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宁贤孝唱词语言分析

2022-09-27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唱词语序西宁

魏 萌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一、引言

贤孝是一种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曲牌连缀体说唱音乐,得名于其唱词内容多为劝人向善、孝顺父母、歌颂忠肝贤德义士等;主要由汉族的盲艺人自弹三弦、二胡等乐器并自唱形式为主,也有两人或多人表演形式,又名“瞎弦”。传统贤孝曲目唱词多涉及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佛教思想有关,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其可能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变文俗讲或取材于明代说唱文学作品《宝卷》等,并在长期发展中兼容并蓄地汲取了部分古代“门词”“陶真”及盲艺人演唱的“善书”内容以及当地民间故事、小曲等形成。现阶段,据地域分布及音乐特点,贤孝可分为甘肃贤孝和西宁贤孝。据《说唱艺术简史》载,西宁贤孝大致形成于十八世纪,发祥于西宁地区、流传于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西宁贤孝曲调传承古老、悠长委婉,其唱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较好地保留和反映了当地方言特色和民俗风情,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名录。笔者分别于2013年6月和2020年6月两次赴西宁及周边地区调研,共获得贤孝艺人口耳相传唱词语料156篇、文本唱词语料122篇。

根据成曲年代和唱词内容素材,西宁贤孝可分为传统曲目和新编曲目。传统贤孝唱词主要取材于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等经典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寓惩恶扬善、谕时劝世等主题,如《赵颜求寿》《白鹦哥吊孝》(也称《鹦哥经》)等。创新曲目则更多关注地方生活、联系实际,涵盖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劝贤劝孝、农村风貌等内容,侧重展现当地民俗风貌和时代变化,如《歌唱英雄甘占恩》《农村新变化》等。

根据篇幅长短,西宁贤孝可分为“大传”和“小段儿”。“大传”篇幅较长,如《丑女识宝》《丁郎找父》《四姐下凡》等;“小段儿”篇幅短小,以唱为主,如《白猿盗桃》《谭香女苦瓜》《三姐上寿》《芦花记》等。无论篇幅和题材,西宁贤孝演唱形式方面均以说唱间杂为特色,唱词词格以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为主,大多为对称形式,少部分为长短句相间。如:

香在护中花在瓶,灯在佛前放光明。

——《子胥过江》

高山岭上一清泉,流来流去几千年。人人都吃了清泉的水,愚的愚来贤的贤;人人都吃了清泉水,忠的忠来奸的奸。尘世上雪里送炭的君子少,花上贴锦的小人多。栽树了要栽松柏林,维人维下个真君子;栽下个松柏冬夏青,维下个君子常来往。

——《劝世人》

西宁贤孝唱词在句式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灵活性。总的来看,为便于听众理解,较少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多为短小精炼的口语句式的排列。为了增强叙述性和旋律性,西宁贤孝常以对仗的两句为一个旋律单位,在唱词稍加修改的基础上多次反复吟唱,营造逐层深入的故事氛围和情绪堆叠,形成流畅回环的韵律美。句间还夹杂使用西宁方言特色叹词、语气词等,并结合歌唱和念白相间,使叙事更加生动、吟诵更加铿锵有力。

二、唱词的方言特色分析

西宁贤孝表演者以汉语西宁方音进行念唱,唱词内容多以艺人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为传播途径和记载,经书面加工和人为修饰较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贤孝唱词所演唱的内容全靠艺人们(主要是盲人并且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教育)口耳相传,没有经过书面记录和文人加工,真实地保留了汉语西宁方言的大量特点。

1.OV/VO型语序并用

自20世纪80年代,贾晞儒、张成材、王双成等学者就已经注意到湟水流域方言独特的OV型语序特征。西宁贤孝唱词也大量使用OV型语序,如:

三从带四德她知晓,礼仪带廉耻一并行。

——《小姑贤》

碗盏带锅儿俩齐给你丢下,生的带熟的两家不洗。

——《小姑贤》

西宁贤孝唱词的OV型语序不仅体现在动词和宾语的位置中,还体现在部分特殊句式的使用中,如广泛使用“把字句”:

再叫我的姑娘黄桂花,你嫂嫂吃上饭就把门串。

——《小姑贤》

如今日前去把寿拜,我家大小的早团圆。

——《王丞相搬窑》

部分唱词中状语、补语的位置,也与OV型语序相互和谐,如:

汽车开着太甭快,阿妈来了我有事要安排。

——《郭家寨里邀阿舅》

杨永龙(2015)考察了甘青地区甘沟话的语序类型特征,认为当地方言具典型的动词居末特征。在西宁方言母语人日常对话中,几乎所有的宾语都会前置到动词前位置。而西宁贤孝的唱词文本较之方言口语,仍有许多VO型结构保留使用,如:

一斤拉成了千斤重,娶上了媳妇儿就变了心。

——《十不亲》

为父的今日来将你请,因为是你娘诞寿辰。

——《王丞相搬窑》

你我给到个城里哩,早跌着奶子的盆里哩。

——《顶嘴丫头》

目前,学界对西北方言的OV型语序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仍未有定论,进一步研究需要大量、多种类型的共时语料支撑。贤孝唱词文本研究可为西北汉语方言的进一步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提供参考。

2.大量使用“上”“下”“里”等方位词

甘青方言较之于普通话使用更多后置词,主要包括标记名词相关语法意义的格标记“啊/哈”、反身领属标记“囊”、致使标记“给”等(张安生,2013;杨永龙,2015;赵绿原,2015)。其中,甘青方言中的方位词“上”“下”常用于动词后作为体标记(赵绿原,2015)。

秦雪梅吊孝受下了姐,到后来她教子成家威名在。

——《王丞相搬窑》

嫁上个铁匠了打刀子,嫁上个木匠了盖房子。

——《顶嘴丫头》

四更里架上的金鸡儿叫了,刘太傅把银钱儿夺上着走了,叼上着去了。

——《银钱儿姑娘》

梳理所获语料可知,西宁贤孝唱词也广泛使用“上”“下”等方位词作为体标记,且方位词大多处于动词后第一位置,即动词后的“上”“下”与“着”“了”等其他体标记叠用。再如:

我把你头儿上顶上,脖子里抗上,眼睛里挤上,鼻子里吸上,口儿里噙上,背子里背上,怀儿里揣上,围兜里装上,手儿里领上,袖儿里筒上,衩绳里带上。

——《银钱儿姑娘》

以上唱词中反复、多次使用“上”,不仅在句式上更加对仗、整齐,也很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使得唱词更地道、更有韵味。此外,西宁方言中的部分方位词用法较特殊,在贤孝唱词中也有所体现,如:

二更里的银钱儿姑娘,刘太傅下校场李挑兵马去了。

——《银钱儿姑娘》

唱词中的“下”意为“到,去(某地方)”,这种用法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属地地道道的西宁方言特色词语。因甘青一带地处高原,地形多山多坡,当地人常常用“上”“下”表示去某地之意。再如:

昔日里有个孙尚香,许配刘备配成双。

——《王丞相搬窑》

唱词中的方位词“里”用于时间名词之后,意为“在……的时候”,这种表达在汉语西宁方言中也较常见。总之,西宁贤孝唱词中方位词出现频率较高,可用为实义动词、动词后体标记或名词后置词等。

3.大量使用“着”字句

甘青地区方言中“着”字句功能发达、用法复杂,使用频率极高。西宁贤孝唱词中也常出现“着”字句。

你我给到个乡里哩,早跌着酱水的缸里哩。

——《顶嘴丫头》

以上唱词中,“跌着”后加表示地点、处所的名词性短语,表达对动作信息的相关补充、说明。

给我把银钱儿姑娘,领将着出来,争抢着出来。

——《银钱儿姑娘》

以上唱词中,“领将着”与“争抢着”后加其他动作动词“出来”,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条件、状貌等,表达对后一动作的修饰。

我家的门牢,门牢着狗害,狗害着墙高,墙高着谅知也无妨,无妨着谅知。

——《银钱儿姑娘》

上面的唱词中,“门牢着”是“狗害”的原因,“狗害着”是“墙高”的原因,以此类推。此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重复使用“着”字句,简单明了地表明了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合西宁方言人的语言习惯。

4.使用其他方言特色词语

梳理语料可知,西宁贤孝唱词文本中还有部分西宁方言特色词语,如复指代词“个”、人称代词“傢”、复数标记“们”等。

给我的儿再许给个王孙之辈,享荣华受富贵你享上几年。

——《王丞相搬窑》

早度惯了贫穷的日月,把荣华待富贵俩忘了个尽。

——《王丞相搬窑》

禀报与你家的银老爷得知,待他们小心着睡觉。

——《银钱儿姑娘》

一从把女人娶进门,这个女人傢可恶得很。

——《丁郎刻母》

“个”“们”等均为西宁方言的特色用法,王双成(2014)描写了西宁方言的量词“个”,指出其不仅有“个+名”“名+个”两种语序,“个”也可以独立充当主语。这些方言特色词语的使用也使得贤孝唱词更具方言本土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有助于听众理解并产生共鸣。

5.广泛使用重叠形式

重叠是汉语重要的构词、构形方式,西宁贤孝唱词中广泛存在大量多种多样的重叠形式。

你把我给到个山尖尖,我搭上了梯子了飞上天。

——《顶嘴丫头》

看人带待客的多贤惠,大裁小缝件件儿通。

——《小姑贤》

舌头在嘴里打团团,看人只见眼仁子翻。

——《模范公公沈文贤》

九娃到城里耍稀诧,吃吃喝喝撒下的扎。

——《浪子回头金不换》

由上文唱词例句可知,西宁贤孝唱词中的重叠形式有ABB式、AABB式、AA儿式等,重叠的部件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主要起到摹态、遍指等功能。这些重叠形式的频繁使用,不仅体现了唱词本身的方言特色,还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即增加了语感的繁复,展现了语调和节奏的和谐性。

三、唱词的语言特色分析

西宁贤孝唱词语言除与汉语西宁方言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传统曲目中保留使用部分中古汉语语汇、带有较浓郁的书面语色彩等。

1.保留使用部分中古汉语词汇

西宁贤孝传统曲目唱词尤为朴拙,保留使用了部分中古汉语词汇。如:

你莫说叫我嫁别人,听你的儿把话表分明。

——《王丞相搬窑》

银钱儿开言,叫一声丫鬟。

——《银钱儿姑娘》

梦见妻儿走进来门,口尊丈夫你细听。

——《男寡夫上坟》

上文唱词中,“表”“开言”“与”“口尊”都是中古汉语语汇用法。以“开言”为例,通过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进行断代检索可知,“开言”的用法在元明清时期比较普遍,到了民国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如今的西宁当地人也不再使用。可以推测,西宁贤孝的“开言”继承自中古汉语。

2.书面语特色浓郁

传统西宁贤孝曲目的唱词书面语色彩浓郁。如:

把娘的冤家,白费了银钱,枉费了心情,何一日相见,何一日相逢。

——《银钱儿姑娘》

陈妙常坐禅堂不曾怠慢,我要把潘公子追赶一番。

——《陈姑赶船》

早度惯了贫穷的日月,把荣华待富贵俩忘了个尽。

——《王丞相搬窑》

风扫的地月照的灯清闲不过,武家坡清雅着了不成。

——《王丞相搬窑》

上文唱词例句中的“何”“不曾”“日月”“清雅”等,皆为书面语用法。这些用法在今天的方言土语中均不再使用。反之,西宁贤孝新编曲目唱词则具有明显的口语化趋势。如:

姐姐听说妹妹要借姐夫,骂了声妹子是个二百五。

——《借姐夫》

哎!那好啊!先烫上点洋芋酿皮儿,后炒上点酸菜粉条儿。

——《郭家寨里邀阿舅》

九娃到城里耍稀诧,吃吃喝喝撒下的扎。

——《浪子回头金不换》

可以看出,西宁贤孝新编曲目唱词则通俗易懂,大量使用重叠构词、“-儿”等词缀构词等,“二百五”等土俗词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充满着民间口语的趣味和色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与传统曲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语

总之,西宁贤孝唱词以汉语西宁方言为承载,以讲唱文学的形式记录当地历史文化生活,是我国民间曲艺文化的宝贵资料。西宁贤孝唱词不仅在语言上集中、突出地体现了方言本土特色,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从多视角展现了地方文化内涵和社会民俗面貌,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唱词语序西宁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语序类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