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下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2022-09-27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手段文化遗产物质

董 奕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101)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勤劳聪慧的中华人民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果至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遗资源,如何对其进行记录和传承成了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仅仅依靠文字记录、口授等方法是万万不足以将其完整记录的,这个时候,影像手段就成了非遗记录与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数字化影像手段能够完整并且多方面记录下非遗的物质内容,在非遗的传播过程中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一、影像记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现状

1.关于影像的概述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本文所提及的影像是指狭义的影像,即摄影影像。盛希贵对什么是摄影影像提出了明确的解释,他提出摄影影像就是指通过光学装置、电子装置、数字装置和感光材料、记录装置等感受光线,将由对光的反射造成的被摄物的外形和光的投影通过化学反应、电子脉冲或电磁场中的变化获得图像,并以同样的方法记录下来,存储在胶卷、磁带、存储卡等媒介中,必要时再使其重复呈现出来或进行复制的“物的影像”。摄影影像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过程中不仅仅起到成像的作用,其更注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再现,通过“物的影像”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涵。

与其他记录方式相比,影像对非遗的记录具有完整、永久、准确的优点,它能够更清晰明了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的资源,并且达到永久留存的目的,同时,影像的传播也更具有时效性、广泛性。

2.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影像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利用传统摄影手段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外,还可以运用VR(虚拟现实)、动画制作、3D建模、数字扫描等多种新兴手段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新技术的使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愈发全面细致且生动深入。

但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中使用得最多、最为常见且人们最为接受的方式依然是传统摄影手段,大多表现为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物质内容及其所存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利用摄影机进行拍摄记录,后期制作为纪录片进行传播。纪录片的最大特性就是真实记录,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还原非遗项目最质朴、最自然、最原生态的面貌。2019年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三季正式上线,以十集的内容,探寻华夏大地上1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到了古老文化的别样魅力。在《传承》的影像记录下,真实质朴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概括。由此,非遗的概念在现代人面前不再是单薄的怀念对象,而是一部有声有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百科。这就是影像记录的魅力所在,直观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具体形象。

二、影像手段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肩负着承载与讲述历史文化的重任,将其完整记录并且进行有效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众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中,影像化手段在记录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1.永久保存优势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大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苦于没有良好的手段进行记录,仅仅依靠人工记录或是手口相传是远远达不到将所有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所以很多优秀作品或是传统工艺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然而随着照相机等科技产品的出现,能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影像的形式并将其保存下来。现如今,还是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传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缺失,就算实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毁坏或是消失,但还可以从一些老照片里一睹这些传统文化的风采,影像手段将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固定在了相片或是视频里,影像是凝固时间的最好方式。与书籍、绘画等记录形式不同,影像资料不会轻易丢失与毁坏,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影像资料易于保存、易于复制、易于传播。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永久保存。

2.直观呈现优势

影像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通过相机的镜头来记录当下的真实画面、声音及环境,以求对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影像的第一说服力就是其带来的直观感受,接收者不必经过推理、判断后得出认知,对其内容的理解建立在物质性上的直觉认识,这样就减少了人们头脑之中对所接收内容的二次加工。在遇到一些文字很难描述准确的情况之时,影像的直观性更体现得深刻。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和准确性,往往需要用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但其效果往往不如一张简单的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所以影像在直观呈现效果的同时更兼具较高的效率性。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授课或是创作过程中运用影像记录手段,使受众更具象、更有效地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是语言或者文字等方式不能替代的最为直观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

3.跨越时空限制优势

中国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无法得以继承和普及,大部分是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影像化手段出现以前,因为地区的限制,导致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甚少,无法将他们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在有限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影像化手段出现以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影像化方式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各个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只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记录,这些影像资料就可以完整再现非遗的内容,影像资料也极易传播,本地区之外的人们想要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需要观看该影像资料即可。不只是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只要将本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记录,后来的人也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进行了解和研究。影像化手段打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制于时空这个禁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4.与大众互动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的任务和责任,它们更需要的是广大群众的参与。影像传播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这种“拉近”一方面开启了非遗与数字化时代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让非遗通过互联网汲取了全新的生命力,从以往的单方面普及,转变为群众的自发参与。人们可以拍摄、上传自己身边的非遗短视频和图片,分享、传播非遗的点滴;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影像资料欣赏、学习各种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动的过程中一起发现、传承大美非遗。

三、影像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矛盾点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影像记录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的是,自从影像介入到非遗的记录与保护中后,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机和更多人的认识。但是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在影像记录与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1.影像记录的主观性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摄影艺术可以是主观的,摄影师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充分表达个人情感与意志。但是非遗的影像记录中,这样的主观性会影响非遗的真实再现。如今的时代是“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手机、小型摄像机等便携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然后上传到各个网络平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非遗传播的力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创作者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往往会去捕捉那些好玩、夸张的片段,将久居都市的人认为好奇的“奇特文化”拍摄之后,放在互联网上播放和传播,吸引大众对“奇特文化”的猎奇。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记录和表述一种文化,往往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与非遗的客观现实不符的。如果拍摄者只用镜头去捕捉那些奇特的、夸张的东西,就会忽略文化与当地环境、历史之间的关系。充分带有主观意志的记录不仅无法完整真实地记录非遗目前的文化内容以及社会环境,还可能将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引入一种误区。在对非遗的记录中,完整性是尤为重要的,但有的拍摄者可能会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性的拍摄记录,同样,这也是碎片化、不完整的非遗记录。

2.影像传播途径的狭窄与非遗传播需求之间的矛盾

影像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留存,是非遗的数字载体,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非遗项目开始运用影像手段进行记录和二次创作。然而,仅仅将非遗的内容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传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唤起年轻人的重视和喜爱才是最终目的。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一步沉淀的,它是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重要见证,也是先人留给后代的丰厚礼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内涵要传播给新一代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不断涌现,对文化传播的传统形式提出了挑战,也对非遗传播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目前非遗的影像传播仍集中于电视等传统媒介,对新媒体的利用还不广泛。缺少对新媒体的运用就意味着很难吸引到年轻群体的注意力,而非遗传播的一大需求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强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传播途径的缺少就意味着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达不到理想效果,非遗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依然存在老旧的问题。由于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越来越少的人会关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注意是非遗传播过程中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3.非遗影像的老旧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

当前,不管是非遗影像记录的手段和内容都存在着比较老旧,不符合现代审美的问题,这种守旧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收获年轻一代的目光。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其形式比较老旧,无法与年轻人形成共鸣,缺乏年轻人的关注,但如果这些传统文化得不到青年一代的喜爱,就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局面,甚至逐渐失落。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形式的非遗影像纪录片,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年轻群体当中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目前众多处于发展困境的非遗来说,改变陈旧的表现形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不断创新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是使其重获新生的主要手段。非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是其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的一种方法,通过新的内容使年轻人认识到非遗并不是“古板”“过时”的代名词。

四、影像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运用的新思考

影像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其发展和运用要如何跟上时代的潮流是需要考虑的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

当下这个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影响力十分深远,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到一切想了解的知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跟互联网相结合是必要且必需的。并且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互联网+非遗”则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路径。实际上,互联网目前已经是文化的数字载体了,在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中,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非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要紧跟文化发展的新潮流。除此之外,不断创新的新科技也为传统文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更多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遗与互联网的结合无论从政策导向、社会潮流还是技术手段来看都具有美好的前景。

当前,有许多非遗项目都已进入到与互联网合作的实际操作阶段,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都将目光投向互联网,不断尝试着非遗传承与互联网共同发展的新方式,各大网站与社交媒体现在都能看见非遗的相关信息,用户能足不出户从线上认识并了解非遗,网络传播已成了非遗传播的新方式。现在时兴的网络直播等方式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在如今短视频流行的网络环境中,非遗的影像传播应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受众广泛,涉及各个年龄阶层,并且传播的时效性极高,丰富也特别丰富,是影像进行快速传播的重要手段。

2.影像表达形式的创新

图片和视频等记录方式是目前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主要手段,某些非遗项目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但这并不是通用的方式。对于现代人对于文化项目的体验来说,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已不存在新意,表演的形式常常受到现场条件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更多可实现的技术手段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例如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存在的缺陷,VR技术可设计并建立起三维的仿真效果,能够比较真实地还原各种场景和动态,将这种方式引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播中能够带给观众更身临其境的观感。现在,某些设施较齐全的博物馆已经开始引入VR技术,比平面的图片展示和视频展示更加生动,观众也能更细致更全面地了解非遗的重要内容。

非遗通常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脱离这个环境后的非遗可能会失去它的特征和内涵,而这个生存环境是很难复制的,所以想要扩大其传播范围比较困难。

利用VR技术可将现实的场景通过三维立体的效果进行展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图片、视频等记录方式在时间上消除了非遗保护与传播的限制,VR技术就在空间上消除了限制。虚拟全息的技术使观众在距离非遗很远的区域便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这种方式使非遗能够走向世界,并且是以生动的形象进行传播,更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非遗本身就是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逐步产生的,可以说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的图片视频记录方式使人们重新看见了非遗的具体内容,是长久以来非遗得以保存和传播的主要方式;如今,VR等新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体验非遗,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非遗也在不断的创新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在历史的进程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法割舍的重要财富。在时代的发展中,非遗在一段时间内也不被人们重视,逐渐走了下坡路,但现在如何保护并恢复非遗的风采成了不断讨论的时代议题,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也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进行不懈的尝试。影像手段是记录和传播非遗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大意义。结合时代特色,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赋予非遗影像化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新时代下促进非遗被更多人认识、被更广泛传播的最好方法。

猜你喜欢

手段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