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的演变进程和科学内涵
2022-09-27李想
李 想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历史就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人类通过劳动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劳动创造了财富,因此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把握劳动观的演变进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劳动本质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当下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劳动观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经济因素,在马克思之前,早期劳动观念的产生和演变主要受到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
(一)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奴隶经济在当时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开始呈现出分工的状态,当时的劳动更多是为了谋生,这种生产劳动被认为是平民和奴隶的专属,贵族由此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开始关注统治者的德性和理性。因此,在当时的哲学家看来,劳动是自由之外的东西,是卑贱的,是低阶层人士从事的,与人自身发展无关。
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眼里,最好的公民和士兵是在长期的劳作中自然而然被塑造出来了,因其在农业劳动中的体力锻炼使其体格强壮,又因为其拥有土地因此自愿保卫其城邦。但对于手工业的从业者,苏格拉底则认为从事手工业的工匠们终日被劳作所累,身体羸弱进一步带来灵魂上的疾病,其灵魂也不够健康。由此可见,虽然当时农业劳动在某种视角上获得认可,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依然是被社会轻视。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金银铜铁”理论,试图说明劳动分工和阶级划分是以效率和能力来决定的,这种划分明确地表达除了对体力劳动和从事体力劳动人群的轻蔑。即使到了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那里,他也只是关注人的理性思维,轻视甚至忽略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实践,认为劳动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活动,在他看来,只有认真思考的生活才是符合人性的生活,因为这是基于自身为目的而发出的活动,也只有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才是导向自由的人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这种不能把理性和实践性结合的观点导致其认为劳动只是一种低贱的束缚人的自由的活动。即使在古希腊,占大多数的奴隶造就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体力劳动的成果虽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自由,限制了人们参与其他活动的可能性,在当时的哲学家眼里劳动仍是低贱活动的体现。
(二)中世纪
在古希腊社会劳动被轻视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基督教中人们对劳动的看法。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教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个时期,劳动呈现出双重内涵。一方面劳动仍然是社会下层人员从事的活动,因为这是上帝“惩罚”人类的方式,最好的例证就是《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就是人类从此以后需要维持自身的生产生活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种种苦痛在神学的指引下需要找到救赎的出口,劳动在这里变成了上帝暗喻人类如何解脱痛苦,抵御欲望诱惑,与罪责做斗争,实现自我拯救自己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归根结底这一时期人们对劳动的观念来源于上帝的“旨意”,以上帝所荣为荣,所耻为耻,同时人身份的地位高低和差异是以和上帝地位远近来决定的。
(三)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期
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富裕之后,其观念慢慢从救赎的宗教中解放出来,从16世纪的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开始,劳动的地位终于迎来了它的上升期。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劳动开始被认真审视,从中世纪萌芽的积极意义上获得了一种更稳固的地位,劳动作为上帝赋予人的重要生存方式而得到更多的肯定。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将宗教意义上的救赎,与世俗生活中的劳动统一在一起,劳动具有了超越其活动内容的内涵,人类的日常劳动带上了上帝意志的光环,它既是每个人生存的重要方式,又是个人现世生存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普遍的肯定性中劳动赢得了它的平等性。
17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对人权意识觉醒的促动,劳动及其过程赋予人的正面的价值被更多关注。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首先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条件下,将劳动纳入事业之中,以一种经验的实用的态度来肯定劳动的现实意义。
在霍布斯之后另一位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发现劳动是一切财产之源,他在《政府论》中解释私有财产时提出了财产始于个人劳动,他指出,劳动是一个人身体和自由的延伸,因此劳动所得的产品也是一个人的身体和自由的延伸,抢夺了一个人的劳动成果,等于剥夺了这个人的自由。在洛克看来,人以劳动的方式对物加以改造,从而确定了人对物所有权的合法性,洛克从论证财产权的角度赋予了劳动的决定性的地位,
此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反复强调劳动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不靠自己劳动吃饭的人都是贼,劳动是社会上人人应尽的义务,不论贫富强弱,一切游手好闲的人都是骗子。在他看来劳动特别是手工业劳动可以保障人的自由。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认识到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率先提出了那句经典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尽管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但这却是首次从生产角度来理解财富,扭转了从亚里士多德那袭来的传统。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是系统研究并得出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一人,他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在其看来,财富的普遍本质就是劳动,不仅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价值就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斯密还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有了社会分工,在分工背景下,同一个劳动者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就能够增进技艺,提高单个人的生产率,但另一方面分工也直接造成了劳动者的狭隘化。亚当·斯密基于对劳动分工的解释,间接论证了人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种类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能力并非因为职业不同而不同,而是在劳动分工的背景下导致了人们之间能力的不同。
大卫·李嘉图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占据了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位置。用马克思的话来评价他:“李嘉图的方法是这样的:从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实践这个规定出发,然后研究其他经济关系是否同这个价值规定相矛盾,或者说,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使这个价值规定发生变形。”。大卫·李嘉图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原理,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启蒙思想影响下的重要结果之一,它所提供的劳动价值论,更进一步为劳动确立了一种基础性的地位,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区别于之前的经济学说,就在于它开始看到的了劳动的过程,而非交换的过程,才是价值的源泉。
尽管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自己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劳动价值论,但“劳动”是黑格尔哲学里的重要主题,在黑格尔的语境中,劳动与教养是内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劳动之于人类并不是一个一般的经济活动,而是人类创造个体生活并同时塑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极大地肯定了劳动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正如黑格尔所说:“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退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因为对象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概括来说,黑格尔认为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劳动陶冶和塑造劳动者,使劳动者获得了自我确证和独立性。马克思也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将人类的劳动放置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去讨论,因此未能揭示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黑格尔尽管从思辨的角度论证了劳动的本质作用,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演出的最高实体,掺杂了太多想象的成分,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看不到历史过程中劳动形式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揭示了劳动异化的发展轨迹及其实质,指出机器大工业发展所导致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劳动本身成了既承担财富的本质,又成为疏远财富的东西,因此人的自由必然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从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诞生了。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劳动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及智慧,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跃升路径。马克思劳动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主要内容,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和完善。人既然是通过劳动被创造和改进的,那么人就应该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劳动是理解人类发展史的关键钥匙。
(一)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强调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关注的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现实的人,而这之前,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受限于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统治阶级在以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为前提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关注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两大重要学说之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中提到在现代机械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条件下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途径,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随着劳动发展、社会发展,劳动主体从必然性的劳动束缚中不断解放出来,人的交往关系不断得到拓展,为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充分的社会交往基础。而劳动的解放意味着追求更加丰富的价值生活,意味着更加充分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价值。
劳动在此通过他独特的、能同时指向“身”“心”的紧密结合的实践操作把劳动的一元论通过人的身体物质基础指向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育,从而开启了劳动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中的潜在意蕴,即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劳动的价值就在于人不断通过自身去改造、创造世界并最终推动人实现自身发展,其实质是人的自由性的不断展开和全面实现。因此,人类劳动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有机统一的。人以劳动的实践方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生活和实现对自身生命本质性占有的历史运动,正是其自由性不断觉醒并走向全面发展的现实。
(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自然界只是提供了劳动的材料,但只有劳动才能把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是以自我为中介的,前者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形成商品的价值,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的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它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商品性劳动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把商品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具体劳动的性质不同,表现不同,它决定的是怎么样劳动,但是抽象劳动的性质相同,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它决定了劳动的多少和劳动的时间,马克思强调,要生产出一个商品,就必须投入或耗费一定的劳动,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也由此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既非其生产的物质商品,也非劳动行为对生产者的反作用,而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工人的劳动与其劳动条件的分离,他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这就是劳动的异化,要想消除这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还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即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广大工人、劳动群体在价值创造中的积极作用。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具现实意义,劳动创造价值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三)劳动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充分肯定了劳动对于整个人类和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他进一步强调这一简单事实:“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类因为要生存,所以需要有意识、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有了劳动;因为为了获取更丰富而保障生存的资源,人类不断调动智力,亲手发明制造各种工具;因为工具的使用和劳动分工,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所以有了男女在力量、速度和身材等体质上的适应性进化;因为农业起源,生产剩余和交换又成为可能,继而出现了稳定的权利分化。劳动,在满足人类自身更高层次的需要时,同时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不断变革中,人类社会的形态也逐步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因此,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战胜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方式的发展进步,劳动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今天,虽然我们的社会环境、阶级状况、劳动形式等距马克思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并没有过时,正如其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当下劳动发生的外在形态变化,并不影响劳动的本质属性,劳动仍然是获得财富的唯一稳定途径。我们应该认识马克思劳动观对于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