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岸头村文旅融合规划设计研究*

2022-09-27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旅村庄村民

李 莉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城乡环境设计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00)

一、文旅融合与乡村更新设计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乡村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指引下,各省各地区都展开了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工作。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在不断摸索进行。该地区自十九大以来,有柳茹村、西庄湖村等七个江苏省特色田园村庄,然而还有一千多个自然村落正在慢慢衰败,呈现出产业单一、“空心化”严重,环境风貌杂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

纵观历史,审视当下,丹阳地区不仅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也是江苏省经济十强县。如何较好地利用现有的优势发展乡村?

中国乡村,大约从汉朝开始至工业化到来前,都过着亦农亦工、自给自足的生活。农忙时下地耕种,其余时间在手工作坊中进行各种手艺创作,因此换取的收入可用来贴补家用。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乡村作坊渐渐消失,加之人多地少,单靠务农不能维持生计,大批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传统的手工艺也随之渐渐消失。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文旅融合介入到方方面面的发展中,它能否介入乡村,又将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所在设计团队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对丹阳司徒镇下岸头村进行了规划设计。

二、下岸头村的背景概况

1.区位及背景

下岸头村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司徒集镇北约4公里处。东邻中河阳村,南毗岗头村,西靠高甸村、后北洛村,北隔五龙河与北陵村相望。村庄临近沪蓉高速以及沪霍线、通港西路等国道,丹西公路紧邻村口,杏虎路纵贯全村,村中多为水泥路,村民出行方便。

该村总面积530亩,其中耕地430亩,水面70亩,房基30余亩。全村总户数64户,总人口206人,60%为许姓,均为汉族,使用丹阳西门外方言,承袭本地习俗。

下岸头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村东、西、北三面均属岗坡地带,村南地势稍平坦,为该村主要水田、鱼塘和桃林。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作物水稻、小麦、大豆,以及茶树和桃树等经济作物获取收入。村里常住人口不足60人,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

2.村庄风貌及文化现状

交通分析:村庄外部交通较发达,内部主次道路为水泥路,宽度狭窄,主线单一,没有形成环线;次要道路杂植草木较多,路线待优化,农耕路为砂石路与土路,流线畅通。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没有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无公厕、停车场、村民公共活动设施及室内活动中心。

民居建筑方面:现状建筑老旧并序,有部分危房、空置房。经现场踏勘整理,将建筑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待改造设计类型。

村庄景观方面:以自然景观及田地为主,春季油菜花海、桃花林为特色。其余多为杂草杂植,虽充满野趣,但未能形成统一的景观风貌,打理较为不便。村中缺少景观小品及配套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平时休闲娱乐要求。

3.村庄文化基因及主要产业现状

乡村文化方面:村庄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另外村中有红色文化基因——烈士许杏虎是本村乡贤的代表,以及现有“杏虎牌”水蜜桃作物经济作物主打产品,每年因此举办文化节。村中心有一处空置百年老宅,有一定特色,保存完好,后期可作为文化展示空间。现状产业:农作物有水稻、大豆、油菜、小麦;经济作物有水蜜桃、渔业、茶树。

4.对村民的访谈情况

本次规划对村内64户居民做了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0份。经过统计,村民对村庄更新改造急需改善的问题有:增加卫生室、公共活动空间、公厕、快递站;增加路灯照明、雨污分流、宅间绿地美化。村民美好愿景:能引进新的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村工作,几代同堂,摘去“空心村”的帽子。

综上所述,下岸头村具有生态及交通优势,农业发展明确;宅基地空置率高,具备乡村更新及新产业植入的条件;老龄化带来了传统语言、生活方式的保留与承袭,具有“慢生活”氛围。需要在更新改造设计中解决的问题也较多:需重新梳理内部交通、整理无序的村居环境、增加配套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如何改善“空心化”的问题,如何引入新的产业,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下岸头村更新设计实践

在前期地毯式调研、项目组成员与村镇负责人及村民共同研判村庄更新设计相关事宜的基础上,拟定文旅融合的乡村更新策略,并在空间格局、环境风貌等方面进行相关设计。

1.文旅融合的产业定位

下岸头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宁镇丹经济圈,同时拥有长三角经济带客群;村庄具备一定的文化基因,并有多处空置建筑;村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较强烈;周边的文旅乡村游产品较为匮乏,急需一个样板工程作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为旅游业的植入提供了较理想的前提条件。

规划将以下岸头村作为综合服务核心、成为提升带动的样板,将传统技艺、康养、民宿、美食、旅游度假、研学等文旅项目引入村庄规划设计中。发挥下岸头村区位、空间、生态优势,重新梳理空间结构、布局新型功能、填补区域发展空缺、创立乡村旅游品牌。同时,从玩、赏、憩、戏、氧、尝、耕、采、淘、学十大休闲农业开发要素出发,将游客体验落实到设计和游客感知的各个维度,使休闲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丰富休闲休闲农业产品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位、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体验。

将下岸头村盛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当地非遗等纳入旅游体验项目中。规划了“一里七坊”文旅体验区。分别是桃花里、米坊、油坊、豆腐坊、渔坊、茶坊、酒坊和非遗手工坊。深度挖掘了村庄本身的文化基因,创造出一系列源自村庄,又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体验感十足的旅游产品。村民不仅可以参与到旅游产品的服务岗位中,获取工资;也可以将富余的自宅作为配套服务空间转租或自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体验等服务,获取更多收入。这将较好地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回乡工作,解决“空心村”问题。

传承农耕文化,引入现代高校农业模式,将种植与家禽养殖相结合,整合现有的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业,将二者有机结合,如:水稻+鸭+绿萍、莲藕+小龙虾等模式。

2.空间更新与文旅产业的耦合

空间格局上,采取一轴一廊多节点的布局。沿人流动态轴,布置村口会客空间、游客中心、七坊空间、康养组团及花海景观等。同时,桃花里与中心花海隔水相望,形成一条中心视觉廊道,亦构成水上人流动线。

七坊中的酒坊、米坊、豆腐坊、油坊、茶坊、非遗手工坊,均分布在人流主动线两侧,对较集中的居民空置房加以利用,修旧如旧。加固老旧危房、保留原先建筑肌理、出新建筑外立面,并对内部空间进行调整,以满足各作坊内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加工、展示、体验等活动。同时增加主题鲜明的户外景观小品,渲染气氛,引起游客共鸣。

例如酒坊的环境及空间设计,入口便是一组正在猜拳饮酒的青铜雕塑,惟妙惟肖;加上夯土墙前的酒肆场景,一下将人带入到丹阳著名的封缸酒文化中。进门就可以参观酒文化历史展示区、酿酒工艺操作区,还能亲自参与其中。最终可以品尝当地米酒,并通过商品展示区购买米酒。从参观工艺流程,到参与制作,再到品尝特产,最后购买特产。完成了一系列从文化展示到商品售卖的活动,是乡土特色产品和现代文化旅游的完美结合。另外几个作坊也参照这样的模式,带给游客不同的在地体验。

桃花里人文体验区设计:位于村口西侧,与村民聚集居住区隔水相望,是村庄内现有经济作物桃树林所在地。设计将以现有桃林为基础,打造一个春可赏花、夏可采摘、秋可观景、四季可游的户外景区。设计环线漫步道、茶室、文创中心、休憩亭等设施。

文创中心将桃树相关的衍生产品进行再设计和发售,力求打破现有单一的水蜜桃售卖模式,创立新的“下岸头·蜜桃”品牌,如水蜜桃、桃花酒、桃花酥、桃花茶、桃胶等可食用产品,以及桃木制品。一年四季都将在此以“桃”为主题,策划各种游客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之余,感受蜜桃文化、乡土风情,享受田园之乐。

一里——桃花里的设计,是将传统单一的桃树种植进行文旅产品打造。不局限于水蜜桃这一单品的销售盈利。而是一系列衍生产品的文创中心,它将带来丰厚的附加值,同时也通过这些文创产品,将当地蜜桃文化、风土人情及红色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播,力求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新的产业。一方面让产品走出去,另一方面让村民回家乡。原先的土地通过流转,由个人承包进行桃树种植,每年采桃季雇佣当地村民劳作,村民的收入非常有限,不够维持家用,所以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桃花里建成后,村民可参与到旅游产品的策划和服务中,人均一年至少可增加三—五万元的收入,这对目前人均收入只有三万元的村庄来说,是为可观。

解决“空心村”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归根到底是带来人的复兴,解决人的生计问题,同时让村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一里·七坊”的设计,不仅仅是对空间的更新,还植入了新型文旅产业,它将塑造一批新时代的新型村民。

3.环境风貌的提升

本次设计,着力打造村口会客厅、游客服务中心、一里七坊体验空间、村史馆等建筑空间,还增加了公共生态停车场、村中心花海、邻里绿地空间、稻田艺术、村民健身广场等配套服务空间。

对村庄中的民居建筑,采取分类更新。年代较近,结构完好的一类建筑,只做简易出新;对二十年以上房龄,建筑结构局部受损的二类建筑,做结构加固,门窗更换、外立面出新;对违章搭建、危房空置房等三类建筑,能加以利用转换为文旅产业用房的,做到修旧如旧,不能加以利用的做拆除处理。同时,部分沿街住户庭院,进行院墙及门头的更新改造。

在材料的选择上,多采用木材、砖、竹等本土材料。注重乡土特色的营建,和村庄原生建筑形制和肌理的保留。如七坊之豆腐坊的设计,半人高的毛石院墙、内嵌着乡村常见的陶土罐,墙头随意放着三两个小型石磨,立一块大石磨盘,上面写着“豆腐坊”,便是招牌。走进木质的茅草顶院门,便看见竹格栅后的豆腐坊,坊中展示墙上画着旧时制作豆腐的工艺流程,前面几个石磨前,游人争相体验磨豆浆。

中心花海及周边的打造,这里原先杂草丛生,道路混乱,水塘未得到充分利用。将原先零散的两个水塘,化零为整,两塘之间形成的高差,做跌水处理。塘边栽植桃李、置茅草顶长廊,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美景的空间。并将原先村庄中特色的油菜花海进行保留,增加马鞭草等花期较长,又具观赏性的花海品种。

邻里空间的梳理,原先的场地杂物较多,村民缺乏公共活动的空间,如健身、坐憩、聊天。现将违章搭建拆除,清理空间杂物,富余的空间安放健身器材、座凳、绿植等。

本次规划设计,经营性的空间相对比较集中,中心花海、水塘将其与村民居住建筑做了天然的分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村民生活不受干扰。

结论

本次下岸头村设计,将文旅产业融合进乡村规划中,设计团队数十次现场调研、访谈,与村民共商村庄规划方案。这也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一次乡村规划实验。在充分调研和分析之后,做乡村环境风貌更新提升的同时,将文旅融合融入设计中,希望乡村的发展拥有自身的“造血机制”,而非简单的“穿衣戴帽式”改造。新兴文旅产业伴随着绿水青山的乡村更新建设,也推动着文化传承、带动了手工艺复兴、促进了乡村人才革新,从而获得城乡平衡发展,助力乡村更新机制。也希望,此次设计探索成为当地乡村更新的试点,对周边村庄起到示范作用,并能为乡村振兴在该地区的践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旅村庄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初 春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