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解读托马斯·曼短篇小说《矮个先生弗里德曼》

2022-09-30孙宁璟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内斯弗里德曼压制

孙宁璟

(维尔茨堡大学,德国维尔茨堡 97070)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劳动者的增多和资产阶级的扩大。然而,现代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以及放纵的生活方式,比如对烟酒的痴迷和放荡的性行为等,让人们感到疲惫不堪,一种颓废的情绪在社会中蔓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结构逐渐崩裂,颓废主义的幻想在二十世纪初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始对这些现象通过精神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文学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人们不能忽略被压抑的冲动和激情。

托马斯·曼是德国作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早期叙事作品《矮个先生弗里德曼》于1897年5月首次发表在《新德意志报》上,由十五个章节组成。它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内斯·弗里德曼的不幸遭遇。他拥有一个畸形的身体,但与之相反的是,他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赫尔曼·维格曼将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约翰内斯的童年和性格成因,第二部分展示了他试图反抗命运而导致的激情爆发,最后一部分描述了这场灾难。约翰内斯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这种平静却被突如其来的激情所摧毁。这部作品对托马斯·曼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称其为自己“文学上的突破”。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纪末创立了着重研究无意识心理的精神分析法。它的出现对心理科学的发展以及西方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法将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将意识描述为最直接和最确定的感知,其状态很快就会改变。人类行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无意识过程决定和驱动的,这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无意识的概念中,有一些心理过程或想法在成为有意识之前处于压抑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无意识的模式。这个无意识领域包含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的原始和本能的驱动力、思想、感觉和记忆。

无意识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与词表象有关,它可以通过记忆的残余转化为外部感知,是潜在的,可以成为有意识的,无意识是被压抑的,不能成为有意识的,它基于未知的材料。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不愉快的和引起焦虑的感觉和想法,这些感觉和想法不被人发觉,但对人的行为和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心理结构模型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之一,他认为,人类的心理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平衡,便能实现健康的人格发展。

“自我”是“通过直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个部分”,并依托在“本我”的表层。“自我”受到感知的影响,代表理性和审慎,并遵循现实原则。“本我”是无意识的,代表着激情,受到人的本能的影响,与“自我”相反,快乐原则在“本我”中占主导地位。弗洛伊德曾用一个精彩的比喻描述“自我”和“本我”的关系:“自我”是一个骑手,而“本我”是一匹马。“自我”像骑手一样控制马,即“本我”的方向,将“本我”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自我”的一个层次被称为“超我”或“自我典范”,它专注于人身上更高的、道德的和超个人的东西,并满足对人身上更高的存在提出的所有要求,例如在宗教、道德和社会感觉方面。它主要是通过教育产生的,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也提出了本能理论,他认为,本能是被认为隐藏在“本我”的需要所导致的紧张背后的力量,代表着对心灵的生理要求。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本能一方面分为性本能或爱的本能(Eros),另一方面分为破坏本能或死亡本能。性本能不仅包括“不受约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性本能的带升华性质的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这种爱的本能的目标是联合,其所能达到的总的能量被称为利比多(Libido),存在于“本我”中。死亡本能代表了以消解联系和破坏事物为目的的本能:“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可能导致伤害或自我毁灭的死亡本能,是将活着的东西转化为无机状态。

二、两种本能的体现

(一)被压抑的性欲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冲动转向新的领域,如艺术或文化领域,使原有的冲动得以宣泄的过程称为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过强的兴奋被应用到其他领域,从而提高人类的艺术创作水平,然而,一旦过度兴奋没有被释放而是被压制,则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爱情是最原始的性冲动。在短篇小说《矮个先生弗里德曼》中,约翰内斯的一生有遭遇过两次爱情的冲击。少年时,他为一个女孩心动,但却心碎在看见她亲吻另一个男孩的那一秒。他放弃了继续追逐爱情,转而开始用艺术和文学来充实和麻痹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升华。他把自己的性兴奋引向其他领域,这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然而,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爱情的丧失和遭到的失败以一种自恋的创伤形式给自尊心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这件事也对约翰内斯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潜意识的负面影响。

约翰内斯三十岁时,遇到了封·林凌根夫人,夫人的女性魅力使他深深地着迷。在小说中,托马斯·曼在描述封·林凌根夫人的外表时着重于于一个细节,即她嘴唇的动作。比如在第七章中,当约翰内斯第一次见到封·林凌根夫人时,托马斯这样描写道:“看不出她的嘴是不是漂亮,因为她不停地让下唇撅出又收回,使它跟上嘴唇相擦”。在第十二章中,他同样也描写了唇部的动作:“她……像往常一样撅起了下唇”。在弗洛伊德看来,嘴是第一个作为性感区出现的器官,并在心理上产生利比多的要求,因为食物的摄入给孩子带来了满足和快乐。嘴是无意识的性欲的投射,利比多是“一种量化力量,可对性兴奋的过程与变化进行测量”。如果后者不能以适当的、合理的方式得到消解,就会产生焦虑。约翰内斯对封·林凌根夫人有着强烈的性冲动,但却无法理性地释放它。他的性冲动因此受到了压制,并为此感到痛苦不堪,产生了焦虑情绪。因此,他的自杀也是他没有正确对待焦虑的结果。

(二)死亡和毁灭本能

约翰内斯·弗里德曼出生于一个属于城市上流社会的家庭。他从七岁起就开始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他精神世界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体上的残疾,这使得他非常的难过。他年少时喜欢的女孩欣赏另一个身体健康的男孩,这也让他充满了自卑与痛苦,“他的头陷在肩膀之间比以往更深了,两手颤抖,一阵剧烈、紧迫的疼痛从胸口一直升到喉咙”。他压制了这份痛苦,将痛苦埋藏在心里。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人类有一种内在的死亡本能和一种向外的破坏本能,后者通过攻击性表现出来。由于受到教育,人们能够抑制这些向外部的破坏本能。弗洛伊德指出,被压制的破坏性本能会转向到个人的自我,自我毁灭的欲望由此产生。在小说中,约翰内斯在悲伤之后压制自己的破坏本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享受教育上。然而,“自我破坏本能的某一部分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留在自我内部”,被压抑的自我破坏本能并没有消失,而是等待着一个释放的机会。

在约翰内斯二十一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在沉浸在悲痛中的同时,他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弗洛伊德认为,孩子会重复不愉快的经历,因为“较之只是被动地体验一种强烈的印象,处在主动的地位使他们能更彻底地掌握这种印象”。通过对痛苦的反复记忆,约翰内斯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也因此抑制了死亡冲动。

被压抑着的平静的生活在了他三十岁那年戛然而止。封·林凌根先生和他的妻子突然出现在弗里德曼的生活之中。封·林凌根夫人的女性之美深深地吸引着他,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她来了,虽然他也试图保护自己的安宁,可是他心中的一切都因为她而激动不已。这是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心中极力压抑的,因为他感到这对他意味着痛苦和毁灭”。他年轻时失败的暗恋和失去母亲的经历已经让约翰内斯的内心充满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从青春期开始就转化为了自我毁灭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弗里德曼先生体内慢慢积累。在他遇到封·林凌根夫人后,这种痛苦和自我毁灭的欲望再也无法被压制。他被她吸引,却又被她鄙视,他开始了自我厌恶。“也许是对自己的一种厌恶,使得他渴望毁灭自己,让自己粉身碎骨,彻底消失……”,最后,他内心的死亡本能诱使他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结局。

三、失衡的心理结构

约翰内斯在婴儿时期由于一个奶妈的过错而成为永久残疾:“这个小约翰内斯,鸡胸驼背,胳膊过长过瘦”。他年少时的爱恋受到“本我”的影响。“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作为精神中最原始的部分,具有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年轻时对异性的迷恋是“本我”的一种表现。但当约翰内斯发现另一个拥有健康身体的男孩更受他暗恋女孩的青睐时,他放弃了爱情,并认为爱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对他来说只有悲伤和痛苦。因此他压制了“本我”,开始更关心文学和艺术。

“自我”代表理性,受到外界的影响。身体的残缺和他人的蔑视使弗里德曼先生压制了自己最原始的欲望。根据现实的原则,他决定放弃让他痛苦的感情,转而将精力投入他所喜欢的音乐、戏剧和阅读之中,这也提高了他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属于理性的选择。在他生命的前三十年,他过着平静的生活,“自我”和“本我”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了暂时的平衡。

然而,封·林凌根夫人的出现对约翰内斯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她的到来否定了他先前平静生活的意义,他的平静是“在空洞和麻木的虚无中的安宁”。她的出现不再允许他忽视欲望的强大力量,但这份感情同时也是不道德的。他在“超我”和“自我”之间的平衡由此也被打破。

约翰内斯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喜欢戏剧,能与悲剧产生共鸣。他自己的生活,在严格的自我管理下,是平和的,没有激情的。由于身体的残疾,他离自己的理想生活很远,精神上的充实与残疾的身体之间的矛盾折磨着他。当“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这种痛苦过于强烈,于是“本我”遵循了快乐原则,弗里德曼先生选择了自杀来躲避痛苦。

小说中存在一个原始的秩序,约翰内斯享受着这个秩序下的生活。似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刺激,他将永远这样生活下去。然而,当封·林凌根夫人作为一个新的人物出现在他的周围时,她的到来破坏了原有的秩序,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超越唯乐原则》中,弗洛伊德写到了外部影响的作用:“有机体的发展现象必须归于外界的干扰性和转变性影响。原始的生物一开始并没有要求变化的愿望;如果环境一直保持不变的话,它就始终只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生命历程”。

封·林凌根夫人以“本我”的形式出现,是弗里德曼先生渴望原始本能的投射,同时也是他违背理性的诱因。然而,她却轻蔑地拒绝了约翰内斯的爱,这破坏了他的精神世界和秩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约翰内斯知道爱上别人的妻子是不道德的,这也带给了他双重的痛苦。他无法再回到原始状态,因为他的“自我”现在受到“本我”更强烈的影响,并受到“超我”的谴责。前意识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有意识的,被压抑的性冲动已经被释放。“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弗里德曼先生也最终被自我摧毁。

结语

小说《矮个先生弗里德曼》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早期重要作品。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本能理论来探讨主人公弗里德曼先生的心理特征。

小说展示了主角约翰内斯·弗里德曼的精神修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在弗里德曼遇到封·林凌根夫人之前,他的生活似乎很有秩序。然而,事实上,这种幻觉背后隐藏着危机,他与封·林凌根夫人的相遇,唤醒了被压抑的冲动和他的激情,使其爆发出来。他的性本能从年轻时就被压制,给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痛苦,并导致了死亡本能的内在毁灭。由于身体的残缺和精神世界的富足之间的冲突,使得他的“本我”被压制。然而在封·林凌根夫人的出现的刺激下,被压抑的冲动又被释放出来。弗里德曼先生无法再专注于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于是出现了更强烈的冲突与矛盾。他的死亡是本能的实现,也是人类冲破了枷锁和束缚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强调了潜意识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解释文学作品方面的应用,也丰富和发展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让研究者不再忽视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心理特征,使得文艺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猜你喜欢

内斯弗里德曼压制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戴维·弗里德曼 美大使发表偏以色列言论遭谴责
摔出来的创意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比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来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