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镰刀菌引起的板栗内腐病病原菌鉴定

2022-09-27张娜娜温晓蕾李双民冯丽娜霍佳欢兰淑慧栗佳宁郭思柔王建华齐慧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菌丝菌落板栗

张娜娜, 温晓蕾, 李双民, 冯丽娜, 霍佳欢, 兰淑慧,栗佳宁, 郭思柔, 王建华, 齐慧霞*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2.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3.河北省昌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600)

板栗属壳斗科,在6 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相关记录,被人们称作“千果之王”“铁杆庄稼”。板栗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等,具有保健功能,能够起到养胃、强筋、消肿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1]。

板栗内腐病又称栗干腐病、栗黑斑病,有黑斑、褐斑、软腐3 种类型,主要危害果仁,病斑颜色多为黑色、褐色。发病初期形成浅褐色病斑,严重时腐烂并有酸味;后期病斑处出现空洞,果仁硬化,湿度大时产生菌丝体,同时病斑处易被细菌侵染形成软腐[2]。板栗内腐病是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严重地影响了板栗品质,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板栗内腐病主要是由致病微生物侵染从而导致栗仁腐烂[2],李德茂等[3]对迁西板栗贮藏过程中的致腐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2个属的真菌,包括毛霉属、青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疫霉属和短梗霉属等,但未对致病菌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室于2020年9—10月对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和遵化市采集的板栗进行调查时发现1 种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栗仁,症状表现为在栗仁的表面产生黑褐色或深褐色病斑,随着病斑的蔓延,病斑坏死。因此,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该病原菌的种类,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板栗病果于2020年9—10月采集自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栗园,品种为早丰。

PDA 培养基:水1 000 mL,琼脂粉 20 g,葡萄糖20 g,马铃薯200 g。

仪器:PCR 仪(S1000, Bio-rad)、电泳仪(DYY-6C,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恒温培养箱(ZGZ-450,上海丙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GZX-9140MBE,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Si显微镜(尼康,日本)。

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采用组织分离法[4]分离和纯化病原菌,从栗果的病健交界处切取5 mm×5 mm 的组织块,将组织块用75%乙醇表面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3 次,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接种至PDA 培养基上,每皿3块,倒置于25 ℃的恒温箱中培养5 d,待菌落长出后,挑取菌落边缘处,接种到新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纯化,纯化后转入斜面试管4 ℃条件下保存备用。共分离纯化出3 株菌株,分别编号为BL-5、BL-7和BL-9。

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将供试菌株接种到PDA 培养基,于25 ℃恒温条件下培养7 d左右,观察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从菌落表面挑取培养物,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孢子情况,进行形态学鉴定[4-6],初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

1.4 致病性鉴定

根据柯赫氏法则[4],采用离体接种法检测病原菌的致病性。选取健康板栗栗果,用75%乙醇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2 遍,用针刺法在果仁接种部位制造伤口,取7 mm活化后的菌丝块接种于果仁的伤口部位,保鲜膜固定,以无菌水作为对照,置于培养皿(直径150 mm)中25 ℃条件下保湿培养,24 h 后去掉菌饼,记录发病情况,对发病栗果的病原菌进行再次分离鉴定,与原接种菌进行比较。

1.5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从培养5 d 的菌株上挑取适量菌丝,放入1.5 mL的灭菌离心管里,用研磨机将其磨碎,按照DNA 基因组试剂盒(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提取DNA。对病原菌ITS 序列进行扩增,真菌生物核糖体DNA 引物ITS1 和ITS4 序列分别为:5’-TCCGTAGGTGAACCTGCGG-3’和5’-TCCTCCGCTTATTGATATGC-3’[7]。PCR 反应总体积 25 μL:引物各 1 μL,DNA 模板 2 μL,ddH2O 12.5 μL,2×EsTaqMasterMix 8.5 μL。ITS 扩增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45 s,72 ℃ 延 伸 1 min,32个 循 环 ;72 ℃ 延 伸10 min;4 ℃保存。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产物样品合格后送往生工(上海)公司测序。将测序所得菌株DNA-ITS 序列与NCBI 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用MEGA-X 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菌落及形态特征

BL-5 菌株在PDA 培养基上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中心部位有淡红色素;后期菌落逐渐变成深红色,附着白色菌丝,且菌落中心可见黄色菌丝(图1),菌丝中心生长密集,边缘稀疏。菌丝生长速度较快,4~5 d就可长满90 mm 培养皿。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BL-5 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图1 BL-5的形态特征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5

BL-7 菌株在PDA 培养基上培养6 d 的菌落呈现白色、绒毛状,圆形或近圆形,菌丝边缘较稀薄,能产生大量的小型分生孢子,孢子呈长椭圆形或梨形,颜色透明,具有隔膜,表面光滑,分生孢子梗具分枝(图 2),分生孢子大小为 26.356 μm×182.659 μm~37.728 μm×145.745 μm。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BL-7 鉴定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图2 BL-7的形态特征Fig.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7

BL-9 菌株在PDA 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光滑,菌丝呈棉絮状。初期菌落边缘呈白色,中心呈粉红色;随着菌落的生长,后期菌落颜色逐渐变为边缘呈浅粉红色,中心呈浅黄色或褐色;从正面观察,菌落上附有白色绒毛状菌丝。能够产生大型的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较少,有隔膜,孢子的两头较细长、中间部位粗,似镰刀,弯曲或直立,具有厚垣孢子(图3),孢子大小为18.386 μm×359.836 μm~19.385 μm×364.643 μm。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BL-9 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图3 BL-9的形态特征Fig.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9

2.2 致病性鉴定

图4显示,健康板栗接种BL-5菌株后3 d开始发病,初期病斑呈深褐色,外缘处有淡黄色晕圈;后期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呈黑色,外缘仍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会出现白色或浅红色菌丝体,有异味并分泌粘状物。根据柯赫氏法则,再次从该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能够得到与BL-5 形态特征相同的病原真菌,因此,证实菌株BL-5为致病菌。

图4 致病性测定Fig.4 Pathogenicity detection

健康板栗接种BL-7 菌株后2 d 开始发病,潜育期较短,初期病斑呈深褐色,在中心处可见深黄色病斑,分布不均匀;随着湿度的增大,病斑处生长白色菌丝。根据柯赫氏法则,再次从该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能够得到与BL-7 形态特征相同的病原真菌,因此,证实菌株BL-7为致病菌。

健康板栗接种BL-9 菌株后3 d 开始发病,初期为浅褐色圆形小病斑,颜色分布均匀,后期病斑边缘处有深褐色晕圈,中心呈淡黄色或浅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根据柯赫氏法则,再次从该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能够得到与BL-9 形态特征相同的病原真菌,因此,证实菌株BL-9为致病菌。

2.3 分子鉴定

以菌株 BL-5、BL-7、BL-9 的基因组 DNA 为模板,以ITS引物进行PCR 扩增,BL-5、BL-7、BL-9分别获得553、564 和552 bp 条带;扩增产物测序后与BLAST 进行比对,并建立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图 5、6 和 7)表 明 ,BL-5 与 禾 谷 镰刀 菌(Fusarium graminearum)KJ847741、BL-7与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W686898、BL-9 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KU984711 的同源性都达到了99 %,因此,BL-5、BL-7、BL-9 分别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层出镰孢 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 贼 镰 刀 菌(Fusarium equiseti)。

图5 BL-5的系统发育树Fig.5 Phylogenetic tree of BL-5

图6 BL-7的系统发育树Fig.6 Phylogenetic tree of BL-7

图7 BL-9的系统发育树Fig.7 Phylogenetic tree of BL-9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对板栗内腐病病原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建华等[8]发现,镰刀菌引发的板栗栗果内腐病的症斑为黑褐色,与本研究中镰刀菌引起病症结果一致;戴雨生等[9]对板栗病果进行分离鉴定发现,炭疽菌、小穴壳菌分别占分离菌数量的36.1%、31.1%,为优势菌;王海霞等[10]从板栗栗仁病部分离出青霉属、链铬孢属、丝核菌属等共11个属,其中,聚端孢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壳梭孢为优势菌;梁丽松等[11]研究发现,镰刀菌属、链铬孢属等在板栗病发部的丰度较高;贺伟等[12]研究发现,Penicilliumspp 丰度较高;Tziros 等[13]研究表明,Sclerotinia pseudotuberosa引起板栗内腐病。综上所述,不同地区间引起板栗腐烂的病原菌存在差异,这可能和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有关。近年来,板栗内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板栗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证实,禾谷镰刀菌、层出镰孢菌、木贼镰刀菌为引起板栗内腐病的致病菌,下一步应对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与传播、药剂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板栗内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菌丝菌落板栗
秀珍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的菌落总数智能判定系统研制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捡板栗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技术介绍及分析
炒板栗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兴隆早熟板栗上市
“菌落总数”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