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配备模式现状及策略
——基于提升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目标

2022-09-27刘昕彤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专业

刘昕彤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中,明确表示“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当下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在配备数量上已基本符合上级文件要求,但受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异、性质的不同、规模的大小等因素影响,各校实际的辅导员配备模式不尽相同。

一、辅导员配备的基本模式

人力资源配备并不完全在于一个单位拥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关键在于合理地搭配好人力资源。当前,各高校根据学校性质、办学目标及规模,通常从辅导员队伍人员组成、专项工作负责情况及工作场域三个方面进行辅导员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此外,辅导员配备还受到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一)从队伍人员组成角度配备

高校辅导员是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从队伍的人员组成来看,配备方式主要有“全体专职”和“专兼结合”两种。

1.全体配备专职辅导员。这样的配备方式在早些年因为辅导员一职尚未成型而较为常见,其优点是辅导员人员相对稳定、流动性小。缺点是辅导员需要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

2.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相结合。“专兼结合”的方式是指以专职辅导员工作为主,同时选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或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此种配备模式的优点是既有效补充了辅导员人数,保证了师生比,又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多元化发展。

(二)从专项工作负责角度配备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规定,辅导员需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九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由此引申的配备方式主要有“个人负责”和“集体负责”。

1.“个人负责”的配备模式。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和学院来说,辅导员数量也相对较少,此时会出现“个人负责”的配备方式,即辅导员既要承担直接带班、日常管理学生的工作任务,又要一人兼任起党建、心理等专项工作。该模式具有责任明确、人际协调及决策效率高的优点,缺点是容易形成辅导员个人独断的现象,同时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过高,易造成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事务繁重等情况。

2.“集体负责”的配备模式。当辅导员人数较多时,在学院或书院中通常为“集体负责制”。该方式旨在通过“协作”的方式对辅导员进行配备和工作任务的分配,通常表现为一个年级或专业由几位辅导员共同带班,诸如团学、心理、生涯指导等专项工作也由至少一位辅导员来承担。通过集体负责的配备方式,形成辅导员之间配合协同的工作局面,不仅有助于队伍整体凝聚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从工作场域角度配备

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对象为大学生,需要围绕大学生学习的教室和生活的寝室开展日常工作,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场域配备人员,具体可分为学院制和宿区制。

1.学院制。指辅导员以所属学院为单位开展具体工作,即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基本工作对象,在教室或办公室内开展工作。这样的配备方式能够做到“责任到位”,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有较明晰的界定,一旦有问题发生,便于及时追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以行政班级配备辅导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现实中由于很多基础性课程为“选学”方式,同一行政班级的同学实际上并不在一起上课,学生们“行政班级”的概念不强,如果单一按照学院制配备辅导员的方式,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2.宿区制,即辅导员以学生宿舍和社区为中心开展工作,很多学校将辅导员的办公室设立在学生宿区。这样的配备方式优势明显,便于辅导员更为“全面而立体”地深入学生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及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特征,有助于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出现校园安全危机事件时,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但与此同时,这样的配备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学校多校区办学,工作协调起来困难,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会因场地局限而受到影响等。

(四)其他个性化的配备模式

除以上主要的三种配备模式外,辅导员的队伍配备还受到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在年龄上,专职辅导员多为应届毕业生,兼职辅导员多为在校研究生或青年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年轻,人员配备集中在20-35岁之间,队伍具有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稳定性不够、专业性不强等情况。

在性别上,由于辅导员多为思想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文科专业背景出身,队伍中女性普遍较男性人数多,且因女性擅长沟通、协调,工作更为细心、贴心,因此辅导员队伍中人员配备的女性比例要远高于男性。这样的配备模式当遇到突发危机等情况时便显现出了弊端。同时,对于如理工科、体育类等男性学生较多的院校来说,在很多方面,深入宿区开展工作女性辅导员不如男性辅导员便利。

在学历上,近年来随着招聘要求的提升,辅导员学历普遍有所提升,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多,本科及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少。

在专业背景上,一部分辅导员由社会招聘选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契合辅导员岗位要求的专业背景,另一部分辅导员则由优秀毕业生留用或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岗位调动组成,来自各高校主要的专业,如戏剧学院辅导员多具有表演、播音等专业背景,体育学院辅导员多来自体育相关专业,理工科院校较多辅导员来自理工科专业。这样的配备模式优点在于辅导员能够和相应专业学生形成匹配,在学习、科研等方面能够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语言,并提供相应指导。此配备方式的缺点则是部分理工科、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研究水平不够,需进一步提高。

二、辅导员配备面临的现实问题

根据前文的总结和归纳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条线多,每个辅导员要同时对接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学生、家长,形成了“千根线一根针”的状态。通过梳理,不难看出,虽然辅导员的配备模式有很多种,但仍然是以任务完成和人员管理的便利性出发,较难根据工作任务与辅导员个人特长、年龄、性格、专业背景及长远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配备。人员的配备随意性较强,辅导员队伍的阶梯化搭建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和布局,这些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基于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配备策略

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发展方向,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所谓专业化,就是需要辅导员通过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更为专业的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班团管理、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必要时需持相应的专业证书上岗工作。所谓职业化就是按照职业发展的规律,人员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达到职业要求,在保持队伍稳定的同时发挥职业功能。基于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目标,高校可以考虑以搭建阶梯、构建矩阵、发挥专长、拓宽队伍的方式来进行“人岗匹配”的辅导员配备。

(一)搭建起辅导员队伍阶梯

在配备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外,还可根据辅导员的工龄、年龄进行配备,搭建起一支多层次、可协作、阶梯状的队伍。按照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职级来配备,一个年级或专业由初级(工作1~3年)、中级(工作4~5年)、高级(工作5年以上)辅导员协作的方式共同带班。其中,由高级辅导员担任工作组长和初级辅导员的导师,主要负责承担理论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专业心理咨询及危机处理与决策;中级辅导员需要配合高级辅导员开展班会、主题教育及部分课程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做好初级辅导员的日常引导,起到“高级-初级”连通的租用;初级辅导员则主要从事大学生班团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这种根据辅导员工作经验和年龄进行分类协作的配备方式,不仅能够使新辅导员尽快了解工作内容,促使中级辅导员聚焦专项工作,推动高级辅导员开展深入研究,还能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将学生工作经验、方法传承下去,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通过搭建队伍阶梯,来实现辅导员之间的互补,既给予了新入职辅导员了解工作、迅速上手的机会,为中级辅导员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理论与实践的平台,也为高级辅导员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指明了发展路径。

(二)构建起辅导员专业矩阵

在国外,高校辅导员上岗之前需要通过职业认证和考试认定,通过后才可以上岗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这样一来,每位辅导员都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专攻一到两项专业工作,并且能够长期有所钻研,探索出独特的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便能成为某一条线的“专家”,在学生工作中有所建树,而非疲于应对学生事务的“大管家”。但在我国,每位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条线过多,很难做到“术业有专攻”,辅导员疲于应对多项任务,下班后缺少能够思考和沉淀下来开展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配备辅导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学科以及自身的特长,构建起辅导员的专业矩阵。每位辅导员除了负责自己所带班级外,还要承担起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项工作中的一到两项,并在此专项条线连续工作3-5年,以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学校可以定期为负责同一专项工作的辅导员举行学术研讨、经验分享沙龙等活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对自身所负责专项工作的精准化研究。这样的模式可以给予辅导员聚焦某项工作的平台和机会,当一个辅导员连续负责专项工作3-5年以上,不仅对自身于流程化的事务性工作已经能够全面掌握,同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也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一套专业化的独特的工作模式,有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三)发挥起辅导员优势专长

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特色、学生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辅导员的配备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可以根据辅导员自身的优势、专长甚至是个性化的特点,来进行人员配备。对于“985”“211”等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兴趣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在配备辅导员时可在学历上有所要求,如为学生配备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硕士学历辅导员,这样一来,辅导员不单单从生活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在专业学习上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极大地树立起辅导员的威信。而对于高职、民办院校来说,则可着重从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角度配备辅导员,如在宿区配备年轻男性辅导员,以便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宿区管理、生活纪律和习惯养成等多方面的工作。

鼓励辅导员们成立专业的工作室,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性格专长等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学生管理与教育实践,努力为每个辅导员打造起生动的“专业标签”。引导具有乐器、绘画等文艺专长的辅导员,多为学生们开展人文类教育活动;鼓励擅长演讲、表达的辅导员,通过辩论赛、演讲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支持具有外语特长的辅导员,以“英语角”“配音大赛”等途径优化学生们外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总之,学校需要挖掘每位辅导员的独特优势,进而打造出一支集专业化与特色教育并存的辅导员队伍。

(四)拓宽辅导员队伍结构

在高校内,除了招募、选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背景的专职辅导员之外,积极拓宽兼职辅导员的队伍既能够保障师生配比,又能够优化辅导员队伍组成,进一步促进“三全育人”的深入开展。选聘专业老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有利于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在学业上对其进行引导;选聘行政、管理人员有利于“三全育人”的深入开展,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更加深入了解一线学生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选聘优秀在读研究生不仅可以为辅导员队伍补充数量,由兼职辅导员协助专职辅导员承担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大大减轻部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使其得以深入课堂教学和科研创新。同时,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年龄普遍年轻,他们来自学生之中,更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辅导员队伍增添活力。此外,还可以从企业、工厂等社会机构聘请兼职辅导员,此类辅导员不用承担学生日常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仅需要定期以工作坊、班会等形式,为学生介绍企业动态和专业前沿等实际性内容,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提前了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拓宽辅导员队伍人员结构的方式,也能够促进专职辅导员与兼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使得整支队伍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与工作积极性。

身处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引路人,既要承担起日常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每位辅导员不仅需要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还需要引导学生及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跨越,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当前,新时代下辅导员身上的责任无比深重,面临的专业化、职业化挑战也与日俱增。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不应是“大管家”或“姐姐妈妈”,而应该是具有明确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因此,确保辅导员队伍配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每一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同时更能够促使辅导员沉下心来,将一线的实际学生工作经验凝练为科学的工作方法。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专业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