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逆向教学设计*
——以九上“活动·探究”单元为例

2022-09-27白思思黄金丽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标诗歌目标

◎ 白思思 黄金丽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此次,《2022版课标》的一大亮点便是增强了指导性,不仅针对学习任务群,提出不同学段具体的教学建议,还细化了教学评价的建议,提供了学业质量描述。可见,《2022版课标》十分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1],并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依据与抓手,为课堂转型助力。因此,本文依据《2022版课标》,为了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活动·探究”单元)为例,探讨在逆向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语文学科该如何进行科学而又高效的教学设计。

一、研读新课标和教材,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受泰勒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步便要明确教学目标。而逆向设计理论则告诉我们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为什么逆向设计要把第一步叫作预期的学习结果呢?这是因为,教师往往喜欢从自己想教的内容出发去进行教学,考虑的是教师的“输入端”。因此,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逆向设计理论呼吁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输出”。如此,教师一方面要参考课程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学生的学习目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呢?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本单元要达到的任务目标以及本单元要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如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1]。在学生的学习目标方面,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否进行学习迁移,具体表现为能否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并且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学生能否理解意义。关于理解,威金斯提出了理解六侧面,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和自知[2]。这要求学生在深入持久地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学习的意义,从而不断地思考核心问题。第三,学生能否掌握知识,也就是掌握基本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以及学习的要求。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为例,该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也是诗歌单元,对应的是《2022版课标》的第四学段。因此,既要“往下看”,以教材为载体,关注编者的编写意图,又要“往上看”,从课程层面上梳理具体的素养要求。从教材上看,该单元的教学点是什么,从《2022版课标》来看,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是什么,从而明确该单元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首先,从教材编排上来看,九上第一单元编排了五首现当代诗歌和一本诗歌选集,该单元以“活动·探究”的形式呈现。与其他单元不同,该单元清晰地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构成了“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这一完整的综合实践系统。此外,每个任务在开篇就介绍了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每篇课文附有阅读提示和知识补白。通过综合考虑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内容,确定教材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在“学习鉴赏”任务中,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五首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找出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感受由诗歌意象营造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表现手法,触摸诗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络。

(2)在“诗歌朗诵”任务中,学生能够课外自主搜集喜欢的诗歌,能够自主地鉴赏诗歌,学会诗歌朗诵技巧,比如重音、节奏、语气和语调,等等;学生能够自主举行朗诵比赛,学会认真倾听和客观地评价。

(3)在“尝试创作”阶段,学生能够借鉴所学的诗歌,展开个性化的想象,选择恰当的意象和抒情方式,把握诗歌创作的技巧。

其次,从《2022版课标》的具体要求来看,《2022版课标》中的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都为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提供了指导建议,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通过综合梳理《2022版课标》中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学习要求,确定从课程层面本单元的目标与内容。如表1最后一列所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该单元能够欣赏诗歌、朗读诗歌和创作诗歌。

表1 单元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

最后,以教材为载体,以课标为导向,借鉴相应的教参,教师能够综合三者提炼出本单元的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意象、修辞等,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内涵,并欣赏其文学艺术。

(2)能够在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实行小组分工合作,自行组织朗诵比赛;在朗诵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诗歌朗诵的技巧和方法。

(3)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借鉴他人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诗歌。

二、根据学业质量标准,提早进行评价设计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说的达标证据,其实就是评价设计。他们之所以不用大众所熟知的评价设计,是因为“学生的达标证据”这个概念更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指向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为了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暂且仍用“评价设计”一词。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逆向设计理论指导我们,评价设计应当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为什么要评价先行呢?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倒逼教师成为评价标准的研究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那么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呢?这需要我们像评估员一样进行思考,先确定评价目标,再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制定评价标准。

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这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能够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仍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部分已经阐明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因此,评价目标应该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朗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思考,设计何种类型的评价任务能够使得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当然,有效的评估需要设计各种形式的评估任务来收集大量的证据。例如,针对复杂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现性评价,从而综合观察学生的表现;针对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问答题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随堂测验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目前,《2022版课标》中的教学评价建议为教师指引了评价的方向。《2022版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1]。可见,像九上第一单元这样的“活动·探究”单元适合用表现性评价任务。因此,教师可以把该单元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性的任务串联起来,让学生调动所学来完成复杂任务。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记录了学生理解和运用核心知识的过程,使得评价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

最后,教师需要制定单元评价标准。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哪些具体特征可以判断他们达到了预期效果[2]。就像听评课一样,教师需要有评价的量表来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可以参照《2022版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评价建议以及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提炼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表现。如表2所示,以诗歌单元的朗读评价表为例,示范评价量表的设计。

表2 诗歌朗诵评价表

而如表2所示的诗歌朗诵评价表能够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1],也细化了对学生朗诵的过程指导。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逐步落实诗歌朗读的学习目标。

在完成评价设计之后,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预先设计的评价标准是否真的能推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评价的效度问题。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确定对哪些内容进行打分,还要考虑怎么打分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的时候,要在设计出不同类型评价任务的基础上,保证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力求每个评价任务都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实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得到真实的反馈后,及时思考下一步教学活动该作何调整,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根据目标和评价设计,创设系列的学习任务

逆向设计理论一直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依据逆向设计理论的教学要更多思考学生的“学”,设计出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的学习活动。威金斯提出的WHERETO要素[2]为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如表3所示,将WHERETO要素应用于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合理高效。

表3 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与应用

从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中,可以看出一个有效且参与性强的教学设计需要具备需要要素,包括明确的目标、相应的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表、真实有意义的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学习支架、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自评,等等。前文已经说过如何确定预期学习结果和拟定学生的达标证据,也就是已经完成了目标和评价的部分。下文就可以通过创设大情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根据观察要点,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1],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支架。

首先,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学习活动与生活的联系。《2022版课标》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给出的GRASPS模型为我们设计真实情境提供了指导。GRASPS的每个字母分别对应目标、角色、对象、情境、产品和标准,还原了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的情境。仍以九上第一单元为例,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创设“我的诗歌创作之路”单元大情境,落实了目标、角色、情境等要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其次,在“我的诗歌创作之路”的大情境下,教师围绕诗歌这个主题,根据评价观察要点,设计具有逻辑关联且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整个单元的任务框架如图1所示,构成环环紧扣的单元学习链,共同指向单元学习的主题情境。

图1 “我的诗歌创作之路”单元任务框架图

最后,由于“活动·探究”单元是以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单元,难免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导学单,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推进自主学习,比如在鉴赏诗歌阶段可以给出以下导学任务单(见表4)。

如表4所示,在任务一“学习鉴赏”阶段,可以给学生下发导学任务单,让学生通过导学任务单自主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表4 “学习鉴赏”导学任务单

总之,在《2022版课标》导向下,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论对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诸多意义。一是它能够帮助学生从表层学习到长远的“理解”,使单元教学设计的目标更加科学;二是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使单元教学设计更加灵活有效;三是三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然而,对教师来说,借助逆向设计理论,使教学设计能够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要增强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结合教育现实,科学地处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的成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设计教学目标来说,教师要确定准确和适切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测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不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指导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对于评价设计来说,评价指向的是学习目标,描述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后的学习表现,应当发挥对课堂教学的诊断、监控和促进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打造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面向未来,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课标诗歌目标
诗歌不除外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诗歌过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