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研究*

2022-09-27鲁晓燕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齐鲁社团协同

鲁晓燕

(潍坊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

齐鲁大地是儒家思想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凝聚和积淀而成齐鲁文化,是山东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深耕齐鲁优秀文化资源,推动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传承体系。通过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完善了大学生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一、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的重要意义

高校社团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山东省内高校在传承齐鲁文化方面占据先天地理优势,具有文化认同的地方基础。高校传承齐鲁文化能够更好地加深在鲁大学生对齐鲁文化的感悟,增强齐鲁文化认同感,为将来立足山东工作,推动山东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高校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省份、专业、年级,覆盖面广,通过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能够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山东,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外,体现时代精神是学生社团文化的重要内涵,学生社团文化精神内核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社团在传承齐鲁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挖掘齐鲁文化与社会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推动齐鲁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书写齐鲁文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新篇章,焕发新的时代精神。

同时,通过高校传承齐鲁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实现共赢。首先,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为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其次,作为高校社团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的大学生在设计、组织、展示齐鲁文化的过程中,亲身体会齐鲁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传承齐鲁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利用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也是大学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多数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教师讲授、专家讲座或是静态展示等方式进行,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兴趣。通过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能够让大学生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实践文化传承。

二、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依托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具体高校社团为例,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社团相结合的融入路径(石海玉,2021;盖斌等,2021;高春净,2020);二是分析高校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曹世华等,2021;戴晓东,许薇娜,2020;沈榆,2019);三是对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调研,探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招吉韬,2019;李志豪等,2018)。这些已有成果有助于了解目前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所提出解决方案,为研究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多数研究仍以建议或是理论性的阐释为主,缺少系统理论的指导。本研究旨在从协同创新视角,构建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的有效路径,为区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三、协同创新理论指导高校社团文化传承活动的合理性

(一)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是在协同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行为。协同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并在《协同学导论》一书中系统的阐释了协同理论:“不同主体在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合作、协调,实现突破各自能力限制的总体能力提升和绩效增大的现象。”协同关注的是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由此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美国学者Peter Gloor在协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协同创新的理念:“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系统、不同利益主体、不同要素等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科学调配,打破壁垒,建立有序要素组合,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建立有序要素组合,以实现人才、资本、信息、资源等的最佳优化,产生最优效果。在当今强调创新、共享、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理论被引入不同学科的系统研究。

(二)协同创新理论的驱动机制

协同创新体系是不同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协同创新机制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利益主体的协调性,资源的共享性。整个协同创新过程是从沟通开始,通过协调达到知识的整合,资源的优化,通过合作实现行动的同步优化,最终突破不同壁垒,实现整个系统的协同创新发展。因此,协同创新的整体性体现为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能力,整合各自优势,实现共赢。通过高校社团来传承齐鲁文化是以高校为基点,不同主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汇合到一起的生态系统。以协同创新理论指导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可以有效调整政府机构、学校、高校社团、大学生、媒体机构等不同传承参与者的利益,组织配置资源,优化结构,形成有序、协调、共享的工作机制,以实现不同传承主体共同的传承目标,进一步推动齐鲁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并不是创新要素或是利益主体的简单直线的叠加而是不同主体通过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变化。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不同要素、不同主体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具有独有的特征和差异性,但为了共同的目标,在整体体系中相互协调,互补共生。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不同要素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在一定体制的管理下,各个要素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平衡状态,使系统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动态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社团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的主体需要根据新的环境,调整自我,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已达到传承过程中知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有效共享,最优配置,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路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协调创新理论指导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在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校社团和文化传承的特点,构建了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的“五位一体”的路径:明确传承目标,理清传承内容,健全传承机制,构建传承平台,完善传承评价体系。

(一)明确传承目标

具有共同的目标是不同主体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前提,也决定了整个协同创新体系的整体行动方向和效果。在整体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不同参与主体依据宏观目标细化子目标。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也应在社会时代需求的宏观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目标。山东省政府通过推动齐鲁文化在高校的传承,目的是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齐鲁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校开展齐鲁文化传承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在宏观目标的基础上,高校社团要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明确每一次传承的具体目标。首先,高校社团传承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高校学生的具体需求,符合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其次,协同传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高校社团要不断根据国家、地方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学校文化传承方面的措施以及具体传承过程的表现,征求不同传承主体如传承人、学生、教师等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具体目标。最后,传承目标的制定要遵循明确性和具体性原则。要考虑目标描述的行为化,对传承所要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语言清晰、简明。

(二)理清传承内容

知识增值是协同创新的核心。为了达到知识的增值,不同利益主体需要对知识进行探索和找寻、检索和提取、开发和利用、分享和扩散,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互动过程知识增值得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知识的检索和提取是基础。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应如何对齐鲁文化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了解齐鲁文化知识,领悟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说要理清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具体“学什么、传什么”。首先,高校文化传承应“形神兼备”,更多关注文化基因的传承。专业教师、传承人、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等不同主体协同合作,探索和寻找齐鲁文化物象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传承内容,选择恰当的传承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齐鲁文化内涵。其次,注重齐鲁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并与时代相结合,重塑时代价值。齐鲁文化的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推动山东省不断发展进步。通过高校社团的传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将齐鲁精神内化于心。

(三)健全传承机制

有效健全的传承机制是协同创新体系运行的保障。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是指不同主体、对象和要素等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制约、平衡的运行机制,涉及管理措施、资金的投入、利益的分配等。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涉及地方政府、学校、社团、学生、教师、传承人、社区组织等不同参与主体,首先应理清不同主体的层次关系。地方政府部门属于宏观层次,学校、社团属于中观层次,学生、教师、传承人属于微观层次。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宏观主体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沟通机制协同各方利益主体。学校是高校社团传承活动中关键的一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又要管理好社团,完善高校社团管理体制、组织体制、考核体制建设。协调好学校内部不同利益主体团委、学生会、教师、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学校范围内的传承活动,打造传承品牌,丰富校园文化。而作为传承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则是具体传承活动的践行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具体设计、实施传承活动。在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下三个不同层次打破壁垒,相互协作,共享资源、资金、知识、信息等,推动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搭建传承平台

搭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平台的是协同创新活动有效执行的关键。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需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经费支持平台、传承师资培训平台、齐鲁文化展示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地方政府协同学校、传承人、齐鲁文化研究院、当地博物馆等共同构建齐鲁文化交流平台,对齐鲁文化进行定期研讨交流,为高校社团传承活动的设计提供指导。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高校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除了政府和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外,学校应多方联动,建立经费支持平台,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政府的投资,解决高校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的困窘。学校、传承人、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构建传承师资培训平台对社团传承活动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研讨会、座谈会帮助指导教师深入了解齐鲁文化内涵。学校为社团搭建齐鲁文化展示平台,推荐优秀传承活动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展示、走进社区、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传承齐鲁文化。最后,利用网络,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大学慕课、微课、抖音、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推广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五)完善传承评价体系

协同创新的不同参与主体在协同创新的体系中是平等的,通过协商方式对协同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协同创新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应以传承效果为落脚点,构建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过程到传承效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因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融入了文化内容,对其效果的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隐性的过程,文化传承的效果只能通过学生平日行为、言语的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同伴要通过平日的观察,对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形成过程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观察学生生活态度、整体面貌的改变,给予总结性评价。

综上,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已不再是学生们单一、封闭的活动方式。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高校社团传承齐鲁文化活动可以实现传承资源的有序与优化,释放不同传承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活力,有利于高校社团传承的相关利益主体打破壁垒,发挥各自优势,汇集传承资源,实现主体深度协作,推动齐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齐鲁社团协同
齐鲁声音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The Path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