斑鱼养殖产业链

石斑鱼是我国传统海水鱼类。21世纪以来,该品种养殖发展迅速。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我国该品种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4.94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19.20万吨。从2020年其产量分布看,广东、福建、海南是前三强省,分别为8.94万吨、3.52万吨及6.26万吨。根据调研可知,石斑鱼产量中珍珠龙胆石斑占比约为58%。石斑鱼养殖模式主要为普通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2020年第二季度,珍珠龙胆石斑普通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和广东,养殖面积分别为24.79平方千米和0.29平方千米,分别占普通池塘总养殖面积的86.06%和10.14%;工程化池塘养殖仅在广东有分布,养殖面积为0.53平方千米。普通网箱主要集中在海南、广西和广东,这3个地区的养殖面积分别为29.7万平方米、3.5万平方米和1.31万平方米,分别占普通网箱总养殖面积的86.06%、10.14%和3.8%;工厂化流水养殖仅在海南有分布,养殖面积为14.91万立方米。

石斑鱼的养殖在南方较为集聚,主要是因为石斑鱼的生长过程中对水温非常敏感,如果在短时间出现水温较大的波动,容易引起石斑鱼僵死或热昏迷,严重时甚至死亡。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鱼苗、饲料、捕捞渔具等,中游是石斑鱼的养殖,产业链下游包括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行业以及消费者(图1)。

图1 石斑鱼养殖产业链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石斑鱼产业已形成从亲鱼培育、鱼卵催产、鱼苗孵化、种苗标粗、成品养成,到药品经营、饲料销售和市场流通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石斑鱼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7年,福建省拥有石斑鱼种苗繁育企业150多家,其中省级石斑鱼良种场4家,石斑鱼专业人工育苗核心场6个[20]。根据国家海水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闽南区域,包括漳州、宁德、莆田等地区,养殖模式主要有海上网箱养殖、高位池养殖、池塘养殖、池塘挂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流水)养殖等;福建的石斑鱼加工企业较少,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技术有待提升;石斑鱼的运输则以活鱼运输车高密度运输为主;石斑鱼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和青岛。

从产业链演化性特征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与大菱鲆产业等其他海水鱼类产品产业链不同,石斑鱼的产业中已经呈现产业链模块化的现象,从苗种到成鱼养殖已经有模块化生产,其鱼苗销售已经有模块化倾向。石斑鱼苗在多种不同规格均可以出售。这种模块化生产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又内生性地反作用于专业化分工,在养殖环节延伸了产业链,并通过对石斑鱼价值链的改造进一步提升了石斑鱼产业链的竞争力。实践表明,石斑鱼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得益于这种专业化分工与模块化生产。

第二,石斑鱼的加工模块实力较弱,产业链相对较短。一些地方(如福建),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多建立了“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是应用于石斑鱼加工的并不多。同时,石斑鱼的消费方式单一,绝大部分以活鱼的形式出售,产生的附加值低。这样的产业链构成与产量迅速扩张、需求拓展缓慢以及受到疫情创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年来石斑鱼的市场价格不太稳定(图2)。以珍珠龙胆为例,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县的数据表明,2018年2月珍珠龙胆塘边价达到峰值92元/千克,逐步下降到2019年7月的37.7元/千克,2019年9月价格上涨至50元/千克,2020年1月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珍珠龙胆塘边价持续下滑到2020年6月份的最低点(34元/千克)。

图2 珍珠龙胆塘边价格走势图

1.2 草鱼养殖产业链

草鱼是我国传统淡水养殖鱼类。长期以来,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是草鱼的主要产区。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我国该品种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422.22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557.11万吨,一直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养殖鱼类。从其分布看,除西藏以外的30个地区均有养殖。其中,广东省最高,达89.93万吨;其次是湖北省,达87.45万吨;湖南省名列第3,产量为63.07万吨。

从产业链演化情况看,与大菱鲆和石斑鱼不同,像草鱼这样的大宗养殖品种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21]。草鱼产业链纵向上主要包括鱼苗培育和育苗、饲料研发与生产、草鱼养殖、活鱼运输、包装、质量监测、加工、销售及休闲渔业等环节(图3),横向上包括其他辅助产业,如病虫害防治、水质监控与治理等。草鱼产业链建设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图3 草鱼养殖产业链

一是草鱼产业链演化水平低。主要体现在草鱼养殖的产业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低。以江西为例,该省草鱼养殖企业类型以民营中小型企业及家庭生产为主体,二者占比分别达到27%和60%[22]。

二是草鱼产业链仍需拓展。首先是草鱼产业链缺乏深加工环节,由于草鱼本身的生物特征,其刺多导致其在加工方面需要有更高的加工水平和设备,而相关企业也很少有形成深加工的延伸和设置配套的设施。其次,从整体上看草鱼的品牌销售和经营与其他国内的水产品牌存在一定差距。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认为草鱼这类大宗淡水鱼属于低值鱼类,有无品牌并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即使有品牌,也可能因为其他因素(为提高产量滥用鱼药等)降低品牌质量。然而以草鱼为代表的大宗淡水鱼的消费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三是草鱼养殖相关的休闲渔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包括粗放的进鱼、钓鱼的原始循环模式(如吃、住、游等休闲拓展功能应进一步挖掘)、总体规模偏小、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1.3 罗非鱼养殖产业链

罗非鱼既是我国的引进水产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也是全球的一种主要养殖贸易鱼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该品种养殖面积、养殖产量不断增加。《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表明(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33.19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165.54万吨。2020年除黑龙江、西藏、甘肃、青海外,其余省份均有养殖。养殖产量中,广东最高,达74.01万吨,其次是海南与广西,分别为31.77万吨及26万吨。

从产业链看,该品种养殖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其组织结构包括罗非鱼饲料加工、渔药生产、科研支持、苗种繁育、成鱼养殖、疫病防治检疫、罗非鱼加工及废弃物的精深加工、成鱼及产品的贮藏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图4)。

图4 罗非鱼养殖产业链

目前罗非鱼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并呈现出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的雏形,这种集群分布为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供了条件。罗非鱼养殖及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5省份养殖量约占全国的97%,集中度较高。广东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茂名和湛江,加工出口企业也集中在这两个市。其中,茂名逐渐形成了集中、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加工基地。

罗非鱼产业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从纵向上看,罗非鱼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橄榄型”,与石斑鱼、草鱼产业链发展状况有所不同,罗非鱼处在中间的加工环节相对完善,而在两端的产品研发和品牌销售相对薄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效益的提升。此外,尽管罗非鱼的加工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深加工水平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二,和其他养殖水产品类似,罗非鱼的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罗非鱼养殖以小规模养殖、分散经营为主,养殖总面积较小,没有形成规模,产供销和农工商不配套,综合经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脆弱。可喜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如广西)已开始推动罗非鱼的主要经营模式由分散小规模转化为龙头带动型,主要采取“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加工厂、饲料企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企业一方面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对罗非鱼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养殖户一方面通过企业获得技术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保障生产的罗非鱼销路顺畅。通过提高罗非鱼的产业组织化程度,合作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罗非鱼产业链具有脆弱性,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广东茂名的罗非鱼产业就曾因品牌缺乏竞争力、汇率变动、贸易壁垒及东南亚国家罗非鱼出口量等因素而发生波动。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市场波动,需要将罗非鱼产业链优化放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内,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在满足国内循环的同时维护罗非鱼产业链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安全稳定。

1.4 小龙虾养殖产业链

作为我国较早引进的品种,小龙虾在全球分布广泛,现已成为甲壳类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自20世纪末期以来,该品种养殖发展迅猛。 《中国渔业统计年》表明(不包我国的括港、澳、台地区),其产量从2010年的56.33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239.37万吨。2020年除东北三省、内蒙、北京、天津、西藏、甘肃及青海外,其余省份均有养殖,而其中湖北最高,达98.20万吨,其次是安徽与湖南,分别为40.92万吨及35.95万吨。从产业链演化情况看,我国小龙虾产业已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庆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链条[23](图5)。有别于之前研究的品种,节庆文化产业对小龙虾的品牌塑造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图5 小龙虾养殖产业链构成

尽管产业链发展已相对健全,但总体看我国小龙虾产业链仍存在下述问题:一是养殖户多为小规模个体养殖,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仍然不够充分[24]。二是小龙虾养殖产业链面对国际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弱。我国小龙虾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出口市场90%以上的份额。2018年,受国际贸易形式及国内原料供应等影响,我国小龙虾出口量较2017年下滑43.5%,出口额较2017年下滑12.7%。小龙虾养殖产业链在国际市场需求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来自美国等原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风险加大,使的产业链稳定性有待加强,需持续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更为稳健的产业链。

1.5 河蟹养殖产业链

河蟹是我国传统淡水品种,也是当前主养经济品种之一。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我国河蟹产量从2010年的59.33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77.59万吨。2020年养殖产量中,江苏居首位,达35.91万吨;湖北居第2,达15.09万吨;安徽居第3,为9.98万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河蟹养殖业已基本形成河蟹育苗(工厂化育苗和土池育苗)、幼蟹规模化培育、成蟹养殖(池塘生态养殖、轮牧式网围养殖、大水体增养殖)、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图6)。

图6 河蟹养殖产业链构成

河蟹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河蟹养殖产业链相对较短,产业链条纵向单一。具体表现为蟹苗培育、养殖、包装、销售这4个环节,河蟹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多以保鲜、保活等初级加工为主,加工层次低下,纵向的衍生品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不高,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化升级。

第二,河蟹品牌方面,河蟹产业已经有阳澄湖大闸蟹等著名品牌,但与很多农产品品牌类似,容易形成“柠檬市场”,逆向选择时有发生。

第三,河蟹产业链演化程度低,在销售环节的主体创新能力低、销售渠道单一。目前主要依靠中间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产业链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公平。王剑华等通过在江苏调查研究指出近50%的养殖户认为河蟹的销售最具有增值空间,且销售量占比四分之三的批发市场和商贩掌握大量的关于大闸蟹价格、消费者偏好需求等市场信息[25]。如何加强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网络营销平台,从而优化河蟹产业链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1.6 牡蛎养殖产业链

牡蛎属贝类之一,是我国传统养殖品种。总体看该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我国牡蛎产量从2010年的364.28万吨增加到了2020年的542.46万吨。2020年养殖产量中,福建居首位,达206.86万吨;广东居第2,达112.52万吨;山东居第3,达97.15万吨。

从产业链演化情况看,目前我国牡蛎养殖产业链虽然已大体形成了苗种孵化、养殖、加工、市场流通、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图7),但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图7 牡蛎养殖产业链构成

首先,产业链条限于养殖环节,精深加工量少,附加值低。牡蛎养殖价值链曲线类似于U形曲线,产业链中忽视了附加值较高的前端延伸和后端延伸产业。对于产业链后端延伸中的水产品加工与休闲渔业部分,其中部分原因是限于我国与装备工具、工艺技术相关的相对落后的加工水平;在产业链前端延伸中,我国牡蛎整个产业链面临苗种质量低、品种单一的问题[26],并呈现“南苗北运”的格局,而这种长距离苗种运输会直接导致苗种成活率低、品质下降;长期的人工育苗致使遗传变异降低,呈现个体小型化、长成慢、出肉率低等现象。但要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伴随着价值链的延伸和各环节利益主体的价值创造,因此在牡蛎养殖产业链延伸中了解苗种、加工等的价值产生,才能达到完善牡蛎养殖产业链和增强该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其次,牡蛎养殖产业链具有脆弱特质。牡蛎养殖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演化水平较低,大规模的产业化组织和管理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面对海域环境污染导致养殖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小规模、实力差的散养户退出养殖业。

2 代表性产业链的共性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共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上述6种代表水产养殖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特征突出的大菱鲆和淡水养殖属于中高档鱼类的鳜鱼产业链的考察,发现尽管不同水产养殖产品的产业链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但也呈现出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一是产业链相对较短。多数品种缺乏产品设计、品牌化销售等环节,产品加工相对滞后甚至空白,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是演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不仅表现在绝大多数产品的产业链尚处在资本及自然资源依赖的线性型产品链水平,有待向基于专业化分工、模块化生产、集聚化系统集成的网状产业链提升和转化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仍然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小规模养殖户占比大、组织化程度尚待提升、产业关联紧密度低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养殖生产者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龙头企业、平台的引领功能尚需强化等方面。

三是整合程度有待提高。无论是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或斜向一体化水平及基于专业化分工、模块化生产、聚集化系统集成水平,代表性产品产业链都有待于提升。尚难以很好地适应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而上升的对安全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定制水产品、创意水产品和半加工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四是稳健程度有待加强。作为水产养殖上游产业,我国饲料产业所用原料鱼粉、大豆等原料进口依存度高。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来自产业链上游的风险较高。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应对重大冲击的能力仍需加强。从产业链终端的产品消费市场看,国内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逐步扩大,但出于产业链中的相关市场主体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市场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来自美国等原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风险加大。

五是水产养殖数字经济迅速崛起,但总体质量与效能有待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就已经得以初步培育的数字经济,在此次疫情的催动之下迅速崛起,成了水产养殖领域“抗疫”之战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水产品网络营销、消费者培育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水产养殖生产环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渔业数字经济还存在电商平台发展盲目性、专业人才匮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微观主体缺乏中长期规划等问题,总体看水产养殖产业数字经济总体质量与效能有待提升。

2.2 问题原因分析

2.2.1 治理理念的有待完善

诚如开篇指出的那样,水产养殖产业链是指与水产养殖产品生产具有产业关联关系的产业网链结构。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功能链和价值链。水产养殖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不仅有前向产业,也有后向产业。其运行过程中,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不仅存在物质与信息的正、负向反馈,而且还存在着价值的互动。产业链上哪个环节出现了堵点、痛点,都会影响产业链的稳健性与运行的整体效率。因此,对水产养殖企业而言,不仅需要考虑本产业的竞争与协同,而且需要从全产业链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预判和考量。然而,由于个体经济理性动机趋势、生产者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从业者老龄化加速、科技及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全产业治理之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牢。由于缺乏全产业链治理理念,在实践上往往表现为只顾自己“一亩三分田”而不注意与上、下游生产者的协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限制了产业链的延展和专业化分工,而且导致了产业风险防范能力不够强。以大菱鲆产业链为例,该产业链之所以严重缺失加工环节,并非水产品加工生产者不愿加工,而是养殖出来的产品难以达到加工要求规格与标准。

2.2.2 消费方式有待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一直是以鲜活消费为主。这种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品流通半径延展,进而不仅限制养殖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因需求拉动力不足而限制了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流通成本高等因素遏制了水产品网络经济的发展。此外,在这样的消费格局中,因产业链较短、产业网链难以得到演化与完善,一旦消费端产生波动,直接反馈和冲击到了养殖产业,因此产业链稳健性也难以得到保障。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和文化形式,水产品鲜活消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从产业要素配置效率角度看,除了这种消费方式,显然还应有加工消费等更多选择,鲜活消费有待向更为绿色化、多样化的方向转型。事实上,面对居民收入持续提升、老龄化持续加速、城市化率在较高水平逐步放缓、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水产品鲜活消费向更加多元化的消费方式转型是必然趋势。能否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水产养殖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参与者能否尽快提升其市场拓展能力。

2.2.3 产业组织质量有待提升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多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链上各产业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总体而言,从代表性产业的调研来看,水产养殖产业链的产业组织的质量仍亟待提升。渔民专业合作社中“合而不作”,合作社资金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化人才匮乏等现象还广泛存在。很大一部分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养殖企业、水产品经纪人、电商平台的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不高,企业家才能匮乏,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不足。受此影响,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整合程度、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水产品电商质量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2.2.4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在水产养殖产业链构建与优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然而纵观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链各环节,在一些领域中科技支撑力量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局部领域甚至差距巨大。从对产业的总体影响看,可能在优质种质资源、颗粒配方饲料、疫苗研发创制与推广、绿色低碳养殖模式及关联工艺与设备、低温物流、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受此影响,养殖环节风险较高,而养殖风险防范制度还难以有效运行;部分加工环节所需要的原料产品(养殖产品)难以达标;流通环节部分产品物流成本与电商运营成本高且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消费环节部分产品消费者满意度难以提高。

2.2.5 规划引领与政策支撑保障不足

至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并运行了13个五年计划,以产业规划引领产业有效发展成绩卓著,水产养殖行业尤其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养为主”的方针实施以来,我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水产养殖大国。然而在目前产业管理的宏观与中观层面上发展规划尚存在一定改进空间,在微观层面的规划引领能力就更显不足。前者主要体现在一些现代渔业园区规划制订不够合理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由于众多养殖生产者因教育程度不高、年龄老化、信息获取渠道与研判能力不足等众多原因,总体上还缺乏中长期规划制定与实施能力。

就财政与金融支撑保障体系而言,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已经建立了多项惠农惠渔政策,以支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水产养殖产业。循环水养殖补贴、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补贴、海洋牧场建设补贴等众多制度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养殖保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然而目前的政策尚有很大调优空间。比如,水产养殖保险产品较少、覆盖面较窄,而水产养殖再保险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再比如,与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相配套的融资担保政策还不健全。受制度安排完善性影响,这些惠农惠渔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养殖户需要金融、保险支持而无法获得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结果是,产业链延展、稳健性提升、专业化分工、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等受到了一定限制。

3 国内外畜禽水产养殖产业链成功经验借鉴

鉴于篇幅限制,仅将国内外水产养殖相关的产业链建设作简单归纳如下。

美国肉鸡产业链发展之所以成功,纵向一体化的推进、以屠宰加工环节为利润中心的组织方式、集聚化发展的产业布局、以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突破点的众多品牌开发是关键因素[27-29]。

挪威三文鱼产业链发展经验表明,养殖生产者的规模化组织经营、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构建、产学研各方的深度融合、宏观层面对产业规划与品牌建设的重视、先进的加工产业建设等对于其全产业链的成功至关重要[30-31]。

我国肉羊产业链发展经验表明,该产业链纵向协作中屠宰加工企业居于核心地位,相关各方及各环节协作趋向紧密化,肉羊养殖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组织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32-34]。

我国禽类养殖业也形成了集种禽繁育、饲料生产、禽类饲养、屠宰加工、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向养殖规模由小到大、养殖方式由传统到现代、产品加工从粗加工到精细化,以及产品质量跟踪数字化、产业链整体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5-36]。

4 优化我国水产品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4.1 指导思想

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稳健、高效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产业链,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从而最终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提升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4.2 基本原则

4.2.1 共建共治共享原则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水产养殖产业链,大幅提升食物安全保障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重大冲击、化解重大风险。发挥市场在水产养殖产业链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从全产链视角高度关注产业链中准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适度发挥政府产业调控职能,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水产养殖产业链。

4.2.2 稳健高效现代化原则

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我们自己手中。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构建既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要保障消费者享用到安全的水产品;既要在养护中有效利用天然资源禀赋,又要以现代科技与制度作为支撑与保障;既要重点优化国内循环,又要兼顾国际资源与市场开发。

4.2.3 三种效益兼顾原则

要兼顾水产养殖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提升全产业链的生态服务净价值。

4.2.4 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水产品及其加工品、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文化与生态等服务的开发要实现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应针对国内国际尤其是国内水产品市场消费结构、渔业文化及水域生态系统服务等服务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优化水产养殖产业链。

4.2.5 科学规划引领原则

不仅要优化空间布局,还要优化产业链内部的模块化、专业化生产。不仅要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还要促进水产养殖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不仅要发展水产养殖业,还要兼顾养殖与捕捞业之间的耦合互动。

4.3 具体建议

一是以提升人民福祉为核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产业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水产养殖产业链应是以提升人民福祉为核心,兼顾水产私人物品生产与区域水产品品牌等公共物品提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产业协调与监管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产业链。要充分激发水产养殖产业全产业链构成主体各方的内在发展活力,构建基于水产养殖业及与其密切关联的工业、服务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建议通过优化惠农惠渔资金使用方向,以政府引导资金撬动更多生产者资金投入,加大产业协会、产品品牌、养殖用水处理公共设施、传统渔业基础设施以及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准公共产品,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二是专业化分工、模块化生产、集群化系统集成,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议结合平台经济的发展,重点强化产业链的水产品加工环节并以其为核心,充分开发差异化产品与服务、设施设备、饲料、鱼药、养殖用水、苗种培育、半成鱼养殖、成鱼养殖、水产品加工、产品流通、终端销售、渔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模块的功能,通过专业化分工、模块化生产、集群化系统集成,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稳健高效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产业链应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适应的产业链,是以价值链、信息链、产品链、功能链结合的有机整体,主要涉及水产养殖产品的研发、饲料及渔药生产、养殖、加工、物流、仓储、销售、服务等环节,其具体的优化系统应当包括以下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图8)。内部系统包括:(1)上层标准化准则,它规定了水产养殖产品在产业链上的质量执行标准; (2)中层水产养殖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部分,是水产养殖产品的传递过程,经上游的养殖环节、中游的加工流通、下游的营销与服务形成水产养殖产业链,信息流表示信息传递方向和质量追溯方向,科技研发系统则为整条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3)下层是标准化实施的具体环境。外部系统包括技术和服务支持,技术支持含有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电子结算系统、移动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包括各类专业化、产业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外部系统为水产养殖产业链提供技术及平台服务,促进信息在产业链上的传递和共享,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产业链增值。

图8 水产养殖产业链优化系统构成

稳健高效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产业链不仅应包括传统的上中下游的主体与环节,还应完善水产养殖产业组织,将现代智能化治理及新基础设施嵌入到整个产业链中,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水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在涉农(渔)服务平台的帮助与支持下,通过加强产品创新、品牌维护等方式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保证水产品质量,从而通过稳健高效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构建,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

三是充分挖掘知识资本的作用,促进线性产业链向网状产业链转型升级。建议结合产业培训与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的知识资本投资,革新发展理念。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爆炸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顾客价值主动创造特性,重视大数据在顾客价值开发中的作用。强化产品设计、品牌开发环节,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补齐短板,更加重视水产品加工、养殖设施设备制造、养殖用水处理、水体生态环境修复与服务、渔文化创意、休闲渔业、水产养殖金融与保险、水产养殖关联数据平台经济等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从而在促进线性产业链向网状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产业“抗震”水平。

四是大数据挖掘、区块链介入与智能化治理。全面梳理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系统、实时、充分采集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管理、流通销售等方面产生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平台构建,促进水产养殖全产业网链的产业数字化,并通过大数据挖掘利用与区块链技术嵌入,提升产业网链的整体效能,增强产品质量、生态安全及国家战略安全的保障能力。

五是平抑数字鸿沟,防止现代化贫困。由于养殖生产者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年龄相对偏大、农村公共产品尤其是新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等原因,现代化贫困的风险随着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而迅速提升。建议加大农村新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并开发针对性强、简单易用的现代信息产品,加强水产养殖生产者培训,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现代化贫困。

六是提高品质、差异开发,强化双循环格局。建议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水产技术推广系统架构,加大对品牌设计、产品加工、市场拓展等领域支持,以内需为主、外贸为辅,结合国内居民收入提升而差异化市场凸显、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出生率下降并进、近海资源养护力度提升但海水鱼类产品占比下降等趋势,优化水产养殖各品种比例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开发满足国内差异化需求的水产品,尤其是绿色生态水产品。加强国际渔业合作,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逐步提升水产养殖技术输出水平。

七是重视规范有序的水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秩序与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在市场秩序管理上,要规范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行为与交易行为,加大对假冒伪劣水产品、饲料及渔药的查处力度;在市场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顺应现代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传统生产与现代流通和消费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石斑鱼罗非鱼水产品
罗非鱼生态健康养殖研究进展
疫情+年底结账,石斑鱼价格应声下跌,春节前或涨一波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美国消费鳕鱼超过罗非鱼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罗非鱼上半年行情飘红,价格达“最佳”水平!今年能否水涨船高?
迫切关注!因流通受阻,9成石斑鱼养殖户正愁卖鱼难,诉求和担心日增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