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2022-09-27闫靖晗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伪科学高校学生思政

闫靖晗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科学无神论是建立在近现代科学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一门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性质的科学,在高校内做好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及教育工作对学生树立科学“三观”、自觉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积极抵御和防范有神论思想向校园渗透有重要意义。思政课作为宣传科学无神论并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任。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协同并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在全国进行推广之际,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各学科注重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将其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具有政策保障和现实可行性。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家国情怀、提升文化素养,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一、科学无神论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科学无神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其理论完善离不开自然科学这个内在推动力。人文社会科学是将人的社会存在作为其研究对象,寻找并揭露人的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由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而来,其研究对象涵盖整个自然界,探寻各种自然现象发展规律的科学。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无神论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只有站在科学无神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其他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一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无神论,是当今科学无神论的最高形态。科学无神论中的最高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是马克思在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思想理念形成的。科学无神论将有神论作为研究对象去揭露其中的虚假和欺骗性,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思维去认识世界,用实践去改造世界。

二是科学无神论教育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无神论从社会现实及实践出发,研究了鬼神观念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将人们从鬼神的迷信观念中解救出来,在高校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能够帮助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用科学思维武装头脑,正确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科学无神论教育有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高校要更加注重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政教育始终,坚定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思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高校中让学生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学会用科学无神论武装头脑,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使学生自觉成为科学无神论的践行者和宣传者,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

二、有神观念沉渣泛起,高校科学无神论教育相对缺失

在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伪科学、封建迷信等超自然论或者有神观念沉渣泛起。有神论者利用短视频、电子阅读、电子广告推送等形式肆意传播有神观念,对高校学生理性、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一是无神论的宣传不够充分全面。“有神论有人传、无神论无人问津”的现象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增多,有神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越发扩大,有很多人对于“神仙存在”保持认可、赞扬的态度,无神论的宣传和发展在那时候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虽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到新时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亲眼见证并亲身经历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认识世界,但是在高校内,仍然存在有学生对于有神论保持赞扬甚至还宣传的现象,有神论思想并没有被完全且严格的隔离在校园之外。相对于有神论,无神论的宣传就略显贫瘠,虽然高校学生从入学起就一直接受着科学无神论教育,但是很少有课程直接指明或强调鬼神的虚妄,因此导致有些高校学生很容易被有神论的思想所影响。

二是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卷土重来。近些年来塔罗牌占卜、道士算命、星座预测、周公解梦等封建迷信格外流行,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观看过或是自行搜索过相关内容,在高校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软件中也充斥着许多与封建迷信相关的内容。伪科学则是目前极需要我们明辨并坚决抵御的内容,这些伪科学很容易让不知真相的高校学生进入他们编织出的迷幻大网,从而否定客观规律,不自觉地走向唯心主义。虽然高校学生相信科学并接受着科学无神论教育,但是对于未知的事件或是自己无法解释的情况往往充满好奇并容易轻信那些所谓的预测结果,他们往往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这些封建迷信的现象,甚至经过一些所谓的“科普”,他们给这些封建迷信的行为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尤其是当那些所谓的预测结果与现实有所重合之后,他们更是深信不疑。伪科学则是打着看上去极为高深的名词做幌子,使得部分高校学生无法反驳伪科学的内容,从而导致了这些高校学生很难从根本上坚决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三、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是要力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将原有的思政教育从“孤岛”中解放出来。在校园内从日常的生活到整体的环境布置、从校园活动的开展到日常课堂的教学、从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到全体学生都应当接受并进行思政教育学习,尤其是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把牢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在校园内建立起科学无神论的牢固城墙。

(一)重视科学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也更加便捷,人们表达自身看法和观点的平台也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开放,能够影响到新时代高校学生的观念和思潮也越来越多,有一些缺乏科学性、甚至是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观念和思潮便随之涌入高校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科学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飞速发展着,科学无神论便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努力培养高校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科学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高校应当着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可以以目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主题,举行科普类宣传讲座,向高校学生进行科普宣传。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专门针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讲座,抓住高校学生极多参与、不易区分的内容,与科学知识相对比来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将科学无神论的观点直接传达给高校学生,帮助高校学生明确区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有神论的有力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然界,从而不断减少人们对神的崇拜。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地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过程,高校要加大对科学进步的宣传和教育,让高校学生能够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用科学无神论武装头脑,在面对有神论的宣传和诱导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有神论进行有力的反击。

(二)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工作,重视唯物论教育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提出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因此,科学无神论教育可以充分结合课程思政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根据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容易被有神论的思想侵蚀,对于封建迷信、伪科学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重视唯物论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高校要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和可知论观点,世上只有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事物,但一定没有不能被人们认识的事物。在这一理念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唯物论的理解。在教学工作中,高校可以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特点,时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始终。在日常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将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二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还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览、参与科研工作等,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教育学生能够明确区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同时,了解科学无神论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抵御和防范有神论思想的渗透侵蚀,并将科学无神论思想融入实践活动中,不断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坚定的科学无神论者。

(三)发挥高校各种组织机构的育人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应当辅助配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通过文化长廊、人文景观、宿舍文化节等,将科学无神论的内容一一展现出来,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增加学生对科学无神论的理解。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或视频网站的账号中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封建迷信的鉴别、伪科学的鉴定等等,剖析一些故意混淆视听,试图宣传有神论思想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有神论思想渗透的警惕性。

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坚定科学无神论信仰方面还应当深究学生被有神论思想影响的原因,并且着重注意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挥高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室作用,高校辅导员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或困惑,可以为学生及时纾解难题,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还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测试小活动等,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陶冶精神,塑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除了思想健康之外,高校还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让高校学生更好地进行日常学习,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督促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锻炼身体,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养成健康体魄,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提升党团课质量,坚定高校学生无神论信仰

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的政党,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是科学无神论的坚定信仰者。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应当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坚守科学无神论信仰。一旦团员或党员,尤其是共产党员对有神论采取认可的态度,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的威严性和庄重感。高校内大部分学生均为共青团员,因此高校应当着重注重团建工作的质量,坚持团日活动的规律性开展,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或参观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同时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团课内容,保证团课质量。

对于共产党员的要求应当更高,在发展党员的时候就要细心考察。但有的高校存在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现象,有些学生距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有较大差距,但却顺利成了共产党员;有的高校允许先发展、后培养的情况出现,这极容易让党员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有些对有神论持认可态度的学生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因此,高校应当严肃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执行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考察任务,对于党课质量也要做到严格把关,在上党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已经加入共产党队伍的党员也不能放松警惕,应当时常组织党员活动和党课培训,要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有神论思想,拥有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同时以党建带动团建,让高校学生都能坚定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科学无神论的信仰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坚定地无神论者。

猜你喜欢

伪科学高校学生思政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俄认定“顺势疗法”为伪科学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